2019年4月江南游记最后一站--南京夫子庙、秦淮河

鲁谷

<p>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br>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br>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br> 南京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夫子庙修葺后已接待游客一亿多人,平日接待游客在十万人次以上,节假日均达三十余万人次上,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p><p>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br>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br></p><p> 到达南京的当天下午,我们从南京南站坐三号线地铁,赶往夫子庙。看好地铁出口是哪里,出去后走不多远就是夫子庙的商业街。提醒各位,在地铁站大厅里,一定要看好要坐的地铁是几号线,在下边第几层。南京有的地铁站不是我们习惯的同线对向(A点到B点、B点到A点)地铁列车都在一个站台两边,而是两个入口分别下到地下,站台互不相通。如果下去错了,坐车方向就错了。出站过了闸机,先不用着急,一定要看各出口墙上挂的地图,你要去的目的地是在哪个口再走,不然上了地面要走冤枉路的。如果你在酒店预先就在网上做好出行路线的功课,那就不成问题。</p> 夫子庙前的棂星门侧视图。 这是夫子庙前的石牌楼棂星门。 孔庙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然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游人至此可凭栏小憩,浏览秦淮河风光。 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为中国照壁之最。 夫子庙大门。 大成殿。前立孔子高大的塑像,石阶前的甬道两边立着亚圣石像。 大成殿前的孔子塑像。 大殿旁的水缸里漂浮着祈福的莲花蜡烛灯。 <p> 夫子庙是前庙后学,大成殿后就是学宫,这是学宫的大门。</p><p> 学宫是封建时代培养人才的场所,有不同层次,如县学、府学(路学、州学等)和国学,都与孔庙毗邻,以示儒学立国,修身的正统地位。学宫包括明德堂、尊经阁、敬一亭、崇圣祠和青云楼等单体建筑。<br></p> 南京夫子庙学宫里最大的建筑"明德堂"的两侧分置有“习礼亭”和“仰圣亭”。亭里分别摆放着“礼运钟”和“圣音鼓”。不时有即将考试的学子,或与女友相伴而来,交上规定的费用,按规定的点数,敲击礼运钟。以祈福未来考试之中,得中头榜。<br> <p> 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意象,排在我国古代“八音”乐器的首位,南京夫子庙的“礼运钟”钟声浑厚悠扬,与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礼运钟”是为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铸造的,钟的上半部刻画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中间是孔子《礼运篇》中的铭文,下半部是麒麟吉祥如意的图案,“礼运钟”三个字是由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题写的。</p><p><br></p> <p> 这是仰圣亭的大鼓。古时有“晨钟暮鼓”的礼仪,南京夫子庙的“圣音鼓”,也是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所铸,与“礼运钟”同为青铜铸造。青铜鼓也是春秋时期举行雅乐活动的乐器,鼓声浑厚,威振四方。</p><p> 敲完“礼运钟”再去另一边的敲击“圣音鼓”,钟鼓礼仪完毕,祈福未来考试之中,高高得中。</p> 殿的两侧不仅有钟鼓亭,还各立有题字石碑两通。一侧为”学而不厌“,字迹为朱熹所写。 另一侧为”诲人不倦“,字迹为朱熹所写。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又修复了两旁的“志道”、 “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明德堂里正在展示古代的编钟。”金声玉振“的匾额为乾隆所题,不怕犯上,这个字写的真不敢恭维。 学宫里的树上系满了学子祈福学业有成的红丝带。 大明国子学。 这是玉兔井。据《至今金陵新志》记载,秦桧曾在夫子庙学宫学习,一天晚上见白兔入地,便叫人在此挖掘,挖到一丈深处,发现有泉眼,泉水清澈。待秦桧考上状元,派人开凿造井,并亲自题写井名“玉兔泉”。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曾专门撰写《玉兔泉》,为泉水辩冤。“桧死为蛆,泉洁自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呜呼泉乎,终古弗谕。”意思是说:秦桧是奸臣,但并不能诽谤冤枉玉兔泉。 江南贡院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之一。始建于南宋,起初为县学、府学考试场所。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此。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里留作乡试考场。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已形成一座考生号舍达20644间的中国最大考场。仅清一代,通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达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名人均与江南贡院有着直接联系。<br>  目前,江南贡院主要陈列、展示科举文物史料及研究中国科举制度。馆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二十三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院碑刻》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浓缩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精华。这里还定期举行“状元巡游”,“跳龙门、拜魁星”,“模拟乡试”,古装摄影等活动。<br> 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国科举博物馆两侧的号舍。 中国科举博物馆两侧的号舍。 以赴考书生为造型的铜人像。 连中三元牌楼。 连中三元牌楼。连中三元的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江南贡院。 贡院前的主考官形象的铜像。游人为了沾好运,把铜像都摸光亮了。 江南贡院的侧门。 这是龙门。 小龙门。 <p>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p><p>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p><p>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p><p>乌衣巷口侧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青石板,上用草书笔体镌刻着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 夫子庙古秦淮商业街。 秦淮河景。 秦淮河景。 天阴欲雨,企盼不要下雨,不然夜景不好拍了。 秦淮河码头。 秦淮河码头。 秦淮河码头景色。 游船码头江南贡院的魁星阁。 在横跨秦淮河的文德桥中间,我找了一个比较好的拍照点位,支好了相机的三脚架。天色暗了下来,7点多钟建筑的灯一点点地点亮了。幸亏我占位比较早,一群群的游客涌过来用手机拍照和自拍,我自岿然不动。 照壁上的龙灯越发的亮了。一个中青年男子过来,跟我商量把桥栏杆立柱让给他,因为他没有带三脚架,想找个相机支点。我把柱子上挂的包拿走,让给了他。他的用的器材不错,应该是比较贵的大光圈镜头全幅机。 秦淮人家的灯亮了起来,雨也开始落下了。有点雨不怕,讨厌的是河面上的风大了起来,顺着河面裹着细雨迎面扑来,老伴儿的伞都没法儿挡住。 侧一点镜头,躲躲迎面的雨,顺手再拍一个照壁的龙灯。 河风裹着密雨不停地扑来。 街上的人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减少。 一个老者在我旁边端着相机拍照,说是镜头加了减光镜,要拍15秒速度的镜面河水效果,雨大了想让我们用伞也把他的机子也遮一下。一把伞遮住两个相机?那肯定是办不到的。一会儿他就盯不住了,撤到后面商店避雨去了。 不断地用镜头纸擦拭镜头的UV镜片,担心相机出问题。 有一小会儿相机快门不动作了,擦了擦镜头,歇了一会儿,赶紧怕两张下桥。 桥上拍下最后一张。 赶紧走到接近岸边的地方。 这边的风小多了。 魁星阁和岸灯。 拍河对岸一张。 再拍一个金龙照壁。 阁楼。 边拍边撤,这是“天下文枢”牌楼。 最后拍一个镜头,聚星亭。收工。 <p> 次日一早,在酒店旁边的小区包子铺吃的包子,顺便多买了10个,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看小区菜场的苋菜尖挺嫩,买了两包,新鲜的面筋买了十几个,还有千张(豆腐皮)。回酒店收拾利落,直奔不远处的南京南站坐高铁返家。</p><p> 顺带说几句,苏州的包子馅儿太甜、扬州的包子馅儿比较甜、南京的包子馅儿不甜,接近北方口味。不过爱甜口儿的没事儿,不爱甜口的不对口味。</p><p> 余不多述,2019年4月的江南游至此结束,希望大家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