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去北京串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元1966年,当我12岁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年我刚跨进中学校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学两个多月,学校决定组织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去北京串联,去见伟大领袖毛主席,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同学们打起背包,跟着老师上路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坐着闷罐子火车(一种专门装货物的货车)从丹江口出发,几个小时后到了第一站——武昌火车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去远行,恐惧和兴奋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害怕又有点激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车开到在武昌火车站时已是晚上,大家下车排好队伍,坐在火车站广场略做休息后,上了一辆开往北京的客运火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车上的人非常多,每个座位都挤得满满的,行李架上躺着人,座位下面躺着人,过道站着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简直让人窒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火车开了多长时间,我们是否在车上吃过饭,是否上过厕所,我都没有印象了,只知道火车到河北邯郸站的时候停了下来,我和同学刘应武挤过人群下了车,因为我们听说站外有白皮红心的萝卜卖,我们很好奇,想去买几个尝尝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站口有红卫兵站岗,他们拦住我们问:“小同学,你们是哪里的?你们到什么地方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很着急说:“ 这可不行!怎么能私自离开集体呢?你们老师一定会着急的,赶紧回到火车上去!”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在这时,班主任马老师来了,他二话没说,拉着我们就往车厢那边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想上火车是不容易的事情了,马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把我们抱起来从车窗户里塞进去,接着他扒着窗户使劲往上一跃,也进到车厢里,不一会儿,火车开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车里有很多年纪比我大点的学生,他们有的安慰我们,有的埋怨我们,说不该让老师担心。</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伤心地哭了起来,我很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姐姐和弟弟妹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要去的是北京市郊一个叫通州的地方,邯郸离那里还有点远,火车开了几个小时后才到了目的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通州没有住多久,我们就被安排到离天安门不太远的水电部招待所住下来。那里有部队战士管理我们,每天早晨,我们首先要跑到天安门前给毛主席像敬礼,然后回来吃早饭,学习,外出参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走进北大校园去参观别人写的大字报。至于写的什么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大字报铺天盖地挂满了北大校园,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把校园堵得水泄不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我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心里老惦记着买零食吃。临来北京时,父亲给了我一些零用钱,这些钱在当时可以买不少东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糖葫芦自然是少不了的,尽管已经是严冬,但是糖葫芦那爽口酸甜的味道却诱惑着我的味蕾,吃在嘴里没有一点凉的感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串联期间,老师曾带我们去天安门前照相。照相时我们把毛主席语录紧握在手里放在胸前,很严肃地站在那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拍照片的过程已经模糊,但那张老照片我依然保留着。照片很小,人显得更小,风把头发吹得很乱,衣服有点单薄,样子看上去有点好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曾经想把这张照片给撕掉,被父亲拦住了:“无论美与丑,这都是历史,是你成长的见证。”爸爸的一席话,使这张老照片保存了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们一起去北京的同学在天安门前照的相,我也在这个地方拍过照。)</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在北京住了几天,有一天军干部一大早就来通知我们,叫我们赶紧排队,说毛主席今天要检阅红卫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们最盼望的事情,大家赶紧站好队,在军干部的带领下来到西长安街离天安门并不太远的路边站好。我们的前面站着两排解放军战士,检阅车队快来的时候他们坐了下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见到了毛主席,虽然只是一瞬间,但是我们真的见到了他老人家。当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乘坐的敞篷吉普车到来的时候,周围的群众欢呼起来,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口号声早已淹没在茫茫人海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天是1966年11月26日,是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最后一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京待了十来天后,我们回到了家乡丹江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场景。图片来自网络。)</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我的初中生活</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串联回来上学没多久,学校搞起了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工作几乎瘫痪,很多老师被停职写交代和检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虽然每天还去学校,但课程已经打乱,教学内容也改变了不少。语文课不再学语文知识,以学毛主席语录为主。英语课很少学单词,老师教我们用英语读“ 毛主席万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年的中学生活,我记得最清的是学校里高音喇叭整天喊着各种口号, 12岁到15岁人生最好的学习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的一下就过去了。人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就这么悄然流失,永远逝去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我们初中毕业了,读了三年的书,我还没有搞懂什么是代数。至于物理和化学,连书本和老师几乎都没见过,我甚至不会说一句规范的英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中毕业后,我们这一届有小部分同学继续上高中,大部分同学下了丹江五七农场,有的还被分到离丹江口市有一百多里路的襄北农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1969年我和工中六九届六排同学的合影,前排左三就是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50年后我和六排的部分同学再次来到曾经读书的校园。前排左二是我。)</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农场生活</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要去的农场是水电部第十工程局革委会为那些“问题干部”和“臭知识分子”改造世界观的地方,那个地方叫羊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场离家其实不远,步行也就个把小时路程。我们过的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还有工宣队的人负责我们的政治学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农场还没有两个月,我就被抽到宣传队。其实我只是喜欢唱唱歌,并没有什么音乐细胞,也不懂乐理知识,那时的我并不想参加什么宣传队,只想努力劳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吓得躲到附近农村不敢回队,最后还是被同学劝了回去,领导的决定是不能违背的。从那以后我换了一个新环境,和一些以前并不熟悉的同学生活在一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宣传队的人不多,很多人既是演员又是乐队队员。没有基础不怕,我们年轻学起来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宣传队不是专职搞宣传,平时和其他同学一样要参加劳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天到了,我们开始种花生,用铁锹把地翻松后,将一颗颗花生仁埋进土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秋天气很燥热,这个时候我们忙着收花生。花生长在地下,得把秧和花生一起拔起来晒干,然后再把花生一颗颗摘下来才能收到果实。花生收完了,手上又增加了一层茧,握拳时感觉指关节都变粗了很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天还有事情要做,那就是给麦田撒化肥,大冷的天,我们端着装满化肥的盆子,用手一把一把的把化肥撒到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手被化肥侵蚀得生疼生疼,可是你绝对听不到谁叫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宣传队里有个女同学,因为家庭背景不好,所以她觉得自己更应该好好改造,劳动更应该卖力,她从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几十年后,她的病疼显现出来,类风湿等疾病折磨着她,整个手的关节都变了形,病痛搞得她经常夜不能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和农场宣传队同学金丽艳、雷曼的合影。右上图是我们宣传队曾经住过的地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印象深刻的劳动是挖树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羊山那儿表层土壤很薄,下面是已经有点风化了的岩石。挖树坑时,一个人手扶钢钎,另一个抡起大锤子锤打,还没有干两天,有的同学手就磨起了血泡。尽管很疼,还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反倒觉得这是劳动锻炼的成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天,鄂西北很冷,风很大,这个时候我们是闲不住的,要积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说的积肥,就是把池塘里的淤泥挖起来晒干后搞到菜地或庄稼地里当肥料。</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积肥这个活实在太累,一副扁担加一个大箩筐,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很沉很沉的淤泥就这样被我们一筐一筐地抬上来,下班回家走路腿直打颤。</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很累,我们并不抱怨,因为我们是知识青年(没有多少文化的知识青年),我们来农场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劳动锻炼,要用汗水洗涤灵魂深处的封资修残余(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了挖淤泥,我们还得到市区的一些垃圾堆去收垃圾,收垃圾也是积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坐在手扶拖拉机后面的车厢里,伴着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一路放歌一路笑,一点也没有羞涩感。</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参加政治学习,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我们还要排练节目,要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宣传队的队员相处得很好,大家相互鼓励和帮助,没有专业老师教我们学乐器,我们就自学。顽强的毅力、明确的目标,使得我们进步很快,下农场还不到半年,我们就可以走上街头,走进军营,走到其他同学生活的连队里进行文艺演出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我胆子大,一点都不怯场,而且我是多面手,唱歌、跳舞、器乐合奏都有我的份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苦中有乐的生活过了很长时间,后来农场的同学陆续分配到企业各个单位,我们宣传队队员也换了好几个人,我却一直没离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在我20岁生日刚过不久,我们接到宣传队解散的通知,紧接着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单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年那月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失去了很多本应得到的东西,但是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困难,学会了独立生活……这些都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出来一张1976年的老照片,中间穿格子衣服的就是我,因为宣传队的乐队里面我是唯一的一个女生,所以跟她们穿的衣服不一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现在的我 ,照片拍照于2020.8.2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