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5月11日—12日,同事一行14人,赴碛口古镇两日游。</h3> <h3>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属于山西临县,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h3> 碛口由来 <h3> 关于“碛”字,《汉书》卷六注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激水为湍,积石为碛。”</h3><h3> </h3> <h3> 碛口位于黄河与湫河交汇处,每逢雨季,湫水河携带大量泥沙注入黄河,在黄河东岸形成了“麒麟滩”。把原本四五百米的黄河挤压成一百米左右的宽度,由于河水落差形成河水湍急,礁石林立,船只只能在此停泊,成为商业口岸。</h3><h3> </h3><h3> </h3><h3></h3> 碛口古韵 <h3> 碛口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第一景观。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h3> <h3> 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h3> <h3> 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h3> 商铺林立 <h3> 古时的商会、当铺、镖局、钱庄、老醋坊、客栈、洋火店、烟行……在这里应有尽有,足见当时古镇的繁华。</h3> 黑龙庙 <h3> 黑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黑龙庙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br></h3> 西湾村 <h3>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h3><h3> </h3> <h3> 西湾村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h3> <h3> 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西湾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h3> 李家山村 <h3> 李家山,黄河岸边的一个古村,相对封闭,仿佛一个天然滤音气,滤掉了尘世的喧嚣和繁华,将人带进了一个单纯而安静的天地……你若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李家山是理想之地,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h3> <h3> 从风水学讲,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大厦、浓郁的黄河风情、纯朴的百姓人家。</h3><h3> </h3> <h3> 李家山村于2009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h3> 黄河画廊 <h3> 黄河画廊又叫黄河百里水蚀浮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百里画廊,位于晋陕黄河大峡谷碛口段,是世界上珍贵的自然遗产,是黄河水亿万年来冲刷加之风的帮助而成就的一卷惊世作品。</h3> <h3> 这是由于厚层砂岩内含有大量的正长石和石英石,在水溶蚀、河流冲蚀、风蚀和日照条件下正长石逐渐分化分解,石英石从厚层砂岩中脱落下来,因此在砂岩中就形成了石沟、石龛、石窟、石书等形状以及各种动物形态的天然浮雕,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绝壁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h3> <h3> 黄河对岸就是陕西榆林。</h3> 开心游 <h3> 闻黄河涛声,赏百里画廊<br></h3><h3> </h3><h3> 11日下午14时,我们到达碛口后又换乘当地小交通,马不停蹄从碛口古镇逆黄河北上,先走一段新修的公路,又走了一段崎岖蜿蜒的山路。路边东侧枣树成林,杨柳依依,初夏时节,气候已然燥热。西侧就是母亲河,它缓缓流淌,波光粼粼。1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山西省临县曲峪镇开阳村,黄河画廊的故乡。</h3> <h3> 黄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多少年来,黄河水一直默默流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从远古一直流淌至今。它是我们的母亲河。<br></h3> <h3> 等候快艇的时候,大家在河边嬉戏拍照。</h3> <h3> 下午的阳光撒在宽阔的河面上,泛着闪闪的波光……我们乘着快艇在峽谷间的涛声中行进,两岸的奇山渐入我们的眼帘。<br></h3> <h3> 游览这幅绵长不绝的壮美画卷,心胸豁然开朗。</h3> <h3> 那些千姿百态的图案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漂流其中,如同划着一叶小舟进入一幅长长的水墨画卷,使人遐想联翩。</h3> <h3> 母亲河畔的天然雕饰,令大家叹为观止,流连忘返。</h3> <h3> 登李家山村,住美丽窑洞</h3><h3> </h3><h3> 11日傍晚,我们乘坐小交通由黄河画廊返回碛口,又赶往李家山村。</h3> <h3> 该村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迁来李家山。村中老人讲,此地原名陈家湾,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才改名李家山。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和西财主李德峰均在碛口开店。</h3> <h3> 有了银子,两位财主就开始大兴土木。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落差几百米、倾角约40°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完美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造型不同,风格殊异。</h3> <h3> 村中约有40来个老人,见到年轻人很是稀罕。昔日小学依旧在,只是不见读书儿郎。远处的戏台,也不知多少年没有派上用场了。</h3> <h3> 近几年政府开发旅游项目,对李家山古村进行保护。我们去的时候村民已在山坡上种植景观花草。<br></h3> <h3> 独特的建筑景观也引来美术院学生来此写生。</h3> <h3>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我们在苍茫暮色中返回碛口古镇。<br></h3><h3> </h3><h3></h3> <h3> 大家尝农家土饭,睡砖炕窑洞,望落日,数繁星,捉弄调侃,酌酒打牌,不亦乐乎。一盏盏红灯笼挂在屋檐,不曾烛光灭。</h3><h3> 黎明即起却发现,我们住的是如此美丽的窑洞。</h3> <h3> 游西湾旧村,寻陈祖遗迹</h3><h3><br></h3><h3> 12日清晨是阴雨天,千里黄云白日曛。燕语莺声唤醒了一位位旅伴。徐徐河风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黄土气息。大家早饭之后,先去游览湫水河畔的西湾村。</h3> <h3> 西湾村在湫水河畔,距碛口仅一公里。西湾村全村人都姓陈,是个单姓村,大家有说有笑,不过十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h3> <h3> 明末清初时期,西湾村随水陆码头一并崛起。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300年苦心经营,打造了这座历史文化名村。它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层次分明,参差错落,变化有致。像所有封建社会的商人一样,发迹后的陈家也逐渐进入官场,成了一个亦商亦官的大家族。据陈氏家谱记载,陈三锡之后,陈氏五代至七代,共出过岁进士、恩进士等多名。</h3> <h3> 其祠堂、过厅、窑洞及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各式门楼及壁画、楹联、题刻等构思精巧,气韵生动,将艺术与实用融为一体。</h3> <h3> 陈家祠堂坐落在村子中央,坐北朝南,一条土路从祠堂前经过,连接着村里的各条巷道。门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枣林。祠堂匾额上写着:承先启后。两面的对联是:俎豆一堂昭祖德,箕裘千载振家声。</h3> <h3> 逛碛口古镇,品人生百态</h3><h3><br></h3><h3></h3><h3> 游览西湾村后,大家返回了碛口古镇,在导游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游览碛口古镇。</h3> <h3> </h3> <h3> 碛口的各类服务型商铺便应运而生。现在镇子里还完好保存着数量丰富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各类店铺、货栈、客栈、票号、当铺、民居、庙宇、码头等。</h3> <h3> 那些烈日下开裂斑驳的石墙木门,每一块晦暗的砖瓦,写满了岁月冲刷的痕迹。满街的老字号难以润泽乡里,历经风雨却寂然坚守。</h3> <h3> 登上碛口最高峰黑龙庙,俯瞰碛口镇,古镇全貌尽收眼底。</h3> <h3> 漫步河畔,看漫漫长河;徜徉古镇,品人生百态。往昔的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就轻易地浮现眼前,栩栩如生。</h3> <h3> 玩赏当地手工艺品,品尝美味特色小吃。</h3> <h3> 我们在此合影,挥挥手告别了古镇。带着对古镇的惜别之情与伙伴同行的心满意足,踏上归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