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古村系列之四:王平村

Gao Ping

<h1>自明清以来,门头沟遍藏煤炭,拉煤运货的马帮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间石道上运输,形成自内蒙、山西至北京大寒岭关,再到王平关,最后到阜成门。</h1><h1>王平村是京西古道西山大路北道及永定河右岸山道两条重要古道交汇点,故控山扼水,兵家必争之地也。</h1> <h1>王平村和王平村北公交车站之间南侧就是王平村煤矿,隶属于京煤集团(前身是京西矿务局),1958年建设投产,1994年关闭,曾经是一座年出产百万吨级优质烟煤和无烟煤的大矿,煤田范围东到永定河边,西越过王平口直至木城涧矿,南到北岭十字道村,北过平安沟(在王平村以北山中修建的一条排水暗沟),总面积达13.5平方公里。而随着环境保护的需要,京煤集团宣布在2020年以前北京五大煤矿将全部关停。</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3年京西矿务局钻探队及家属合影</h1> <h1>王平村地处深山里,环境优美,尤其花沟,里面古木参天,溪水成河,瀑布二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槐花清香,养蜂场几处</h1> <h1>来到王平村北公交车站,在派出所南侧为王平西街,过涵洞,向右拐弯就是东王平村村委会。</h1> <h1>村委会大院里有东庵庙,雨依旧下着,院里空荡荡的,前面放着几辆平板车,大殿结构完好,门窗重新粉刷,据说里面有壁画,但大门紧闭,无法窥视。</h1> <h1>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东庵庙即龙泉庵、观音庵、菩萨庙,在村部院内(始建年代不详)。庙坐北朝南,正殿3间保存完好,清水脊,合瓦顶。两侧曾有耳房,今已不存」。</h1><h3></h3> <h1>正殿之前东窗之下有一碑,细观乃「本庵四至」碑,碑文记载了捐银人名及本庵四至范围,落款为「岁次雍正戊申年(1728年)」。</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文</h1> <h1>村部门口留存数件旧时的石器,大磨和大石碾。</h1> <h1>村部北侧有一套形状像药碾的槽形大石碾极其滚轴,乃2004年挖下水道时出土的,长2.4米,极为罕见。</h1><h1>据「京西古道」介绍:「大门口摆着大大小小的石碾、石磨,其中就有2004年,村民在挖下水道时挖出的一件状似如药碾但体型超大的石碾,高0.71米、长2.4米、宽0.85米的一块天然巨石上有一个长约三尺、宽半尺左右的弯形槽,并配有直径一尺半的石碾。即熊梦祥《析津志》中记载的旱碾」。</h1><h3></h3> <h1>继续沿着村路向东南方向,两侧新房居多,真正老建筑也是房倒屋塌。</h1> <h1>东王平村在水渠两侧,这里是古道之一,通往王平关,可以想象当年是非常繁华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口东侧古树</h1> <h1>在村民指引下,我来到路东侧,当地人叫鸽子店,三重院落,可惜已经破落了,院中有恶狗,无法进入,只能大门拍摄几张相片。</h1><h3></h3> <h1>这就是王平镇东王平村8号民居,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介绍:「北街8号院 北街8号院亦由2个套院组成,正房为3间,东西厢房各3间,为小四合,有花瓶门墩,现无人居住」。</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内</h1> <h1>继续向前,山坡下一座新式建筑,这里是门头沟文化宫(王平分馆)和门头沟图书馆(王平分馆)。</h1> <h1>西山的煤矿在90年代就已经停挖,这里一派萧条,二层小楼也是煤矿的附属建筑。</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煤矿家属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采挖工人浴室</h1> <h1>西侧是两层楼建筑,远远就能看出是70年代百货商场的规模,当年全国的百货商场都是这个模样。</h1><h1>中午休息,下午2点营业,整个大楼就一层营业,二层空闲,就一个营业员。</h1><h1>我与之交谈,他告诉我:当年王平煤矿几千人,还有附近村民都到这里购物,一层为食品和蔬菜,二层为日用百货,那时这里非常热闹,京西小王府井。</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门额悬挂「宏源商店」横匾,旁边门牌是「西村1号」,很奇怪,前面十字路口也有一个西王平村1号。</h1> <h1>由于没有顾客,这里冷冷清清,只在收银台开一盏灯,四周黑漆漆的。</h1> <h1>迎面就是「便民和民方便群众」条幅,书法不错,没有落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板,用工笔书写,整齐规范</h1> <h1>用了将近半个世纪年的老式木制柜台可以算是「老古董」了,由于年代长远,玻璃台面曾经被磨花,但仍然不影响它的适用性。</h1> <h1>这里依旧使用老式的算盘和称,旁边是横格本用来记账,恍如隔世,坠入文革期间。</h1><h3></h3> <h1>顾客选购东西后,仍然按「两头走」的交易方式,店员用棕黑色的算盘敲拨几下,先记在收款卡上,然后自己拿着收款卡到角落的收银台交钱,让收银员盖章后才返回玻璃柜取走商品。</h1> <h1>前面有一个十字路口,路口正中央有老式商店旧址,这里是西王平村和东王平村的分界线,继续沿着村路向前就是西王平村。</h1> <h1>村落历史悠久,京西古道西山大路北道穿村而过,上、下街两旁曾经商铺林立,是京西山区里少有的古商街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h1> <h1>在一家后山墙发现过去的窗口,由右向左书写「食台」,两侧有对联,文字破落,无法识别全部,这是古商道的出售食品的地方。</h1> <h1>街道里更多的是这样简易的大门,双门扇被岁月侵蚀,外面的油漆完全脱落。</h1> <h1>西王平村18号为王平旅馆,在煤矿鼎盛时期,这里有几千工人,肯定来往探亲家属非常多,旅馆里人满为患。</h1> <h1>西王平村19号,也就是王平村旅馆南侧就是王锦龙大院,在光绪年代他参加抗日,获得五品官员,家里是二重四合院,大门为广亮门,精美石墩,照壁砖雕都保留完整,其后人全部病故,房屋空闲荒芜。</h1><h3></h3> <h1>门牌号码丢失,只剩下门墙上书写的:西王平村19号。</h1> <h1>《京幾重地王平镇》记载:「王锦龙,王平西村人,曾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参加中日“甲午战争”中两次立功,分别被授予五品顶戴和六品顶戴的奖赏,其军功牌至今仍存。相传其子王宏官曾被邀参加过颐和园“千叟宴”。其家在下街中部路北,广亮大门,两进式大四合院,大门内影壁墙上书有“鸿禧”两个大字。下街中部路北有一处广亮大门,留有“鸿禧”两个大字。进院可见此为二进四合院,垂花门(二门)仍存。院主人为王锦龙后人」。</h1><h3></h3><h1>《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803180000125 西王平村王锦龙宅院 清 王平镇」。</h1> <h1>大门紧闭,人去屋空,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是车水马龙,来往无白丁,该院主人是王平村地位最高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柱和护墙石</h1> <h1>石墩,外面涂上一层白灰,大概是文革中怕砸毁的一种保护措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对菱形浮雕已经破坏了</h1> <h1>大门紧闭,这是几年前我来到这里拍照的,当时倒座影壁完好,影壁上浮雕「鸿禧」二字,上面歇山式屋顶极为精美。</h1> <h1>我从外面破窗口拍照,里面房屋倒塌,剩下房坨孤零零地,里面还有一个院落,垂花门已经改为普通的门口,但石阶依旧存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门侧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南侧观察大院</h1> <h1>向前,路口地方有一家高台阶,这里是旧商店,样式为50-60年代。</h1> <h1>主街向西拐弯,然后再向南,路北宣传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街路北</h1> <h1>东侧是王平煤矿厂区部分,远际楼房为「王平物业分公司」。</h1> <h1>沿着大街继续向南,雨依旧淅沥沥的下着,街道空旷无人,十分安静。</h1> <h1>来到西王平村33号,大门宽敞,台阶有斜坡,里面应当没有迎面的房屋,这里适合大车进入,应当是古道的旅馆或大车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静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墙壁涂鸦</h1> <h1>过去,迎面应当没有房屋,直通里面,是三合院格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内,还有一个套院</h1> <h1>这也是一家老商店大门,古道废弃后,这里萧条,开始改为住宅。</h1> <h1>西王平村46号和43号为一个院子,除北房新建外,整体保存尚好,后隔断独立成院这里是门头沟不可移动文物,民国时期建筑。</h1> <h1>院落后山墙有文革中的标语,虽然文字剥落,但依旧能识别。</h1> <h1>造反无理,与文革中的造反有理截然相反,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h1> <h1>许多老房子是用碎石垒砌,外面涂抹黄土和稻草及白灰的混合土。</h1> <h1>西王平村39号是用青砖垒砌一个月亮门。</h1> <h1>村头,古槐参天,几年前来这里时,有许多老人在此纳凉,现在一起都消失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革时期老商店</h1> <h1>西王平35号院落为以前的样式,西风渐进,门上垛用洋灰堆积而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另一颗古槐</h1> <h1>旁边就是一个小院,为村委会所在地,里面有一口甜水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井房</h1> <h1>《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其中,张家店这口井,现在村委会院内。井台铺有厚青石板,井口上有井镯子(井圈)、辘轳及三环套月。因水质清纯,旧时村中人们多饮用此井之水,至今还有人来此打水」。</h1><h3></h3><h1>《门头沟政区通览》记载:「古井两口,井台铺井口上有井镯子(井圈)、辘轳及三环套月。至今也有人来此打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街另一侧有星晨饭店,早已废弃</h1> <h1>西侧山路是王平镇西王平村五道庙旧址,经访,今家属楼东北角墙外台阶起始处树旁即为原五道庙旧址,里面也有一口井。</h1><h3></h3> <h1>再南侧就是新盖的房屋,环境优美,不知何人居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轨迹图</h1> <h1>王平村因古道而繁荣,因煤矿而富饶,这两样都消失了,古村日益萧条,年轻人城里就业,乡村就剩下老弱病残,随着岁月流逝,这里古屋将被现代化的楼房所代替,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的生活不适合现代人的需求,势必用新的方式代替旧的方式,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消亡,那是民族的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乘车路线</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去程:从苹果园乘892,王平村北下车;或890至丁家潭,换乘任何一条公交,至王平村北下车。</h1><h1>返程:王平村北乘892或其它M字头的公交,至苹果园;或王平村北乘892或其它M字头的公交,至丁家潭换乘890。</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