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韶山毛泽东主席故居

老陶

2019年5月4日早上7:18分我们三人(我、陈工、仙人掌)从长沙南站乘G6401到达韶山,韶山市,隶属于湖南省,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中丘陵区。 <h3>下火车后即坐出租车直奔毛泽东主席故居。<br></h3> <h3><p>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建于中华民国初年,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房屋以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13间半,建筑面积223平方米。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br></p><p>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在这里生活了17年。</p></h3> <h3>1925年2月,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韶山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先后在毛氏宗祠、李氏宗祠、庞氏宗祠等地创办了20余所农民夜校,并在韶山冲建立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h3> <h3>故居附近还有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游泳的池塘等遗址。</h3> <h3>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h3> <h3>沿这条幽静的小道步入毛泽东主席故居</h3> <h3>我们来的比较早这时参观毛度席故居的人还不多,赶紧拍照留念。</h3> <h3>陈工对毛泽东主席故居前致以最高的敬礼。</h3> <h3>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的敬畏之心在主席故居前留影。</h3> <h3><p>故居右厢房第2间是毛泽东父母亲的卧室,右厢房第3间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1925年2~8月,毛泽东偕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也居住在这里,并在这个卧室的阁楼上召开秘密会议,培养和发展了毛新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右厢房第1间通常是吃饭的地方,1925年,毛泽东曾在这里召开过多种小型会议。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回韶山时曾在这里召开调查会。</p><p>1983年6月27日邓小平在门额匾上题字"毛泽东同志故居"。<br></p></h3> <h3>1910年秋,毛泽东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外出求学。<br>1921年春,毛泽东回到这里教育全家投身革命。<br>1925年和1927年毛泽东回乡领导过农民运动,在这里召开过各种小型的会议,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h3> <h3>故居附近还有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游泳的池塘等处遗址。</h3> <h3>毛泽东主席故居武警警卫班成立于1970年,主要担负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滴水洞一号楼的警卫任务,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来韶山期间的临时警卫任务。</h3> <h3>毛泽东主席故居武警警卫班。享誉中外的“故居班”就是该中队一排一班。单独执勤点就设在毛泽东主席故居对面。自组建以来,先后取得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1次。因其忠于职守和良好威武形象,被驻地百姓亲切的称为“韶山第九景”。</h3> <h3>身处伟人故里,“伟人精神滋养多年,卫士情怀永远忠贞”这是故居班每名官兵的坚定信念,是对职责使命的庄严承诺,更是对毛主席故居的崇高敬仰。新时代,故居班的官兵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h3> <h3>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韶山,下榻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26日,拜谒父母亲合葬墓,省视故居,视察韶山学校和韶山人民公社,畅游韶山水库,宴请烈士家属和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及亲友并座谈,调查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填《七律·到韶山》。27日下午离开韶山。</h3> <h3>参观故居的人排着长队络绎不绝。</h3> <h3>1966年6月17日至28日,毛泽东回韶山,并住在滴水洞一号楼。</h3> <h3>故居旁毛泽东主席少年时代使用过的晒谷场。</h3> <h3><p>毛泽东的父母分别逝世于1920年1月23日和1919年10月5日,葬于距其故居不到1公里的象鼻山上。 墓地左右两侧竖立两块汉白玉石,上刻毛泽东撰写的《祭母文》和《祭母灵联》,令到此凭吊的人们不胜唏嘘,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亦可见一斑。</p><p>祭母灵联<br>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br>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br>春风南岸留晖远;<br>秋雨韶山洒泪多。<br></p></h3> <h3>进入毛泽东主席铜像广场前大花坛中安放自然景石,上刻“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衬以五线谱背景,景观石的背面题刻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h3> <h3>毛主席铜像以开国大典时手执文稿的姿势,总高10.1米(铜像6米,基座4.1米)</h3> <h3>1929年春毛泽东主席故居房屋被当地国民党政府没收,屋内家具大部分被破坏和劫走。1950年,人民政府将旧居收归国有,并按原貌进行加固维修后,对外开放。1964年在距故居1公里外新建了旧居陈列馆,后改名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面积5900平方米,陈列毛泽东革命实践活动的部分文物和照片,并负责故居的保护工作。</h3> <h3><p>毛氏宗祠始建于1758年,1763(清代中期)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属于毛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p></h3> <h3>毛氏宗祠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h3> <h3>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h3> <h3><p>志愿者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上歌唱“我和我的祖国”。</p><p>结束韶山之行即坐高铁返回长沙,有于时间尚早前往长沙橘子洲风景区。</p></h3> <h3>橘子洲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面积有91.4公顷。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多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h3> <h3>史载橘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原有桔洲、织洲、誓洲、泉洲四岛,至清时只有上洲、中洲、下洲三岛,“望之若带,实不相连”。今演变成一串长岛,上为牛头洲,中为水陆洲,下为傅家洲。橘洲以盛产美桔而得名。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由于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商埠,洲上建有英国领事馆、长沙新关。</h3> <h3>1925年(民国14年),毛泽东同志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因此,橘子洲声名大振。</h3> <h3>橘子洲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有着特殊的意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在橘子洲头明志,<font color="#ed2308"><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font>即抒发于此,这豪迈词句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的人们奋发向上,蓄志进取。</h3> <h3><p>毛泽东主席雕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外表材料为花岗岩石材,总高度32米。</p><p>1950年5月,周总理和毛主席曾作过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br></p></h3> <h3>长沙橘子州走马观花的游览结束至晚上乘坐20:08的车还有几小时,时间不能浪费,坐地铁继续前往长沙湖南大学岳麓书院。</h3> <h3><p>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p><p>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br></p></h3> <h3><p>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p>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br></p></h3> <h3>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br>  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h3> <h3><p>岳麓书院大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br></p></h3> <h3>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br>岳麓书院景观二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h3> <h3>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br>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h3> <h3><p>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font color="#ed2308"><br></font></p><p><font color="#ed2308"><b>岳麓书院学规:</b></font></p><p><font color="#ed2308"><b>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b></font></p></h3> <h3>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h3> <h3>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br>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h3> <h3>濂溪祠,专祀周敦颐(1017-1073)。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1820)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h3> <h3>四箴亭专祀程颢、程颐。程颢、程颐均为北宋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曾问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明天启四年(1642),推官林正亨重修,改名“四箴亭”,自此专祀二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迁建于今址。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h3> <h3>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h3> <h3><b>屈子祠(又名屈原庙)</b>,正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改变省城无屈原专祠的局面,使"湖南乃屈贾之乡"得以名实相符。此举的文化意义有二,一是将湖湘忠诤爱国的优良传统由北宋上溯于楚国与西汉。二是将岳麓学术由朱熹、张拭向上溯于周敦颐,最终确立了湖南学术道统。</h3> <h3>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祭祀先贤先儒,用于树立典型,对生徒进行教育,达到劝戎规励,见贤思齐的目的。</h3> <h3>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h3> <h3>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h3><h3>《山行》 </h3><h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h3><h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3><h3> 唐代杜牧</h3> <h3>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与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h3><h3>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