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约丹圣景之旅~约丹

qiu

<h3>约丹哈希姆王国,简称约丹,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约丹是一个较小的阿拉伯国家,但相对周边国家来说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较稳定,人民生活较为富裕,在伊斯兰国家中相对开放。约丹缺乏淡水资源,其他資源也不丰富,旅游业是约丹的支柱产业。</h3> <h3>杰拉什是约丹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有着"中东厐贝"和"罗马之罗马"美誉。城内的古迹分别属于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这里曾经商贸活动频繁,繁华无比,与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同为中东名城。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政权发生变化,又连续遭遇地震,杰拉什从此一蹶不振,公元九世纪后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1806年被德国旅行家发现,考古挖掘,才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迹,向世人展现2000多年前的辉煌。</h3><h3>在杰拉什古城遗址可远眺今日杰拉什城市。</h3> <h3>哈德良凯旋门,是公元129年为纪念罗马国王哈德良莅临此地而专门修建的拱门,中间拱门高12米,两边拱门高6米。但是,这不是城门。</h3> <h3>这堵高墙是赛马场的看台,该赛马场可以容纳15000名观众观看比赛。</h3> <h3>宙斯神庙是希腊-罗马时期杰拉什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原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末的希腊时期,现存的庙宇是公元162-163年在原废墟上所建。</h3> <h3>杰拉什古城的南门</h3> <h3>廊柱林立</h3> <h3>罗马广场也叫椭圆形广场在杰拉什古城中心,是当时集会和举行重要庆祝活动的场所。广场四周的石柱建于公元一世纪,由三节石头凖接,两柱间有横梁连接形成环形长廊。广场四周共有64根石柱,广场中央原本有2个祭坛,一个喷泉,现已被地震损毁。</h3> <h3>古罗马剧场,始建于1世纪,竣工于2世纪,可容纳3000余名观众,至今还有大型国际音乐舞蹈演出,每年七月的杰拉什音乐节就在这里举行。前排矮墙被称为杰拉什的回音壁,在矮墙一端低声说话,另一端可清楚听见。</h3> <h3>剧场的舞台,据说帕瓦洛蒂和卡雷拉斯也曾在这个千年舞台上献唱。</h3> <h3>南北贯通的罗马大道(卡尔廊柱街)是杰拉什古城的主轴,长800米,建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公元二世纪曾扩建。大道两旁有很多教堂,商铺遗迹,街道下面有排污道,街面每隔一定距离设有圆型排水孔,这些石柱同时也是悬空水道的支柱,水从城北的山上引来,沿水道流入喷泉,浴场,居室供人们使用。</h3> <h3>罗马大道边上的水神殿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建筑群,建于公元二世纪末期,墙面上七个出水口,中央的喷水池及街道下面的排水沟构成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图片选自网络)</h3> <h3>罗马大道西面是伍麦叶王朝时期的一个居民区,是公元660-800年间约丹境内最完整的居民住宅区。</h3> <h3>安曼是约丹首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坐落在7个山头之上。城堡山是安曼的最高点,可以远眺城区层层叠叠的白色房屋和安曼罗马剧场。</h3> <h3>城堡山是阿巴斯. 阿蒙王国遗址。公元前十三世纪,在安曼周围出现了信奉太阳神的阿蒙人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阿蒙人在城堡山建都,设立阿巴斯.阿蒙王国,之后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安曼。自此,城堡山均为历代王朝的城市中心,其残存文物古迹反映出各个历史年代的不同风貌。</h3> <h3>昔日的辉煌</h3> <h3>约丹考古博物馆建于1951年,收集了大量史前到15世纪的约丹文物,包括公元前8000-6000年的雕像和记录约丹,叙利亚,埃及等国交往历史的碑文。著名的《死海古卷》有一部分也收藏于此。约丹河谷挖出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距今已有10万年之久,是约丹现存最早的文物。</h3> <h3>伍麦叶宫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在城堡山建立的"埃米尔宫"(皇宫),坐西朝东,虽经历了1300多年,残存的建筑仍能显示阿拉伯建筑的风格。</h3> <h3>阿卜杜拉国王清真寺是以约丹哈希姆王国阿卜杜拉一世命名的,也称为‘’蓝顶寺‘’,建于1990年,是安曼最大清真寺和标志性建筑,寺前的一对宣礼塔可作为旅游者定位的坐标。</h3> <h3>阿卜杜拉国王清真寺是安曼唯一一间对非穆斯林游客开放的清真寺,宏伟的八角形祈祷大厅没有一根柱子支撑,直径35米的穹顶刻有伊斯兰《古兰经》的部分章节。</h3> <h3>按照穆斯林的要求,进入清真寺,女士必须套一件黑的或深棕色的长袍,包头,男女都必须脱鞋。</h3> <h3>阿卜杜拉国王清真寺对面是一座基督教堂。</h3> <h3>安曼古罗马剧场建于公元2 世纪,依山而建,设计风格与杰拉什的古罗马剧场极其相似,可容纳6000人,建造者在修建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声学原理,不论坐在剧场何处,都能清楚听到舞台上表演和演讲的声音,站在剧场中间讲话,可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头顶上回荡。</h3> <h3>尼泊山,犹太教创始人摩西在此度过生前的最后时光,并在此升天,是犹太教的圣地;摩西在基督教中是仅次于上帝和耶稣的重要人物,因此基督教也尊此为圣地;摩西也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使者之一,伊斯兰教也将此尊为圣地。</h3> <h3>这个石碑被称为"约丹之书",是为纪念2000年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到此访问而建,石碑上镌刻着四位先知的头像:摩西,约书亚,以利沙和大卫,以及教皇莅临尼泊山的纪文。</h3> <h3>摩西升天教堂最早建于公元4世纪,这块巨大的石磨盘据说是当年教堂的遗物,教堂最下部的石块是罗马时代的地基,依次为拜占庭时代,穆斯林时代。</h3> <h3>象征摩西神杖的盘蛇十字架是用一段段小钢管(铜管)焊制的,是198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吉安尼.凡陶尼设计的。</h3> <h3>老教堂中的马赛克地面。</h3> <h3>马德巴是世界上马赛克镶嵌制品种类最多的城市,小镇的居民大都以马赛克制作为生,享有‘’马赛克之城‘’的美誉。大部分马赛克制品已有1400年的历史,最著名的古迹就是圣.乔治东正教教堂地面上用马赛克镶嵌的中东地图。</h3> <h3>马赛克制品制作工场</h3> <h3>马赛克制品制作工场</h3> <h3>圣.乔治东正教教堂始建于公元五世纪,重建于1896年。该教堂内地面有一幅用200万块马赛克拼成的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该地图约完成于公元560年,它准确无误地标出了公元6世纪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等古巴勒斯坦和埃及城市以及河流,海洋的位置与地形特征,甚至描绘了鱼往回游不入死海的情景。</h3> <h3>教堂内的壁画</h3> <h3>上图是复制的马赛克地图,</h3><h3>下图是遗迹。</h3> <h3>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约丹南部沙漠的一座历史古城,隐没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海拔1000米的高山峡谷中,几乎全是在岩石上雕凿而成,其岩石的颜色呈珊瑚般微红色调,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绝美的色彩,被称为"玫瑰古城"。2007年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西克峡是通往佩特拉古城的狭窄通道,山体自然分裂形成1.2公里长的峡谷,两条水道沿着岩石两侧运行。纳巴泰人精通水文工程,目的是将穆萨河谷的洪水由西克峡谷引向别处。</h3> <h3>佩特拉古城为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国首都,通过交易乳香,药和香料,公元前一世纪极具繁荣。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吞并,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但持续繁荣,直到公元363年,大地震摧毁了大部分的城市,再加上红海贸易的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没落并最终被遗弃,只剩下当地的贝都因人。</h3> <h3>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把自已打扮成阿拉伯人以获取当地贝都因人的信任,当地人带他找到了"失落的古城",佩特拉古城才重见天日,他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h3> <h3>纳巴泰人在公元一世纪雕刻的方尖碑,墓上有四座金字塔以及一座壁龛浮雕像,象征这里埋葬了5人。下面是一座宴会厅。墓葬纪念碑上用纳巴泰语和希腊语书写的碑文可以看出是在马利克二世统治时期(公元40-70年)。</h3> <h3>佩特拉古城的核心‘’卡兹尼神殿‘’,意为金库,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也有说是一座陵墓。神殿大概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佩特拉古城最宏伟的建筑,高约40米,宽约30米,装饰有精致的科林斯式柱头,带状雕饰及人物,顶部为陪葬骨灰盒。传说里面可能隐藏着法老的宝藏,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奥秘。<br></h3> <h3>佩特拉遗址的岩石带有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呈玫瑰色。英国诗人威廉. 伯根在诗里赞美它"令我震惊的唯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整个历史。"</h3> <h3>世界上唯一由岩石雕刻而成的剧场,可以容纳4000名观众。剧场的山顶是祭坛,是重要的宗教仪式地点。</h3> <h3>大神殿建筑高度大约在15-18米,复盖面积达7000万平方米,根据花饰雕刻和建筑风格推测神殿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末,是纳巴泰人传统风格与古曲精神结合的产物。大神殿代表着佩特拉古城考古的重大发现。</h3> <h3>过了卡兹尼神殿路不好走了,马车,骆驼都不顶用了,只能骑小毛驴,这些小毛驴训练有素,会让人,知道靠边走,不过我还是宁愿自己走,必竟是畜牲,万一发驴脾气了,我的老腰可就惨了。骑毛驴的好象大多是年轻人。</h3> <h3>去修道院的路不好走,要翻两座山,从午餐厅出发,来回三个小时。</h3> <h3>修道院是佩特拉古城最大的建筑,宽47米,高48.3米。修道院建于公元2世纪早期,拉贝尔二世统治时期,曾作为基督教堂,后墙有十字架,附近是祭坛,因此被称为修道院。</h3> <h3>本特宫是佩特拉主庙,传说当年城市缺水,国王为能引水入城,许诺愿以公主相许。后有一建筑师从谷外的穆萨村,劈山筑渠,引水入城,国王便将公主下嫁给建筑师,此宫改称"女儿宫"。峡谷进口处石壁左边的水槽,即为当年的引水处。</h3> <h3>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h3> <h3>瓦迪伦姆位于约旦西南的山谷,由断崖、碎石和红沙组成,阿拉伯语就是“酒红色山谷”。据说这里的地理环境与月亮最接近,也被称为“月谷”,是2015年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和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地。</h3> <h3>受电影《火星救援》场景启发,当地建造了一些类似电影中的帐篷供游客体验,帐篷内一应俱全,超出我们的想象,空调还是“格力”的。</h3> <h3>这是宿地的餐厅,晚上吃烤全羊,事先埋在沙坑里闷一个下午,晚上起出上桌,不放任何佐料,味道鲜美,开吃前还搞了个开盖仪式。地下共三个炉坑,打开第一个,居然出来一个人,令人捧腹。坐在透明帐篷中边吃边欣赏外面的景色,真有点登陆月球的感觉。😀</h3> <h3>乘坐皮卡前往沙漠腹地</h3> <h3>瓦迪伦姆历史上曾是纳巴提王国的古文化领地,留有许多沙漠游民刻的岩画。</h3> <h3>1917年阿拉伯大起义期间,英国传奇人物劳伦斯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基地就设在此处,红沙漠曾是他纵横驰骋之地。这儿也是奥斯卡获奖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主要外景地。影片的成功让瓦迪伦姆更加声名大噪。</h3><h3>上图:劳伦斯雕像;</h3><h3>下图:阿卜杜拉国王雕像</h3><h3><br></h3> <h3>沙漠的海洋</h3> <h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年风化的岩石形态各异。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红色星球》等都在瓦迪伦姆拍撮过。</h3> <h3>死海为内陆盐湖,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丹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水面海拔-430米左右,有‘’世界的肚脐‘’之称。</h3> <h3>死海是东非裂谷的延伸部分,周边都是沙漠,不与大洋和其他河流相连,只有约丹河与它相通,但约丹河从加利利湖流到此处已成小水沟,所以死海没有潮汐现象。死海一带气温很高,年降雨量很少,只有5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400毫米,入不敷出,死海的水位正以每年约1米的速度下降,沉淀在海底的矿物质越来越多,含盐浓度越来越大。</h3> <h3>死海富含盐分,鱼儿和其他水生物难以生存,湖岸和周边地区也没有花草生长,故被称作"死海"。</h3> <h3>死海的含盐量为普通海水的10倍,人在水里不会下沉,不会游泳的人也能平躺水面,不过保持平衡还是很重要的,一不小心翻个身,眼睛可受不了。</h3> <h3>据介绍,死海黑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皮肤有显著的保养美容作用,死海是世界上最早的疗养圣地(从希律王时期起)。岸边有死海泥供游客免费使用。</h3> <h3>我们当然不会错过全身保养的机会,还指望"返老还童"呢。😀</h3> <h3>入住的酒店Crowne Plaza Jordan-Dead Sea Resort &amp; Spa就在死海边。</h3> <h3>下到海滩的电梯</h3> <h3>死海的日落</h3> <h3>酒店内外的装饰和佈置很艺术</h3> <h3>亚喀巴是约丹最南边的海滨城市,是约丹唯一的海港。这儿原来是沙特阿拉伯的领土,由于约丹没有出海口,就在内陆划出一大片国土,与沙特谈判交换了亚喀巴。亚喀巴与埃及,以色列隔红海相望。</h3> <h3>亚喀巴有约丹的夏威夷之美誉,以海滨度假地和奢华的酒店而闻名。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红海边,我们入住的房间二房二厅二卫,带厨房,吧台和观景阳台,实在有点奢侈,连领队都怀疑酒店是否搞错了。😀</h3> <h3>酒店餐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