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灵水 灵动灵石 <h3>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西南端,是晋中的南大门,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经济地理位置突出。辖6乡6镇3个城区管委会,共287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东西宽53.5公里,南北长39公里,总人口27万人。</h3><div><br></div><div>灵石县四周群山环绕,山峦重迭,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中部为汾河谷地,县城即居于谷地之中,乃为晋中通往晋南之咽喉。大西高铁、南同蒲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8国道、221省道与汾河穿境而过。</div><div><br></div><h3>灵石县依托“红黄蓝白黑”(铁、硫磺、焦炭、石膏、煤)丰富的矿产资源,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省首批转型综改试点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以及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特色魅力城市之一,先后获得“中国核桃之乡”“全省林业生态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进入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入围2018—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h3> <h3>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流传在山西晋中一带这个美丽的传说,把灵石的历史一下子带回到大禹治水的时代。传说上古时期,今晋中盆地是一个茫茫大湖,名叫晋阳湖。日久天长,湖泊淤漫,每遇狂风暴雨,湖水四溢,位于下游的尧王帝都及田园村庄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百姓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凿穿石壁,山开水去,空出了大片平原,形成了今天气象万千的晋中平原及城市乡村。如今灵石有望川原、王禹原,相传就是大禹治水观察地势、查看水情的地方;王禹村是大禹居住、工作的地方;坛镇乡是大禹筑造天坛地坛祭祀天地、降妖镇魔的地方,大禹到工地经过的山沟名为禹沟村,而夏门村正是将两山之间凿为门状口子的地方,故名为夏门,即夏禹之门。古人作诗曰:“两山俨一门,开辟自神禹。”</h3><h3><br></h3><h3>当然,大禹劈山泻湖的故事相传久远,而灵石真正的历史是从隋开皇十年开启的。据《灵石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文帝杨坚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今介休市)西南地置为灵石县。灵石置县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晋中各县当中是时间最短的。那么,隋文帝发现的这块祥瑞之石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这块石头目前是中国第二大铁陨石,如今矗立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灵石也因这块神奇的石头成为全国唯一以陨石命名的县城。</h3><h3><br></h3><h3>岁月更迭,沧海桑田,灵石经历了历史的不断变迁。置县以来,大部分时间属河东、汾州、平阳、霍州等管辖。1948年6月灵石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署。1958年灵石、介休、孝义三县合并为介休县,灵石县城改为灵石镇。1961年分县,恢复灵石县建置后,一直归晋中行署(晋中市)管辖。</h3><h3><br></h3><h3>灵石的地形非常特殊。高山环绕,汾河中穿,北有冷泉关,南有阴地关,就像进出灵石的两道大门,是沟通山西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历史上这里就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即灵石是辽东、河北等地的防御天险,陕西、四川等地北上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过许多血与火的传奇。</h3> 韩信头葬高壁岭 <p class="ql-block">韩信,汉代著名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高壁岭,位于灵石城东南20华里处。公元196年,“未央之变”吕后诱杀韩信后,起囚车解首级北上让高祖验之,行到灵石高壁岭上人困马乏,再走不动。适逢刘邦凯旋还师于此,遂令葬于岭上。灵石百姓为铭记其功德,遂于岭上建庙世代祭祀,并把高壁岭改名为韩信岭。韩信墓位于秦晋古驿道旁,四周筑有围墙,内有通道,苍松翠柏,常年碧绿,鸟雀争鸣,芳菲异香。墓前韩信庙,围墙高大,殿宇庄严,东有棋楼,西有碑廊。各种碑碣记载了历代庙宇的兴衰,也留下了众多朝廷官员、名人雅士谒侯庙、祭英烈的佳作,可惜庙宇已毁于日军侵华战火之中。现墓冢与“汉淮阴侯墓”墓碑仍存。墓高约10米,方圆约30米,建国初期,曾列入省文物古迹保护单位,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唐王兵战雀鼠谷 <p class="ql-block">雀鼠谷,今称灵石峡,北起冷泉关,南至阴地关(今南关镇),全长百十余里。雀鼠谷古道,是灵石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南北交通咽喉要道,史称“燕冀之冲,秦蜀之经也。”《水经注》是这样描写这里的:“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班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古代山西多次重大战争均发生在这里。隋大业十三年秋,唐王李世民带领部队沿雀鼠谷登上秦王岭驻扎,与隋军决战,斩隋将宋老生于马下,一举冲破雀鼠谷防线。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决战雀鼠谷,彻底消灭了宋金刚及其残部,打通了通往古都长安的道路。</p> 李武功勇抗金兵 <p class="ql-block">李武功,北宋末年任灵石县尉,后升任河东路军马都统制。靖康元年三月,金国灭辽后大举南下进攻北宋,攻克太原后挥军直取平遥、介休、孝义、灵石等地。灵石义军首领李武功,及其部将李实据守高壁,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多次与金兵展开血战。但最终因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无心收复失地,迫于无奈而解散。临散前,他们还将这支义军的全部文献,用铜罐包装后藏在绵山马迹崖的石缝中。直到八百年后的1966年初,才由上山采药的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农民发现,并捐给当地政府,成为研究北宋末年抗金斗争的珍贵史料。</p> 毛主席率领红军到灵石 <p class="ql-block">1936年3月17日,毛泽东率东征红军总部机关从交口县郭家掌出发,经范石滩、桃红坡等地,来到灵石县双池镇的西庄村(今属交口县),住在村民吴兰如家的麟厚堂。在西庄路居的几天时间内,毛主席偶然听到西庄吃水困难,当即指示设法帮助群众解决这一困难。经红军战士多方调查走访,终于在村东小河沟找到一处小山泉。全村百姓感谢红军为他们找到了“幸福泉”,随即刻石纪念,世代不忘。21日,毛泽东率部离开,短短几天时间,一代伟人的足迹深深刻印在灵石大地上,对灵石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p> 高地原抗日阻击战】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8日,侵华日军调集400余人,从其占领的灵石县南关出发向王禹村进犯。得到情报后,山西新军决死队第2纵队调“老五团”从泉则坪驻地来到王禹高地原设伏。这次战役十分惨烈,日军伤亡300余人,决死队牺牲100余人。在这场战役中,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热爱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人们把英雄的“老五团”称为“老虎团”。战役结束后,决死第2纵队在泉则坪召开隆重的祝捷暨追悼大会,并树立祝捷纪念碑。近年来,王禹乡扩大陵园的占地规模,提升陵园的建筑档次,把高地原逐步建设成为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别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之地。</p> <h3>灵石置县后的1400多年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出现过不少独领风骚的重要人物。古代有为民请命的师范、“孝、义、书”三绝的王家大院人物王梦鹏、秉公除恶的梁中靖、《四库全书》缮书处总校官何思钧、学贯中西的杨尚文、藏书万卷的耿文光;近代有科学兴晋、实业救国的耿步蟾,有辛亥元老、爱国忧民的何澄;当代有法学泰斗张友渔、张彝鼎兄弟,著名版画家力群、牛文,著名作家胡正;特别是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何家,自清乾隆中期到光绪初年,有15人高中进士,太学生、举人不计其数,以至后来,涌现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何泽慧。何氏代有才人出,泽被家国竞风流,灵石何氏业已成为灵石人的一大骄傲。</h3><h3>【“孝、义、书”三绝的王家大院人物——王梦鹏】</h3><h3>王梦鹏 (1679-1756),字六翮,号竹林,王家大院王氏族人。他自幼“专心汲古,于书无所不读”,灵石儒学教谕赠匾“品学兼优”。书法作品被其子中极刻成24块石书,存于王家大院桂馨书院。王梦鹏一生善行乡里,在静升村设启蒙义学,并亲自授课。捐银200余两修路建桥,捐银300两以息赈饥,捐银600两建立义仓。乡里婚丧嫁娶有困难,常出资帮助。贫寒人家欠债无力偿还,将借据当众烧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弥留之际仍嘱托儿子捐银300两存于宗祠以备荒年济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族人用他的捐银及利息共370余两度过旱灾。因其至善至孝,乾隆皇帝宣旨建坊彰表,内阁学士、书法家翁方纲为其牌坊题“孝义”二字。其位于王家大院附近的牌坊建筑精美,保存完好。</h3><h3>【《四库全书》缮书处总校官——何思钧】</h3><h3>何思钧(1736-1801),字季甄,两渡镇两渡村人,自号双溪。少年丧父,随兄长大,勤力于学,居北京时,曾就学于桐城姚鼐,后中乾隆庚寅科副榜,辛卯科举人,乙未科进士。乾隆四十年(1776年)改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篆修《四库全书》任缮书处总校官,书成后,留任庶常馆仍任校书之职。后告病归乡,教子读书,并在家乡创设义学。其子何元烺、何道生先后中举人,同年中进士。元烺入翰林,另两幼子也分别在嘉庆、道光年间中举。一时以父子翰林、兄弟同榜进士传为佳话。何思钧逝后,姚鼐为其立传,刊于《何氏族谱》。</h3><h3>【山西历史上13位清官廉吏之一 ——梁中靖】</h3><h3>梁中靖(1765-1833),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县夏门村人。夏门梁家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其中五品以上66人,三品以上18人,成为灵石县显赫的名门望族。梁中靖少时父母双亡,自幼勤奋读书,嘉庆戊午科中举,后中辛酉科进士。曾以候补知县居家8年,其间以执教为业,为夏门村修渠、修路、赈灾济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称颂。道光二年(1822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被任命为京畿道监察御史,因平反轰动全国的榆次赵二姑冤案获清廉之名。道光三年(1823年),榆次县发生了一起官官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赵二姑案”。梁中靖冲破层层阻力、力主为民伸冤,最终将知县以上7名官员革职查办,一时朝野震惊。此事写进了正史《清史稿》,写进了《山西大典》《榆次县志》《灵石县志》。在灵石县,一首关于梁中靖的民谣流传了200多年:“山西灵石夏门村,出了个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赛包公,一锤子砸翻七颗印”。梁中靖被列入山西历史上13位清官廉吏之一。</h3><h3>【名动京师的刻书大家——杨尚文】</h3><h3>杨尚文(1807-1856),清藏书家。字仲华,号墨林。灵石县张家庄村人。幼读私塾,但未中举,居家奉母,博览群书。居北京,交游文苑名士,与名人何绍基、张穆等交往甚密。他爱好收藏书籍字画,又热心刊印书籍。家以收藏图书、字画而知名,其中善本、珍贵秘本书甚多,藏书楼名“连筠簃”。道光间,收集文人书稿请张穆主编辑刊《连筠簃丛书》12种112卷,由何绍基题签。辑明姚广孝等编的《永乐大典目录》60卷,是现存历史文献《永乐大典》惟一完整的目录。另有声韵、金石、地理方面的图书均有较高价值,其中有关数学、光学的几种自然科学图书,尤为珍贵。如《镜镜詅痴》为百年前研究物理之书。《勾股截积》《和较算术》《椭圆术》为早期研究几何数学之书。《群书治要》为久佚之秘籍。他延请名匠刻版,编校认真,印刷精良,刊印颇精。刊刻《韵补》《读史纪略》《元朝秘史》《癸巳存稿》《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书,在历史、地方志中极有价值。曾创办墨林书画笔墨庄,旧志称其为“名动京师”。晚年藏书散出后,为同邑藏书家耿文光收藏500余种。</h3><h3>【万卷精华楼藏书家——耿文光】</h3><h3>耿文光(1830-约1908),字星垣,斗垣,号酉山,别号苏溪鱼隐。清灵石县苏溪村人。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他编著的《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为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第一部大型综合性提要式书目。</h3> 著名法学泰斗——张友渔 <h3>灵石县城内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法学会、中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参与1982年宪法的起草和多项法律的制定工作,对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中国宪政论》《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新闻之理论和现实》等。担任《辞海》编委和政法学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其胞弟张彝鼎也是著名法学家,兄弟二人并称海峡两岸法学泰斗“双子星座”。</h3> 中国著名版画家——力群 <h3>1936年鲁迅病逝,力群为这位伟人画了遗像。1938年夏,投奔延安,担任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创作了《饮》《伐木》《延安鲁艺校景》《丰衣足食图》《帮助群众修纺车》等优秀木刻作品。其作品深受国内外人民喜欢,曾先后在苏联、日、法、英、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展览,1988年12月,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为其颁发“贡献金奖”;1991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为其颁发“1931—1991年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力群“人民艺术家”称号;2003年12月,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为其颁发“金彩奖成就奖”,文化部授予力群“造型艺术成就奖”;2010年11月,力群美术馆落户于王家大院。</h3> 中国著名版画家——牛文 <h3>1940年考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3年开始木刻创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为中外美术馆收藏。他创作的版画《芳草地》198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表彰奖、《朝阳》1984年获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质奖、1988年获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金奖,《萧何月下追韩信》1986年获第9届全国版画展览优秀作品奖。1991年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1931—1991年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2012年10月,牛文美术馆落户于王家大院。</h3> 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 <h3>何泽慧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此后留学德国,1940年获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5年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首次发现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被当时称为“科学珍品”;1946年,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丈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一起在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一发现被约里奥·居里认为是二战后他的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成就。1948年回到祖国,同钱三强创建原子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研究成对质子、电子灵敏的核乳胶探测器,使我国成为能够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同时,还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及核能的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何泽慧作为研究中心参加原子核科学创业的第一位女科学家而载入史册,作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而名播四海。现两渡村设有“何泽慧院士纪念馆”。</h3> 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胡正 <h3>灵石县常青村人。1938年9月参加晋南吕梁抗战剧社,走上革命道路。1956年后历任山西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顾问等职。长篇小说《汾水长流》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曾改编为同名电影、话剧、戏曲,译为哈萨克文出版,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教育学院系统分会列为建国30年百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作为教育学院当代文学补充教材。他是我国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文学派”的主将之一。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胡正“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2014年,“胡正文学纪念馆”落户于王家大院。</h3> 介子推故里寒食节习俗 <h3>据传,位于绵山脚下的灵石县旌介村(旌表介子推而得名)是介子推故里。这里,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节。谚云“先寒节后清明,一百五日在当中”。寒食节(俗称寒节)乃介子推忌日,从寒节到清明,介子推故里、以及介林(当地俗称神林、2008年开发为旅游风景区)周边之民连续三日不举火,以祭介子推母子蹈火焚身之壮举。且祭祀祖宗上新坟(族中上年有人去世,谓之新坟)也在这一天,即:新坟寒节上,旧坟一百五日上,同族的坟茔合族人只能去一次。这是介子推故里特有之俗。扫墓之日,合族男丁聚齐到坟地对祖宗烧香膜拜,焚烧冥币、插旗幡(也叫翻身旗)、添土、栽植松柏树。礼毕,在其坟茔柏树折枝,插己大门,意为荫祖宗之恩德,趋邪扶正,人财两旺,常青不衰。相传,介母属兔,子推属蛇。因而,在寒食节,各家还必备面食“蛇盘兔”。“蛇盘兔”蒸制大小不一,多寡不定,居家所属成员每人至少一个。对远走他乡之人,也设法给捎去,还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馈赠他人。谚曰“蛇盘兔,必定富,要想富,敬祖父”。</h3><h3>【静升民间舞蹈艺术独龙杆】</h3><h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静升民间舞蹈艺术独龙杆历史悠久,至今已盛行130余年。独龙杆很早以前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民间表演,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独龙杆用一根长约5米的木杆,两人抬两端,一人坐中间,抬杆的人随着民间吹打乐的旋律,踩着鼓点一步一颠,坐在杆上的演员随着木杆起伏做各种表演。独龙杆的主要作品有《七品芝麻官》等。独龙杆讲求整体配合效果,表演特色诙谐有趣,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h3><h3>【傅山拳】</h3><h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在清初康熙年间,灵石望族——两渡何家的何世基曾请傅山来讲学传武,由此在灵石县留下了傅山拳。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灵石县发现了古藏手抄本《傅拳图》,经山西省武协副主席张希贵和傅山拳法传人李思远学习,并根据他的演述整理出《傅山拳法》一书。据一些武术家介绍,傅山先生隐居晋祠朝阳洞读书时编创了“朝阳拳”。傅山先生精览佛道养生健体之书,又嗜学岐黄医典,以道家之吐纳导引,医家之经络走向,结合易筋经、八段锦、紫微八卦舞的动作编成这个拳法。张希贵认为傅山拳法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极拳。</h3><h3>【灵石版画】</h3><h3>受力群、牛文的影响,灵石版画后继有人,涌现出张伯武、郭成保、段双锁等一批版画艺术家,创作了《灵石古八景》《力群像》《第一担》《翠峰耸秀》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灵石县于2012年相继启动国际版画双年展、灵石版画展,出版有多种版画作品集。2013年成立灵石县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灵石版画已成为灵石一张亮丽的名片。此外,灵石剪纸、彩塑、刺绣、面塑等也颇有影响。</h3><h3>【灵石荆条蜂蜜】</h3><h3>灵石县为华北地区荆条蜂蜜三大产区之一,也是山西省的重要蜜源基地。1982年,在部颁的蜂蜜标准中,灵石荆条蜂蜜被列为一等品。灵石荆条蜂蜜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远销德、日、英、法等国,是灵石县的传统出口商品。目前,灵石县已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养蜂协会,建立起实验蜂场,全县有700多户蜂农,蜂群发展到17000多个,并实现了优种化生产,年产蜂蜜约100万斤。另外,灵石还有德和诚月饼、军营坊小磨香油、水头醋等特产。</h3><h3>【灵石谷累】</h3><h3>谷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谷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谷累与和和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灵石谷累、和和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h3><h3>谷累的制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的传统工艺并有新的发展。过去是红面、杂面、玉米面等粗粮制成,当今大都用白面或少兑一点玉米面或米面制作。谷累有菜谷累、肉谷累之分。菜谷累较为普遍,品种也较多,有洋槐花、榆钱钱、扫帚帚、苜蓿等野菜谷累,也有山药蛋、茴子白、红白萝卜、豆角、白菜、小葱、酸菜等蔬菜谷累。所用菜种不同,其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不论那种谷累,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礤子擦成丝状,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然后再加入适量面粉充分搅拌,待菜丝、菜块周身均匀沾满面粉成颗粒或条状,然后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加葱蒜用油炒后再吃,味道更佳。另外,灵石地区还有摊摊、各锅锅、和和饭、黄条条、捏巴巴、克底清等地方小吃。</h3> <h3>灵石境内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众多,素有“矿藏之乡”的美称。已探明的矿物有红的铁、黄的硫、蓝的焦炭、白的石膏、黑的煤,以及铜、钼、钛、钒、钨、稀土等32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其中煤炭、石膏、硫铁矿、铝储量丰富,品质优良,驰名中外。全县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含煤面积达8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3%,地质储量为91亿吨,且品种齐全,多为肥煤、焦煤、瘦煤和气煤,为全国首批6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省八大焦化基地,被誉为“煤海瑰宝”。石膏储量达17.2亿吨,矿石纯度高,多为特级品和一级品,纯度达90%—98%,是华北地区第二大石膏矿床,且埋藏浅、易开采,享有“灵石雪花膏”的美称。灵石县拥有国内第三大硫铁矿资源,储量达2亿吨,是全国煤系硫铁矿的主产基地之一。另外,县内石灰岩、石英砂、赤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也相当丰富。</h3><h3>新中国成立以后,灵石县以发展农业为主,县内工业主要是从日伪手中夺取的富家滩国营煤矿和一些小型加工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新建、扩建县五一铁厂、洗煤厂、化肥厂、树脂厂、焦化厂、铸管厂等县营企业。国家建材部直属企业张家庄石膏矿、灵石煤矿也颇负盛名。2000年后,煤矿技术改造191个,引进中煤公司、保利能源、省国际电力等30个知名企业。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聚源焦化有限公司、山西天星煤气化有限公司、银亿宏峰矿业有限公司、保利星辰焦化公司发展成5个大型机焦企业。</h3><h3>近年来,灵石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县域经济从“一煤独大”向煤、电、铝、装备制造、旅游开发等多元支撑的产业结构方向健康发展。全县设立的灵石中煤循环经济园区总面积达到29.1平方千米,包括段纯、南关、两渡3个片区,入驻企业76户,形成了年产930万吨原煤、7100万吨精煤、400万吨焦炭、38.5亿千瓦时发电、2.2亿块煤矸石制砖、10万吨甲醇、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1.2万吨粗苯、200万吨氧化铝、3万吨石墨(质)化阴极炭块的生产能力。</h3><h3>2017年,灵石县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七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位列全省前十。全县GDP完成22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3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052元。为全省经济十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h3><h3>2017年,亿元以上项目达到40个,完成投资32亿元。扬帆碳素、亨泰荣和二期、晋中南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落地开工,启光发电项目即将投产,东方希望铝工业项目投产达效。新投产项目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7.5亿元,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h3> <h3>灵石历史悠久,据旌介和荡荡岭两处遗址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即有人类居住。上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传说和故事,为灵石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淡泊名利,演绎了“火烧绵山”“忠孝千秋”的感人故事,有了为旌表介子推而命名的“旌介村”和纪念介子推的介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修复开放的王家大院总面积4.5万平方米,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旌介商墓遗址出土大量的商代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全县还有夏门、冷泉、董家岭、雷家庄、王禹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及明清民居。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多样的传统文化构成了灵石县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灵石县有国保单位6处:王家大院、资寿寺、文庙、后土庙、旌介遗址、晋祠庙,省保1处、市保4处、县保70余处。</h3><h3>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秀美的风光。“冷泉烟雨、翠峰耸秀、汾水鸣湍、介庙松涛、夏门春晓、苏溪夜月、两渡秋晴、霍山雪霁”灵石古八景描绘了灵石独特的自然景观。“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这首歌形象地描述了灵石的地形地貌。</h3> 中国传统古村落董家岭 <h3>近年来,灵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建设晋中乃至全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为目标,全力打造古镇大院文化名地、山水休闲旅游胜地、中国版画艺术基地三张名片。总投资15亿元实施静升古镇开发和王家大院创5A级景区工程全面启动;利用千年古刹资寿寺的品牌影响力,引进少林寺投资2亿元建设融禅文化、武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力争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佛教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清净庄严道场和禅养小镇;正在开发的后悔沟金山森林度假区、三清寨自然风景区也即将横空出世,喜迎天下宾客。</h3> <h3>旌介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代文化遗址。位于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约500米的静升河北岸台地上,县城东北15公里处。该遗址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面较广,包括厚达3米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堆积和商代墓群,约50万平方米。二是出土文物丰富。1976年11月旌介村村民在修建土窑洞时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极具价值的鼎、爵、觚、觥等铜器十余件。这是山西省这一时期古文化的重要发现。1985年1月,山西省考古所和县文管所在旌介村东烧砖取土场科学发掘了两座商代墓,出土了石器、玉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138件。其中青铜器非常丰富,器型有鼎、戈、觚、爵、卣、尊、簋、觥、矛、镞等。这些文物多被省、县博物馆收藏。三是大多数青铜器都铸有“亚羌”铭文。这些铭文可能是一种族徽符号,反映了商代晚期与商王朝共存的北方方国的文化面貌。有一件铜簋底部有阳线骡子图案,专家释为“徽识”,它将我国养骡的历史提早到商代晚期。四是灵石旌介发掘的两座古墓是我省第一次科学发掘的商代晚期墓葬。墓葬保存完好,墓内出现的人殉是奴隶社会野蛮剥削压迫的铁证,一椁多棺的男女合葬墓在商代也不多见,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墓葬型制、埋葬习俗及其社会根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8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再次进行钻探,发现从商代到汉代的墓葬54座。五是1987年发掘古代粮仓6座,商墓两座,汉代砖墓一座和一座车马坑,证实了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方圆百里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h3><h3>该遗址规模之大,蕴藏之丰富,价值之珍贵,一直为国内许多考古学家和文物部门认可和推崇。考古发掘报告刊载于《文物》1986年第11期。旌介遗址的发现不仅是山西省商代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而且在考古界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十分珍贵。</h3> 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 <h3>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王家大院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建筑面积位列晋商大院之首;二是砖、木、石三雕艺术堪称一绝;三是随形就势,依山而建。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朱镕基、尉健行等时任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h3> 十八罗汉海外回归千年古刹资寿寺 <h3>千年古刹资寿寺以“资群生于寿域”而得名,位于王家大院以西两公里处的苏溪村,始建于唐懿宗咸通11年(公元870年),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明历代扩建和补修形成当代的规模,现存建筑以明代为主。1986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分前后三进院落,共15座殿堂。以元代壁画和明代彩塑艺术著称于世。作为千年古刹,资寿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壁画。资寿寺的壁画既有外来艺术的痕迹,又有强烈的本土风格,汇聚了唐宋元明历代不同特征的大量壁画。二是明代彩塑。资寿寺有大小塑像150余尊,其中大的3米有余,小的不足10厘米,无论是表情动作、衣饰着装,还是着色用彩都刻画得非常细腻。特别是十八罗汉头像被盗,流落海外五年之久,被台湾震旦集团陈永泰花巨资购得并无偿捐还,谱写了一段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的两岸奇缘。三是药师殿的藻井。药师殿殿顶的装饰堪称一绝,尤其是正中的两组藻井,一大一小,一方一长。其中大的是由256组斗拱、分四层向上叠涩收缩而成,中间雕刻鎏金八卦蟠龙;小的由100组斗拱分两层叠涩而成,中间为二龙戏珠。</h3> 山西历史名山——石膏山 <h3>石膏山风景区位于灵石县城东南35公里处,与介休的绵山、沁源的灵空山鼎足而立,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拟建的山西省地质公园。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秀、黄山之奇。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油松之乡”“高原翡翠,避暑胜地,天然氧吧”美称。这里环境清雅,林峦清秀,泉水清醇,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景观的最大特色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高度交融,是一处集儒释道深厚文化于一体,适合休闲度假、体验回归自然的佳地。石膏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资源以天竺景区宗教建筑群为代表,寺院因山就势,巧妙营构,自然景观资源以良好的植被和山体地质景观为主,呈现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山上林木繁茂,满目苍翠,林间松柏相映,林下奇花异草,更有奇峰峭岩兀立,天然形成的大小溶洞。正可谓是:琪花瑶草知多少?认作蓬莱海上观。</h3> 山西绿宝石——红崖峡谷 <h3>红崖峡谷景区位于灵石县马和乡柏沟村,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景区之一。北邻绵山8公里,西邻王家大院5公里,形成一个旅游金三角组合。景区交通便利,距京昆高速灵石出口5公里,距大西高铁灵石东站仅2公里。红崖峡谷山高峰险,人迹罕至,动植物种类丰富,奇花异草、四时交替,珍禽异兽、遍布山间,森林覆盖率97%以上,素有“山西绿宝石、天然大氧吧”之美誉。景区内最高峰牛角鞍2566.6米,是太岳山最高峰,晋中市第一高峰。红崖峡谷景区集险、秀、雄、奇、幽于一体,天成胜境,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草甸坦荡,风景秀丽,在山西所有景区中水资源也是非常充沛的,拥有多个瀑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瀑布群系统,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景区内拥有山顶日出观云海、峡谷勇士漂流、水上嘉年华等多种娱乐参与性项目,是华北地区所有景区中唯一拥有峡谷、森林、高山草甸及多样性气象景观的原生态旅游胜地。主要景点有:夹板沟、林秀溪爱情谷、长寿谷、养生谷、高原草甸、牛角鞍等。</h3> <h3>灵石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卫生、文体、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近年来,县财政年均民生支出达17.6亿元。先后对全县中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新建了县第五小学,县第五中学也破土动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8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提标改造,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98.3%。城市“500米健身圈”、287个行政村实现健身场地器材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1.1平方米提高到1.63平方米。投资6000万元的县文体活动中心建成投用,县文化馆、图书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h3> 灵石森林公园 <h3>绿色,是城市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共鸣,是城市曼妙风景与人文灵性的交汇。近年来,灵石县大力开展“四城联创”、旧城区改造升级和新区建设,市容环境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县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平方米,城市绿地率39.1%,绿化覆盖率43.1%。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81%。新建了静升新区森林公园,实施了静升河城区亮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供热、供水、供气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供热、燃气普及率均达97%,污水处理率达93.2%。</h3><h3><br></h3><h3>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县城交通拥堵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灵石县迎难而上,扩建了位于县城中心的两个涵洞,新建了三座人行天桥和一座跨河天桥。建成了“三纵七横”“ 四通八达” 的交通循环网,交通拥挤状况基本改观。高标准、高品位的永吉大道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在路上,景在眼前。</h3><h3><br></h3><h3>灵石县积极开展 “灵石好人”“最美家庭”“孝顺儿女”“好媳妇”评选、推荐等活动。2人入选第六届山西省道德模范,3人入选2016年度5月“中国好人榜”,任荷莲一家入选全国最美家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既有声势浩大的影响,又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大大提升了广大市民“有道德、懂规矩、讲礼貌、守秩序”的基础素质。</h3><h3><br></h3><h3>文化环境建设是灵石县文明创建的一个重头戏。不同形式的书画展、摄影展、诗歌朗诵会、家风家训征文、青少年书法大赛、陨石文化等活动,可谓是精彩纷呈,好戏连台。其中,国际版画双年展已举办三届,为灵石打造北方的版画基地加油助力。一年一届 的“山西诗人看灵石”活动,邀请近百名山西知名诗人前来采风创作,让诗歌与旅游共鸣,让人文和自然共振。一位诗人遇见“灵石”,诗情勃发,这样写到:“走进她,我听到天空心跳的声音……我因此彻夜难眠,相见恨晚。”</h3> 山西诗人看灵石 <h3>【山西省示范高中——灵石一中】</h3><h3><br></h3><h3>灵石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53年,2006年迁往静升新区新校园,占地面积18.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1.98亿元。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一流,是理想的办学场所。先后获得“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新教材实验先进校”等称号。</h3><h3><br></h3><h3><br></h3><h3>【山西省一流标准的群众文艺活动场所——灵石文化艺术中心】</h3> <h3>灵石文化艺术中心集文艺演出、图书博览、体育健身、会展培训、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位于县迎宾路北、天石新城中轴线上,占地面积66.9亩,总投资2.5亿元,2011年投入使用。由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天石呈瑞园、大道永吉园、历史静思园四部分构成。其中,文化艺术中心大楼为10层,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有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发展历程馆、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h3> 华北最大的人造山顶公园翠峰公园 <h3>翠峰公园坐落在灵石县城东南的翠峰山上,海拔946米,总面积100公顷。翠峰山由于紧傍县城所在的汾河、静升河谷地拔地而起,因此,山体虽不算高大,但显得十分巍峨。历史上的翠峰山,林木茂盛,青翠秀雅,寺观庙宇,遍布山间,有“翠峰耸秀”(灵石古八景之一)之誉。1995年10月,县委、县政府从改善县城居民生存和生活环境出发,铺开翠峰公园建设工程,到2001年8月以山顶文化广场的落成为标志全面建成翠峰公园。分设休闲娱乐、儿童游乐、体育活动、文化旅游四大区域,集城市水保、园林艺术、旅游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h3> <h3>永吉大道</h3><h3>“十三五”期间,灵石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足用好转型综改、扩权强县“双试点县”政策机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补齐短板为主线,全面实施园区集聚、文化引领、生态支撑、城乡统筹“四大发展”战略。</h3><h3>实施园区集聚战略。以园区经济为主要载体,以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为主要方式,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动力,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资本资源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以中煤循环工业园区为统领,按照“一园多区”模式,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瞄准园区发展方向,加快产业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延伸,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加快骨干企业建设,积极扶持园区企业,引进一批技术雄厚、管理先进、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将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县域经济综合体,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 </h3><h3>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大力弘扬优秀晋商大院文化和民俗文化,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创建静升古镇王家大院5A景区为重点,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在优化产业布局、加大项目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具有灵石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区域性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跨越,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支柱产业。</h3><h3>实施生态支撑战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让绿色成为灵石的靓丽名片。严守土地开发红线、生态保护高压线,以汾河灵石段治理和煤矸石治理为重点,推进重点污染整治和企业搬迁改造,强化废弃工矿地土地复垦和沉陷区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做大做强核桃经济林产业,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山清水秀新家园。</h3> 凤凰新城 <p class="ql-block">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以扩容提质为核心,按照“打造大县城、发展特色镇、建设中心村”的发展思路,遵循“一城三区”的发展战略,引导“大县城”分层次、有序发展,加快中心城外围城市生态圈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城乡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新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灵石县将瞄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升级版、奋力当好山西振兴崛起排头兵”的工作定位,在全省率先晋位升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民风好的幸福灵石。</p> <p class="ql-block">原载:灵石文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收藏</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c9_7sELgonRwqJgLGhoCA?v=4.11.1&amp;share_user_mpuuid=81789715f2f82d858ca3d1687f4df33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全国500个旅游景点必备</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