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未成曲调先有情,我校语文、道法科14名教师在陈超魁校长的带领下,于5月16日上午一早就驱车奔往课改名校——阳城四中去观摩学习,从进入校门开始,一种强烈的感觉便涌上心头——这是一所干净爽利的学校,这是一所管理严谨的学校,这是一所文化浓郁的学校,静悄悄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湿润而饱满的知识芬芳。美好如斯者,大概就是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境界吧。</h3> 领导有儒雅之风,同仁有谦和之态 <h3>郭育峰校长亲切接待我们,县教研室梁家峰主任肯定两校都是有文化有内涵有追求有发展前途的学校,教务处李志军主任对听课及教研活动作了悉心安排,工作人员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方便,我们在感动之余,也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h3> <h3>诚意满满,干货满满,注定这一上午的学习要经历一场头脑风暴。</h3> 课改如火如荼,成果缤纷多彩 课堂教学 <h3>学生正襟端坐,仪态肃然,课堂秩序井然,浓郁的学风扑面而来。</h3> <h3>张军老师的“人物描写”微写作教学在对比中展开,在示范中得法,老师就是描写的对象,鲜活地写,活泼地评,兴致盎然,教学接地气,写作有生气。</h3> <h3>吴云老师的一课一练教授的是议论文的初次写作。化用教材,取法课内,例子选择精;思维导图,条分缕析,教学方式新;统一话题,精讲精练,学生展示勤;挥洒叱咤,声情并茂,教师点拨灵。</h3> <h3>吕素芬老师是个安静的老师。她的课堂演绎的是“功夫在诗外”。谁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训练,指导,搭建平台供学生展示交流。名著阅读该怎样搞?交流促进阅读,团队精进阅读,碰撞反思阅读,点拨提升阅读。老师的角色和价值是什么?甘为生梯,无私奉献,把学生推上台,在台后乐开怀。这些都是吕老师及其他三位老师给我们的教育学思考。</h3> <h3>主持人的风采:落落大方,准备充分,驾驭课堂,控制全场,从容流畅,我自为王。年纪小,能力强!小时了了,大必更佳!</h3><h3><br></h3> <h3>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在延续,思维在激发,分享在深入,内涵在丰厚。不甘落后,我要表现得更好,;团队合作,我们才是最棒的;彼此欣赏,微笑着热情肯定;深化理解,美好理解更上一层。</h3> <h3>不可思议:课堂流程全由学生组织,展示交流如此精彩纷呈,课堂状貌如此严整高效。课件、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制作精良,作品思想、情节、人物,概述、品评、感悟,头头是道,讲解、提问、质疑、交流,脱口而出,侃侃而谈。厉害了,这群少年!</h3><h3><br></h3> 听课剪影 <h3>专家型教师果然不同凡响,处理教材、设计课堂、组织活动、链接生活,确实技高一筹,深为佩服。</h3> <h3>四中郭校长和我校陈校长深入课堂,专注听课。好校长培养好老师,好老师成就好学校。</h3> <h3>教研室专家领导问诊课堂,把脉教学。陪伴教师成长,引领教师提高,阳城四中的教师有福了。</h3> <h3>学得多专注,听得多仔细,成功的经验要汲取,先进的做法要学习。</h3> 资料观览 <h3>丰富的资料,多样的形式,精彩的反馈,精致的表达,全方位地地展示了四中学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读而思、思而写,由点及面,节节提高的全过程。从这里,我们找到了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生光放彩的原因。</h3> <h3>谁见过把名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展现的,轻松学名著,快乐去分享,小子了得!</h3> 听取经验报告,探寻课改源流 <h3>观摩学习结束后,兩校教师开展了校际教研,各位领导全程参与,鼎力支持,特别是四中领导的谦逊和热情另令我们感动不已。</h3> <h3>观看视屏:理念是什么,方法怎么样,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我们有直接的感受和直观的体会。</h3> <h3>阳城四中初一初二备课组长分别介绍了该校在名著阅读、微写作方面的做法,可谓目标定的高,措施做得牢,过程盯得紧,形式搞得活,读书落得实。实干加巧干,他们做到了。</h3> <h3>我校语文组长张云雷代表学校做了</h3><h3>交流发言,表达了敬佩和感谢之意。</h3> 两校联谊一家亲,赠送锦旗表敬意 <h3>此非溢美之词,“勇立课改潮头,堪为名校风流”,他们配得上这样的赞誉。</h3> 学习随感 <h3>1.人人都可以做语言的巨人,但行动起来哪怕前进一小步都是难能可贵的。耽于空想无济于事,付诸实施才是智慧的选择。</h3><h3>2.相信学生,训练学生,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学生的表现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h3><h3>3.在团队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我们都会成为不一样的自己。</h3><h3>4.课程教学改革,固然需要理念的创新,但管理机制的确立,评比考核的实施,才能帮助教师摆脱传统守旧的安逸惰性。</h3><h3>5.教师的角色要有所转变,教师发挥价值的平台也要有所转变,教师讲授的精彩不如学生表现的精彩,教师要乐于也善于为学生做嫁衣裳。</h3><h3>6.厚积才能薄发,落实每天的读书任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鞭策着学,激励着学,交流着学,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乐见其成。</h3><h3>7.增强内功,多读书,精读书,读透书,否则我们拿什么来辅导学生,靠什么带领学生去感受名著的内涵美,用什么去指导学生把畏难的写作化腐朽为神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