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皮皮

<h3>我还没找到合适的词语给母亲定义、总结,但有一点,谈到母亲,我会有很多的话题,有兴奋、有骄傲、还有点小委屈……<br></h3><h3><br></h3> <h3>母亲已近八十岁,是地道的农村妇女,豆大的字不识一个。随着我们兄妹几个陆续上班、工作,母亲的阵地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原来的庄嫁地转移到大后方――厨房。这对于一个农村妇女而言,二十多年前,从农村到城市,从烧柴做饭到使用煤气、火锅、电磁炉,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这点恰是我们骄傲的,母亲虽不识字,但学习使用这些洋玩艺却很快。</h3> <h3>记得那次逛家电超市买压力锅,母亲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还自言自语:“这个和我们家的一样,这个比我们家的大一个号吧……”。当我选好付款回来,母亲已让服务员讲解开了,还笑着说:“这个锅好,上面有画,煮肉、蒸鱼、米饭……想做啥就按啥,还能按点(预约)做好,专卖给你们上班的人,不孬,就是太贵了”。</h3> <h3>母亲虽是文盲,但却是文盲中的佼佼者。</h3><h3>二多年的城市生活,母亲也成了半个城市老太太。母亲有很多的问题,与我们一起时,出门就问,这是哪里,干什么的,这是什么做的等等问题。我们总感觉她问了也没用,下次又不记得,就随便回答她。可谁知,这些都是她认路、创新菜肴的方法。</h3> <h3>父亲走了,我们不敢让她一人出门,怕她迷路找不到家,可她老人家一口气说出几个常去的商场、广场,乘几路公交车、在哪个方向,离我们家大约几里路、甚至门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兄妹几个无语了。</h3> <h3>“你们放心,我一点都不迷糊,就算万一迷路,我还有电话,鼻子底下是张嘴,满街都是人,我问呀”!这也是母亲常教我们、我们的孩子的一句话:“不会就问,这个不丢人”。说起打电话,我更是佩服母亲。快八十岁了,我们兄妹几个、加上亲戚家的十几个常用的号码,她张口就来,我们给她设置的快捷键,她很少用,还说,不练练,脑子坏的快,憨了就真出不了门了。</h3> <h3>更让我骄傲的是,母亲是个没有职称的高级厨师。小时候,家里穷,每逢家里来客人,母亲总能变着花样把普通的瓜菜变成新鲜的美味,最拿手的是一锅能出几个菜。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鱼大肉不想吃时,母亲会变出几个乡村小野菜。每带母亲到饭店吃一顿,她准能学上一两个菜,成为我们下次聚餐的佳肴。母亲的手工馍馍、彩色窝窝头、小薄饼、手擀鸡蛋面……这些都是同事们稀罕又眼搀的,但却是我们的家常便饭。</h3> <h3>母亲的好问、好学、严厉的教育方式都好像与她的年龄、学历、身份格格不入,还有让你更惊讶,也许是好笑的。</h3> <h3>对于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母亲那时只是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我们,也不会夸赞我们,但她的言传身教、她的严格要求,让我们兄妹几个长大成人,有了生活的技能,幸福温暖的家。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我们可不能忘本,想想以前吃的啥,穿的啥,看看现在,可不能忘了共产党”。母亲不懂“唱高调”这个词,这就是她的心里话,她常常给我们说,常常。</h3> <h3>女儿今年要高考,母亲见了她总是训几句,“要听你妈的话,好好学,可不能像我,连自己的名都不认得,看看人家吴仪(原国务院副总理),我与她同岁” 。母亲谈到吴仪,这是笑话,还是……我们也说不清,但当我们与外人讲起此事时,我们内心是骄傲的,是兴奋的。</h3> <h3>女儿今年要高考,母亲见了她总是训几句,“要听你妈的话,好好学,可不能像我,连自己的名都不认得,看看人家吴仪(原国务院副总理),我与她同岁” 。母亲谈到吴仪,这是笑话,还是……我们也说不清,但当我们与外人讲起此事时,我们内心是骄傲的,是兴奋的。</h3> <h3>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严厉,幽默,半农村半城市的老太太。虽然,城市生活越来越久,但有些封建传统在母亲身上却根深蒂固。比如,大年初一(春节),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我是出嫁的女儿,已经习惯了原来家中热闹的气氛,每逢过年总感觉我们三口人不热闹,就想回娘家过,可母亲不同意,还说除了除夕、初一这两天,其余哪天都行,这点上我有些小委屈,但她近八十年的封建怎能改变?!</h3> <h3>我的母亲,用现在时髦的话来形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与时俱进中也不乏有点小保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