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厚德载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绪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近段时期,欣喜地看到我的同学和身边的朋友们,大都喜爱诗歌。考虑到我曾学习过中国古典文学史,所以帮大家整理出我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为我的初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不足甚至错误在所难免。若有争议或切磋,可来博,我们话借酒说,文借酒论。</div> 一、上古歌谣<br>文学起源于劳动,文学最早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几乎伴随着语言同时发生的,即原始人的语言尚在幼芽时期诗歌就生产了。鲁迅曾在《门外杂谈》中有过生动的描述:<br>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来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br>鲁迅在这段话里,科学而又通俗地指出,原始人的诗歌产生于劳动,诗歌的内容和韵律节奏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由于语言表达力不够发达,萌芽期的诗歌还只是一种“单纯的呼叫”;又由于文字尚未发明,这时的诗歌创作只能是口头的。原始诗歌既然是劳中的口头创作,其产量想必是很丰富的。可是由于当时无文字记载,因而流传起来也就很困难。今天我们虽然从一些古籍中能看到一些远古歌谣,然而大多是后伪托。其中有一首《弹歌》,从思想内容及形式上看,尚可信为原始人的创作:<br>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br>这首诗两字一句,四句写四个动作,节奏简单,语言质朴,叙述了狩猎的全部过程,反映了初民在渔猎时代的生活。<br>原始诗歌由于与人们的劳动实践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它除了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突出特点外,还有另一显著特点,即诗歌与音乐、舞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我国原始诗歌流传下来的极少,但它对后世文学(诗歌)的发展却有着直接的影响。<br> 二、《诗经》<br>《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称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诗经》共收入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br>(1)史诗、叙事诗<br>《周颂》和《大雅》基本上属于这一类的诗。在西周前期,《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其实就是用韵文写的历史,它们记述了从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许多传说和史迹。<br>《生民》歌咏后稷的事迹。后稷是传说中的周人的始祖,又是传说中的“教民稼穑”的农神。<br>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br>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唉。<br>实覃实吁,厥声载路。<br>这里简洁生动地叙写了后稷一生下来就遇难不死,得到了牛羊喂乳,飞鸟保护。更神奇的是后稷稍长大便天生会种庄稼。在这首诗所描写的后稷身上体现了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能力,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意志。<br>《公刘》叙述周远祖公刘率领原部族迁徙建屋定居的经历。诗中描写群众和领袖在一起勤劳的建设,有秩序地工作,有步骤地扩展。<br>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br>欢乐笑语的景象,宛然在目。<br>《绵》描写群众建筑时的情况是:<br>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br>注: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冯,冯是削墙。百堵同时筑起,这场面擂大鼓都比不过。<br>这一时期有一些农事诗,是研究周初主会的重要史料。<br> (2)反映劳动生产的“风画面”。<br>有些歌咏劳动之作是劳动中产生的,或是劳动中所唱的歌谣。如《周南•芣苢》:<br>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br>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br>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br>本诗描写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从开始的准备,到采摘动作和结果,描写细致,情景宛然。<br>《豳风•七月》,全诗八十八句,三百八十三字,像是记农历的歌谣:<br>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br>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br>《七月》基本上是按照从春到冬一年农事活动的节奏顺序来写的,但不是单纯的叙述,而是交插错综地加上场景的描写。它不仅是具有时间(纵的记述)感,而且具有空间(画面、场景)感。<br>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br>展现了春光明媚,农家姑娘采桑的优美动人的情景。<br>在表现天气由秋到冬的寒冷过程,则是利用昆虫的不同动态,形象地表现出来。<br>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br>使全诗散发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br> (3)反映社会矛盾的政治诗<br>统治阶段内部日益腐朽,荒淫无耻,被剥削、被压迫者初步意识到自己被奴役的地位。在《魏风•伐檀》中,他们胸中燃烧着怒火,向剥削者大胆地提出质问和抗争。<br>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br>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br>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br>彼君子兮,不素餐兮!<br>他们对那些不劳而食的奴隶,它发出了义正严辞的质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br>《魏风•硕鼠》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愤怒情绪,对非人生处境的诅咒、怨弃、而且热烈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br>硕鼠,硕鼠,无食我黍!<br>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br>乐土,乐土,爰得我所。<br>还有一些民歌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行为的,《秦风•黄鸟》一诗写子车氏“三良”陪葬秦穆公的惨状的,诗共三章,其首章云:<br>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br>《鄘风•相鼠》是对统治者的直接痛骂:<br>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br>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br>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br>这是人民对统治尖锐的批判,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鄙弃和愤慨。<br> (4)恋爱和婚姻的诗<br>《邶风•静女》<br>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br>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br>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br>一对情人约在城偶幽会,男力来到时,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他久等不见,急得“搔首踟蹶”。等到他发现爱人已经依约来了,而且情意深长地送给他一把红嫩的草儿,就大喜过望。他觉得那草儿“洵美且异”,因为那是心爱的人所赠。<br>有些诗在叙写一对情侣恋爱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群众的欢乐,如《郑风•溱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br>也有些诗反映了许多束缚,如《郑风•将仲子》<br>在《鄘风•柏舟》里也写到母亲干涉女儿的婚姻,但是引起女儿的反抗:<br>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br>有些诗还描写失恋的痛苦,如《郑风•狡童》,单恋的痛苦《陈风•泽陂》,死生隔绝的痛苦《唐风•葛生》。<br>《周南•卷耳》、《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写相思离别的怀人诗。<br>有的诗是描写不幸婚姻的,如《邶风•谷风》、《卫风•氓》,写被遗忘的妇女诉求不幸的遭遇,都有叙事的成分。<br> 三、屈原和楚辞<br>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楚辞》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新的诗体。《离骚》是屈源的主要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三句,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文学史上光焰万丈,映照千古的杰作。有万古名句:<br>路漫漫以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在诗歌史上,向以“风”、“骚”并称,但它们却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屈源作品的出现,在诗歌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从《诗经》到乐府诗的五百多年内,屈原是承先启后的文学巨匠。《离骚》突破 《诗经》四言诗的定格,或六字一句,或七字一句,不受字数限制,创造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变化的新格式——“骚体诗”。<br>《九章》是九篇诗歌的总题,包括《涉江》、《哀郢》、《怀沙》诸篇。<br>《九歌》是一组由十一篇组成的祭歌。包括祭祀神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河伯》、《山鬼》;祭祀为国牺牲英灵的《国殇》和送神曲《礼魂》。<br><br> 四、《乐府民歌》<br>(1)汉代乐府<br>乐府作为一个音乐机构,早在秦与汉初即已存在。乐府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取其乐曲,兼及其歌辞。但由此却使民间歌辞得到保存。汉乐府成了汉代民间诗歌的宝库。这些诗歌汉时称“歌诗”,魏晋以后称为“乐府”。乐府从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发展为一种诗体的名称。<br>主要作品有《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长歌行》一首。<br>《孔雀东南飞》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三百五十多句,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五言长篇叙事诗。<br>(2)南北朝乐府<br>南朝民歌近五百首,大都保存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抒情长诗《西州曲》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少女的四季相思。南朝民歌从语言的角度看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情意缠绵,具有“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特色。在体裁上多为五言四句。这种五言四句形式的广泛流传,对唐代五言绝句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br>此外,南朝宋代的谢灵运和齐代的谢眺以善写山水诗著名。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如《登江中孤屿》。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br>北朝的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著名的有《陇上歌》、《敕勒歌》。在北朝民歌中,《木兰诗》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又称《木兰歌》、《木兰辞》。它和《孔雀东南飞》一样是人们交口赞誉的民间创作。 五、五言诗<br>我国五言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先秦文学中,没有出现五言诗。汉代以前,偶或有五言诗句,但并非完整的五言诗。从现存资料看,西汉时民间五言诗已经流行,《史记》等都存有西汉时的歌谣。因为民间产生了五言歌谣,所以西汉乐府歌也就有了五言体。乐府民歌以西汉后期已有少量的五言诗。<br>东汉时,便有了大量的五言诗,即五言乐府民歌。可以说以《十五从军征》为代表的乐府民歌才不愧是整齐的五言诗。蔡琰的《悲愤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br>文人的五言诗最早的一首是班固的《咏史诗》。从班固以后文人写五言诗的逐渐多了起来。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蔡邑《翠 鸟》、赵壹《疾邪诗》等较朴实、自然。摹仿民歌写五言诗较好的是辛延年《羽林郎》。<br>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创作占了压倒性的优势,艺术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其中代表作是《古风十九首》。以上简单的追述我们可以看出五言诗的形成是经过相当长的过程。可以说是酝酿于先秦,形成于西汉,发展于东汉。再一点我们应知道,它是先有民间歌谣,然后由五言歌谣入了乐府,成了乐府诗,从而得到迅速的传播,然后由文人仿作,以致到大量的涌现。<br> 六、建安文学与七言诗<br>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的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在这时奠定了基础。<br>曹操在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主要是诗歌。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br>《蒿里行》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br>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br>揭露袁绍、袁术等各路军阀,在讨伐董卓战争中相互残杀给社会造成的灾难。<br>《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则是表现他对实现政治理想与抱负的积极进取精神。<br>曹丕的诗更多的是歌咏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杂诗》、《于清河见挽舟士新婚与妻别》、《燕歌行》等。其中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为人们称道。其第一首曰:<br>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br>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br>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br>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br>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br>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br>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br>曹丕在诗歌形成改革上下过一定功夫,除《燕歌行》外,还写过六言诗。<br>曹植的诗作主要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其多?”他后期的作品有《泰山梁甫行》。<br>另外还应该提到的是建安七子和蔡琰。<br> 七、唐代诗歌<br>唐代文学成就最大的是诗歌。唐朝诗人之多,犹如繁星耀眼,创作之高,恰似万芳争艳。宋人撰《唐诗事》,收录了一千一百五十多位诗人的作品;清辑《全唐诗》所录的诗人共二千三百余家,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其中象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r>就诗体来说,除继续使用前代的五、七言古体诗以外,又变为新乐府诗,又创造出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律诗中有五、七言绝句及拗体绝句。这种近体诗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又采取前人的讲究对仗,化奇为偶,到唐初上官仪等人的六对、八对之说,更是把这些规范化了,使这些格律诗在声调词藻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特色。<br>至于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四杰”和陈子昂、张九龄等,李杜同时的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和白居易同时的诗人元稹、韩愈、张籍、刘禹锡、柳宗元、李贺、孟郊等以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曹邺、皮日休、杜荀鹤等,都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其风格和艺术技巧也是多种多样,成就了唐诗富丽精工、绚烂多彩的大观景象。<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整理于博山阳光花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根据一九八O年课堂笔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5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