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由“情敌”转为“金兰契”的钗黛关系

水云间

<h3>多数人读《红楼梦》,往往把此书简单地视为宝、黛、钗之间的三角恋故事,特别是现今年轻的读者们,读多了现在流行的通俗言情小说,也习惯性地将钗、黛当做简单的“情敌”关系,认为彼此之间总是充满了嫉妒、厌恶、对立和矛盾纷争。也由于曹公笔下的钗、黛二人的个性、为人处事的不同及对爱情、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追求,竟引发了数百年的“拥林”与“拥薛”派之争。殊不知其实这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每个人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各花入各眼”,真没必要强求一致。待年岁渐长,人生阅历增多,再来看钗、黛的关系,其实也有着动人的人性之美蕴含其中。</h3><h3><br></h3><h3>的确在《红楼梦》的三十二回之前,两人的关系还真大致如此,美若天仙且孤高自傲的林妹妹,独独对同样美艳绝伦又随和大度、心思深沉的宝姐姐拈酸吃醋,并时常为此和宝玉使小性、闹脾气,用现在的话来说,钗、黛之间还真的是不对盘。若站在黛玉的角度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宝钗没进贾府之前,黛玉深受外祖母贾母的万般疼爱,虽说是寄人篱下,但“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宝玉和黛玉饮食起居常在一处,又比别人更为亲厚,可是忽然来了个宝姐姐,“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真不忍心怪黛玉敏感小心眼,她历经丧母、丧父、丧失家园,孤苦无依,她真的太在意宝玉,太害怕失去。偏宝玉这人心中竟有几分痴呆,对所有的姐姐妹妹们一视同仁,并无分别,这怎能令深爱宝玉的黛玉心安?她时不时挤兑宝钗,言语中时常嘲讽宝钗,也捎带着讥讽宝玉,实则都事出有因。</h3><h3><br></h3><h3>但由于很偶然的机缘,两人却化干戈为玉帛,用宝玉的话说,就是“孟光接了梁鸿的案”,连他也十分诧异。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抓住黛玉在宴请刘姥姥的酒席上行酒令时,无意中说出《牡丹亭》、《西厢记》这两本禁书里的句子,玩笑说要审黛玉,黛玉忆起自己的失言,只得撒娇讨饶。宝钗的谈话非常有技巧,她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说自己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这些杂书也都读过,无怪乎她一下就听出了黛玉所说酒令出自何处,并借机劝告黛玉,说“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至于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织事才是;偏有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看也罢了,最怕是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此话令一向心高气傲的黛玉点头称是,心中暗服,从此,黛玉对宝钗态度大转弯,掏心掏肺地将宝钗当亲姐姐看待,这也才有了后面的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h3> <h3>此番宝钗的读书论,通篇都在说读书的功利性,且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怎会得到一向不看重功名、亦从不劝宝玉追逐仕途经济的黛玉的认同?并一下心中暗服呢?我以为黛玉在此并非是认同宝钗的观点,而是她真正感受到了宝钗对她的关心,感受到了她待人真诚的一面,故黛玉直言不讳地对宝钗说,自己是个多心的人,从前只当宝钗心里藏奸,更坦承相告,若是你说了那个话,我是再不放过你的。这才那个真性情的黛玉,说话如此直截了当,心无城府。黛玉自幼丧母,从小离开父亲,后又丧父,在贾府虽说有外祖母的疼爱,衣食无忧,但类似这样劝诫的话却从不曾有人说过,太缺乏友情关爱,因此对宝钗真诚的关心感动莫名,些许的温情也令黛玉愿意倾心相交。自此黛玉心结解开,以一片赤诚之心待宝钗,真心把宝钗当亲姐姐,并直接管薛姨妈叫“母亲”,时常和她们一起吃饭、聊天,还把宝钗的堂妹宝琴当作自己的亲妹妹一般对待,以千般的热情热切地享受这迟到的亲情。也有“拥林派”的读者认为,宝钗这是心内藏奸,趁机抓住黛玉的小辫子,从而收服黛玉,而黛玉还是太天真,并未认清宝钗的城府,对此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宝钗劝告黛玉不要读杂书移了性情,这是她自己真正认同的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她是真心为了黛玉着想,并无害黛玉之心,虽然这个价值观不一定被宝玉、黛玉认同。两个才情美貌同样出色、同样都是兰心蕙质的女孩子,相互间存在着惺惺相惜之意,也并不奇怪。</h3> <h3>钗黛捐弃前嫌,黛玉不再视宝钗为“情敌”,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黛玉从宝玉那里非常笃定地得到了感情上的印证。在那回书中,快人快语的湘云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结交如贾雨村这类为官作宰之人,平素最尊重爱惜姐妹们的宝玉,此时却一反常态,无礼出言讥讽,说“姑娘请去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从袭人口中得知,宝钗也曾规劝过类似的话,同样遭宝玉无礼对待,袭人夸宝姑娘大度,若是换了林姑娘,还不知会怎生吵闹,这时只听宝玉毫不避嫌地当着湘云和袭人的面赞赏林妹妹,“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此话恰被黛玉在门外听见,内心激荡,心想不枉自己素日引他为知己。跟着宝玉又对黛玉说了在她心中重量千钧的三个字“你放心”。到此时此刻,黛玉方才万般确信,宝玉是懂自己的,他全然知晓自己的一腔深情,同时也用他的满腔赤诚让黛玉放心。宝黛心心相印,黛玉自然不会再吃任何人的醋,对宝钗的真心劝告自然也可以敞开心胸地接受了。</h3><h3><br></h3><h3>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钗黛开始真正喜欢彼此,关系亦由“情敌”转为“金兰契”。此回宝钗探望生病的黛玉,由黛玉的病症说起,关切地提醒黛玉药吃太多,终究不能添养精神气血,应从饮食上调养身体,每日吃些燕窝粥最是养人。黛玉感受到宝钗的诚挚,很是感激,恳切地向宝钗认错,“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听起来好让人心酸,幼年失祜的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所承受的痛苦有几人能真正体贴到?宝钗的关心所带来的温暖无疑如雪中炭一般,令黛玉想紧紧抓住。她将宝钗当作亲姐姐一般,第一次絮絮叨叨地对宝钗述说了一些不足为人道的烦难心思,如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苦楚,虽有老祖宗的庇佑,却也必须懂得察言观色,敏感多疑何尝不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自我保护?秉性虚弱的她时常生病,看病吃药已经闹的人仰马翻,自然不愿为了吃燕窝又兴师动众的劳烦下人,惹人厌烦,说到这儿,宝钗竟少有地打趣起黛玉来,“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那里。”只有对跟自己亲密的人才会如此调笑,虽说这调笑有些冲淡了黛玉对宝钗付出的信任和依靠,让黛玉有些受伤,但宝钗也赶紧表示,只要自己在这儿一天,就愿意陪黛玉解一天的烦闷。当晚下雨,宝钗自己人未来,却依然派小丫头送来了燕窝给黛玉。宝姐姐的为人总是那么的周到细致,一如她对湘云,对邢岫烟,还有对香菱的关心,对贾母、对王夫人的奉承,正如她自己所说“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想着宝钗也是不易,母亲懦弱,哥哥不着调,她每日里须打点应付,左右逢缘,处理好各种关系,毕竟她这个家终究是靠她撑着的。</h3> <h3>虽说钗黛关系进入了“金兰契”似的蜜月期,但两人之间的友谊真的能长久保持下去吗?姑且不说二人之间隔着一个宝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将来不可避免,仅从二人的性情上来看,一贯冷性冷情、理性节制的宝钗也未必会习惯黛玉的满腔热情。假以时日,黛玉喷涌勃发的热情在宝钗那里若得不到同等的回应,自然也会慢慢冷却下来,毕竟黛玉是那个玲珑剔透的绛珠仙子。书中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大观园被抄检后,为避嫌,宝钗毫不犹豫地迅速搬离了大观园,客观上的距离,加上宝钗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她跟黛玉及其他姐妹的往来也很自然会慢慢地淡下来。待到家族倾覆,更是“飞鸟各投林”,各自走上各自命定的人生路,而专属于少女时代这个特殊时期的美好纯真的友谊,自然也会渐渐失去。很遗憾曹雪芹的《红楼梦》只留下未完成的八十回,我们无从确切得知她们会怎样继续发展下去…只留下了无数个疑问,真是回味不尽的《红楼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