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劳动课再次进入学校课堂

午后红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倡导劳动课再次进入学校课堂</b></h1> <h3><b>  记得上学那会儿,就读的学校是村里一所完小,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学校附近以及周边的农村家庭,那个时候学校每学期都要给学生们放两季假期,就是农忙假期。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农忙假期,在他们学习的课程表里也没有开设过这门学科,现在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新农村时代,没有太多的农业技术活儿要去做,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取缔的是走出乡村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创造者。</b><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  什么是农忙假?个人理解为针对农村学校给学生们所放的假期,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学期要放两次,一个是春耕忙假,一个是秋收忙假,目的是让家住农村的孩子放了假回到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在农村错过了这两个重要时段,直接关乎全年一家的经济收入和老小的口粮问题,所以学校每年到这个时候全校师生放假3到5天,让孩子们回家帮父母下地干农活儿。比如种麦子,种土豆,种红薯,收割麦子,收割油菜等等。</b><b style="line-height: 1.8;"></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b></h1><p style="text-align: left;"><b></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b></h5> <p style="text-align: left;"><b> 对于农村的孩子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从小尝到了生活的苦,深深体会到父辈们的辛苦劳作,更加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本义,很早就挑起家庭的重担,在学校他们比一般孩子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b><br></h3> <h3><b> 劳动创造光荣,劳动创造知识,劳动创造快乐,在学校每个周也都要开设两节劳动课,劳动课的内容形式多样,比如为学校搞建设勤工俭学,为修建学校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河里背运沙石,为学校扩建操场挖运泥土,到村办茶园采摘茶叶,现场收购转换成现金,虽然所卖出的茶叶换取的报酬屈指可数,但是通过自己劳动所得大家的心里还是乐开了花,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累并快乐着。</b><br></h3> <h3><b> 有的时候还打扫清理整个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或者组织同学去耕地较多,劳动力较少的同学家里帮忙收割麦子或者到水田里插秧苗(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中学),这对于家没住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也算是一次春游,和他们浑水摸鱼,做的好与坏,只要参与劳动了,大家都很开心,而且还可以美餐一顿可口的农家饭,同学父母热情好客,总是会把家里好吃好喝的拿出来招待我们。</b><br></h3> <h3><b>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学校开设劳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具有前瞻性,通过开设劳动课不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丰富了校园生活,增长了同学们的课外文化知识,也促进了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互帮互助的同学之情更加深厚,更多的体会是父辈们的坚持换来我们来之不易的求学之路,不努力学习就跳不出农门,将来就会和父辈们一样面朝土地背朝天的重复昨天的事情。</b><br></h3> <h3><b>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许多高科技产品所替代,随之而来的劳动课也已经被信息技术课程所代替。因此,劳动课严重的缺位失位,对于生活在现在的孩子们心中已经属于过去式,劳动课取而代知的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劳动课的消失,导致学生对劳动意识的缺乏,出现了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的现象,培养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寄生虫,网虫等等一代网络新名词,在学校更缺乏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缺乏了解生产技术、生产生活和劳动技能等知识,严重缺乏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感。</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劳动课与职业技能课是两个不同的教育版本,劳动课培养的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劳动课的开展有效的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从而为将来各行各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技术越发展劳动越重要。</b><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学校继续开设劳动课对教育、职业和生活都有着兮兮相关的联系,密不可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劳动课再次走进课堂编入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融入到劳动教育课中,运用深刻的内涵和独特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创造劳动的教育理念。</b><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心中有爱,满目皆可生香;</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眼里有景,荒凉亦是繁华。</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