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窑洞

关中汉

<h3>陈忠实《白鹿塬》窑畔上站着沧桑的女人,极力遥望塬下劳作的男人,那在田间机械挥舞镰刀疲惫的身影,支撑着家的天空,象关中土塬一样厚重,窑洞的土坑上有过偷情或者叫偷爱,呵呵……后人呱呱落地随着时代的成长,产生了各种命运,集结了时代的缩影。 </h3><h3> 窑洞,我无从考证起源于什么年代,但知那是关中人先祖留下的土穴,经过一代又一代改进,从地下巢进化到地上,选择一处有灵气的半坡处,挖一深洞,安上窗门,即为先辈之家。 </h3><h3> 家是关中人劳作生息繁衍的港湾。 </h3><h3> 有了窑洞,祖先避风雨,野兽,寒风,外界的不安全因素,窑洞可拐弯屈伸方向,连通起来,直接叫前后土窑洞,冬暖夏凉,美哉呀…… </h3><h3> 一盘土坑,一把柴火,全家盘腿而坐,烘暖祖祖辈辈。 </h3><h3> 窗子上糊着窗花,一缕阳光,两扇木门,享受着家的温暖。 </h3><h3> 夕阳下,窑洞是白鹿塬上,大关中最美的风景线。 </h3><h3> 时代不同了,窑洞也历代进化,用石头扎成的叫石窑,用青砖扎成叫砖窑,很漂亮,这或许也是白鹿塬上关中人家文明与富有的象征吧。 </h3><h3> 土窑洞,热炕头,逐渐被时代代替,土窑也渐渐退出生活舞台,楼房取缔了土窑洞。 </h3><h3> 乡村日益繁荣,窑洞失去了时代光彩,成为孤寂的老屋,失去了曾经简陋又粗糙的活力。 </h3><h3> 乡村几经变迁,冬暖夏凉的窑洞被岁月搁浅,唯独剩下一口口衰败的土窑洞,紧锁着窑门,像在给后代讲述着关中人变迁的历程碑…… </h3><h3> (黄发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