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

携手清风,醉拥明月

<h3>  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军事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完整见证苏联红军70年历史的场所。里面展示了各种勋章、枪支、照片、文件等。该馆建于1919年,隶属于俄罗斯国防部。博物馆门口的坦克为功勋T34坦克。</h3> <h3>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h3><h3>该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h3> <h3>博物馆前广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纪念碑。</h3> <h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纪念碑。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军事演习时失事,舰上一百十八名官兵全部遇难。</h3> <h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专门用于攻击航空母舰的、俄罗斯海军迄今最现代化的大型多用途核潜艇之一。该舰1994年建造,1995年1月投入现役,装有“花岗岩”导弹发射装置,还配备有水面导弹发射装置。潜艇上配备的“花岗岩”巡航导弹射程达550公里,飞行速度是声速的一倍半。它可以装载二十四枚“花岗岩”导弹,每枚导弹重7吨。这些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也可以携带常规弹头。采用混合制导系统。</h3> <h3>各种型号的主战坦克。俄罗斯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展示了一部从第一支正规军建军直至今天的苏俄军事史,博物馆展出了80多万件军事陈列物,有各个时期的军旗、奖牌和勋章、武器和军用交通运输工具、军人制服及军用设备等,在博物馆的主展厅展示了武装交通运输工具和武器等,从1918年–1922年国内战争时期使用的各类武器直到今天先进的弹道导弹(火箭)等。</h3> <h3>俄罗斯中央武装为量博物馆是世界三大军事博物馆之一。</h3> <h3>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与英国伦敦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美国华盛顿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军事博物馆。</h3> <h3>高射炮</h3> <h3>博物馆露天广场摆放着海、陆、空各种军事装备。</h3> <h3>博物馆的布置按时间顺序展示俄罗斯武装力量发展的不同阶段:1917年以前俄罗斯武装力量及海军的历史;国内战争时期的红军;前苏联时代的红军和海军;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俄罗斯武装力量;冷战时期的苏联武装力量;当代俄罗斯武装力量。你将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武器及军事装备一,包括先进的炮兵装备、火箭导弹及航天装备,T-80坦克、C-300“地对空”导弹系统、带几何形变换式机翼的“苏-24”超音速轰炸机、米格-29及苏-27喷气式歼击机、苏联-20火箭(导弹)和美国“博兴-2”弹道导弹等。<br></h3> <h3>各种军用飞机。</h3> <h3>“飞毛腿”导弹。</h3> <h3>飞毛腿导弹是指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被广泛出口的一系列的战术弹道导弹 。这个名称是从北约代号为SS-1飞毛腿得来的,是西方的情报局将"飞毛腿"这个词与一种导弹联系起来的。</h3> <h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该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h3> <h3>苏-27战斗机。该机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h3> <h3>米格-29战机。米高扬米格-29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空中优势战斗机。该机是苏联第一种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型号。</h3> <h3>洲际导弹</h3> <h3>C-300(S-300)防空导弹。1967年,俄罗斯S-300系列地空导弹开始研制,已由基本型先后迭代发展出了S300(C300ПМ)、S300PMU(C300ПМУ)、S300PMU1(C300ПМУ1)、S300PMU2(C300ПМУ2)等型号,其中S300PMU2是该系列的终级装备。S300PMU2为俄空军现役机动式多通道防空与末段低层反导一体化第三代中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拦截巡航导弹、飞机等气动力目标和中近程弹道导弹。</h3> <h3>车载发射洲际导弹。白杨弹道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以公路机动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一枚或多枚分导弹头,射程超过1万公里,飞行速度快,并能作变轨机动飞行,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h3> <h3>二战缴获的德军钢盔。</h3> <h3>米-24武装直升机。米-24武装直升机是苏联一型双发单旋翼中型多用途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h3><h3>米-24武装直升机主要用于为己方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清除防空火力和各种障碍,担负护航任务,还可以载8-10名士兵,由于在高原飞行时速度很快,会使得坠落事件发生可能性增大,并且自身目标大,很容易被敌军防空武器击落。</h3> <h3>米-24武装直升机由俄罗斯米里直升机设计局(原米里实验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1971年定型,1972年底完成试飞并投入批生产,1973年正式装备,系列型号有A、B、C、D、E和F六种型号,造价较低,到2014年为止总产量约2000架,仍有1000多架在俄罗斯服役,出口到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br></h3> <h3>各型号战斗机。</h3> <h3>进入博物馆内部参观。博物馆大厅参观入口是列宁的头部雕像。</h3> <h3>博物馆内部完整展现与见证苏联红军70年历史。里面展示了各种勋章、枪支、照片、文件等,以及一些重要的战役等。</h3> <h3>1917年以前俄罗斯军事发展史。</h3> <h3>哈萨克士兵服</h3> <h3>俄罗斯双头鹰徽章</h3> <h3>海军制服</h3> <h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英文:Aurora Cruiser),是俄罗斯建成于1903年的一艘巡洋舰为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h3><h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属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这艘传奇的巡洋舰经历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因参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闻名于世。<br></h3><h3><br></h3> <h3>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停泊在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占领尼古拉耶夫桥。7日晚9时45分,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从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h3> <h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h3><h3>日俄战争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暴露了帝国的弊端,导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动摇了沙皇的统治。日本经过战争跨入列强的行列。</h3> <h3>日俄对马海战。该战役由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下图穿军装者)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俄国海军中将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战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日本联合舰队使用丁字战法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h3> <h3>东乡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日本海军大将、元帅,侯爵,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使他得到“东方纳尔逊”之誉。</h3> <h3>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一直保持的都是“中立”,尽管屈辱,但也是无奈的选择。</h3><h3>但真正的历史是清政府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国,甚至还是暗中支持日本的,因为俄国胜利肯定会侵吞整个东北,而日本胜利,最多是转让几个港口和几个岛。</h3> <h3>日本接管了俄国人在东北的权益之后,借南满铁路、旅顺、大连的租借地,开始慢慢向中国东北渗透,最终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臭名昭著的918事变。</h3> <h3>苏联红军军事发展史。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h3> <h3>因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故称为“十月革命”,俄国白军的失败给欧洲和亚洲造成了深远至今的无产阶级专政影响,包括德国、捷克(1989年)朝鲜等国。</h3> <h3>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h3> <h3>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br></h3> <h3>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罗斯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为1918年—1920年的苏俄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开端。</h3> <h3>模拟列宁办公室场景。</h3> <h3>苏联红军营地</h3> <h3>国内战争浮雕画</h3> <h3>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手稿与穿过的军装。</h3> <h3>各式军功章</h3> <h3>女兵服装</h3> <h3>战争画面</h3> <h3>苏联1941-1945年卫国战争史。卫国战争的四大战役为列宁格勒会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h3> <h3>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h3> <h3>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h3> <h3>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h3> <h3>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h3> <h3>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0点30分,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h3> <h3>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此后,联邦德国至苏联之间的地区成为苏占区,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br></h3> <h3>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h3><h3>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h3> <h3>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h3> <h3>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h3> <h3>卫国战争的四大战役为列宁格勒会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h3><h3>列宁格勒会战让德国的“闪击战”破产。这场战役钳制并消耗了德芬两国大量兵力,使德军北部战线面临彻底崩溃。</h3><h3>莫斯科会战苏军以重大代价在莫斯科城下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德军遭遇二战以来首次惨败,伤亡达50万。</h3><h3>斯大林格勒会战,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其中苏联牺牲150万人,德军伤亡50余万。被称为德国对苏联的种族灭绝行为。此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军的战略反攻的开始。</h3><h3>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从此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h3> <h3>列宁格勒会战让德国的“闪击战”破产。这场战役钳制并消耗了德芬两国大量兵力,使德军北部战线面临彻底崩溃。<br></h3><h3>莫斯科会战苏军以重大代价在莫斯科城下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德军遭遇二战以来首次惨败,伤亡达50万。</h3> <h3>斯大林格勒会战,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其中苏联牺牲150万人,德军伤亡50余万。被称为德国对苏联的种族灭绝行为。此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军的战略反攻的开始。<br></h3><h3>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从此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h3> <h3>苏军高级将领合影,中间为朱可夫元帅。</h3> <h3>朱可夫元帅穿过的军装与获得的众多的勋章。</h3> <h3>二战时斯大林穿过的军装,用过的枪与使用过的物品。</h3> <h3>军阀盛世才。历任国民政府北伐司令部参谋本部科长、新疆省边防督办、新疆省政府主席兼中央军校第九分校(新疆分校)上将主任和农林部长等职,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自1933年到1944年负责着新疆的军事、政治,号称“新疆王”,期间在苏联、国民党等势力间反复周旋。盛世才两次投靠苏联。第二次他致电斯大林,要求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和将新疆划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斯大林因卫国战争需要蒋介石的帮助而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h3> <h3>希特勒纳粹德国的战旗放在玻璃箱中,不能落地。</h3> <h3>德军占领莫斯科红场。</h3> <h3>博物馆内几万枚德军铁十字勋章!据说这些勋章是希特勒为了庆祝攻克莫斯科而提前铸造的,将会为德军将士们人手一枚。但最终全部成了苏军的战利品。</h3> <h3>纳粹德国士兵在红场画面</h3> <h3>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超过2700万人伤亡,其中苏联红军部队累计死亡人数为865.6万人左右,包含300万上下死亡的俘虏,其余1800多万伤亡为平民,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h3> <h3>纳粹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最终德国的陆军主力在苏德战场被决定性的击败,东部防线也彻底被苏联突破,首都柏林被红军攻克。<br></h3> <h3>《大国记忆》1918-2018俄罗斯百年历史情景再现演出。</h3> <h3>列宁在1918</h3> <h3>19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h3> <h3>与列宁扮演者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