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

小老孔

<h3>  今天看了一部流传于江湖,有着超高口碑的电影《何以为家》,据说该片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获得了观众长达十五分钟的起立鼓掌,豆瓣评分也高达8.5分。</h3><h3> 故事发生在黎巴嫩,十二岁的男主角赞因状告自己“无证上岗”的父母,控诉他们生下自己却无力抚养,导致他的童年充满艰辛和痛苦,随着赞因在法庭上的控诉,电影通过回闪的形式带观众回顾赞因的悲惨经历。</h3><h3> 赞因的父母是流落到黎巴嫩的难民,生活窘迫困顿,却一直忙着“造人”,赞因底下还有七个弟妹,作为父母身边的老大,赞因每天都要想办法赚钱贴补家用,卖饮料、送煤气罐……却得不到父母半点疼爱,更别说有机会上学了,他最疼爱的妹妹刚到初潮年龄就被父母谈生意般的许给了杂货店的大叔,赞因不想看到妹妹受罪,于是计划带她逃走,但最终妹妹还是被迫出嫁,这件事让他对绝情的父母彻底失望。他只身来到贝鲁特,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举目无亲,幸好遇到了好心的单身妈妈拉希尔,其实拉希尔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她是埃塞俄比亚的难民,一天要打很多份工,工作的时候只能将带在身边的孩子藏在厕所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足够的钱,办个假证好在黎巴嫩定居下来,赞因的到来让她的计划可以加速实现,她安心外出打工,赞因在家帮她照看孩子,但黑心的办假证人却百般刁难,凑不到钱的拉希尔不得不决定出卖肉体,但钱还没赚到,就被警察带走了。</h3><h3> 赞因带着孩子被迫流落街头,四处寻找拉希尔,并要想尽办法给自己和孩子找吃的,后来力不从心的他在办假证人的怂恿下把孩子卖给了“好人家”,办假证的许诺他只要有自己的出生证明,就可以帮他弄一张假证,去一个他理想中美丽、安宁的国家生活。</h3><h3> 赞因于是回去找出生证明,谁料赞因一回到家就得到一个噩耗——妹妹因流产去医院,却因没有户口,被医院拒收,惨死在医院门口。赞因怒火中烧,抄起刀冲进杂货店,捅伤了自己妹妹的“丈夫”,这场复仇的代价是五年的牢狱之灾。</h3><h3> 狱中的赞因万念俱灰,来探视他的妈妈却告诉他有一个“好”消息:真主的恩赐让她再次怀孕,他会再有一个弟弟或妹妹,这个消息让赞因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赞因打电话给电视台,曝光了父母的行为,之后在律师的支持下状告了自己的“无证”父母。</h3><h3> 看到这里,观众自然会想到影片探讨的是家庭及教育的问题,赞因的父母贫穷无知,是只生不养的“生育癌”,很多人认为穷人就不该生孩子,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生育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人,穷就不能生,实际上是用经济学论调打压人权的一种观点,其实影片是要通过赞因的经历让人们看到,孩子在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家长给予的关怀和教育,这一观点其实一直贯穿在影片中,影片一开头有这样一个情景:赞因在妈妈的指导下,到药店骗取处方药(有致幻成分),将药片化水溶解,再用衣物吸取药水,晾干后送到监狱,在狱中坐牢的大哥通过浸泡、拧干衣物,得到致幻药水在狱中售卖,妈妈的行为渐渐影响了年幼的赞因,模糊了他的是非观,还使他养成了偷窃的毛病,后来为了养活拉希尔的孩子,赞因也用同样的办法赚钱,得手后的赞因,叼着烟,眼神迷离又得意地数着钞票,不仅如此,父母口中“我要卖掉孩子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好人家,是为了他好”这样的观点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赞因,眼见着养不活孩子了,他想到了找办假证的人给孩子找一个“好人家”,我们可以看到,赞因正一步一步的变成自己父母的样子。但值得庆幸的是,赞因心里依然存有良知,母亲的再次怀孕,在狱中偶遇声嘶力竭寻找孩子的拉希尔,让这个不知道自己真实年龄的赞因决定为自己发声。</h3><h3> 可这部电影真正要指责、状告的只是父母吗,仅仅谈的是父母教育的问题吗?电影的原名叫伽百侬,伽百侬,据说是耶稣传道时居住过的地方,在那里发生过很多的神迹,是一块被赞美、被祝福的福地,英文翻译则解释为“乱,不规则”,那么,伽百侬,究竟是一个发生过神迹的祝福之地,还是一个乱象丛生的地狱呢?在法庭上,赞因父亲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我整天辛苦劳作,依然贫穷,如果有选择,我会做得比你们都好,赞因的妈妈指责律师:你有什么权利批判我呢,你有我这种处境吗,如果你生活在我这种处境中,相信你一天都过不下去,杂货店大叔则认为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他继母就是十几岁就结婚生孩子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之低,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又是谁造成的呢?影片中有一段场景可以说是让人格外心痛,赞因遇到一个贫民窟的小女孩,她向赞因描述一个国家的美好:</h3> <h3>在那里,去别人家要先敲门,得到许可后才可以进入;在那里,可以安全地活到自然死亡,女孩说到自然死亡时是一脸的向往和羡慕。</h3><h3> 所以连年的战争、种族仇杀才是导致中东这个被赞美的福地变成无以为家的地狱!导演在影片中运用大量晃动的镜头,飞扬的尘土,嘈杂无序的街道,灰暗的天空来表现战乱后的中东,镜头下的黎巴嫩千疮百孔,但导演也并没有一味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拷问、审视社会,电影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导演并没有一味的卖惨,而是用镜头捕捉细腻,让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立体而有灵魂,比如赞因看到初潮的妹妹弄脏了裤子,就悄悄的把她带到厕所,帮她清洗内裤,并叮嘱他不要被父母发现,因为他知道初潮后的女孩都要被早早的嫁人生子,这时的赞因是暖心的大哥,他想尽办法给拉希尔的孩子弄吃的,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毫无血缘关系的拉希尔的孩子没有一丝的急躁和呵斥,这时的赞因是一个有担当的小大人,当妹妹因生产死去,他提刀去捅妹妹的丈夫,当他看到有人不怀好意地盯着拉希尔的孩子时,他挥舞着拳头,对着比他身材高大几倍的壮汉说:你想尝尝拳头的滋味吗!这时的赞因是个英雄,导演在无声的塑造赞因,在他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但同时具备无比高贵的品格,这让我们更加唏嘘感叹:战乱导致无以为家,战乱导致教育缺乏,有多少像赞因一样有良知、有担当的孩子变成他们的父母!</h3><h3> 影片中的赞因有着一双清澈而又忧伤的大眼睛,他不苟言笑,片中唯有两次出现他的笑容:一次是拉希尔用客人吃剩的生日蛋糕给孩子过生日,赞因笑了,这一笑是因为爱;影片的结尾,赞因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他去拍护照照片,摄影师说:笑一笑,这是拍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赞因笑了,这一笑是因为希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