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查济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査济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h3><h3><br></h3> <h3>查济据说已时逾千年,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鉴于村庄现存明清古建筑较多,且废墟绵延。很多建筑已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查济村最辉煌的时候,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村民近7万人。历经风雨,加上太平天国战火和当代破四旧,村庄废毁严重。但三溪(许溪、岑溪、石溪)并流,人们“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存明清古民居也还有约200座,元代建筑1处,一个中国乡村时代辉煌村落的架子还在,村口山上的如松塔,还顶风冒雨傲然挺立着,以徽派建筑成名。<br></h3><h3>代有名人辈出,查济村民,十有八九姓查。据家谱上可知,查济村这支查姓人氏,是唐朝时候从山东迁过来的,其始祖是唐朝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他也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查姓名人。此后,查姓代有名人。据查氏后人查全俊整理,仅明清两朝,查济村就出了七品以上官宦士子129人。</h3><h3><br></h3> <h3>应大学查同学邀请,我们一行四人,前往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查济古村落是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也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到了那真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此村落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崇山峻岭之中,也是革命老区。</h3><h3>为期三天的行程,实在是转不够,整天跟着查同学就是吃喝,也就只能走马观花式的记录一些零碎。我老同学说,要留点遗憾,还能下次再来,哈也期待下次再去……在此也万分感谢查同学的热情款待。</h3> <h3>查同学老宅唯一留下的门头</h3> <h3>查济全景图</h3> <h3>许溪街</h3> <h3>这次主要是沿着许溪二岸进行观赏,也就以记录二岸为主。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也就是这些石板桥。</h3> <h3>早晨的查济村</h3> <h3>财神桥,因桥头有财神楼,所以得名。财神楼上有“紫气东来”四个题字。传说的是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一团紫色在天空飘过,边断言:“必有圣人过关。”不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查济人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的心愿。查济是历史文化名村,出了二个翰林,十二名文进士,百余名举人,前面这个财神桥因地理位置处东,所以也叫东门桥。</h3> <h3>夕阳下的查济村</h3> <h3><font color="#010101"><p>天申桥。天申桥的桥长与宽均为10米,桥面呈正方形,但站在桥上观看,却发现此桥实为两桥,中间隔尺许。只因桥面连成一体,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双桥合壁”。该桥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桥名出自《诗经.假乐》“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子孙千亿”。桥面宽大到几近奢侈,与许溪上众多的石桥显得格格不入。关于这座桥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明崇祯年间许溪边住着一户殷实人家,家中兄弟二人聪明能干,极尽孝道。为了让母亲出门方便,老大出资在门前架起了一座石拱桥。老大的这一做法触伤了老二的自尊,认为是对自己财富的挑战。为了挽回面子,老二便在桥边并列架起了另一座一模一样的石桥,并使两桥相连。</p></font></h3> <h3>红楼之侧乃查济的主要宗祠之一洪公祠。.</h3> <h3>此处为红楼桥,为查济主要街道。之所以名红楼桥,因旧时其桥头有一高楼,名红楼。</h3> <h3><font color="#010101">宝公祠又名敦素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建筑。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大厅每根柱下的石柱础雕刻特别精美,且直径接近1米,为皖南古民居罕见的大柱础。穿过大厅屏封是对称的左右水池,池中间有石板修筑的精致石拱桥,临水和桥两侧设有栏杆。三进寝楼设有美人靠,寝楼两厢设有阁楼,阁楼飞檐翘角。整体建筑构思完整精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font></h3> <h3>二甲堂又名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为纪念中兴六世祖查祈宝而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五凤楼式门楼、精雕细镂的木雕、石雕以及“见木不见砖”的建筑风格是该祠的最大特点,其相对于其他祠堂保存得较为完整。对于研究古建很有文化和历史价值。</h3> <h3>走马搂是明代的建筑,走马楼的名字叫作“翔义堂”,建于明代,一进二层,平面为横向五间。二楼就是小姐闺房,楼沿做鹅颈椅(靠背栏杆),俗称美人靠,重台勾阑形式,其中下勾阑作如意纹底足,上勾阑云栱间花板镂空雕卷草纹,云栱下华板雕剔地起突如意纹图案。勾阑的横向用倒狮、如意等分隔,形象生动,雕工精湛,十分珍贵。</h3> <h3>洪公祠始建于明,现在的建筑为清代初期,。位于许溪河红楼桥畔,座南朝北,建筑面积835平方米,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洪源而建。该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二进天井中有两个水池,是二口终年不涸的古井。第三进有楼,楼上有对称的美人靠,三进实际座落在山坡上,该建筑的三进可谓匠心独运,高度体现了先人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查济村古建筑利用地形的典范。</h3> 德公厅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座厅屋的门楼,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牌坊为砖木结构,共有四层,第一二层砖雕在文革中被砸毁,第三层砖雕图案为“鲤鱼跳龙门”,它象征着该主人已步入显赫官位之意,第四层为皇帝御书“圣旨”和“明曦官”大字。在文革中,造反派毁去了所有牌坊,而对这座牌坊门情有独钟,意外的保存下来了,甚至“圣旨”和第三层“鲤鱼跳龙门”砖雕也没有毁去,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个奇迹。<br> <h3>倚水而居的居民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