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一一李清照《残花》赏析

胡晓斌

<h3>原文:</h3><h3>残花</h3><h3>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h3><h3>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h3><h3>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h3><h3>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h3><h3>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h3> <h3>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h3> <h3>  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h3><h3> 花开、花落、花谢、花飞、花悲、花泪、花碎、花舞、花哭,花瓣飞。作者从一朵鲜花,从蓓蕾到初开、绽放,随风舞蹈,再到败谢,花瓣纷飞,一朵美丽的鲜花最终破碎!作者为花悲,为花哭,为花落泪!</h3><h3> 最终是: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h3><h3> 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全词语言简单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h3><h3> 作者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h3> <h3>  &nbsp;诗中婉约拟抒了爱情的缠绵悱恻,辗转优柔,以花开花谢、花舞花飞为背景,神似集聚了爱的萌生,爱的泯灭,决堤。诉以心痛之苦,情爱之悲。</h3><h3>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画像,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h3><h3>&nbsp; &nbsp;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h3><h3>&nbsp; &nbsp;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h3><h3>&nbsp;&nbsp; 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h3><h3>&nbsp; &nbsp;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h3><h3>&nbsp;&nbsp;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h3><h3>&nbsp;&nbsp;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h3><h3>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h3> <h3>  李清照这首《残花》寓意是一个女人从少女到“人老珠黄”的凄苦经历,联系她的人生经历及时事背景,还有更深的含义。</h3> <h3> 摄影、编辑:胡晓斌</h3><h3> (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有改动)</h3><h3> 胡晓斌: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坚持义务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及太极拳进校园活动。长治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治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茶艺与酿造爱好者,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五段。电话13935571986,微信同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