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修建关角隧道牺牲了的55名战友,他一次次痛哭流泪

一弯

一条4.01公里的铁路隧道修了25年<br><br><br>今年64岁的张生林是青藏铁路德令哈工务段关角隧道的一名退休养路工人。“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这里常年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0.5℃。于1958年开工建设的老关角隧道,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隧道全长4.01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由于受当时艰苦自然环境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工程建设反复停工复工,至1982年隧道正式通车,前后跨度25年,是当时青藏高原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和奇迹。<br>在近40年的岁月里,这条隧道和张生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75年,铁道兵第十师在西宁至格尔木区间修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当时在铁十师47团2营服役的张生林和战友们奉命在关角山上打通一条长4公里的隧道。关角山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常有透水、落石等灾害。<br>一次山洞塌方,张生林和上百名战友被困三天两夜才获救。经过4年苦战,他们终于打通隧道,但50多条年轻的生命却长眠于此。<br>1980年代初,张生林转业到青海地方铁路部门工作。到2003年,按相关政策,张生林已经可以退休回家了,可他却向领导提出了回到关角隧道,担任养路工的请求。<br>“我当兵后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关角隧道。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也在关角隧道。在这里坚守着,我才觉得对得起牺牲了的战友们。”<br>抱着这样的信念,张生林义无反顾地在2004年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关角隧道。在这个别人抓阄都不愿意来的深山养路段,他又默默坚守了10个春秋。 其间,有已经是铁路部门领导的老战友请他“出山”任职,被他婉拒。<br>面对记者,说起修建关角隧道牺牲了的55名战友,他一次次痛哭流泪。<br>“好多十几岁的孩子,火车都没坐过,就牺牲在铁路工地上了,他们都是和我一起工作的好兄弟。我能多活40年,还有什么不甘心的?” <br><br><br>关角山展线也叫“灯泡线”,是老关角隧道的一大特点,原来火车经过“灯泡形”的关角山展线盘山而行,需要2个小时的漫长时间,严重制约了青藏铁路运输能力,成为当时青藏铁路的运输“瓶颈”。<br>2007年,为提高铁路运力,新关角隧道正式开工建设。全长32.645公里的新关角隧道是西格二线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和世界上最长高原铁路隧道,设计为双线双洞,其轨道平面最高海拔达3497.45米。<br>张生林明白,新关角隧道开通运营的那天,他和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修筑的老关角隧道就将成为历史。新隧道开工7年,他从来没去工地上参观过。“心情很复杂,就像大儿子看到妈妈生了小儿子,肯定会失落嘛。” <br>在新关角隧道全线贯通的前一天,张生林在多方邀请下来到新隧道施工现场。看过了新关角隧道,张林生感慨万千:“其实我内心一直希望能干到新关角隧道开通的时刻,现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新关角的运输能力比老关角强百倍,不过,老关角隧道还是心中最深的情感寄托。年轻的时候很苦,但是现在想起来,值了!”<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在新关角隧道开通后,张生林作为一名养路工又一直在维护着它的安全。为了关角隧道建设牺牲的50多名战友,被安葬在附近的烈士陵园。每年,张生林都会去祭拜他的战友。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着每一名战友的名字。<br> 新关角隧道的通车,有效解决了制约青藏铁路西格二线运输瓶颈的难题,新关角隧道的列车运行速度由原来老关角隧道的60公里/小时提升到140公里/小时,运营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为20分钟,提高了运行速度,提升了青藏铁路运输能力,对完善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两省区的铁路网结构,加强青藏两省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br>新老关角隧道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藏铁路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成为高原铁路建设运营史上的典范。<br>“这是我们国家强盛的标志,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我的战友九泉之下也会安心!张生林说。<br> <p><br><br><br></p><p><br><br><br><b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