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4月6日至18日,本人到云南腾冲参加原保山军分区第十四届,也是最后一届<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战友聚会,同时参加旅行社组织的瑞丽、芒市、松山游。这次参加战友会的近八百人(含家属),其中参加瑞丽、芒市、松山游的近30人。在此之前,本人曾于2017年6月对腾冲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怀旧游,又曾于1996年到瑞丽、芒市一游。那次瑞丽、芒市游,因路况原因而未到腾冲。此次聚会的目的,是见见老战友,看看边疆的变化……</span></h3><h3> 出行是从4月6日开始的……</h3> <h3> 早晨从四川乐山乘高铁经贵阳中转,于下午3点过抵达云南昆明南站,尔后到昆明东郊的高原明珠酒店报到,与随团队员会合。</h3> <h3></h3><h3> 战友合影</h3><h3> 这是在高原明珠大酒店时,与原云南省军区边防第九团机炮连(我曾服役过的连队)战友、家乡战友和河南战友的合影。右上方那三位战友就是我曾经呆过的机炮连的战友,他们都是云南宜良人。右下方那几个战友,主要就是与我一起当兵的家乡战友,他们可都是参过战斗的哦。其中的一位是一等功臣,与“董存瑞式战斗英雄“李成文同在一个爆破小组。</h3> <h3> 同车车友先亮个相(摄于瑞丽喊沙寨门)</h3><h3> 第二排右边第一个站立者就是本人。</h3><h3> 同车的人有四川、河南、云南、江苏等地的人,约30人。</h3> <h3> 去程示意图</h3><h3> 4月7日上午:禄丰恐龙谷;傍晚:大理街景。</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恐龙谷入口广场门柱——高大、挺拔、雄伟、神秘。</span></h3> <h3> 恐龙谷景观(一)</h3> <h3> 恐龙谷景观(二)</h3><h3> 禄丰恐龙化石的特点是:种类、数量、密度和完整性都居世界之首。</h3> <h3> 恐龙化石、邮票</h3><h3> 3D恐龙演化动画、世界上第一枚恐龙邮票(发行于1958年)和当时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h3> <h3> 恐龙化石(二)</h3><h3> 中间是一条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小恐龙化石</h3> <h3> 大理景观(一)</h3><h3> 上图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第一排第三张就是我们的晚餐就餐点。中午是在楚雄的一个加油站旁边就餐的。</h3><h3> 第二排第三张和第三排第一张是在我们下榻的升辉酒店照的。酒店位于三月街内,设施陈旧,热水供应不畅,胜亲旅游公司的安排不咋的。(后面还有吐槽。)</h3> <h3> 大理景观(二)</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大理景观(三)</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由于抵达大理时已临近傍晚,所以只能拍一些夜景。这就是所谓的大理游!</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4月8日中午:永平;下午:龙江大桥,腾冲。</span></h3> <h3> 下关、洱海的早晨(车上拍的)</h3><h3> 4月8日一早离开大理三月街下榻处,我们奔向腾冲。</h3><h3> 中午在永平高速路入口附近午餐,每桌只有一盘肉。</h3> <h3> 龙江大桥——最具世界水平的亚洲最长高速悬索大桥</h3><h3> 过了龙江大桥,离腾冲城就不远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腾冲,我们来了!</span><br></h3><h3> 上图为腾冲高速路收费站,下图为今日腾冲。</h3> <h3> 下榻的酒店和腾冲的早晨</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上图下方为我们下榻的民航酒店。右上角为民航酒店对面的万家灯火酒店——机炮连战友住宿处。左上角的两张照片,是在民航酒店楼上拍摄的腾冲城的早晨。民航酒店在腾冲城南绮罗镇临近腾冲热海和驼峰机场。照片中的那座山,就是腾冲城西南有名的来风山——1944年夏腾冲光复时的重要战场,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山顶有战场遗址和纪念牌坊,2017年6月我到腾冲时曾登临。</span></h3> <h3> 在万家灯火酒店与部分战友的合影。</h3><h3> 尚有合影完整照片未收到。<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p> 报到地点和欢迎晚宴举办处——腾冲空港大酒店及其河边叠水河大桥上游景观</p><p> 空港大酒店位于原边防第九团南大门(正门)外、叠水河大桥北岸桥头右侧。以前,这里是一片水田。</p> <h3> 欢迎晚宴及其在酒店大厅的合影</h3><h3> 八百多人的欢迎晚宴,整整占据了酒店的一二楼宴会厅。</h3><h3> 上图第一排左起第一张照片上的那位长者,是我的同车车友、原九团二营教导员,曾任腾冲县武装部政委。左起第二张照片中的两位男的,是1979年入伍的我那个班的战士,女的是他们其中一位的夫人。他们都是云南临沧人,质扑而勇敢。这是我们分别几十年后的第一次见面。左起第三张照片中的那个高个子是团部警卫员。</h3><h3> 4月9日上午:集体照、合影照,开幕式;下午:游侨乡和顺和烈士陵园。</h3><h3><br></h3> <h3> 腾冲体育馆集体照</h3><h3> 人太多了,照了也等于白照。(随便说的哈!)注意上图那个小方框,下图就是小方框的放大。</h3> <h3> 在体育馆前面与体育馆一桥之隔的高黎贡山雕塑广场上的合影</h3><h3> 第一排左边那张是与原机炮连战友的合影,右边那张是与家乡战友的合影。第二排那张照片,合影者主要是原机炮连的战友。前排中间那位白发者,就是原机炮连连长,后任武警支队长。曾经生龙活虎,精气神十足,与原五连的范姓连长一起是团部集会拉歌的唯二人选,声音宏亮,中气十足,虎虎生威。那是他们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九团的拉歌因有他俩而增色不少。不是有句话叫做拉歌出士气吗,此话不假,当过兵的人都知道。</h3><h3> 第三排左边那张是与一位自贡知青的合影,右边那张是与河南战友的合影。河南人豪爽。2017年4月参加河南洛阳战友会时,河南人热情周到的服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越州府开幕式上的镜头</span></h3><h3> 4月9日上午10点,本次战友会的开幕式在位于腾冲城南绮罗镇上的越州府举行。第二天下午的闭幕式也在此举行。开幕式上,主办单位致了欢迎辞,各相关代表作了发言,回忆战友情。为了办好这次战友会,腾冲的战友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八百多人的接待不容易。</h3><h3> 下排中央穿白短衫者,是原五连(与机炮连是邻居、“董存瑞式战斗英雄“李成文曾呆过的连队)的连长,后老山守备团的副团长。除我以外,其余几位都曾是五连的标兵,打仗的好手。我是蹭照的。五连一直是九团的尖子连队。与三连一样,五连曾数次整连上前线。作为九团的种子,五连和三连现在都存在于其他部队,九团的其他连队基本上都在1985年的裁军中消失。</h3> <h3> 开幕式欢迎视频</h3><h3></h3> <h3> 和顺景点</h3><h3> 左起第一排第一张照片中的箭头所指之处,便是此次游览的主要区域,有兴趣的可放大看。</h3> <h3> 和顺图书馆——曾经的中国农村最大图书馆</h3><h3> 记得1975年的《人民画报》曾作过报道,当时本人尚在读高中。由此知道了和顺和和顺不简单之处,同时也知道了艾思奇是和顺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曾使多少青年茅塞顿开,明白了怎样看世界……</h3> <h3> 圣旨及总兵府</h3><h3> 圣旨是明朝皇帝表彰一个懂儒学和东南亚语的腾冲和顺寸姓人氏。寸氏家族在腾冲是望族,国殇园里的那位中将和叠水河龙光台长联的作者都姓寸。</h3><h3> 总兵府(清末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原在腾冲城内,后整体搬迁至此,是二进大院。</h3><h3> 腾冲历来是军事重镇。明朝时,有一段时间腾冲曾由守御千户所升格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与曾经管辖它的的金齿军民指挥使司(驻永昌,即今保山)平级,相当于今天的腾冲小市与保山大市平级,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9年以前,腾冲曾驻过三个团、一个部队医院、一个外训大队和一个通信站。</h3> <h3> 马帮文化</h3><h3> 马帮是云南的特色也是腾冲的特色,而丝绸之路则连结了国内国外。凭借马帮,和顺人驮回了一座富裕的和顺镇;凭借丝绸之路,和顺人走向了内地和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顺马帮曾为解放军入藏作出了贡献。山高路险、风餐露宿、九死一生、不屈不挠,这就是马帮精神和马帮人生存状况的描写。没有马帮,云南人的生活将大为逊色。因此,马帮人值得崇拜,值得纪念!!!</h3> <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左起第一排第一张照片为国殇园东面的和平广场,它后面那座山就是来凤山。最后两张照片是位于国殇园西面、与国殇园一路之隔的革命烈士陵园。园内葬有数十名为解放、建设腾冲而光荣牺牲和殉职的烈士和同志。其余照片均为国殇园的照片。当兵时,本人曾在革命烈士陵园山头上进行过八二迫击炮瞄准训练。休息时,或环视周边美丽景观一一往北是营区,往西是叠水河瀑布和美丽富饶的和顺坝子,往南是与烈士陵园一路之隔的腾冲光复时的主要战场来凤山,往东是国殇园和腾冲城一一或坐在山头上俯视山脚下的国殇园,听老兵讲关于国军抗战的故事...国殇园建于1945年,是为纪念光复腾冲而牺牲的国军将士们,是享誉海内外的抗战纪念祠堂。第二排左起第一张照片为“忠烈祠”。“忠烈祠”的门楣上写有“河岳英灵”几个字,祠前的石碑上写有“碧血千秋”几个字。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牺牲的英烈,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 回望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1944年)滇西光复时焦土作战的腾冲。腾冲战役是滇西光复时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它两个战役是龙陵战役和松山战役。</p><p class="ql-block"> 4月10日上午:热海公园,杜鹃王府;下午:闭幕式。</p> <h3> 热海公园标志及热海介绍</h3><h3> 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城南绮罗镇到驼峰机场的途中。腾冲热海所在的沟叫硫磺沟,沟的上游便是原部队温泉疗养院(现叫“外婆家”)。腾冲热海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六大温泉之一,并且是温度最高的——可煮熟鸡蛋。温泉从深达地下七千米的岩芯开始升腾到地面,需一个甲子的时间,所以叫着“一个甲子的吻”——可要珍惜哦。进入热海公园,随处都可见热气腾腾的温泉,当然也可以看到秀美的山川和大气漂亮的温泉疗养院,是一个享受山川之美和温泉温暖的好去处。</h3> <h3> 热海景观(一)</h3><h3> 第一排中间那张照片就是温泉所在山谷。第二排中间那张就是有名的大滚锅,偌大的“锅”里全是高温泉水。</h3> <h3> 热海景观(二)</h3><h3> 中间那排是温泉疗养院的照片。</h3> <h3> 杜鹃王府</h3><h3> 杜鹃王府是我们中午就餐的地方。杜鹃王府那庞大的杜鹃树根是万年的结晶,今伐树移根是喜是忧?!还好,根保住了。看见它们,就想起高黎贡山那片杜鹃林和硕大的杜鹃王树,但愿它们还能长久地看到这个世界。</h3><h3> </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越州府闭幕式上的镜头</span></h3><h3> 闭幕式上,主办单位作了会议总结,老领导作了总结发言,尔后是歌舞表演,群娱群乐。</h3> 闭幕式集体舞视频<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4月11日上午:黑泥塘猴桥海关;下午3点过后:原九团团部驻地。</span></h3> <p class="ql-block"> 猴桥驻地景观</p><p class="ql-block"> 猴桥是西出腾冲至缅甸密支那的咽喉要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图片上第一排就是已经废弃了的使用了几十年的铁索吊桥,当年我们当兵时守卫的就是这座吊桥,桥下就是槟榔江。之所以被称为猴桥,是因为前人在这里搭建的第一座桥是藤索桥,呈圆弧型,过桥下桥犹如猴子攀爬,故名猴桥,并为地名。后虽改为钢架桥、铁索吊桥和石拱桥,仍沿用此名。图片上第三排的第一张和第三张,就是现在的石拱桥(在铁索桥下游)和曾经的钢架桥。钢架桥上那位骑马的人,就是当年刚当兵不久的柴某某,他见证了第二代猴桥的拆除和新吊桥的耸立。据他讲,当年拆那座钢架桥时,因不懂结构,在拆除一颗螺丝钉时造成整个大桥坍塌,死伤了几个人,有人连尸体都没找着。</p><p class="ql-block"> 原猴桥处是一个小的关口(即现在的海关),进出要用通行证,边民也常在这里买卖东西。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是走私尼龙纱巾、蚊帐、手表的地方。那时,这些都是稀奇货。当时,这里很“热闹”。上图第二排的左右两张照片,便是今日桥头的景象。左边照片中被草丛掩隐的房屋就是原守桥班住的地方,照片左侧树上红牌子上写的字还提醒人们——这是军产。第二排中间那张图片就是1980年中后期兴建的猴桥海关标志,离原猴桥两里。本世纪新建的猴桥海关已前移至十多里外的黑泥塘,离缅甸更近。上图第三排中间那张照片的石刻,就是当年(1970年代)我的战友搭着梯子雕刻的,字的内容是“以艰苦为荣,以边疆为家”,那是原边防九团六连的标志,也是原部队的遗产,现被新驻部队粉刷一新。睹物思人,看见它就像看见当年的战友,看见当年的付出。但愿后人不会忘记那些曾在此戌边的人,就像我们不会忘记先辈曾在此守卫过边疆一样。</p> <p>黑泥塘新猴桥海关</p><p> 自新世纪新的腾密公路开通后,黑泥塘——原前哨排住的地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进出车辆应接不暇。因通关车太多,我们一行人在堵车一个小时后步行数里前往新建的猴桥海关。上图第一排的两张照片便是徒步时所拍。第二排的那张就是新建的猴桥海关大楼——大气、宽敞,有大国风范,也与日益增多的中缅两国贸易相匹配。</p> <h3> 黑泥塘猴桥海关视频</h3><h3></h3> <h3> 与黑泥塘有关的人和物</h3><h3> 第一排左起第一张为黑泥塘标志,第二张为边疆人民的心声,第二排那三张照片中的四个人物(包括我)都与黑泥塘有关。第三排那张是新农村建设纪念碑。</h3><h3> 黑泥塘作为临近缅甸的边防前哨,是边疆军民共同守护的地方。那时的解放军很重视军民关系,专门组建有民族工作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筑起了铜墙铁壁,谱写了一曲曲边疆军民共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赞歌。这里的军民鱼水情曾上过《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封面,这里的民兵曾涌现过全国英模,境内外敌特和逃犯在此几无藏身之地。作为搞好军民鱼水情关系的民族工作队,成立1950年代初,是当时边防部队的创新作法。上图第二排左起第一张照片中的长者,就是当年的工作队员。这些曾为融洽边疆人民关系的人,值得我们学习。</h3><h3> 黑泥塘,我当兵时来过一次。那是1977年秋,由海正才连长带队到此砍柴(云南缺煤不缺木材,上好的木料只能当柴烧)。返程时在一个路边店吃了一顿牛肉片,正宗!为了砍柴,上图第二排左起第二张照片的那个人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此人也姓陈,与我同年兵,刚到机炮连时在迫击炮排,后调炊事班。据他讲,有一次他随海正才连长上山砍柴,中途下山补充给养。谁知刚下山便遇一野猪挡道,不得已,他只得用冲锋枪将其击毙,尔后拖上山再下山,到城里时,已是午夜时分。厉害!上图第二排左起第三张图片中的那位傈僳族汉子,就是典型的受解放军影响的黑泥塘人,姓蔡,因喜欢解放军的亲民爱民为边疆人做好事的行为,和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长大后(1980年代)他也成了边防九团的一员。退伍后,又带领黑泥塘的人民致富奔小康,算是继承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值得点赞!!!</h3> <h3> 腾猴高速公路规划图</h3><h3> 由于进出关量急增,新建不久的腾猴公路己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腾冲现正在新建一条腾冲至黑泥塘猴桥海关的高速路,我们在路上也看到了这条路的建设,从中你可以看到中国边贸的发展。</h3> <h3> 原边防九团周边景点示意图</h3><h3> 从猴桥回来后,吃过午饭,我们又继续到原九团团部驻地参观。图中可以看出,前文所说的叠水河大桥和空港酒店等景点都在原九团团部驻地的南门(正门)外。这一带是很有故事的地方。图4就是这次聚会的合影处——高黎贡山雕塑广场及其后面的体育馆。图5所指向的那条路,通往民航大酒店、越州府、热海和骆峰机场等。</h3> <h3> 原九团机关和直属队分布示意图</h3><h3> 教导队是本人新兵时呆过的地方,机炮连是本人服役的地方。</h3><h3> 九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边防第九团,代号35514部队,是一个继承了老红军、老八路血脉的光荣部队,成立于1950年,最早是刘邓麾下的重庆警卫团,后千里跃进至今云南省香格里拉,剿匪戌边。1969年全军大换防时调至腾冲,是云南省军区边防部队中的姣姣者,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官兵素质高。自卫还击及后来的边境防御作战时,都派有连队参战,涌现出过“董存瑞式战斗英雄“和“李海欣高地“英雄,以及瓦尔特式侦察英雄,也产生过将军和地方骨干,功勋卓著,1985年撤编。三十多年过去了,原团部驻地己成为腾冲新城,原部队痕迹己杳无踪迹。走进过去的营地,后人将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在此奉献过青春和汗水。</h3> <h3> 原团部驻地及其附近主要建筑物图片</h3><h3>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序是:1、空港酒店西侧三岔路口。往左为原团部南面的松园村街,前行可通往原教导队后门,即现在的腾冲市民族中学正门,以及原部队靶场;直走数十米就是原九团南大门(五连、李成文所在连值守)。2、松园村街景。3、原九团南大门(摄于1974年春。1977年本人当兵时,此门被粉刷一新,并被题上毛泽东的手写体“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门后北面山坡上的房屋就是澡堂,翻过山埂就可见团部礼堂洼地。4、站在原九团南大门处往东拍摄的道路景观,前方左拐弯处便是原机炮连入口。5、原团部驻地南北主干道交汇处,现在称为宝峰路和光华路。前方往东便是原九团东面的东营村。6、主干道往西的景观。街的北面是原团部机关和广场,前方就是教导队操场。7、己经填平的原团部礼堂洼地。8、在原团部礼堂前的留影(退伍照,摄于1979年底)。9、原教导队后门(当时并无门,只有一土坎),现民族中学正门。</h3> <h3> 与原机炮连有关的图片</h3><h3>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序为:1、由此巷道进去,便是原机炮连驻地。2、在机炮连驻地与家乡战友的合影。3、在原机炮连值守的东大门处的留影。大门正对的方向就是五连。4、在原机炮连、五连驻地兴建的居民小区。5、此次战友会与机炮连战友的合影。第一排白发者,是曾经的机炮连连长。机炮连是1976年由驻龙陵的野战部队调入九团。6、当时机炮连的武器装备。本人是八二迫击炮兵。本人在机炮连呆了近三年,1980年初离开部队,在机炮连时入党,当班长,受嘉奖。</h3> <h3> 闲置多年后的原部队礼堂</h3><h3> 礼堂是九图的标志。2017年春礼堂被彻底拆除,其所在的坑也被填平。这是九团最后一个被拆除的建筑。照片中的那座山就宝峰山擂鼓顶,山下就是原教导队靶场。九团礼堂及其广场曾是战友集会拉歌看电影看演出的地方,也是战友受表彰留影训练的地方。这里见证过战友出征的场面和英模演讲,承载了战友众多的激情和梦想……然而这一切都己成为过去,随风飘去,个中滋味只有九团人知道。</h3> <h3> 与原九团教导队驻地有关的图片</h3><h3>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序为:1、原教导队后门(当时实际上并无门,只有一个土坎)、现民族中学正门。门内一切都已变样,唯有门后的那几颗松树曾见证过过去。2、原教导队营房区域,现在的民族中学宿舍区和教研区。道路的前方,就是原教导队大门处,出门便是原教导队操场所在位置。3、在原教导队操场上兴建的教学大楼。4、教学大楼前新建的多功能运动场。5、位于教导队西面的靶场,现已成为庄稼地。6、现民族中学东门,门外就是原团部广场、现在的腾冲市工业品市场。</h3><h3> 4月12日上午:边寨喊沙寨;下午:一寨两国,中缅一条街。|</h3> <h3> 边寨喊沙</h3><h3> 走进喊沙,给人的感觉是清洁、卫生、宁静、美丽,塔寺闪耀,鲜花盛开,百姓衣着艳丽、和蔼友善。上图第三排的第一张就是我们当天中午就餐的地方,原来那里面曾是一个大的卖场,现在大部分货已撒。紧挨着的第二张就是当地村民摆的小摊摊。这里的商业气氛不浓,原生态,适合休闲度假,所卖东西比一寨两国便宜,可惜是先到此处,故未买成东西。</h3> <h3> 喊沙寨的知青图片展</h3><h3> 第一张是喊沙寨游览图,图的右下方凸出部为入口。</h3><h3> 看了知青图片,是浪漫潇洒还是艰辛苦难,是理想大于天还是痛苦代替了一切,惟有当事人最清楚。</h3><h3> 记得当年我们部队就有几个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大个子(一米七五以上),一个是上海知青范某某,后任老山守备团副参谋长;一个是北京知青曾某,后在军事科学院任职;还一个就是我们连的林姓文书,是归国华侨,可惜这人自1978年退伍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的音信。</h3> <h3> 一寨两国图片</h3><h3> 一寨两国因一寨横跨两国边境线而闻名,也由此吸引了八方商人汇聚,这是一个商业味较浓的地方(商业区集中在中方一侧)。上图第一排的第一图是尚未完工的新“寨”门(收门票)。第二图中的池塘左边中间的那个屋子是演出屋。第三图是一寨两国井。第二排第三张照片中路的右边就是缅甸,这是一条沿边境走向的路。最后一排中间的那个石碑上刻的诗,是当年陈毅副总理为歌颂中缅友谊而写的诗,一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写尽了胞波情谊和“邻里”关系。先辈为搞好两国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但愿后人能维护。</h3><h3><br></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缅街及在瑞丽的吃住点图片<br></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上图左起第一张为瑞丽海关图。它的左侧巷道就是有名的中缅街。所谓中缅街,是因为街的西侧用铁丝网隔离的那一面就是缅甸,街的东面就是国内的玉石商店。这里的玉器的确便宜,但前提是你要懂货。中缅街之所以出名,你看那些扒着铁丝网往那边“看”的人和堆积的摩托车就知道了,违不违法自己把握。第三排的前两张照片是晚餐处,这是一个资历比较老的餐饮店,名叫荣丰勐卯。接下来的三张照片是我们在瑞丽第二天的中、晚餐点,名叫东南亚风情园,其实里面已很冷清。最后一张就是我们在瑞丽的住宿点,名叫凯冠酒店,远离城中心——整个行程中的酒店安排都是如此。</span></h3> <h3> 4月12日瑞丽午餐处荣丰勐卯酒店内景</h3><h3> 4月13日上午:自由活动;下午:观看泼水节。</h3> <h3> 泼水节图片</h3><h3> 第一张为瑞丽的标志——金孔雀欢迎您!第二张是泼水节广场。其实我们到瑞丽以及后来到芒市都错过了泼水节开幕式,但也见识了泼水节的“样子”。现在的泼水节都已经现代化了,不是拿“枪”就是拿“棒”,很少有拿着盆子泼水的。瑞丽人文明,只要你不是荷“枪”实“弹”的,只要你不主动挑起战争,他是不会“侵犯”你的。</h3><h3> 4月14日上午:畹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芒市大金塔,美润园;下午:勐巴拉西植物园,淘宝庄园,广场夜游。</h3> <h3> 返程示意图</h3><h3> 4月14日上午:畹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芒市大金塔,美润园;下午:勐巴拉西植物园,淘宝庄园,广场夜游。</h3> <h3> 畹町</h3><h3> 畹町是中缅边界的重要口岸,是滇缅公路的出口,是日军被赶出国门的地方。</h3><h3> 上图第一排左起第一张是抗战纪念馆。第二张是民族风情街——可通往芒市。第二排左起第一张是畹町的主街,名叫光复街,国军就是从这里走向国门的。街的前方右拐便是国门。第二排第二张是正在整修的畹町海关,日军就是从这里被赶出国门的。自从瑞丽海关兴起之后,曾经的唯一——畹町口岸便今不如昔了。后面两张是站在畹町北面山上(后面就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拍的畹町城照片。照片中,瑞丽河对面就是缅甸的山林房屋。</h3> <h3>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h3><h3> 抗战时,曾有三千多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牺牲近千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共有三个,除畹町外,另两个一个在昆明,一个在马来西亚。上图中,第二排第三张的人物塑像是陈嘉庚先生——华侨领袖,民族光辉。</h3> <h3> 纪念馆(二)</h3> <p class="ql-block"> 美润园风景</p><p class="ql-block"> 芒市美润园,4月14日午餐处。这是一个档次较高、环境较好、规模较大、生意比较好的餐饮酒店。瑞丽的东南亚风情园也曾与此园相近,可惜现在的生意垮了,园内的风景也衰败了。</p> <p class="ql-block"> 勐焕大金塔——亚洲第一大空心佛塔</p><p class="ql-block"> 勐焕,即傣语"芒″,意为(佛徒到此)天刚朦朦亮,所以,芒市又叫黎明之城。勐焕大金塔位于芒市东北面的一座山顶上,向下可俯瞰芒市全城和芒市坝子,环顾四周可远眺远山近水、农田屋舍、行人车辆、人间百态,是佛祖普渡众生的好地方。在东南亚及中国云南南部边疆,兴建金塔是一种信仰、崇拜和积善积德的表现,是信众希望佛的光辉普照大地的象征。所以,在东南亚和云南南部金塔随处可见,其中尤以勐焕大金塔最为有名。</p> <h3> 勐焕大金塔(二)</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第三排左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两边的照片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在大金塔山上俯拍的芒市。</span><br></h3> <h3> 勐巴拉西植物园</h3><h3> 勐巴拉西植物园在芒市城内,是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到过的地方,并曾植树一株。周恩来总理那次到芒市,是与贺龙副总理出访缅甸后到的芒市。他教导芒市人民要与缅甸人民一起搞好胞波情谊。上图第一排从左至右依序为植物园大门,周恩来头像和纪念塔。</h3> <h3> 植物园景观(二)</h3> <h3> 淘宝庄园</h3><h3> 晚餐就是在这里吃的,环境不错。到了这里才知道瑞丽中缅街的珠宝便宜,可惜已离开。图中的宝藏图可是“密“传的,有兴趣的可依图寻宝,生死自负。(开玩笑哈)</h3> <p class="ql-block"> 芒市广场夜景</p><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晚,在芒市战友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游览了芒市广场夜景。上图右下角就是我们在芒市的下榻处——钻石人家酒店,这也是一个远离市中心的酒店。</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上午:松山战场遗址;下午:高速路潞江坝服务中心,保山夜景。</p><p class="ql-block"> 松山战役是1944年滇西光复时的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两个战役是腾冲战役和龙陵战役。</p> <p class="ql-block"> 松山参观景点附近地形图</p><p class="ql-block"> 此凹地叫大垭口,前松山,后滚龙坡,都是日军布防地。大垭口是日军的中部防御群所在地,其所在乡为腊勐乡,日军称其驻军为拉孟守备队。</p> <p class="ql-block"> 与参观起点有关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一张是在滚龙坡山上拍的松山方向图(车上拍的),第二张是在停车点下方平台上往西南方向拍的怒江峡谷方向图,第三张就是下车点。所谓的子高地就是松山主峰,“子”是日军阵地代码。</p> <p class="ql-block"> 松山模型图(停车旁边室内照)</p><p class="ql-block"> 松山在怒江往东拐弯处。前有深谷,后有大山坡,四周大山环绕,扼滇缅路咽喉,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守要地,号称东方的直布罗陀。日军在此经营两年,工事密布,功能完备,坚固隐蔽,物资储备充足,号称能坚守十个月。当时松山日军有三千多,后因驰援腾冲而余一千多人。</p> <p class="ql-block"> 参观线路(景点)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下图那个房屋处就是我们此次下车参观起点。沿着那条山道向前便是松山战场遗址广场。上排第一张就是临近遗址广场处,第二张就是遗址广场后面景观(立有遗址碑)。此照是站在纪念碑广场方向往西拍的。第三张便是遗址广场东北方向的池塘,往东可到松山战役纪念碑广场,池塘的东北面就是子高地参观起点。</p> <p class="ql-block"> 遗址广场北面景点</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一棵弹痕累累的树。这棵树劫后余生历经七十多年而不倒,既是中华民族苦难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当时这一带已打得光秃秃一片,唯有这棵树和一棵小叶榕活了下来,可见战争之残酷。下图就是位于上面那树后面的松山战场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松山战场旧址纪念碑(在前一个图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 松山战役纪念碑广场</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广场位于遗址广场东面山上。</p> <h3> 通往子高地的路</h3><h3> 第一张是位于池塘边的路口指示牌。第二张是上山的路。第三张是临近山顶处。</h3> <h3> 这是当年子高地大爆破示意图</h3><h3> 当年的大爆破共用炸药6400多包,总计3000公斤,炸毁了日军在松山阵地上设施最完备、规模最大的地堡(主堡),形成了两个深20米、宽50米的大坑。主堡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日军松山阵地的中枢,对其他山头的日军堡垒起支援和掩护作用,只有消灭它,才能有效地攻击日军其他堡垒。</h3> <h3> 从子高地西侧下山。旁边的土路就是当年日军修的补给道。</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是中午在就餐点附近拍的照片</span></h3><h3> 上图中远方山上那个碑就是纪念碑,右边的玻璃建筑物就是正在修建的松山战役纪念馆。下排第一张为就餐饭店,第二张是纪念馆施工场地大门。</h3> <h3> 战场示意图</h3><h3> 看了第一张,你就会明白子高地是什么意思,也会知道日军最后被歼处不是松山主峰,而是临近怒江的滇缅公路突出部马鹿塘。</h3> <h3> 攻防要图</h3> <h3> 战场实景和示意图</h3> <h3> 日军工事示意图(一)</h3> <h3> 日军工事示意 图(二)</h3> <h3> 这是参观途中随处可见的战场遗迹</h3><h3> 看了这些遗迹及图片说明,真切地感受到了日军防备之严密,国军之英勇,可谓:步步设防,步步惊心,步步血肉横飞,步步尸横遍地,步步英勇壮烈,步步顽固到底。最终,国军以九十多天的时间、六千多人的牺牲赢得了这场战役。壮哉,中国军人!后人当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h3> <h3> 日军房舍</h3> <h3> 日军战场视察图</h3> <h3> 日军战场监视图与国军挺进惠通桥图</h3> <h3> 神秘的远征军士兵书信</h3> <h3> 国军反击、日军尸体及肉搏战现场和被炸毁的日军房舍图片</h3> <h3> 被缴获的日军军旗及被俘的日军——都己变成“鬼”了</h3><h3> 下图为战前的日军——曾经不可一世。</h3> <h3> 向南挺进的国军</h3><h3> </h3> <p> 潞江坝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p><p> 潞江坝——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当年一曲《富饶美丽的潞江坝》曾吸引了多少男少女在此奉献青春,曾唤起过多少年轻人美好的想象……类似的知青歌还有《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文革后期有一本音乐书叫《战地新歌》,就专门收集这些歌。潞江坝,1977年初本人参军入伍到腾冲时曾路过这里。后来在1978年的春天到过这里的一个部队农场支农。1979年探亲路过这里时,正是潞江知青大返城时。当时从内地进入潞江坝是需要通行证的,因为那里有一座扼守南北的重要桥梁。当然,就现在来说那样的桥已不重要了,因为国力增强了,更大、更长的桥梁已建成。潞江坝过去盛产甘蔗,现在则以小粒咖啡闻名。当然不要忘了,潞江坝的木瓜、木棉花(火红的英雄花)和部队农场那新鲜可口可放开吃的碗豆尖都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潞江坝服务区和后面的云南骍服务区,是我此行见到的规模大、服务好、设施齐全的服务区,在此休息可算是一种享受。</p> <h3> 服务区内的云南公路展馆</h3><h3> 第二排左右两边照片中的桥,一座是建于元代的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一座是建于1935年的滇西抗战名桥惠通娇。第三排图中的那座是怒江上最长的桥——潞江坝大桥,长近5公里。</h3> <h3> 有名的滇缅公路示意图</h3> <h3> 青壮年都上前线了,上阵修路的就只有妇嬬老人和小孩。凭着三根鸡毛信和“完不成任务提着脑袋来见”的政令,更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拳拳爱国之心,勤劳勇敢的云南人民用最简陋的工具,最艰辛的劳动,风餐露宿,肩挑背磨,以上千人牺牲的代价,仅九个月的时间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近千公里长(国内部分)的公路,实为世间罕见,可见民间爆发力之强和人民爱国心之厉害,悲哉,壮哉,可歌可泣!!!</h3> <h3> 筑路工具</h3><h3> 从上至下依序为:二战时美军使用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过的,修建滇缅路时使用过的(玻璃框内为当时的弹子石路,当年松山段就是这种路)。</h3> <p> 回望潞江坝</p> <h3> 保山图片</h3><h3> 上图第一排左起第一张是今天的保山坝子</h3><h3> 坝是云南多山地区少有的山间盆地。以前是汉人住坝上,少数民族住山上(德宏傣族地区除外,历史上傣族在德宏就是强势)。坝上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是种庄稼的好地方。现在这些地方都已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好地方,著名的腾冲坝子、保山坝子、楚雄坝子等都已房满为患,喜呼?忧呼?</h3><h3> 第一排第二张是我们下榻的地方,离保山城十里地的板桥镇。板桥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丝绸之路经北面山区进入保山坝子的重要驿站,传说因诸葛亮在此修木板桥而得名,有滇西较大的古建筑群三教合一寺庙光尊寺,是抗战时远征军的重要集结地。第三张就是我们下榻的恒盛大酒店,左起第一人就是现仍在保山工作的四川资中藉战友张某某,承蒙他的帮助,我等才得以进保山城故地一游。保山是我当兵时曾经呆过的地方。1996年到瑞丽游时,夜宿保山。其时,曾在一位九十五团黄姓战友的带领下,拜见了我曾经的机炮连连长。</h3><h3> 第二排第一张是现在难得一见的驴拉车(拍于板桥街上)。以下几张就是张战友带我们拍的保山夜景,除最后两张(保山西湖公园夜景)外,其余都是围绕原驻保山部队旧址拍的。随行人高个子杨某就是随那个部队上前线作战的,平时也在照片中的那座山(太保山)上搞训练的。沧桑变化,感慨良多。</h3> <h3> 这就是保山新建的青华海湿地西湖公园的白天景观,远处为永昌阁。保山青华海湿地公园位于保山城东面,占地面积1359公顷,是国家级湿地公园。</h3> <h3> 原部队驻地</h3><h3> 上面第一张为今日保山军分区的大门。接下来的五张是原六十四医院的房子——已破败不堪。后面几张是在原九十五团驻地地面上兴建的商业区、住宅区。部队大撤编、大调整后,许多地方都己物非人非,模样大变,曾经的激情和热血沸腾已不见踪影,还好,现在是精兵强国。</h3><h3> 4月16日中午:云南驿;傍晚:昆明城。</h3> <h3> 4月16日一早离开板桥镇,至中午时分抵达云南驿服务中心午餐。云南驿,一个响彻两千多年的名字,丝绸之路的重镇,马帮文化的最完整展示处,后来的云南省一名就与此有关,彩云之南,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诗意,不过生活远比这沉重。现在的云南驿与古云南驿相隔较远。</h3><h3> 第二排的第一、二张是今日楚雄,第三张是我们的晚餐就餐点。</h3><h3> 第三排第一张是昆明进城处,第二张是被旅行社抛弃的地方——昆明火车站,第三张是昆明战友彭某某(左起第三人)接我们到金色池塘洗尘。包括昆明彭绍武战友、保山张吉斌战友、芒市姚天德战友和瑞丽金二团战友都是随行杨某(左起第二人)的战友,他们中除保山战友外,都是上过战场的,一起杀过敌,可谓生死之交,所以大家都很重情。</h3><h3> 4月17日下午:昆明大观园,火车站。</h3> <p class="ql-block">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昆明大观园图片</p><p class="ql-block"> 4月17日午饭后,我们一行人到大观园一游。本人曾于1979年10月探亲返回时和2010年5月战友会时到滇池一游。1979年时的大观园显得有些陈旧,2010年的滇池则长满水葫芦,现在好了,现在的滇池算是山青水秀了,就像现在的社会风气一样正在变化。</p><p class="ql-block"> 左起第一排第一张是大观园园门。</p> <h3> 大观园图片(二)</h3> <h3> 昆明火车站和家乡的照片</h3><h3> 4月17日傍晚,我们一行人相继登上了老成昆线的火车返回家乡,再次重温了当年当兵走过的铁路线。第二排第一张是广通北站照,当兵时,我们曾在那里休整了一个白天,因为那里有一个军供站。第二张是今日峨眉山火车站(不是高铁站哦)。以前的峨眉山火车站很小,现在的峨眉山火车站方与峨眉山这个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相匹配。最后一张是我的家乡——乐山大佛脚下的三江汇流处,黄色的水为大渡河、青衣江之水,绿色的水为岷江之水。经过一夜的行驶,本人于4月18日上午10点抵达峨眉山,尔后返回乐山结束行程。</h3> <h3> 云南的三浴——日浴,风浴,温泉浴。</h3><h3> 因为高原阳光充沛,所以,屋顶“挂”满桶就成为云南新的十八怪之一。好在那些曾经被浪费的太阳能终于被利用起来了。</h3><h3> 因云南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穿“堂”风厉害,所以,现在云南对风能的利用也比比皆是。</h3><h3> 因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处,所以多火山、多温泉。要想洗温泉澡,云南到处都有温泉恭候。</h3><h3> 喜欢云南的,就自己想办法吧……</h3> <h3> 云南的路、桥、坝、洞、河</h3><h3> 云南的十八怪之一:爬山,汽车没有人走快。那是说云南的山高路陡,爬一个山,汽车要绕很大一个圈。记得当年我们从潞江坝翻越高黎贡山时,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相应地,在云南爬一个坡或下一个坡,要跑上几十上百公里(云南总体是北高南低)。现在好了,修了高速路,许多弯道和坡道都削减了,快捷舒适多了。为祖国的发展点赞!!!</h3> <p> 车友合影</p><p> 拍摄地点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序为:勐焕大金塔,勐巴娜西植物,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畹町口岸。</p> <p> 夕阳下的乐山大佛三江汇流处。</p><p><br></p><p> 部分图片、视频源自网络和展板,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