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革命史的十五位朝鲜族名人

永俊微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载入革命史的十五位朝鲜族名人</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 录</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毕士悌</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金武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李红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李福林</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马德山</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徐光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7、朴一禹</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8、金 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金 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崔庸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崔 贤</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崔 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3、方虎山</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朱德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5、赵南起</b></h3> <h1>  <b>01、毕士悌(1898-1936)</b></h1><h3><b><br></b></h3><h3></h3><h3> 本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杨林,毕士悌。朝鲜平安北道人。</h3><h3> 1919年秋,金勋来到中国通化县哈尼河,入新兴武官学校学习军事。</h3><h3> 1920年2月,金勋调到汪清西大坡北路军政署士官学校,任军事教官。</h3><h3> 1921年6月,金勋化名杨州平,考入昆明讲武学校(原云南讲武堂)第十六期编入第六队第一区队。1924年初,金勋以优异成绩毕业,校方欲留校,金勋谢绝,后赴黄埔军校。</h3><h3> 1925年1月,金勋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第四队上尉队长,并加入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后任黄埔军校中校技术主任教官。</h3><h3> 1925年6月,金勋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25年11月,金勋改名杨宁,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 第三营营长。</h3><h3> 1927年8月,金勋改名毕士悌,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年政治理论后,转入莫斯科陆军步兵学校,又学习了一年军事。</h3><h3> 1930年夏,金勋回到上海,又改名杨林。之后奉命到中共满洲省委担任军委书记。</h3><h3> 1932年7月,金勋奉中央军委命令,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h3><h3>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金勋改名毕士悌,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军委干部团战功卓著、威震敌胆;在精英荟萃的军委干部团里,参谋长毕士悌多谋果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h3><h3> 1936年初,金勋在陕北升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h3><h3> 1936年2月20日,在红军东征东渡黄河作战时,金勋不幸腹部中弹,身负重伤。</h3><h3> 1936年2月22日,金勋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h3><h3> 金勋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有名望的朝鲜族军事活动家之一。</h3> <h1>  <b>02、金武亭(1905—1953)</b></h1><h3></h3><h3><br></h3><h3> 又名武亭,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人。</h3><h3> 1919年,14岁的武亭参加了著名的朝鲜三一反日爱国运动。</h3><h3> 1923年3月,来到中国,经东北去北平,进入文化大学学习汉语。</h3><h3> 1924年,入中国北方军官学校(一说东北讲武堂)炮科学习。</h3><h3>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27年,北方军官学校毕业,任奉军炮兵上尉,因其军事才能过人,武亭年仅22岁就已升任奉军炮兵中校。不久,武亭放弃奉军军籍,参加了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在武昌被国民党逮捕并被判处死刑,经党营救得以脱逃。</h3><h3> 1929年,参与组织领导了上海工人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失败后,被租界英国人逮捕,1929年10月10日,被判刑2个月。</h3><h3> 1930年初,刑满获释,经香港辗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在红三军团彭德怀麾下任职。红军在攻克湖南岳州后缴获了一些七五野炮和山炮后,武亭有了用武之地。据《彭德怀自述》称:“占领岳州后,英、美、日兵舰仍如黄石港一样,很猖獗,对城岸乱轰。我们隐蔽地架好了炮(当时,还只有我自己和一个朝鲜同志武亭会用炮),待敌舰逼近时,还击了几十炮,大概十发以上打中了兵舰,从此它们不敢抵岸射击了。”这是有关于武亭在中国红军里最早的作战经历,虽然记载简略,但是显然战果辉煌。&nbsp;</h3><h3> 1930年7月31日,红三军团山炮连在湖南平江成立。武亭先后任教练、连长。</h3><h3> 1931年5月,中央军委炮兵团在江西陂头成立,6月,武亭任该团第二任团长。</h3><h3> 1934年11月,在长征途中,武亭出任军委纵队第三野战梯队司令员,指挥包括炮兵营、工兵营、运输第一大队、附属医院在内的技术兵种。不久又改任红三军团炮兵营长。</h3><h3> 在整个长征期间,武亭作为军委直属炮兵部队的指挥官,是典型的救火队,不论是在进攻时,还是在断后时,都广泛地担任了火力支援任务。在红军中,武亭作为炮兵的最高权威,是人所共知的,他被广大红军指战员誉为“红军炮兵的鼻祖”。</h3><h3> 关于武亭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还见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书中写道:“彭德怀担心会和第一军团失去联系。据他说,由于没有向导,第一军团在俄界附近被困了。因为密码已经更换,他无法进行联络。他编了一本新密码,交给了武亭——一个可靠的朝鲜族党员,还给了他一个指南针,让他去同林彪和聂荣臻去联系。聂荣臻记得,当时第一军团根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接到的唯一电报就是原地待命。”显然武亭深受彭德怀的信任。</h3><h3> 1936年末,长征到达陕北后,武亭任中央军委委员。武亭在红军大学进行战略学和党的工作研究。而后,他一面在红军大学学习,一面在军官学校上课。从红军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司令部作战科长。</h3><h3> 1937年底,武亭出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处主任 建立了八路军炮兵部队。</h3><h3> 1938年初,武亭出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h3><h3> 1939年,到晋东南八路军前方司令部工作,组织领导和教育训练八路军中学习过军事的朝鲜族青年,参加抗战。</h3><h3> 1941年1月10日,朝鲜独立同盟的前身——华***青年联合会成立,武亭任会长。</h3><h3> 1941年6月,原属国民党的朝鲜义勇队部分成员先后投奔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武亭将其编为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与八路军一起作战。</h3><h3> 1941年8月,在山西桐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成立朝鲜义勇队干部训练班,武亭任校长,专门培训军事干部。又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成立朝鲜青年干部学校和朝鲜武装宣传队。</h3><h3> 1942年7月11日,华***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成立,武亭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和义勇军司令,同时辞去八路军炮兵团长的职务。</h3><h3> 1945年8月11日,朱德总司令签署命令,着:“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军,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但是日本三天后就宣布投降,使得这支军队失去了解放自己祖国的荣誉。</h3><h3> 1946年4月,武亭回到朝鲜。</h3><h3> 1953年,武亭在朝鲜病逝。</h3> <h1>  <b>03、李红光(1910—1935)</b></h1><h3><br></h3><h3> 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人。</h3><h3> 1919年,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先后在吉林省磐石明城和伊通流沙嘴子定居。加入“农民同盟”、“青年同盟”组织,积极参加革命活动。</h3><h3> 1930年9月,李红光在磐石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32年4月,李红光组织创建磐石赤色游击队,任队长。</h3><h3> 1933年9月18日,杨靖宇将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h3><h3> 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h3><h3> 1935年5月上旬,李红光在与日伪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h3><h3>1935年5月12日,李红光因伤势过重,在辽宁省新宾县牺牲,年仅25岁。</h3><h3> 当噩耗传到长白山密林营地,杨靖宇悲痛地说:“李红光是难得的将才,他的牺牲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重大损失。”</h3><h3> 原东北抗联一路军政治部主任韩光(曾任中纪委常务书记)回忆说:“谈到杨靖宇的军事才能时,不应该忘记李红光。”</h3><h3> 毛泽东主席在论述东北抗联英勇抗击日寇时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h3><h3> 为纪念这位朝鲜族抗日英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特意将他的名字谱写进歌词。</h3><h3> 1946年,在李红光战斗过的南满地区,还以他的名字组建了李红光支队,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h3> <h1>  04<b>、李福林(1907—1937)</b></h1><h3><br></h3><h3> 原名公道轸,又名崔东范,曾用名:金东范。朝鲜咸镜北道稳城郡人。</h3><h3> 1918年,李福林11岁时,全家5口逃到中国,在吉林省和龙县明岩村定居。</h3><h3> 1929年,宁安县东京城开展农民运动,后来到海林县工作。</h3><h3>  1930年,李福林到阿城县开展农民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30年11月,在海沟一带不幸再次被捕。先被拘留在阿城县,后转至吉林、奉天监狱。</h3><h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到哈尔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h3><h3> 1932年,按照省委指示改组中共珠河县委为珠河中心县委,并任县委组织部长。他组织珠河地区人民建立反日会、反帝同盟等组织,开展反日斗争。同年秋,他与金策在珠河县 蚂蚁河东组织了一次1000多人参加的反日大游行。</h3><h3> 1932年9月,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组织抗日武装。</h3><h3> 1933年10月10日,协助赵尚志成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任政委兼党支部书记。游击队共有40多人。</h3><h3> 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李福林任党委书记。全支队有90多名党、团员。</h3><h3> 1935年1月28日,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执法处处长。随军东进开辟松花江中下游游击区,曾参与联合攻克方正县城等战斗和依兰五岳山伏击战,消灭日伪军百余人。</h3><h3> 1935年9月,第3军扩编为6个团。李福林任1团政治部主任。</h3><h3> 1936年初,赵尚志率领三团主力部队西征中,李福林率一团在延寿、方正一带坚持游击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从物资和兵员等方面支援主力部队的西征。</h3><h3> 1936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李福林创建和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任1师政治部主任兼哈东游击支队司令,活动在延寿、方正、依兰、林口、通河等县,同时代表第三军司令部同这些地区的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李福林率一师指战员,粉碎了日伪军的“讨伐”,保卫了群众,使群众受到极大鼓舞。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哈东司令”。</h3><h3> 1936年9月,李福林在珠河、汤原联席会议上,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担任省委组织部长。</h3><h3> 1936年冬,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八、九军联合组成的抗日联军依东办事处主任。他带队驻大罗勒密、小罗勒密山里,向敌伪山林木业征收木税,为各军筹备军需物资做出了重要贡献。</h3><h3> 1937年1月,为配合3军主力部队西征,牵制敌人主力,李福林率1师1团转战哈东一带,多次袭击敌人据点。他还亲自率队袭击林口县城,打死敌10余名,缴获15支步枪和部分马匹。在小老窝、小道沟一带袭击延寿警察大队,打死15名警察,缴获15支步枪。在夹信子伏击战中,打击了日军西山大尉的部队,击毙日军20名。李福林转战通河县的大古洞河、小古洞河、二道河子等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有许多青年参军,扩大了队伍。</h3><h3> 1937年4月,李福林率少年连和警卫连170多人去省委开会,途经方正县二道河子北山,遭到六七百名日伪军的包围。经一天激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傍晚,由于两面受敌,弹药不足,不能久战,李福林果断决定突围。突围时不幸后脑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0岁。</h3> <h1>  <b>  05、马德山(1911—1938)</b></h1><h3><br></h3><h3> 原名金乘浩。朝鲜平安北道人,生于中国上海。</h3><h3> 1927年,迁居黑龙江省萝北县。</h3><h3> 1930年,参加中共汤原县委举办的军事训练班。</h3><h3>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汤原县委交通员。</h3><h3> 1933年11月,到汤原游击队工作。</h3><h3> 1936年,入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校学习。毕业后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部主任、1师师长。</h3><h3> 1937年2月,率所部到富锦、同江、宝清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途中,与600余名日伪军遭遇,指挥所部200余人与敌激战竟日,破敌围攻,抵达富锦。</h3><h3> 1937年3月,率部与尾追不舍的150余名日军骑兵周旋,相机攻敌,共毙敌30余名,获战马10余匹。后避敌主力,深入农村,争取伪军哗变,袭击伪自卫团、警察署。经历半年苦战,开辟了富锦、宝清抗日游击根据地。</h3><h3> 1937年9月,争取依兰县伪军两个连反正,解除一伪骑兵营的全部武装,使部队扩大至近2000人,成为富锦、宝清一带的抗日主力队伍。</h3><h3> 1938年3月29日,在伏击敌军的战斗中牺牲。</h3> <h1>  06<b>、徐光海(1907—1938)</b></h1><h3></h3><h3><br></h3><h3> 又名徐炳仁,生于朝鲜庆尚南道,</h3><h3>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随父流亡中国东北。</h3><h3> 1927年,受雇于萝北梧桐河附近的福丰稻田公司,在梧桐河东屯定居。不久,受中共地下党员革命活动影响,参加了减租减息斗争。后来,又进梧桐河村的松东模范学校学习革命知识。</h3><h3> 1930年,在梧桐河村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积极参加梧桐河党支部组织的化装宣传队,深入到萝北、鹤岗及汤原等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h3><h3> 1933年,被党组织派往活动在萝北一带的抗日义勇军“阎王”队做教育转化工作。在“阎王”队里,他以不谋私利的品德,赢得了队员的赞许,又以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队员爱民、反满、抗日。在他的努力工作下,这支部队终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被改编为抗联6军的序列。</h3><h3> 1935年以后,徐光海在汤原游击队里与戴鸿宾、裴敬天等人经常活动在桦川、集贤、富锦一带,狠狠打击日军和汉奸恶霸地主。一次,他和裴敬天等人化装成日本军队指挥官和翻译,没费一枪一弹,缴获了集贤县恶霸地主的护院枪支,壮大了革命武装。</h3><h3> 1936年11月,徐光海被任命为抗联6军1师政治部主任。此后,他一直与1师师长马德山并肩战斗。</h3><h3> 1938年12月,徐光海与裴成春带领后方医院转移时,在宝清张家窑与日伪军遭遇,在激战中,徐光海壮烈牺牲。</h3><h3> 后来,李兆麟在给中共满洲省委的信中这样评价徐光海:“他是6军政治工作中一个比较稳重,有相当优点的干部。”</h3> <h1>  07<b>、朴一禹(1904—1955)</b></h1><h3><br></h3><h3> 曾用名王巍、王魏、朴一宇,朝鲜平安道人。</h3><h3> 1931年9月18日以后,流亡中国关内,后辗转前往延安,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h3><h3> 1938年,随八路军第4纵队赴冀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h3><h3> 1938年4月,任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政府县长。</h3><h3> 1938年7月—10月,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任中国河北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h3><h3> 1940年3月—12月,任中国河北涞涿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h3><h3> 1942年7月,赴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和金武亭一起创建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任朝鲜独立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朝鲜义勇军副司令,</h3><h3> 1945年2月,在延安兼任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副校长,还兼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h3><h3> 1945年4月—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并在大会上作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政策及朝鲜人民反抗斗争的情况的发言。</h3><h3> 1945年11月,朝鲜义勇军在沈阳郊区整编,朴一禹任朝鲜义勇军副司令兼政委、第五支队政委,开赴延边地区,参加了创建东满根据地的工作。</h3><h3> 1945年12月—1946年3月,任中共延边地委委员。</h3><h3> 194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朝鲜义勇军暂编方案》,奉命率领朝鲜义勇军骨干2000人回朝鲜。</h3> <h1>  <b>  08、金雄(1914— )</b></h1><h3><br></h3><h3> 曾用名王信虎,出生于朝鲜庆尚北道,30年代初来到中国。</h3><h3> 1933年9月—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军官学校第十期步兵班学习。</h3><h3> 193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h3><h3> l940年10月,作为军事教员随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苏北,后来又成为新四军第3师敌工科的干部。</h3><h3> 1941年,协助建立华***青年联合会苏北根据地分会。</h3><h3> 1942年,任抗日大学第五分校教育长,并分管外籍学员队(主要是朝鲜人)。</h3><h3> 1942年8月,华***青年联合会发展为朝鲜独立同盟,他自动转为独立同盟的成员。</h3><h3> 他先后担任过新四军3师8旅作训科副科长、科长、22团参谋长;参加过盐阜地区反“扫荡”作战、黄营战斗、单家港战斗,以及讨伐伪军徐继泰部战役。</h3><h3> 1944年1月,他协助李成镐组建了朝鲜义勇军华中支队。</h3><h3>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金雄随3师进军东北。</h3><h3> 1945年底,进入东北的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在通化地区扩军。将通化、柳河、清原3个朝鲜族中队和集安、桓仁2个朝鲜族大队,合编为朝鲜义勇军南满第一支队,支队长是金雄的军校同学崔仁。</h3><h3> 1946年2月1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朝鲜义勇军南满第一支队易名李红光支队,任命金雄为司令员,崔仁为副司令员。该支队成立后即在通化一带担任保卫地方和剿匪任务,到1946年7月止,不到半年时间,全部肃清匪患。当中国内战全面爆发后,金雄率该支队在南满进行独立作战。</h3><h3> 1947年4月,金雄率部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战役结束不久,金雄奉命离开李红光支队回到了朝鲜。</h3> <h1>  <b>09、金策(1903—1951年)</b></h1><h3><br></h3><h3> 别名金洪善、金城、金印、金印植、罗东贤。朝鲜咸镜北道城津鹤城(现金策市)人。</h3><h3> 幼年时期移居中国吉林省龙井市,在龙井市第一中学(当时大成中学的前身东兴中学)就学。在学时期参加了地下青年团体。</h3><h3> 1925年,金策参加了在满朝青年思想运动,并加入朝鲜共产党。</h3><h3> 1930年7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35年1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金策先后任2、3、4团政治部主任。</h3><h3> 1935年7月21日,在赵尚志领导的抗联第3军,任第4师政治部主任。</h3><h3> 1935年10月,在赵尚志带领下,随主力向松花江下游远征。</h3><h3> 1937年10月,调到北满省委工作,任省委宣传部长,第3军政治部主任。</h3><h3> 1938年1月,赵尚志入苏联后被扣押,金策受命于危难之际,整顿军队,在梧桐河畔的老等山与王明贵率领的第6军第3师集结后远征。</h3><h3> 1939年,在东北抗日战场最困难的时期,担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h3><h3> 1942年8月1日,由东北抗联改编的中国教导旅正式组建,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共1500人,旅长周保中,下设1营、2营。其中1营以抗联1路军为基础,营长即为金日成。金策任2营营长。</h3><h3> 1944年,在苏联,金策任东北抗联教导旅3营政治副营长,教导旅党委委员。</h3><h3> 后奉命回到朝鲜。</h3><h3> 1951年1月31日,因心脏麻痹症在朝鲜逝世,享年49岁。</h3> <h1>  <b>10、崔庸健(1900—1976)</b></h1><h3><br></h3><h3> 原名崔石泉,又名崔秋海、金治刚,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人。</h3><h3> 1919年,在朝鲜宣川中学读书时,不甘心做亡国奴,积极参加朝鲜国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各种声讨大会。有一次,崔庸健在和同学宣传反日独立演讲时,被日本警宪逮捕入狱,被判刑4年</h3><h3> 1922年9月,年仅22岁的崔庸健出狱后,同20多名患难战友一起从宣川乘船,流亡到中国上海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崔庸健一到上海就进入南华学校学习,他如饥似渴的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很快地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h3><h3> 1922年秋,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7期步兵科学习军事。这一期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生中后来出了两名抗联名将,一个是来自朝鲜的崔庸健,一个是云南大理人周保中。</h3><h3> 1925年,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又来到大革命的中心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先后担任广州黄埔军校军事教官,第五期第六区队长等职。</h3><h3>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北伐战争,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h3><h3> 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时任黄埔军校特务营第二连连长的崔庸健,积极率部参加了攻打沙河的战斗。广州起义失败后,崔庸健率残部撤退到花县,参加了保卫海陆丰的战斗。</h3><h3> 1928年初,受党派遣,经上海来到东北,在哈尔滨与中共北满省委接上关系后,他化名金治刚,来到黑龙江省通河县的大古洞、小古洞、西北河一带大力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朝鲜族农民运动,组织抗日团体。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积极从事建立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工作。</h3><h3> 1928年夏,开办三江地区第一所朝鲜族学校——松东模范学校,首开三江地区朝鲜民族教育的先河。崔庸健亲任校长。崔庸健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则办起农民夜校,宣传革命。</h3><h3> 1929年末,崔庸健与黄继兴等党员一起又来到中国最东北角的宝清、虎林、饶河、抚远一带继续传播革命火种。</h3><h3> 1930年11月,崔庸健还以朝鲜学校为依托,举办过三期军政干部培训班,受训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壮年达140多人,这些学员大多数都入了党,并成为后来建立起来的汤原抗日游击队、抗联6军的骨干。后来,崔庸健的学生们不仅创建了汤原红军游击队和抗联6军及7军、11军,而且大都成为地下党的干部和抗日将领。其中李仁根成为汤原游击总队的参谋长和主要创始人,金正国成为抗联11军政治部主任,马德山、徐光海成为抗联6军1师师长和政治部主任,张星德和吴一光分别担任6军2师和4师政治部主任。</h3><h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汤原县委改组扩大为汤原中心县委,下属7个区委和4个支部,党员人数发展到110多人。崔庸健还把自己亲自培养的金正国、马德山、徐光海、裴敬天、李云峰等数十名干部派到萝北、鹤岗、富锦、集贤、桦川、汤原、依兰、通河等三江各地,发展党团员,建立“反日同盟”,到处点燃革命烽火。从而使汤原中心县委所属的基层党组织迅猛发展到南自通河县,北至富锦县的南北600里,东西300里广阔地带。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这里是“共党乐土”,“地皮也红透了三尺”。</h3><h3> 1932年7月、根据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决定,崔庸健用仅有的一只手枪,成立了由金文享、金东天、崔龙锡、许成在、朴英根组成的特务队,开展夺取武器的斗争,崔庸健亲任队长。正是由这6人组成的朝鲜族特务队,后来发展成为威震敌胆的抗联7军。</h3><h3> 1933年春,特务队从军警和恶霸手中夺得40多条枪,发展到130多人。</h3><h3> 1933年4月21日,在大叶子沟,特务队正式改编为饶河农工义勇军,崔庸健化名崔石泉任队长、政治部主任金文享。</h3><h3> 1933年6月,饶河农工义勇军编入虎林独不河的救国军第一旅特务营。金文亨任营长,崔庸健任政治部主任。</h3><h3> 1933年12月7日拂晓,崔庸健与金文亨带领70多名特务营战士袭击了距虎林8里地的亲日走狗于保董。击毙日本指导宫和干,缴获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质。</h3><h3> 1934年2月3日,特务营脱离救国军,重新编为饶河反日游击队。由崔庸健任队长,朴振宇任政治指导员。饶河反日游击队开始斩露头角,成为乌苏里江沿岸各县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游击队不仅粉碎了日伪军对吉东地区的“第二次讨伐”,而且还开辟了以暴马顶子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进一步壮大了队伍。</h3><h3> 1934年2月25日,200多名日伪军进犯暴马顶子附近的十八墒地。崔庸健率50名队员,充分利用险要地形,打了一场伏击战。经过近5个小时激战,击退敌人,毙伤30多名日伪军,我方无一伤亡。接着于4月份又攻打了大叶子沟民团防所。不久又袭击了当地两股最大的土匪。6月和7月,游击队在暴马顶子和大别拉坑分别袭击了破坏抗日,扰害百姓的范福堂和李喜山两支投靠日伪的自卫团,缴获大批枪支和马匹等军需品。从此,以暴马顶子为中心,包括十八墒地,大叶子沟等方圆50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h3><h3> 1935年1月15日,800多名日伪军骑步兵围攻暴马顶子根据地。崔石泉把部队集中埋伏在地势险峻积雪深厚的大旺砬子,派出战斗小组诱敌。1月29日,敌人中了圈套,向大旺砬子追来。当敌人进入伏击圈之后,部队发起全线攻击。经过一天艰苦作战,打死打伤100多名敌人,而我军死伤仅6人。游击队重新收复了暴马顶子根据地,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冬季“讨伐” 。</h3><h3> 1935年9月18日,饶河民众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第2师第4团,下辖4个连和一个保安连及团部。共250多人。团长李学福,参谋长崔庸健。</h3><h3> 1935年9月26日,4团在新兴洞与日军驻饶河关东军守备队激战,击毙了日军指挥官高木司令。</h3><h3> 1936年3月25日,4团在关门咀子正式改编为抗联第4军第2师,崔庸健任参谋长。</h3><h3> 1936年11月15日,抗联第4军2师在暴马顶子正式改建为抗联第7军。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回来的陈荣久担任军长,崔庸健担任军党委书记、参谋长。</h3><h3> 1937年3月,军长陈荣久牺牲,崔庸健任7军代军长。</h3><h3> 1938年9月26日晚,有情报说,伪满州国军政部要员日野武雄少将,在40多个军警护卫下乘船到饶河县小佳河巡视。崔庸健和一师副师长姜克智当即率警卫连40多名战士到敌人必经的西凤嘴子设伏,等到日野武雄乘坐的汽艇离埋伏地仅30米的时候,随着崔庸健一声喊“打”,步枪、机枪同时猛烈射击。日野武雄及其42名随从全部被击毙,还缴获机枪一挺,长短枪37支,子弹四千多发,望远镜一架。有位战士把写有“警告小鬼子,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的纸条贴在了船楼上。第二天,伪满州国《大同报》撰文哀叹:“满州国防将星殒落……”。</h3><h3> 1940年4月1日至8日,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从苏联回到虎林县小穆河北,召开了7军党代会。决定将7军改编为第二路军第二支队,崔庸健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由原抗联第4、5、7、8、10军组成)总参谋长。</h3><h3> 1940年初到1942年春,东北抗联部队陆续转入苏联境内整训。</h3><h3> 1942年8月1日,抗日联军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也称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特别独立步兵旅。旅长周保中,副旅长李兆麟,参谋长崔庸健。旅以下设4个教导营,2个直属教导连(无线电连,迫击炮连)。1营营长金日成,2营营长王效明,3营营长许享植,副营长金策;4营营长柴世荣。</h3><h3> 1942年9月13日,原东北的东满省委、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北满省委合并组建为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委员会。选举崔庸健为书记,委员有周保中,李兆麟、金日成、金京石、彭施鲁、王明贵、金策、王效明、安吉、季青,候补委员王一知,沈泰山。中共东北地区委员会执行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对原有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关系不变。</h3><h3>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三个方面军从西、东、北三个战区,在四千多公里的广阔战线,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在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关东军迅速土崩瓦解。&nbsp;</h3><h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h3><h3> 1945年9月初开始,抗日联军于分四批回国进驻东北57个战略要点。</h3><h3> 1945年9月8日上午,崔庸健同周保中、冯仲云一起乘机从苏联到达长春。</h3><h3> 1945年10月19日,崔庸健与周保中一起到沈阳,向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彭真和陈云等领导同志进行了详细的汇报。</h3><h3> 1945年冬,崔庸健离开中国回到了朝鲜。</h3><h3> 1976年 9月19日,病逝于朝鲜平壤,终年76岁。</h3><h3> 崔庸健是卓越的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作为中共早期党员,他不仅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而且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进行土地革命和领导抗日武装斗争长达18年之久,他还曾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东北委员会书记。他的一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3> <h1>  <b>  11、崔贤(1907—1982)</b></h1><h3><br></h3><h3> 原名崔得权,祖籍朝鲜咸镜北道惠山郡。</h3><h3> 1907年6月8日,出生于中国吉林省珲春县。</h3><h3> 1918年,参加朝鲜独立军,当通信兵;兵败后回延边加入东满青总组织。</h3><h3> 1925年,被奉系军阀当局逮捕,判处无期徒刑,关入吉林第四监狱(即延吉监狱)。在狱中加入反帝同盟和赤卫队,成为共产主义者。服刑7年,于1932年越狱脱逃。</h3><h3> 1932年,加入延吉太阳帽赤卫队,任负责人之一,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33年1月,任延吉抗日游击大队第一中队政治指导员;</h3><h3> 1934年3月起,先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第1团第1连连长,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第2军军部军需处长;</h3><h3> 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第1师第1团团长;</h3><h3> 1938年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第3方面军第13团团长;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战斗多达300余次,因所部能征善战勇猛顽强,崔贤被日军称为“凶悍的男子汉”。</h3><h3> 1941年8月,残余抗联部队退入苏联境内,改编为苏联红军远东军第88步兵教导旅(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崔贤任第一营第一连上尉连长。</h3><h3>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朝鲜工作团成员,从苏联回到朝鲜。</h3><h3> 1982年4月9日,在朝鲜病逝。</h3><h3> 崔贤是优秀的游击战专家和防御战能手,同时又是优秀的政治工作者。</h3> <h1>  <b>12、崔仁(1911—&nbsp;&nbsp;&nbsp; &nbsp;)</b></h1><h3></h3><h3><br></h3><h3> 曾用名王子仁,祖籍朝鲜,生于中国吉林省延吉县。</h3><h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龙井抗日游击队。</h3><h3> 1933年9月—1936年,改名王子仁,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步兵班学习。</h3><h3> 1936年,军校毕业后回到东北加入了朝鲜民族革命党。</h3><h3> 1938年7月,加入朝鲜青年前卫同盟,同年参加在武汉组织的朝鲜义勇队。</h3><h3> 1940年11月,任朝鲜义勇队第1支队支队长,隶属于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国统区参加抗日活动。</h3><h3> 1941年6月,抵达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任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第3队队长,隶属八路军总部指挥。</h3><h3> 1945年末,随朝鲜义勇军开赴东北。</h3><h3> 1946年1月,任朝鲜义勇军第1支队副支队长。</h3><h3> 1946年2月,任中国东北民主联军李红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率部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夏季攻势。</h3><h3> 1948年3月—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独立4师师长。</h3><h3> 1948年11月—1949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第166师师长。</h3><h3> 1949年7月,奉中共中央命令,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66师前往朝鲜改编为朝鲜人民军。</h3><h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历任朝鲜人民军第7师团师团长,第12师团师团长,第2军团参谋长、第2军团军团长,第6军团军团长,朝鲜人民军中将副总参谋长。</h3> <h1>  <b>13、方虎山(生卒年月不详)</b></h1><h3><br></h3><h3> 祖籍朝鲜,曾用名李天夫。</h3><h3> 早年经历难以查访,但可以确认,他很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抗日活动。</h3><h3> 1937年初,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h3><h3> 1939年3月,回国抵达新疆迪化(即乌鲁木齐)。</h3><h3> 1939年9月末,抵达延安,不久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干部训练队东北干部训练班学习。后来他作为八路军的连级干部参加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h3><h3> 1942年初,在延安海外研究班学习。</h3><h3> 1945年8月下旬,编入朝鲜义勇军奔赴东北,11月初到达奉天(即沈阳)。</h3><h3> 1945年11月,任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政委。王子仁(崔仁)仁支队长。</h3><h3> 1946年2月,第一支队改称李红光支队,方虎山任政委。金雄任支队长。率部参加通化地区的剿匪,直到7月为止,经百余次大小战斗,基本肃清了通化地区的大股土匪,保卫和巩固了长白山根据地。</h3><h3> 1946年12月——1947年4月,李红光支队改编为中国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四师(辖第10、11、12团三个团),方虎山任师政委,王子仁任师长。率部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先后歼敌一万余人,其中包括全歼整建制的国民党军四个团。</h3><h3> 1947年5月起,率部参加了“夏季攻势”,先后解放了海龙、东风、西风、梅河口、辽源等城市,控制了“沈吉线”大部和“梅四线”铁路。之后,陆续参加了“冬季攻势”、“解放开原战役”、“四平攻坚战阻击援敌作战”等战役战斗,在“辽沈战役”中,参加了“围困长春”和“解放沈阳”的战斗,战果辉煌。</h3><h3> 1948年11月,独立四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66师,方虎山任师政委。</h3><h3> 1949年7月,任四野第166师师长兼政委。奉中共中央命令,于7月20日率部进入朝鲜,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6师团,方虎山任少将师团长。</h3> <h1>  <b>  14、朱德海(1911—1972)</b></h1><h3><br></h3><h3> 朝鲜族,原名吴吉涉,中国吉林省延吉县人。</h3><h3> 1911年,出生于俄罗斯远东的乌苏里斯克。</h3><h3> 1920年,迁至中国吉林省和龙县定居。</h3><h3>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支部书记。</h3><h3>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32年,任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于家屯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密山县锅全村党支部书记。</h3><h3> 1934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二团后方留守处党支部书记。</h3><h3> 1936年,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h3><h3> 1939年9月,回国到延安,任八路军三五九旅八团特务连指导员、八团供给处指导员。</h3><h3> 1941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海外研究班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h3><h3> 1943年,参加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筹建工作,任校党委委员、总务处长。</h3><h3>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随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开赴东北。</h3><h3> 1945年12月,任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政委,参加了剿匪、建立和巩固后方根据地的工作。</h3><h3> 1948年4月,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处处长。</h3><h3> 1949年3月,任吉林省延边公署专员、中共延边地委书记。</h3><h3> 1949年6月,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 1952年9月——1966年8月,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长、中共延边自治州州委书记、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吉林省副省长。</h3><h3> 文革期间,惨遭迫害,1969年下放放到湖北农场劳动,1972年7月3日病逝。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平反,恢复名誉。</h3><h3> 朱德海长期主持延边地区工作,重视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重视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为延边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h3> <h1>  <b>15、赵南起(1927—&nbsp;2018&nbsp;),</b></h1><h3></h3><h3><br></h3><h3> 1927年4月20日,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清原郡江内面。</h3><h3> 1939年,迁至中国吉林省永吉县定居。</h3><h3> 1945.09,加入中共领导的青年同盟‘</h3><h3> 1945.12,参加中共领导的东北义勇军桦甸第七支队。</h3><h3> 1947.02,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1945.12—1947.12,任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员、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h3><h3> 1947.12—1948.03,任中共延边地委组织部文书、干事。</h3><h3> 1948.03—1950.10,任中共延边地委总务科副科长、地委秘书,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h3><h3> 1950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参谋。</h3><h3> 1950.10—1952.05,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朝鲜战争初期,曾与毛岸英一起,在彭德怀司令员直接领导下工作。</h3><h3> 1952.05—1957.11,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处参谋、运输科副科长、科长。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直接在洪学智副司令员领导下工作,多少次都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为志愿军异常艰苦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得洪学智副司令员的赏识和信任。</h3><h3> 其中的1955年—1957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后期任后勤学院教员。</h3><h3> 1957.11—1959,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h3><h3> 1959—1968,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延边军分区副政委、第二政委。</h3><h3> 1968—1973,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h3><h3> 1973.04—1977.04,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化军分区政委。</h3><h3> 1977.04—1978.10,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h3><h3> 1978.10—1979.06,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h3><h3> 1979.06—1984.03,任吉林省军区副政委兼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h3><h3> 1984.03—1985.03,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政委。</h3><h3> 1978.04—1985.03,历任中共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委第一书记、州革委会主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吉林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书记。</h3><h3> 赵南起在任吉林省副省长、省委副书记、书记期间,主持农业改革,使全省粮食产量、商品粮供应量、农民人均收入值、农业投入产出比,这四项指标的年增幅,跃居全国第一。</h3><h3> 1985.03—1987.11,经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提名,调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h3><h3> 1987.11—1992.10,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h3><h3> 1993.10—1995.07,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h3><h3> 1998.03—2003.03,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h3><h3> 1955年,授少校军衔;1965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9月,授上将军衔。</h3><h3> 历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h3><h3> 赵南起是中国朝鲜族中职级最高的高级干部和军衔最高的高级将领。无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他都做出了突出的、骄人的成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