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前言</h3><h3> 哈尼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哈尼族祖先曾经在宽阔富饶的“诺玛阿美”长期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诺玛阿美又平又宽/抬眼四望见不着边/一处的山也没有这里的青/一处的水也没有这里的甜/鲜嫩的茅草象小树一样高/彩霞般的鲜花杂在中间/一窝窝野猪野牛来来去去/一群群竹鼠猴子吵闹游玩/野鸡野鸭走来和家鸡家鸭亲热/麂子马鹿走来和黄牛骡马撒欢。”这个美丽富饶的哈尼族祖先他们曾经在云贵川这片肥沃的江边草原上游牧,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h3><h3> 在中国.普洱茶“诺玛阿美”农庄(愿意为哈尼族的发源地,现为依法注册的哈尼文化庄园),“诺玛阿美”喻意广泛,哈尼文化内容丰富。普洱诺玛阿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法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400万元,固定资产达600万元。公司集旅游、度假、观光、养殖、餐饮、运动体验为一体的哈尼文化特色农庄,占地总面积50亩,东临普洱学院,南临洗马河,座落在思茅区内外旅游环线之间,其不仅交通便捷,而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绿色生态明显,是游客洽谈会务、观光、度假旅游的理想胜地,出城自驾6分钟时间即可到达。公司的宗旨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通过9年的努力和打造,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收集的农耕具、根雕、奇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1000余件,集中展示并向社会开放、免费参观,庄园的哈尼人是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哈尼哈巴”以及铓鼓舞、棕扇舞、祭寨神林、长街宴等内容,堪称一部哈尼族历史文化生活的全景图和风情画,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和传承方面做出了难能可贵的独到探索,被媒体评价为“一座活着的哈尼文化博物馆”。是哈尼人寻根怀念祖先的理想地,也是热爱民族文化、执爱大自然的人们向往的地地方。</h3><h3><br></h3> <h3> 一 、哈尼人的历史</h3><h3>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全世界哈尼族人口大概有210万,其中,中国有163万(2010年统计),缅甸约30万,泰国约7万,老挝和越南约有10万和4万,主要分布在红河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1300年前,哈尼人放弃找平坝的梦想,渡红河,进入哀牢山,从此成为世间最孤独的民族,只有虎豹和他们为伍。这个最孤独的民族身怀绝技,和哀牢山相遇并一展绝世才华,——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梯田。哈尼族在诺马阿美(今四川省雅砻江、安宁河流域)生活时期。这是哈尼族早期历史上一个发展的时期,颜色用蓝、白、红,蓝色为多,表示和平时间很长。但也发生了战争。哈尼族在惹罗普楚(大渡河以北,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交缘山区)生活的时期。哈尼人第一次安寨定居,开垦大田。正是在这里,哈尼族创立了农耕稻作文化,成为规范意义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哈尼人第一次形成了建寨制度,形成了头人、摩披、工匠,即政治、宗教、科技合一的哈尼族社会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流传到近代。然而若干年后,瘟疫降临惹罗普楚,人们只好忍痛离开了这个民族发祥地。这也是哈尼族记忆里最美好的时期,所以死后灵魂要回到这里和祖先团聚。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是古代羌人南迁的分支。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公元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就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都是唐朝的臣属。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h3> <h3>二 、哈尼人的茶文化</h3><h3> 千百年来,哈尼人一直在栽茶、采茶、制茶、卖茶和用茶,创造了丰富的哈尼茶文化。哈尼族的饮茶习俗有两大特色:首先,茶叶是哈尼族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重要祭品之一;其次哈尼族,好饮浓茶,有饮用土锅茶、烤茶等习俗。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多神崇拜。由于人们心中诸神繁多,如山神,水神,石神,树神,太阳神,月亮神,庄稼神,谷哈神,仓神,战神,纠纷神,离神,增神,省神,财神等等,因而祭神祈福不断。哈尼人认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存在,所以会有叫魂的习惯,叫魂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寨子,牛马牲畜和农作物等。哈尼族每年秋收及节庆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茶是哈尼族各种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祭品。哈尼族历来普遍爱饮浓茶,如土锅茶、烤茶等。将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煨煮,待水沸腾后放入较老的茶叶(鲜叶),再经一个多小时不断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饮用,有时也在沸腾的开水中放入干毛茶煨煮半小时左右即可饮用。居住在山区的爱尼人喜欢烤茶,即将一芽五六叶的老茶叶带枝折下后,直接在炭火上烘烤至焦黄,放入备好的土茶罐或茶壶中,注水,再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h3> <h3>三 、哈尼人的建筑</h3><h3> 进入哈尼山寨,远远地看到一朵蘑菇,又看到一朵蘑菇,却原来是一窝蘑菇,哈尼人的寨子到了。哈尼人的寨子建在半山腰向阳的坡地上,一方面上山可打猎,下山可耕田,同时四季温润,气候怡人,用哈尼人的话说,好养娃娃。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味二 、哈尼人的茶文化</h3><h3> 千百年来,哈尼人一直在栽茶、采茶、制茶、卖茶和用茶,创造了丰富的哈尼茶文化。哈尼族的饮茶习俗有两大特色:首先,茶叶是哈尼族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重要祭品之一;其次哈尼族,好饮浓茶,有饮用土锅茶、烤茶等习俗。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多神崇拜。由于人们心中诸神繁多,如山神,水神,石神,树神,太阳神,月亮神,庄稼神,谷哈神,仓神,战神,纠纷神,离神,增神,省神,财神等等,因而祭神祈福不断。哈尼人认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存在,所以会有叫魂的习惯,叫魂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寨子,牛马牲畜和农作物等。哈尼族每年秋收及节庆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茶是哈尼族各种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祭品。哈尼族历来普遍爱饮浓茶,如土锅茶、烤茶等。将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煨煮,待水沸腾后放入较老的茶叶(鲜叶),再经一个多小时不断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饮用,有时也在沸腾的开水中放入干毛茶煨煮半小时左右即可饮用。居住在山区的爱尼人喜欢烤茶,即将一芽五六叶的老茶叶带枝折下后,直接在炭火上烘烤至焦黄,放入备好的土茶罐或茶壶中,注水,再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对于这个高山上的水民族来说,能节约劳动半径,尤其能很好地利用水资源。哈尼族会在水源地附近建村设寨,开挖沟渠,避免水源地被污染。他们将高山上的原始森林和水源地附近的山林视为神灵加以膜拜,严禁砍伐。哈尼族人深知,树是水的命根,水是田的命根,田是人的命根。哈尼人在哀牢山生活了千年,人和山和树和水相知相谐。</h3> <h3>四、哈尼人的耕种</h3><h3> 在送灵魂回归祖地的过程,就是哈尼族的迁徙史,被完整清晰地保存在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里。《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哀牢山区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徙诗,详尽记述了哈尼族先民从遥远的北方向南迁徙的过程。全诗分为七章,每一章叙述一个曾经居住过的地点。哈尼人迁徙过程中,一定和擅长种稻的百越民族有过完美相遇,最终他们落脚哀牢山,沉睡的蛮荒之地,终于等来了唤醒他们的主人,通过梯田,哈尼人和哀牢山最终融为一体,创造了让世人惊泣的梯田,开始了他们一千多年的静好岁月。</h3> <h3>五、哈尼人的节日</h3><h3> 哈尼族传统的节日:六月节、十月年、开秧门、姑娘节、昂玛节、苦扎扎、吃新米、十月年等和一系列宗教活动都与梯田息息相关,更显示了梯田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耐人寻味。如,十月年,哈尼语称“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十月年的第一天,所有的哈尼山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姑娘们头上、新衣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银泡、银链、银牌,走起路来叮蹈作响, 既好看又好听。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h3><h3> 祭竜节,祭竜节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节日,一年有两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三月竜是农业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不论十家八家,还是一户人家,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这棵树就是竜树。两次祭竜活动都要在这棵树下举行,据说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寨神相当于汉族的山神土地神)的日子。</h3><h3> 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h3><h3> 嘎汤帕”,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嘎汤帕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无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娱乐,红红火火辞旧岁,欢欢喜喜迎新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勐海县勐混镇广冈村、勐腊县勐润乡等地的哈尼族群众,载歌载舞。附近村寨的傣族等民族同胞也前来助兴,以传统的拔河、射弩、打陀螺、刺绣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举行庆祝活动,欢度“嘎汤帕节”。“嘎汤帕节”期间,勐腊县勐捧镇的哈尼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纷纷唱起祝酒歌,跳起咚巴叉。这个昔日宁静的小寨,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来自各村寨、农场的表演队,在庆祝会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祝愿今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h3><h3> 新米节,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农事节日。西双版纳州和澜沧一带哈尼语称为“吃新米饭”;红河州叫做“车实扎”,汉译新米节;另有些地方称“卡奴抽也”、“约普墨切”。每年农历七、八月,当田里稻谷泛起杨梅色的时候择日举行。有些地方选在龙日,因为“龙”在哈尼语里有“多起来”、“增添”意思。哈尼人希望经过吃新谷、喝新谷酒的仪式,预祝稻谷丰收,越吃越多。节日这天早晨,每家户主来到稻田,选一个穗长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树叶包好挂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结稻谷。他们还采一把谷穗带回家去,春出新米,做成新米饭,摆设新谷酒,宴请村中头人或家族亲戚。他们还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因为,据传说,很古以前,世间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时都被冲走了。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吓飞了小鸟,捡回了谷种,从此人们才重新种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献给狗吃。也有地方传说,是天神之女俄玛背着父亲,偷偷将稻谷种送给人间,并教会哈尼人耕种方法,结果父神震怒,将她变成狗发配人间。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献。祭祀结束,家人及宾客们才开始享用丰盛的谷饭、新米酒。据说是,吃得越多越饱越好,秋收时稻谷才会粒粒饱满,永远吃不完。有的地方是村里龙巴头家先择吉日吃新米饭,并宴请全村男性长者尝新,然后各家各户才相继尝新。过完新米节不久,便始动镰秋收了。</h3> <h3>哈尼魂(上)</h3> <h3>六、哈尼人服饰</h3><h3> 哈尼族各支系妇女不同的服饰中,可分辨出:未成年人、成年人、已婚、未婚、已生育、未生育。这是哈尼族特定历史和生产环境的产物,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特征。图案特征: 哈尼族的装饰图案点缀于头饰、上衣、下装、以及佩件之间。装饰图案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镶嵌、拼贴与绣饰。镶嵌工艺主要用于将银泡、彩色布条按一定的构图设计拼镶在装饰部位。拼缝工艺主要用于将彩色布条或花边连接、固定于装饰部位。比较之下,绣饰是其中最精细、最复杂、最显见艺术效果的一种图案装饰工艺。哈尼人的服饰和生活风俗都别具特色。哈尼人有一定的自然崇拜,他们衣服上的花饰有江河、树木、花草、飞鸟等自然的痕迹,其色彩搭配大胆而具有创意,以蓝、青、黑、红为底色缀上黄、青、白等色彩,营造出一种很自然的意境,像把大自然穿在身上一样。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然而从整体看哈尼族人的服饰图案相较与其他少数民族而言,可以说以纯形式为主的几何纹要多于“有机形”的实体造型。哈尼族服饰图案简约但却唯美、丰富地反映了哈尼人的生活环境和性格品质。</h3><h3> 七、哈尼人的禁忌</h3><h3> 在生产方面,哈尼族狩猎出门,不准说不吉利的话;盖房立柱时,不讲不吉利的话;捕鱼时,不准用毒药毒鱼,否则会遭水灾或旱灾;禁止打布谷鸟;禁止男子跨越背板、织布机等妇女用的劳动工具和物品;禁止妇女跨越犁、耙、枪、弓、木工工具等男子使用的器物;祭神日、立秋日禁止舂米磨面;出猎时遇孕妇不吉,要停止打猎。</h3><h3> 生活方面的禁忌:禁止跨越火塘,不准朝火塘中吐痰;不随便移动火塘、灶;不踩坟墓及埋人处;不用手指彩虹;不能在日蚀、月蚀时结婚;禁止用刀砍秋千架上的绳子;吃饭时不能将碗杯倒扣;禁戴白布帽。</h3><h3> 交往方面的禁忌:出远门时路遇孕妇要改日再出行;节日的第一天忌讳外村人进寨;婴儿降生时禁止外人闯入;路遇老人不准挡道,不准直呼其名;到陌生地不得乱发议论;不用手指着天地骂人;来客时女子不与客人同桌;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端给客人。</h3><h3> 人死禁忌:人死忌日子,忌无人接气。忌日子就是指老人去世安葬后的第二天,全村男女老少不事生产,以示悼念。接气是指,老人断气时无人接气,认为福气就会被带走,其在天之灵也无法福佑后人。</h3><h3> 占卜:有口水卦,开水烫伤退热咒;看米卦,止痛咒,占卜娶嫁婚仪日子,占算建房盖房卦,看竹片卦,占卜丢失财物,占卜葬礼日,尼玛里,扔蛋选坟址;占算叫谷魂日子,鸡蛋卦,鸡卦,鸡头卦,鸡骨卦,鸡脚卦,羊肺卦,猪肝卦,麂子卦,草卦,选种占卜,栽秧日占卜,除痛咒等等。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h3><h3> 八、哈尼人的民族风格</h3><h3> 哈尼人喜欢狩猎,而且好客、团结。以前每年哈尼人都会去狩猎,到狩猎的日子,全村人能走动的都去,捕到猎物后便支起大锅煮熟。生产队长站在土掌房上喊:“绕莫、绕挪咄,茨饶塞、娃提塞咂啦!”意思就是:全寨子的乡亲们,全都来吃麂子肉、野猪肉啦。于是,全寨子的人都聚到房顶上,围成数十桌,一起品尝美味佳肴。也许正是这种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哈尼文化中自然的一面。每每到农闲季节,哈尼族群众,便开始举办象征团结、吉祥的街心酒节。一般活动是选在村寨较为宽阔的场所举行,一般都会有上百人参加。节日为两天,从上午开始,全寨人一起欢聚饮酒,畅谈。</h3><h3> 九、能歌善舞的哈尼人</h3><h3> 哈尼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是边唱边跳,还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古歌谣。古老的哈尼歌谣都非常有特色,并且一个主调中可以演绎出无数个分调,一类是情歌调,二类是生产,生活调、三类是婚丧和祭祀的歌调。因为是口口相传,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十余个调子了。歌调唱腔悠扬、婉转,歌声一起,会把你的思绪带入高山密林、绿茵草甸,那清澈的溪水、飞翔的山鹰、啼鸣的山雀就会映入你的脑际,使你的思绪驰骋于广袤山野,让你感到空旷与震撼细听哈尼古歌谣,空旷、苍凉、震撼。哈尼人的歌调辞藻用得朴实而新颖,格调虽然随意却很别致,而且很生活化。哈尼人边跳边唱,唱与跳是完全融合的。他们在舞蹈中通过边唱边跳把情感抒发出来。这种唱与跳结合的表达方式,体现的是他们才艺的独特风格。哈尼族的民族习俗、语言、歌舞也是中华民族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h3><h3> 十、哈尼人的婚俗</h3><h3> 婚后娘家住三年,哈尼人的婚嫁习俗哈尼人能歌善舞,年轻人找对象往往是从对山歌开始的。如果在对山歌的时候看上了谁,就约对方在某一天去唱山歌,还约着小伴一起去唱。如果双方都有感觉,情投意合,那就可以私订终身了。哈尼人结婚有着别样的风俗。结婚头三天新娘不住在家里,也不和新郎住在一起,而是由小伴们陪着住在村边舂米的公房里,三天后新娘便回娘家,三年后再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这风俗已经有所改变,新娘不再住在公房里,而是在新郎家里</h3> <h3>十一 、哈尼人丧葬</h3><h3> 哈尼人认为自己是天神之子,死后要回到祖居之地。祖居地在哪里呢? 哈尼人的葬礼上,摩披念《指路经》,指引魂魄回归祖地,一个叫惹罗普楚的地方,位居吴芭右起第一个蓝色三角形地带。黑布红线代表哈尼族祖先诞生在北方的虎列虎那,即红石和黑石交错堆积的高山。哈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靠摩披口口相传。“摩披哈腊”,意即摩披中的老虎,喻本领极高强的人。摩披是哈尼族的祭司,意为智慧超群的长者。哈尼族的文化就藏在摩披的肚子里,摩披就是图书馆。哈尼族的历史绣在吴芭上,哈尼人崇拜狗,传说狗能震慑鬼,哈尼习俗是安寨必杀狗,以狗血划定人鬼界限。</h3><h3> </h3><h3> 后序</h3><h3> 普洱是“七彩云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缩影,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历史悠久。在唐南诏国始设银生节度,明时有“普茶”记述,雍正七年置普洱府,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源于普洱,地域广袤。资源丰富,水能、矿产、森林等资源丰富,区位独特,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有26个民族,5个主体少数民族,5个“直过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文化多彩,有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文化,享有“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等美誉。普洱诺玛阿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普洱市周边离市区最近,交通最便捷的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可以让那些没有时间去普洱各县实地探访的外地朋友,花最短的时间领略丰富浓郁的哈尼风情文化,让那些匆匆过客对民族文化有个粗放理解,是普洱市民族文化示范基地,普洱市哈尼族学会每年大型活动举办地,是城里众多哈尼同胞填补乡愁的乡土风情园。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元素逐渐消亡的赛跑路上,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竭尽所能的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元素,能够看到并触摸到的,越来越少,普洱诺玛阿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秉承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宗旨,为哈尼族非遗保护一直不断努力并前行着,2018年在创建国家民族示范市之际,公司与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普洱市哈尼学会一同筹建、举办普洱市哈尼学会成立大会暨联谊会,团结和率领全市46万哈尼同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引导哈尼同胞在经济、文化、民族工作中发挥团结示范作用,继续发扬民族团结精神。通过9年的努力和打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有效宣传了民族文化。在市委市、市政府及普洱市哈尼族学会的关心和领导下,我们相信诺玛阿美哈尼文化传习所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并为青少年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便捷的哈尼文化见习基地,让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同时并存,让民族文化触手可及并受益于人。</h3> <h3>哈尼魂(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