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是锻造老工友第四次聚会了,王承昱要求大家搜集老照片,我翻出当年的几张珍贵照片,思绪万千。</h3><h3> 记得那是在1975年5月11日,京郊大地春暖花开,晴空万里,阳光明媚,68年进厂的马玉昌、白家钧、吴永强、崔广生,还有我,69年进厂的隋学东,73年复员的王守国,我们一行七人,清晨开始了春游妙峰山的骑行。</h3><h3> 那时还没有大礼拜,星期六大家分别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大部分人从南口出发,个别人从海淀的家里出发,一路高歌,欢声笑语,向妙峰山进发。</h3><h3> 很快就到了山脚下,我们走的是中北道,即海淀北安河北口,自行车就放在北京47中中学的门口,王守国的弟弟王守成就等在那里为我们引路,那时他才17岁,现在都已退休。</h3><h3> 顺着47中的外墙,向山上进发了。</h3><h3> 妙峰山,旧名仰山,位于门头沟与昌平交界处,属太行山山脉,主峰海拔1291米,这是汇集佛教、道教的名山,以古刹、奇松、怪石、异卉而闻名,然而,当时的庙宇、殿堂几乎绝迹,只有残垣断壁,山道由于长年失修,凹凸不平,有些地段连路也没有,还好,山风轻抚着脸庞,很舒适,除了远近不时传来的乌呜,更显得寂绝人迹,山林极其空旷寂静,山间林木葱茏,灌木丛生,山桃、野丁香、野苿莉、山杏等等,一片生机盎然。</h3><h3> 再往前走,眼前霍然一亮,山坡上玟瑰漫山遍野,只可惜还没到开花的季节,因为这里的海拔较高,春天会比市区晚到半个月左右,再晚来半个月就好了,可以想见那时的玫瑰花盛开的景象,紫红一片,肯定很是壮观,必定甚是浪漫。</h3><h3> 妙峰山为中国“玫瑰之乡”,玫花即是一种经济作物,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妙峰山的玫花具有花形大,花瓣厚,花色深,含油量高等特点,品质世界领先。当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h3><h3> 还有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个小片断,休息时,大家吃着从工厂食堂,用饭盒装的食物,狼吞虎咽,那种感觉再也没有了。记得是吴永强用自己的饭盒架在两块石头上,点燃小树枝为大家烧的山杏汤,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好喝的饮料,到现在每每想起来,仍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h3><h3> 小憩之后,我们很快就攀上山顶___金顶,金顶上的白塔、庙宇已成虚墟,破旧不堪,散落在地上被砸碎的石碑,字迹模糊不清,石碑缝隙里长出野草,一片狼藉,不堪入目,甚为可惜。尽管如此,登顶远眺,豁然开朗,犹如置身天庭,无限风光尽收眼底。</h3><h3> 经过整整44年漫长的岁月,妙峰山之游只能是些零星的片段。写到此处,突发感悟: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次爬山呢,攀上巅峰,也就意谓着将要走下坡,我们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霜,在经历中成长、成熟,现在到了下山的路上,千万不可急躁,放缓脚步,上山的时候急着赶路,来不及看的风景,下山时正好可以从从容容地欣赏,让慢下来的生活不急不缓,无论何时,都要在心里为安静留个位置,静水深流方为人生的真谛,尤其是当我们越来越老的时候。</h3><h3> 最后,我想用我为锻造老工友第四次聚会而填的词作为此篇的结尾:</h3><h3> 有缘四度圆梦,</h3><h3> 重温故情旧境。</h3><h3> 笑语畅友谊,</h3><h3> 把盏频频相敬。</h3><h3> 珍重,珍重,</h3><h3> 握别依依心共。</h3><h3> 2019年5月14日</h3><h3>谨以此篇纪念在下山的路上过早离开我们的两位光头兄弟</h3><h3><br></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