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风水

咸阳姑娘

<h3>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 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广义上的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长约1600多千米,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h3><h3><br></h3><h3>秦岭,我们家门口的山,被称作是中国大陆的“脊梁”。</h3><br><h3>她不仅分划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质、地理、生物、水文,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文的界限。</h3><br><h3>最简单的例子是,翻过秦岭大梁,南坡就以吃米为主,而北面以吃麦为主。北面唱的是秦腔,南面就是汉调。北面嫁女要彩礼,南面嫁女要陪嫁。</h3><h3><br></h3><h3>所以你可别小看这座家门口山的意义。</h3><h3></h3> <h3>严格说,秦岭与其东部的桐柏山--大别山是一脉相承的山链并共同组成中国中央山系。她东延至海,西延到青海共和盆地,全长2000多公里。其中包括桐柏-大别山、东秦岭、西秦岭三大段,它们之间从东到西被南阳盆地和甘肃徽(县)-成(县)盆地分割。</h3></br><h3> <h3>东秦岭延伸于河南和陕西两省境内,其主体位于陕西。东秦岭在西安以东部分从南至北又可以分作南秦岭、北秦岭和小秦岭。小秦岭就是在地形地图上看到的那部分向北挺起“肚皮”的地方。它的向北凸出,造成西安地区的向南的凹进。</h3></br><h3>如果在西安南面的东秦岭从南到北横切一刀的话,你会发现秦岭南北向横断面是不对称分布的。秦岭北坡很陡、水平距离很短,而南坡恰恰相反,既缓又长。这一点当你乘车从西安—万州国道(不是高速)翻越秦岭时会明显地感觉出来。</h3></br><h3> <h3>秦岭是一条巨大的焊(接)缝。她当年把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即代表了中国南北方大陆的主体的两个块体焊接到了一起。焊接的方式是被叫作“印支造山运动”的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是2.2亿年前(地质上的三叠纪晚期)。在印支运动中向北移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发生碰撞拼合,至此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的基本构架,原先存在南北大陆间的海水由东向西逐渐退出中国大陆腹地。</h3></br><h3> <h3>那么,人们一定会觉得今天的秦岭就是2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形成的。</h3></br><h3>其实不然。</h3></br><h3>今天我们所看到秦岭主要是印支造山运动发生大约一亿年左右后的又一次造山运动的产物。那次造山活动叫作“燕山造山运动”,距今大约1亿多年(所以,可以说秦岭的地形地貌大概只有一亿多年的年纪,尽管其物质组成含有老的成分)。两次造山运动性质不同,前一次造山过程发生在南北方大陆边缘,而后一次出现在大陆内部。因为后一次距今时间相对短,因此它的形迹就保留得格外显著。</h3></br><h3>当然,前次造山作用的“基因”也被继承下来,它们依然存在于今天秦岭的物质和结构中。</h3></br><h3> <h3>山脉的年轻与否跟人一样,是能够从身板看出来的。一般而言,年轻的山脉挺拔高峻、衰老的山脉低矮萎缩甚至犹如平地。前者在地球上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后者如北美的格林威尔山脉和东非阿拉伯造山带。我们的秦岭跟上述山脉相比可算是中青年。因此它依然不乏高峻挺拔的英姿。</h3></br><h3>同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它还在生长!我们如何知道它还在长呢?</h3></br><h3>一个重要证据是现今分布于山上的夷平面即不少山头上普遍看到的“平台”,这些“平台”在遥远的过去曾经位于平地的侵蚀面上,后来被地质作用“抬举”了上去,跑到今天的山上去了。太白山上3500-3700米高度有一个夷平面,那个面上的一亿年前的花岗岩在大约6500万年前被削为平地。</h3></br><h3>还有,华山上2200米高度有一个“平台”,代表了4800万年前那个平台也在平地的水平上。 随着秦岭山脉千万年的抬升,它北侧的渭河地域相对下降,形成了所谓的“渭河平原”。现今已探明,渭河平原6500万年以来的沉积物有7、8000米厚,这个深度加上前述太白山那个夷平面的高度,意味着太白山代表的秦岭相对其北侧的渭河平原抬升了了超过1000米的高度。</h3></br><h3>各位读者,您再深入地想想,这里是否有一股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为我们渭河平原的古代文明在助力和奠基?事实上,地质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然之力。</h3></br><h3> <h3>很幸运,我们有秦岭做西安的后花园,动不动就可以进山了,不管是避暑还是躲霾。可是你想过没有,后花园应不应该在城市的南面。按中国古代建筑坐南朝北的讲究,北就是后,南为前。那为什么不选北山为后花园呢?我们西安有北山啊!道理是这样的,1)北山相对秦岭规模小多了;2)水资源欠缺;3)与黄土高原接壤,景观欠佳;4)离城区较远,西安城市座落在渭河平原中偏南位置。因此作为后花园北山显然不够格,不得已我们破格选取秦岭作为城市的后花园。</h3></br><h3>陕西境内的秦岭北坡共有联通关中道(渭河平原)与秦岭深山的沟壑—峪72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秦岭72峪”(有82峪一说)。其中光西安市长安区就有17条,占了几乎1/4。因此,我们很幸运,在家门口拥有这么多的峪。峪的形成与水流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的侵蚀切割有关。</h3></br><h3>先秦时代,西安地区已经有“八水”了。后来汉唐都城被称作“长安”,才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哪八水呢?它们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除过泾河来自西安以北外,其它河流均来自西安南面的秦岭北坡的“峪”(渭河发源于西秦岭)。</h3></br><h3>“八水”中没有皂河,皂河是在长安区樊川东杨万坡村南(网上普遍说是牛头禅寺附近的水寨村。但实地调研皂河并不在水寨村与潏河分叉,而在东杨万坡南侧)由潏河分出流向西北的一条人工河,专事给城区供水和排污用。据考证,皂河在汉代已经开凿,有史书记载为“漕河”。</h3></br><h3> <h3>今天的西安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西安市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4方)仅为全国的13?全球的4?目前每天水的消耗量为170万方,相当于10个兴庆湖。西安现在致力于黑河引水系统、李家河引水系统(蓝田)、石头河引水系统(眉县)、沣河供水系统和“引汉济渭”工程等的建设,以适应城市发展。</h3></br><h3>黑河引水工程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综合水利工程。黑河水库为主要水源,以石头河水库为补充水源,石砭峪水库作为备用水源。这项工程已于2001年完工。目前,黑河引水系统占全市供水总量的75?可以这样说,所有来自秦岭北坡的水都是上等好水,因为水源地没有任何工业,它们绝对没有污染。同时,源区富于花岗质岩石,水质富含钾、磷等营养元素且不结水垢。</h3></br><h3>所以,大家放心喝,这也是作为西安人的福气!</h3></br><h3>几公里的距离就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了黄河流域。这是说的“引乾济石”工程,即从柞水把汉江支流乾佑河的水引至石砭峪水库,为西安备用。这一工程已完成。引水涵洞就平行于西康高速的终南山隧道。驾车在营盘出终南山隧道时,看见对面山上写着“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标语,我诧异了,这水能送到北京吗?</h3></br><h3> <h3>“泾渭分明”这成语都很熟悉,可是孰清孰浊不一定清楚。古代记载是“泾浊渭清”(杜甫诗中屡次提及)。可是很多现代人目睹了以后,得出不同看法。</h3></br><h3> <h3>不过,根据两河流经地域分析,泾河理应浑浊渭河相对清亮。原因是前者流域全是黄土高原,后者在甘肃境内流经一段秦岭山地,在陕经过关中平原。人们现在看到的两河清浊的不同情形多半与上游降雨有关(注:2017年9月17日,驱车前往高陵两河汇聚的“泾渭分明生态半岛”观察,结果是泾河河水较浑)。</h3></br><h3>颇负盛名的骊山是西安人值得骄傲的名山了,它犹如一匹黛色的千里马傲视着渭河平原。网上解释它是秦岭的支脉,其实它跟秦岭没有太大关系。骊山四周被一系列断层围限,在新生代500万年以前当渭河谷地发生裂陷时,其周围地体沿断层陷落,而骊山相对抬升,造成地质上所谓的地垒式断块山,它的形成犹如从地下“冒出“一样。骊山的抬升把深埋在渭河平原之下的东西全抬了出来,使人们不用打钻也知晓了什么样的岩石埋在我们脚下。这些出露在今天骊山上的岩石在渭河平原其它地方大约埋深为7、8000米以上。</h3></br><h3>因此,骊山不仅是周幽王上演“烽火戏诸侯”闹剧、贵妃华清温泉洗凝脂的地方和今天的游览胜地,同时也是研究现今渭河谷地深部结构的一扇窗口。</h3></br><h3> <h3>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了黄土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是6500万年以来的事情。它的形成直接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北上的暖湿气流,造成其北侧大片干旱荒漠地区的出现和冬夏季风的循环。大量的沙尘被西北季风带到了欧亚大陆的东部,千百万年的积累成就了黄土高原。其实,黄土的堆积就跟一次次沙尘暴过后那一层层尘土的积累是一个道理。</h3></br><h3>哪儿的黄土好埋人?</h3></br><h3>这问题听起来挺瘆人的,不过说到底它还是反映的环境问题。</h3></br><h3>我们西安东南一带的黄土塬叫黄土台塬,规模不大,厚度在100米左右。从渭南到长安,NE-SW方向斜列着渭南塬、铜仁塬、白鹿塬、少陵塬和神禾塬,其间由断层相隔并有河流穿过。</h3></br><h3>真正的黄土高原分布于陕甘宁一带,面积广且厚度大。最厚的地方在兰州东北的靖远县,达400多米。</h3></br><h3>好的黄土应当是质地均匀、透气性好和具有较强的直立性,很多动物化石就埋藏在其中,包括我们的先人兰田人和半坡人。</h3></br><h3>不过除过黄土的特质外,还要看风水。</h3></br><h3>咸阳二道塬上有9个西汉皇帝陵墓(塚疙瘩)。我原先插队的生产队的地里就有汉平帝刘衎的康陵。西汉皇帝将陵建在渭河北咸阳原上气势很大,南眺终南山、鸟瞰渭河水、背靠北山,风水一流。待到唐朝皇上时,这一风水已被占尽,只好退往北山依山建陵,18座陵墓绵延100km分布,他们观望渭水就有些不易了,再者他们北面无山可依。</h3></br><h3> <h3>西安市区的高地。西安市区有三处显著高地,从北往南依次为龙首塬(现北郊龙首村-大明宫一带)、乐游塬(二环东南青龙寺一带)和少陵塬(曲江南)。乐游塬和龙首塬据研究均属于古渭河河岸三级阶地残留。少陵塬为一黄土台塬,东与白鹿塬隔浐河相望,西与神禾塬以潏河为界。要俯瞰西安全城,以南登少陵塬回望为最佳 (洪庆塬俯瞰东郊最佳)。</h3></br><h3>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论是秦岭的峰峦叠嶂还是黄土高原的沟沟叉叉,都属于地质作用长期塑造的地貌特征。雕刻地貌的地质作用包括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动力和源于太阳能的地表作用。前者是大手笔粗制作的“制坯”工序。后者是精雕细刻、刻画细部(沟沟壑壑)的修饰。两者携手努力塑造了今天地表看到的一切。</h3></br><h3> <h3>秦岭是一条龙脉。因为她有那么多的“峪”和几乎每条峪里源源不断供给的水。秦岭的水资源量约占陕西省水资源总量的50?秦岭南坡水资源量占陕南水资源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和丹江的源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秦岭北坡水资源量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浐河、灞河、沣河、黑河等河流的源区。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从古至今灌溉着八百里秦川、养育着西安古城、促进了周秦汉唐王朝的繁荣昌盛。</h3><br><h3>一句话,秦岭这条龙脉在很大程度上浇灌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h3><h3><br></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