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烈日当空38度,坐上老挝内陆飞机航班(万象<=>琅勃拉邦),乘客座位36个,飞机飞得不高,机上的空调制冷效果极差,全程35分钟,扇子无离手,去了一趟桑拿浴,如果再长多十分钟,会晕厥过去!今天领教了什么蒸笼热……</h3> <h3>琅勃拉邦也称"銮佛邦",是老挝著名古都和佛教中心,位于南康江和湄公河汇合处,其状似"L"形半岛,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十万,依山傍水,气候凉爽,地势平缓。曾是澜沧国(孟骚)、澜沧王国(南掌)、琅勃拉邦澜沧王国国都。1945年至1975年间,老挝王国定都万象,此仍为王都。</h3><h3> </h3> <h3>大象,自古就是佛国祥物!作为瑞兽,象征太平有象,吉祥美好等寓意。特别是"万象之国"的老挝,在古代时期,大象被视为"神",象征着力量、精神和智慧。</h3> <h3>大象十分聪明,能听得懂上百个词汇,是人类的好帮手!在东南亚被视为"活的起重机",每只大象相当于20~30人的劳动量,长期以来,驯练大象用于搬运柴火、伐木、搬运重物等重活。</h3> <h3>大象平均寿命70多岁,性情温顺憨厚,非常容易驯化。用来骑乘、服劳役、表演的训练过程往往十分残酷,用尖利的象勾和持续的殴打摧残大象的意志,迫使它们屈服!对大象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h3> <h3>烈日下在湄公河边半山上避暑热,坐上"神"后背游丛林,自己内心无法接受,可以扶摸它们,已经心满意足了……对于不发达的地区,除了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外,就剩下药材和木材,如果再不把木材家具、旅游行业做起来,就会有更多人吃不饱,或许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动植物保护不可避免的矛盾。</h3> <h3>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在烈日下,也不能休息!终生一对的大象象牙一直被作为名贵的雕刻材料,价格昂贵,大肆滥捕,大象数量急剧下降。令亚洲大象出现基因突变,丧失长象牙的基因,出现新品种的"无象牙大象"。</h3> <h3>普西山高100米,位于琅勃拉邦老城区中心地带,两侧分别由湄公河和南康河守护。</h3><h3> "不游普西山,没到琅勃拉邦''。这不仅是俯瞰古城全景、欣赏日落、享受小城平和宁静感觉的绝佳胜地、更是传承佛教神韵的载体聚集。</h3> <h3>看琅勃拉邦全景的好地方,哈哈哈,虽然没高楼,但是很特别城市全貌。来到这里一定要登顶,是琅勃拉邦唯一可以俯瞰全城的地方。</h3> <h3>普西山为全城的宗教圣地,有几处寺庙散落山间,游客可以在爬山途中,细细发掘。</h3> <h3>站在普西山上,忘尽了前尘,忘却了时间,人似已与自然合为一体,变成了一棵树,一只鸟,或是一朵云,在微风轻拂中自由舒展。</h3> <h3>面对佛像,进一柱香,能让你心灵平静。宏大的佛像,慈善的面容、巍峨的佛塔、茂密的树林、花枝相映互掩;鸡蛋花、无忧花、凤凰花相互争艳,鸟儿们在枝头上欢快地鸣叫着,仿佛进入了一个"极乐世界"。</h3> <h3></h3><h3>帕华寺Wat Pa Huak位于皇宫博物馆附近北坡低处,拥有精妙的雕纹木框,殿内依然保存着相对完整的19世纪原始壁画。</h3> <h3>宗西塔(24米高)That Chomsi是山上最高点,每年老挝新年游行的起点。 另外,普西山是老城区制高点,许多游客会选择这里作为日出日落观赏点。佛塔是由阿努鲁塔王于1804年建造,1914年修复,塔身贴满金箔,塔顶安装照明,夜间可仰望观瞻。</h3> <h3>这里可没有什么第一摩天大楼给你观光。当然山并不高,很快就能登顶。普西山位于全城中心,登上才发现,原来琅勃拉邦在群山环绕中的一片小平原,还真是天然的屏障,兵家经典易守难攻之地呢,怪不得是以前的王城。</h3> <h3>普西山下的菩提树!</h3> <h3>王宫博物馆,1904年建造的王宫,作为王室成员的住宅,受法国殖民的影响,王宫的构造结合了老挝与法式风格,古朴典雅,面对普西山。</h3> <h3>进入王宫前,将随身物品要寄存,可以带手机(屏幕尺寸太大除外、6寸以下),参观时不可以拍照,不可以穿鞋。</h3> <h3>整个王宫朴素典雅,只是大殿有很多壁画,显得富丽堂皇。议事厅、书房、收藏室、起居室相对比较传统,末代国王西萨旺凡达纳的行宫。寝宫里陈列保持着当年国王使用时摆放,供游人远观。国王与王后的传统礼服,精琢细缝十分高贵漂亮。展示柜还有不少国家馈赠的礼品。</h3> <h3>王宫寺庙,金碧辉煌</h3> <h3>供奉着高棉国王赠送的拉邦金佛。</h3> <h3>鎏金侧门很漂亮。</h3> <h3>香通寺大门外的神兽(香通寺门票2000基普,人民币16元,可以连续使用2天,本地人免费入寺)</h3> <h3>寺庙外面不少卖放生小鸟的,总感觉买了此物……,我们付款后放生小鸟,他们卖完再捉小鸟,又来卖给放生之人,一条销售链产业,最后得益者是销售人金钱落袋,放生者心理安慰!受害者就是小鸟们,不继地放了又捉、捉了又放地惶恐不安地过日子,并且在捉获过程中会造成不少鸟类受伤、恐惧而死……换位思考下,是一件多残忍的事,让鸟类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吧,不再担惊受怕,才是慈悲之心!</h3><h3>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从我做起……</h3> <h3>香通寺含义是"黃金城市寺院"。于1560年建造,直到1975年都是王室私产。是老挝保存完好的寺院之一 ,是琅勃拉邦的"镇邦之宝'',甚至某种程度是老挝的镇国之宝。</h3> <h3>三层屋檐的大殿,具有经典的琅勃拉邦寺庙风格。香通寺是琅勃拉邦最漂亮的寺庙,在1887年遭越南入侵而破坏,1928年在西萨旺冯王的干预下,才得到了修复。</h3> <h3>"生命之树"这幅令人难忘的镶嵌图案是在大殿背后红底墙面上,用各色宝石和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传说在正殿的位置上曾经有一棵高达160米的叫做麦同的大树,所以大殿建成后,建造者就在正殿的墙壁上用宝石和彩色玻璃拼成了大树的样子,让这株生命之树得以永生。(上面有树、人、仙女、孔雀、猫头鹰、老虎、鹿、牛、乌龟等很多飞禽走兽也镶嵌在上面,据说是记载佛祖释迦往生故事)</h3> <h3>大殿内装饰精美的木柱支撑着鎏金法论屋顶,殿内的墙壁上图案则是描绘传奇人物占塔帕尼王的丰功传绩。</h3> <h3>三藏藏经阁,在1828年增建的,也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h3> <h3>红色礼拜堂,里面置有一个很独特的佛像(在1569年塞拉提拉王下令铸造的)。如卷至脚踝的长袍,手支撑着头,姿势优美。当地人是结婚、祈福的地方。</h3> <h3>墙面镶嵌的玻璃画十分生动</h3> <h3>僧侣的住处。</h3> <h3>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寺内大小门楣刻满了工艺细致的花纹,外或者柱子也都刻满黄金图案。寺或者柱子也都刻满黄金图案。</h3> <h3>葬仪礼堂,内高12米,用金色龙头装饰的灵车和王室骨灰金瓶。</h3> <h3>当地工匠提•坦手工制作的,12米高的葬礼仪仗马车。</h3> <h3>寺庙內还有精美的小庙和多座佛塔。彰显香通寺神圣地位。一座王家寺庙,更显佛教在老挝的地位至高无上的。</h3> <h3>光西瀑布又叫金鹿瀑布,位于城南29公里,瀑布高约200多米,呈正三角形,从山上泻下相当壮观,四周的植被非常漂亮。</h3> <h3>不同的时候,瀑布拥有不同的美丽。旱季的时候是纤细秀雅的精致的美丽!而到了雨季的时候,则是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h3> <h3>激流泛过层层叠叠的石灰岩,飞落直下地面墨绿色的深潭,甚是壮观!</h3> <h3>站在瀑布前,清凉的水珠扑面而来,仿佛心灵也受到了荡涤。</h3> <h3>光西瀑布不仅仅是用来看的,更主要用来戏的,使你找回童年、快乐,找回亲密的感觉,此时谁不想湿身呢!</h3> <h3>光西瀑布你可以肆意亲近它、抚摸它、在最原始与纯真中拉近与自然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交融,回归最原始的冲动。</h3> <h3>在湄公河边,吹着轻柔的风,看着湄公河上来往的船只,品尝了老挝美食,体会了欧美西人为啥喜欢此处了,这也是我追求的……</h3> <h3>老挝信奉小乘佛教,寺庙都是木质搭建,因此庙里都不点火做饭,且僧侣都是过午不食。就有了清晨布施的传统,施主准备好糯米饭等食物,列队跪坐路边,等候僧侣沿街化缘。这个过程肃穆感人,是琅勃拉邦最具特色的景观。</h3> <h3>布施原本是当地信徒的日常活动,如今却成为商业化的体验活动。</h3> <h3>老挝虽然不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但是它的独特风情还是吸引着游客到此。导游早早将游客带队到布施道路,游客依次排队坐好,付上20000基普人头小凳费,分得一小份箩筐的糯米饭(糯米饭上面饭又冷又硬,过夜饭团),人人挨着一起坐,无任何空隙,尽可能放多些小凳,收多一份饭钱。简单讲解布施的步骤,然后等候着僧侣的到来。</h3> <h3>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它是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布施者一脸虔诚用手从箩筐里抓出一点点糯米饭,分别施与各位僧侣,而僧人陆陆续续地接受布施,一脸的平静。</h3> <h3>黃色的袈裟,在渐白的晨光与路灯下,映照出琅勃拉邦人对宗教的虔诚。</h3><h3>小乘布施目的,是为了破除个人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未来世的贫困。"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h3> <h3>布施的过程可以拍照,但是一定不能打扰到僧侣及整个布施过程,更不能靠近僧侣,不能挡住僧侣行走道路。</h3> <h3>僧侣的年龄从最小的9岁到90多岁,严守佛陀留下的戒律,不收财物,只接受信众的布施,当僧侣的钵盂渐渐满了起来,他们也开始由受施者的角色转换成布施者,把一些化缘而来的东西又施与街上衣衫褴褛的小孩……</h3> <h3>无论风吹雨打,僧侣们每天都光着脚,背着锡钵,穿着橙色的僧袍,按照固定的路线,坦然安静地接受着布施。</h3> <h3>长长的布施信徒队列,长长的化缘僧侣队列,在晨光中,映照出琅勃拉邦最亮丽的一道人文风景线。</h3> <h3>小小一簇糯米团,千百年来将信众、僧侣、佛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置身此地,才会觉得这是天地间人与人、人与神、信念与信仰最直接、最和谐、最完美的融合。</h3> <h3>逛早市深入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是当地人的生活买菜的市场(普西寺)。</h3> <h3>早年还有生猛的海鲜,如江鱼、鸟类、麂子、野猪、松鼠、龟、大蜥蜴、螺蛳等属于老挝人的生态健康的食材。现在回归正常,米、糯米之类的糕点,以及蔬果,色彩鲜艳。</h3> <h3>僧人化缘回来寺庙后,立刻打扫庙内卫生,准备迎接信众的到来!并且将化缘回来的糯米饭,先给庙里各尊佛像供奉上。</h3> <h3>也有信众一早来庙里供奉了</h3> <h3>穿行在老挝的寺庙中,时间是用来浪费的,心情是用来慵懒的,眼神是用来发呆的,连空气都是随意而闲适的。</h3> <h3>琅勃拉邦有几十个寺庙,都是十分小的。</h3> <h3>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跨国水系,世界第十长河流,流经中国云南省在经过老挝。琅勃拉邦流域的湄公河水流平缓,河面也并不宽阔,也正是因为它的平和,倒成了看夕阳的好地方!</h3> <h3>日落之前,搭上小船,去河面上看日落,乘船观赏两岸河风景,了解当地人最朴素的生活,靠水吃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 </h3><h3> 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h3> <h3>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写道:"母亲常对我说,一辈子再也看不到如此壮观,如此浩大,如此荒僻的江河了。湄公河及其支流奔腾向海,这水域将消失在大洋的洞壑中。平野一望无际、河水涌流奔泻,仿佛大地是倾斜一般。"这段无望的凄美爱情,如湄公河的落日一般,在充分燃烧它的魅力,迅速消融在河面。</h3> <h3>湄公河的船只正载着游客缓缓行驶着,带着很强的历史感和雕塑感!</h3> <h3>日落已经来临,天色入残虹,飞鸟相与还,云蒸霞蔚,夕阳收敛起独特的光芒,散落在湄公河的倒影上。</h3> <h3>在日落时分欣赏泛金色的水面,波光粼粼,两岸葱绿的青山,一点点的吞噬着太阳光,一直把天空映得通红,就在这一瞬间,仿佛是一个生命轮回的前兆。<br></h3><h3> </h3> <h3> 夕阳、青山、河水、渔舟、沙滩,无与伦比的搭配,美妙绝伦的融合、畅快淋漓的乐章!<br></h3> <h3>远望它,只是一个剪影,平静宽阔金色铺满河面若镜的时刻,它的出现那么迷人甚至浪漫。湄公河吞噬了太多的恨与爱,但当它流经你的面前,当它带着落日的余晖时,似乎也没有发生过,一切如昨,一切都不可能昨日重现!</h3> <h3>老挝原始的手工制作纸张工艺:原材料是热带地区常见的"埋沙"树(即构皮树)树皮,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晒纸等过程制作而成。工序与我们国內至今保留的手工纸制作无异。</h3> <h3>信仰佛教的国家,这种纸质艺术品的绘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h3> <h3>梯形灯罩,这种花纸纸浆厚、韧性好、洁白高、透光性强。</h3> <h3>在琅勃拉邦的小村庄,随意走走,也能到湄公河河边。</h3> <h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h3> <h3>老挝的织布机,原始的工艺,千年不变。</h3> <h3>老挝的织锦衣服</h3> <h3>东南亚也拥有不少这样令人着迷的小城,交织着殖民与原生态、摩登与传统、历史与现在。老挝琅勃拉邦在这方面,比别的东南亚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当许多东南亚城市因为过度商业化而失去吸引力的时候,琅勃拉邦的一切都能保留旧时样貌。人们喜欢琅勃拉邦不是因为她被评为世界遗产,而是这里不急不徐、混杂而优雅的气质与生活方式。历史的沉淀,东西方的交会,使得琅勃拉邦这个古刹林立的小城,又溶进了很多法式风情,特别是在古城河畔。</h3> <h3>千百年来,琅勃拉邦一直都在自己的节奏中冷眼旁观外面世界的变化。或许它不需要跟随外面的步调,不需要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潮流,作为一个古都,它所需要坚守的就是亘古不变的傲气与深沉。这座古都一直深藏于深山之中,也正是因为它远离尘世喧嚣,所以它的宁静和安祥、纯朴与自然才得以保存至今。细细地品味到"老挝赐予人的是无尽的恬静与和谐,它的美来的不动声色,却能走入人心。"</h3> <h3>老挝的物价虽然贵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却似乎更贫穷。老挝语你好:萨百迪,在当地听得不多!琅勃拉邦值得休闲地慢游,经得起近看和远观!她的殖民味道很浓!南洋,她有洋的一面。一朵漂亮的彼岸花。她在老挝是异类,似孤岛,更似世外桃源!她的美我见过了!但再来?就看老挝人是否还保持现今态度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