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一一嘎仙洞

西北望长安

<h3>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h3> <h3>  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1980年7月发现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人多祈请。”于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杰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石室之壁而还。”</h3><h3> 在距地表O,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层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还有石镞、骨镞等。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土粘沙土层,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h3> <h3>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魏书》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介于隶楷之间,书法古拙,笔势苍劲。石室刻辞是有确切的纪年并见于文献记载的重要少数民族遗迹。该文通篇是歌颂祖先之功德,乞神灵之福。证实嘎仙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h3> <h3>  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嘎仙洞尽管从外面看非常的陡峭,但是进去之后却是别有洞天,空间之大令人咋舌,足足有五层楼高,洞底非常的平坦,而且在洞中央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多边形石板,下用大石块支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桌子之类的东西,而且在周围还有火烤的痕迹,在洞中还发现了许多石器,由此看来在嘎仙洞之中应该有人居住过的,但是到底是什么人呢?</h3> <h3>  其实嘎仙洞中居住的人,并不是神仙之类的人,而是鲜卑族的祖先们,而鲜卑族就是后来建立了北魏王朝的拓跋一族。据载,很早之前的鲜卑族人们一直居住在嘎仙洞之中,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之后一个族长带领他们走出了嘎仙洞。</h3><h3> 在史书《魏书》开篇的《序记》记录,拓跋出于鲜卑,鲜卑出于“大鲜卑山”,拓跋部历经两次南迁,先“南迁大泽“,“后南移”而“居匈奴之故地”。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改变,因此这个嘎仙洞也被他们视为“圣洞”一般。</h3> <h3>  而这之后北魏的太武帝派遗当时的中书侍郎李敞返回他们的故乡去祭拜祖先,而李敞在找到了嘎仙洞之后,完成了祭拜先祖后,命工匠在这个石洞的岩壁上刻下了祝文,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嘎仙洞洞壁的文字。</h3> <h3>  洞顶有一小石洞(室),据鄂伦春自治旗旗长(1980年9月时任)讲,在“文革”时,有一个鄂伦春的老旗长,为躲避抓“内人党“曾多日躲避在这个小洞之中。</h3> <h3>  这个小洞经专家认定,这是一个未完工的雕凿建筑遗迹的一顶龛。</h3><h3> 顶龛是大佛窟的一种窟顶设计,形状为古代青铜器的石盒。上沿小,下沿略大。这个顶龛在洞顶,宽约4米,长约7米,深约0.5米,四角清晰,是一个未完成的雕凿建筑。</h3> <h3>  在刘晓庆主演的电影《北国红豆》中,就有在山洞里的石壁旁,打着火把照看祝文石刻,讲叙这段历史故事的画面。</h3> <h3>  我们这次去嘎仙洞约在1980年9月下旬(当时已穿上棉衣棉裤了”,我们当时在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工作,到甘河車务段出差,分局长马增清以前多年在甘河车务段任段长,领我们拜会旗长。在旗政府,旗长介绍新发现了一个嘎仙洞,在“文革”中,老旗长(他讲叫什么名字,我们也听不懂。)为躲避抓“内人党”曾多日躲避在这个小洞中。前些日子在洞壁上发现石刻,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当了皇帝之后,去祭上十八代的祖先,古籍有记录这次祭祖使臣带着大队人马,从京城(现大同)向东北行走了三个多月,到祖庙祭祖,并记载了皇帝亲自写的祭文。多年来,从行程的大体方向和时间,许多专家和文物工作者都推断祭祖地点,大概在大兴安岭一带,并不断努力寻找这个鲜卑族的祖庙,都无能找到鲜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祖庙。鲜卑族人到处喜欢刻碑石刻,比如在大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到处留下魏碑和北魏摩崖石刻。后来,这个民族一部分南迁融入汉族,向北一部分成为匈奴,这个民族就消失了。在山洞的积土层还发现了陶片、石器等文物。最主要的是石刻文刚好是古籍记载的祭祖祭文,说明这里就是鲜卑族的祖庙。</h3><h3> </h3> <h3>  我们到洞中时,刚好碰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拓印石刻碑文,并与专家作了交谈。专家讲拓片拿回北京对照历史记录的祭文,就可以确定这里就是鲜卑族祭祖的祖庙。</h3> <h3>  部分图片和文字资料选自网络,特此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