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修真古洞,亦称仙人洞,是县志记载的阳城八景之一,在离阳城县城35公里的上河村境内。上河村因1942年著名的上河会议而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从上河村向西沿小河而上不远便是白龛庄,对面的叫窟窿山,修真古洞便隐藏在那高山密林之中。这一带奇峰耸立,古木参天,几个各俱特色的小山村座落其间,一条小河常年流水潺潺,真可称得上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这就是仙人谷。过去从白龛上修真古洞得爬半天羊肠山路,近几年上河村开发旅游资源,从山脚修建石梯,游人可顺梯而上,一边观奇山异景,一边上行约一千多阶,到大汗淋漓,腰困腿酸时,那修真古洞的真容才出现在你的面前。</h3> <h3> 走进修真古洞,就是走进了一个奇妙世界。 修真古洞深约一里有余,洞内宽敞之处有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几米。地上凹凸不平,如龙鳞一般,人们称之为龙脖,洞中有一处宽敞开阔的平地,叫故事场,在那里唱个小戏,说个古书,还是绰绰有余的。洞壁之上有一块形状象鼓的大石头,叫锣鼓台,用石块投去,会听到一声沉闷的“咚”音,如同击鼓之声,随后还可听到似锣的回音,真是妙趣无穷。洞里到处可见千奇百妙的钟乳石,造型各异,象花草,器物,还有鱼鳞池,莲花台,佛像,石马,石羊等景观形象逼真,让游者看了连连称奇。过了故事场,即可看到两根笔直的圆柱,顶天立地,柱上各种花鸟图案形象逼真,这就是通天柱。左侧的一根只有底座和上半截,中间的一段似被天斧砍断,不见踪影。走过通天柱,便有一块形似箥箕的光溜溜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洞壁边上,这就是仙人床,床头还可见一方石枕,唯妙唯肖。再往后走,洞渐渐变窄,游人不能进入,府身贴耳,即可听到风声水声,有如萧笙管弦之音,妙不可言。</h3> <h3> 修真古洞的神奇和魅力不仅仅只是这些巧夺天工的洞中奇景,那些由古洞而发生的传说和人物故事更为古洞增添了神秘和魅力。八仙过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故事,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据传就是在这个古洞中修炼成仙的。在当地人们辈辈相传,当年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云游天下,总想找一个修炼的地方。有一天,他驾看祥云来到中条山的上河上方,忽见此处山青水秀,瑞气环绕,觉得此地不凡,于是按落云头,当他看到这处天然洞府时,心里不禁欣喜万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正是他苦苦找寻的修炼之地。于是他以此洞为家,在这清静之地修身养性,白日炼丹,喝山间甜水,听山林啸啸,晚上在仙人床上歇息,终于得道成仙。可能正因为这个缘故,每年农历二月便有络绎不绝的人到此烧香许愿,观游古洞。</h3> <h3> 到了明代,时为吏部天官的阳城县润城上庄人王国光被奸臣陷害后回到老家,为了躲避奸人追杀,曾到此洞中读书避难,他身在山野,心忧天下,与附近百姓多有来往,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着许多王国光的故事。修真古洞的洞口外石壁旁就竖立看一块王国光于万历三年题咏修真古洞的三首七律诗。其在序言中描述古洞“宽如洪宇,怪石厅峰,雪月玉云之状,楼台龙虎之行”,其七律诗气势恢宏,想象丰富,引人入胜。除王国光诗外,洞内石壁之上历代游客文人题诗比比皆是,有些诗更是脍炙人口,据《修真古洞题壁诗选》记载,这些诗可考最早时间为宋宣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距今已近九个世纪。由此可见修真古洞在我国北方发现之早。游人进得洞来,观奇景,赏古诗,品读古人之忧思,不也乐在其中,趣在其中吗?</h3> <h3> 1942年,邓小平视察太岳根据地,在上河村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修真古洞,赏古诗,观奇景,纵论古今,据说还在洞中住了一宿。置身洞中,仿佛还可以听到他的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可听到他的声音:大自然造就了如此神奇之洞嘛!</h3><h3> 上河村修真古洞是一个集古老、神奇、历代题诗和名人轶事而一身的奇妙自然景观,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馈赠,它身处上河会议旧址之村,脚下就是风光秀丽的十里仙人谷,西部与圣王坪、小尖山等著名景区相连,东面有碧水云天的凤栖湖,有孙悟空大战红猴妖精的董封洪庙遗址,所经之处一定是踩着秀水,望着奇山,连着古今!</h3> <h3> 啊,云水董封,风景这边独好!</h3><h3> (本文图片全部由田锁红友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