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课堂

红瓦青房

<h3>——第二实验小学教研联盟“学共”教研活动察学记(二)</h3> <h3>语文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执教:徐娟。冷校推荐给我的“学共”种子老师。</h3> <h3>9:17,预备铃响,课堂小演讲开始,4名同学朗诵《黄河》。学生点评。生1:十分有感情。生2:响亮清楚,有气势。生1是套话,生2“有气势”是个性化表达。</h3> <h3>红衣女孩黄嘉芯是我选择的焦点学生,给人感觉挺内向,闷闷的。无论听朗诵还是听同学点评,都是无动于衷的样子。</h3> <h3>9:20,老师呈现核心问题。</h3> <h3>黄嘉芯几乎没有浏览,翻开书,拿出尺和笔就开始画。句子画得准!</h3> <h3>读给同桌听,同桌比较主动。在同桌带动下,黄同学能抓住勇敢、智慧、镇定、机敏等关键词说理由。</h3> <h3>9:25,全班交流。生1:读中心句,抓关键词勇敢、智慧、镇定、勇敢;(与文本对话)生2:与自己坐木筏的紧张比较,稍公冷静,没有害怕的感觉;(与自我对话)生3:交流的是“大胆地前行”句,老师让学生关注学习要求中红色部分。(与规则对话)</h3> <h3>同学发言,黄嘉芯能看着他,静静听,但脸上的表情一直没什么变化。是投入还是神游,真的不好判断。</h3> <h3>9:29,挑战性问题呈现,作业单2。</h3> <h3>黄嘉芯先自由读课文,然后填写学习单2。</h3> <h3>根据“细细地体会”这一要求,反复读。</h3> <h3>9:36,分组交流。学生都能看着发言者,耐心听。发言者言之有据。黄嘉芯发言关键词:黄河险、筏子小、浪头大。</h3> <h3>9:39,全班交流。第一轮围绕“黄河”:1.湍急可见很有气势;2.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怕人;3.汹涌的激流,危险;4.波涛滚滚、惊涛骇浪。其间不断有人要往艄公、往羊皮筏子上说,老师均温柔地提醒:我们现在说黄河。(老师要分块理解,这样教的条块清晰。但文字不是割离的,学生理解也是整体的,综合的,如何顺学而导?值得思考)</h3> <h3>第二轮围绕筏子。1.小、轻、吞没;2.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提问:羊皮筏子翻了怎么办?互相讨论,理解“我”的“提心吊胆”,乘客的“谈笑风生”。一生联系撑船要掌握平衡,说羊皮筏子上人与物的位置很重要,真怀疑他是我们大垛田的娃。(从文本到生活,对话更透彻,理解更深入。)</h3> <h3>第三轮回到艄公。这一轮讨论比较高级,多次出现以下句式:1.我从刚才**同学和**同学讲的……内容想到……,我认为…… 2.我从**同学发言想到生活中……的情景,我感受到稍公……(将前面同学的意见串联起来,从前面同学的发言中生发出新的观点,对话层次越来越高。)</h3> <h3>10:00,下课铃响,孩子们还在举手示意,要继续发表意见。黄嘉芯表现虽不出彩,却也中规中矩。倾听,偶尔补记,学习还是在发生着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未完待续)</font></h3>

同学

筏子

黄嘉芯

对话

老师

发言

黄河

同桌

学生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