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老妈今年八十岁了。</h1><h1> 从四月中旬就给我安排任务:过了五一要去北京看望她的姑姑,叫我送她去,那自然必须答应了。</h1><h1> 老妈没有坐过高铁呢,自然买了高铁票。</h1><h1> 五月七号九点站台候车,对面飞驰过去一辆,老妈吓了一跳,完了小声问我,坐在里面也这样吗?我说不会的。瞬间又想起了老爸。老爸得重病后说想看看高铁站建的什么样,我就开车带他到高铁站进站口往里看,他很满足了,可是过后和朋友们聊起来,朋友说,你马上买张票坐到北京再返回。可是我没想到啊。每每想起这个我会很遗憾。</h1><h1> 车票还不在一个车厢,我先把老妈安顿好,托付给邻座的姑娘,就到我的车厢,但是已经过不去了,只好在车里站到北京,好在时间不长吧。</h1><h1> 中午到了老妈的姑姑家,我叫姑姥姥,她来门口接我们,九十岁的老人我认为应该很老了,老远看着就像七十岁的人,所以我竟然没认出来就自己回家了。</h1><h1> 姑姥姥是个老八路,长得漂亮,姑老爷是红军,是个将军,早去世了,所以住在干休所,原来家里一直有警卫,司机、保姆,他们和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剧情一样,是组织安排的,年龄、性格差异也很大。二十多年前我来过,当时看到这小楼简直像现在所谓的豪宅,楼上楼下都是屋,家里的东西我都没见过,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时我自己家住一室。</h1><h1> 这次来,我又一次吃惊。这多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也在大大改善,再看这里时,房间也显得狭小了,各种设施落后,就像和我们调换了一个时空。但老人生活的很简单、简朴。九十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看报纸不用戴花镜,思维清晰,讲起傅作义部队轰炸她们驻地,描述的非常清楚,看这样活到一百岁没问题。</h1><h1> 这次来京我是打算住几天,因为近日工作原因心情很糟糕,自己调整几天都没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了,正好这里住着方便,索性在周围转转,散散心,忽略掉使我不开心的人和事,都不值得。我从未自己离开保定玩过,我这个大路痴啊,毁了我多少走出去的梦啊,现如今我都快没了梦了,反倒机缘巧合行动了。我搜了一下周围景点,吃过午饭我就出发了。</h1><h1> 第一站什刹海。年轻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夕照街》,内容记不得了,但拍摄地点是什刹海,所以我就想看看。一路沿海转了半圈,也看不出老北京的味道了,没有那个电影里的感觉,也是,三十多年了,怎么能回头呢!</h1><h3><br></h3> <h1> 从什刹海出来进入了烟袋斜街,好像是第三次来这了,就是喜欢这样的老街道。奇怪的是我这大路痴还没转懵。天黑前赶紧往回返,怕不认家,哈。</h1><h3></h3> <h1> 吃过晚饭开始查找明天的话剧。早就想来北京看一场濮存昕的话剧,再不看都要退休了,袁泉这一代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也好,但是都没有。我看了看国家大剧院有音乐会,小提琴、大提琴,想选一个。正看呢儿子发消息。真是知我者儿子呀!他居然也想我去看场话剧,马上给我订了一张周围话剧院的演出,晚上七点半的。</h1><h1> 第二天吃过早饭赶紧出发了,先去玉渊潭,再去看话剧。</h1><h1> 玉渊潭公园,早年想来看樱花,始终没成行。现在樱花是没了,但遇到鲁冰花花展,也蛮好看的。</h1><h3> </h3> <h1> 只顾转,没时间吃晚饭了,超市买了个面包、酸奶就跑剧院了。小剧场,荒诞喜剧,我还以为没多少人看呢,结果开演前环顾四周,除两遍座位其余都满,当然了,基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只看到一对老夫妻。剧情不错,演的也好,整场没有人拍照,没有手机响,为后生点赞哈!</h1> <h1> 今天再转一天,想晚上回返。去哪呢?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鲁豫和名人的一日行,去的北京798艺术区,很喜欢,问了一位北京搞艺术的邓老师,他也说不错,就去这吧。</h1> <h3>郑玉奎的陶作品《我们俩》,很可爱。</h3> <h1> 这是一个大厂房改建的。什么东西到了艺术家眼里就都成了创意。唯一不足的就是里面没有树,晒死了,加之离车站有些远,只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h1><h3></h3><h3><br></h3> <h1> 有感:说来可能没人相信,这是我这个超级路痴第一次自己在外游玩,之前无论是出差、学习、旅游,从未自己过,就因为总走差路。这几年几次都想自己出去,就是害怕懵了,就没这个胆,这几天又强迫自己有了个突破,不胜欣喜,活到老进步到老!</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