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自由行4——西安古城墙 大雁塔

水木山人

<h3></h3><h3> 5月15日上午,游览了被称为西安主要景区的西安古城墙永宁门景区和大雁塔景区。</h3><h3> 西安古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安明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周长13公里多。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西安古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1961年,西安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西安古城墙整体都可以步行游览,但太长了,不可能都看。在网上搜索西安古城墙的游览资料,都推荐游览永宁门景区。1998年6月,克林顿到访中国,游览了西安古城墙的永宁门段。2015年5月,莫迪访问中国,游览西安古城墙,也是在永宁门段。所以,我们也决定去永宁门看看。</h3><h3> 永宁门,西安古城墙正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偏西。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之“安上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南门,易名“永宁门”。后历清代、民国,沿袭至今。民国元年6月(1912年),陕西都督张凤翙曾为永宁门题写门楣。</h3><h3>现在的永宁门完整保留了明代“门三重,楼三重”的形制。三重楼分别是闸楼、箭楼和正楼。楼下有门,自然就成了门三重。<br></h3><h3><br></h3><h3> 下面照片是永宁门闸楼,前面黑色牌坊是拉起吊桥的支架。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军攻打西安,闸楼毁于战火。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主持重建。民国初年,拆除闸楼,月城、吊桥亦毁坏殆尽。1990年9月,复建月城、闸楼及吊桥。<br></h3> <h3>  走进闸楼,从侧面走去瓮城。</h3> <h3>  穿过城门洞,里面就是箭楼和正楼之间的瓮城。</h3> <h3>  古城墙下,蹭拍古装仕女。</h3> <h3>  正楼下的城门。</h3> <h3>  登上古城墙,俯拍护城河。照片左侧的是箭楼,远处的是闸楼。</h3> <h3>  下面照片中是永宁门箭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民国15年(1926年),镇嵩军围困西安时毁于战火。2014年4月,复建箭楼。</h3> <h3>  下面照片中是永宁门正楼,原安上门城楼。历五代宋金元时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统一形制重建。后又经明嘉靖五年(1526年)及清代、民国、共和国多次修葺,沿袭至今。城楼前面是瓮城,两侧有台阶可登上城墙。</h3> <h3>  下面照片中,近处是正楼,远处是箭楼。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隔离游人的铁栅栏。</h3> <h3>  西安古城墙、永宁门是有文物、有故事的地方,本来可以成为旅游热点,我们也是满怀期待而来。游过后,却觉索然无味。从资料中看到,原来上午在吊桥前广场和瓮城各有一场演出,现在都取消了,只有晚上在瓮城有演出。三座楼本可以像鼓楼一样,办些展览,吸引游客。但三座楼均不开放,更奇葩的是正楼竟用铁栅栏远远围起,不可靠近,只能远观。</h3> <h3>  离开永宁门,我们来到位于古城外东南方的大雁塔景区。从南面走进南广场,就看见广场上矗立的玄奘像和远处高耸的大雁塔。</h3><h3><br></h3><h3> 据资料介绍,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大雁塔是国内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h3><h3>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所以又名“慈恩寺塔”。</h3> <h3>  大慈恩寺曾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祖庭。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h3> <h3>  下面照片左侧是鼓楼。</h3> <h3>  东侧的钟楼。</h3> <h3>  大雁塔前的大雄宝殿。</h3> <h3>  大雄宝殿各房柱顶端安放有佛祖像,很少见。</h3> <h3>  大雄宝殿后墙两侧各有一幅砖雕画,很精美。</h3> <h3>  大雄宝殿后有“兜率”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佛,这种配置我是第一次见到。一般的佛教寺院,弥勒佛是位于山门之后、大雄宝殿之前的天王殿内。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两旁是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陀立像。而这里的弥勒佛坐到佛祖后面的殿里去了。</h3><h3> “兜率”出自佛经,意思是“具有欢喜”,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中国道教有“兜率宫”之说,二者不在一个体系,不可混为一谈。</h3> <h3>  与弥勒佛独特配置位置相比,兜率殿弥勒佛的法相更是超出想象。从知道弥勒佛时开始,我们心目中的弥勒佛就是那个“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笑脸大肚佛爷。看看下面照片中的弥勒佛,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但这确实是弥勒佛。</h3> <h3>  兜率殿后面墙上两侧各有一幅木雕龙,形态生动。</h3> <h3>  兜率殿后是大雁塔,位于砖砌平台之上。</h3> <h3>  登上大雁塔下平台,绕塔一周。看到在大雁塔一层南门两侧墙上各有一个券洞,里面各有一方碑。西侧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序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此碑是国家级贵重的文物珍品。</h3> <h3>  东侧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是唐高宗李治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记文,也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珍品,是国家珍贵文物资料。</h3> <h3>  大雁塔北侧有一组仿唐代风格建筑群——玄奘三藏院。</h3> <h3>  大雁塔西侧有一处小公园。</h3> <h3>  大雁塔虽然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内部还允许游客登临。我上到了最高层——7层。</h3> <h3>  每一层四个方向都有券洞窗供游客观赏下面的景色。下面照片是在7层拍摄的是东向景色。</h3> <h3>  下面照片是在7层拍摄的是南向景色。</h3> <h3>  下面照片是在7层拍摄的是西向景色。</h3> <h3>  下面照片是在7层拍摄的北向景色。可以看到玄奘三藏院中间有一块平地,那里是音乐喷泉。</h3> <h3>  在6层拍摄的南向景色,寺院建筑更清楚了。</h3> <h3>  6层拍摄的西向景色,小公园看得很清楚。</h3> <h3>  再下层拍摄的南向景色,寺院建筑很清楚了。最下面是兜率殿,前面依次是大雄宝殿、山门。再前面广场中央是玄奘塑像。</h3> <h3>  北面的玄奘三藏院建筑和音乐喷泉也看得很清楚。</h3> <h3>  在三层里,有两页贝页经复制品。</h3> <h3>  二层里有关于大雁塔的资料展板,供游客了解情况。</h3> <h3>  大雁塔总高64.7米,第7层地面高度47米。</h3> <font color="#ed2308">注:点击每篇头部或尾部的圆形红色印章(头像),即可看到我的全部美篇列表。欢迎浏览,多谢鼓励。</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