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校史

王兴南

<h3>  一所学校的历史沿革,如同人一样,记述着生命的历程,留下文化的印记。</h3><h3> 5月26日,是我们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庆日,为此,说说我们学校的历史。由于个人资料不全,有遗漏和错误之处,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h3><h3> 山东理工大学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工程学院和淄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h3><h3>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说山东工程学院的历史。</h3><h3> 山东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简称山东农机学院),而山东农机学院的前身,又是1956年创建的山东农业机械化学校。</h3><h3> 我们的校史就从1956年说起。</h3> <h3>  话说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5年已基本结束。</h3><h3> 与此同时,山东和全国一样,成立了若干拖拉机站和若干国营农场,从社会主义苏联老大哥和匈牙利、波兰等兄弟国家引进了拖拉机和农业机械。</h3> <h3>  这是潍县拖拉机站用拖拉机带动水泵为农业合作社灌溉小麦。 </h3> <h3>  为培养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运用、维修和管理技术人员,1956年6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决定成立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校名为‘’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设农业机械化一个专业,学制3年。校址在济南东郊桑园(后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址)。</h3> <h3>  印章自1956年7月1日起启用。</h3> <h3>  1956年9月1日,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院首届中专学生举行开学典礼。</h3> <h3>  学校成立后,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教学文件,筹建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校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h3><h3> 这是李同昌副校长在驾驶拖拉机。</h3> <h3>  1958年4月,根据毛主席‘’农业院校在城里办,不是见鬼吗?‘’的指示,山东省农业厅决定将该校迁至德州,更名为‘’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这是学校第一次搬迁。</h3> <h3>  上是学校校门,下是学校的礼堂。</h3> <h3>  1958年8月25日,山东省人委公布,为适应和促进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的大跃进,经省委批准,山东省1958年新建高等学校36所。其中,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确定学校规模为2000人,设农机运用、农机修理2个专业。</h3><h3> 这是学校的‘’一上‘’。</h3> <h3>  师生们欢庆学校‘’上马‘’的兴奋劲还没过去,1959年7月,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省人委对1958年新建的高等学校作出调整,其中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改为专科,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这是学校的‘’一下‘’。</h3><h3> 从1958年8月25日到1959年7月15曰,为时还不到11个月。</h3> <h3>  上是同学们在校门口合影,下是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合影。</h3><h3> </h3> <h3>  1962年6月,山东省高教会议确定,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再次降格为中专。</h3><h3> 面对这种局面,校领导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于7月12日向省人委提出来了对学校的调整意见:</h3><h3> 根据毛主席1959年4月在《党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每省每地县都要设立一个农具研究所‘’的指示,为培养我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不应降为‘‘中专’’,而应升为‘‘本科’’。</h3><h3> 省人委在1962年8月4日,以急件发出《学校调整方案》,决定将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本科,学制4年。</h3><h3> 同时决定,将山东农学院和莱阳农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的59、60、61级的本科学生,转到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h3> <h3>  上图是1962年9月1日,举行建院典礼。</h3> <h3>  由于德州地处山东省边缘,不利于学校发展,1962年8月13日,学校向省农业厅和省教育厅提出迁校到淄博市张店区的报告。</h3><h3> 10月29日,省人委批复省农业厅和省教育厅,同意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由德州迁往淄博市,使用原淄博工学院的校舍。</h3> <h3>  1962年10月和1963年3月,师生分两批由德州迁往淄博。这是学校第二次搬迁。</h3><h3> 图为原淄博工专教学楼,成为学校搬来后的教学、办公楼。</h3> <h3>  学校再次升为本科和校址搬迁到淄博,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3><h3> ‘‘升为本科’’,奠定了学校在‘‘文革’’前山东省十三所本科院校的地位,也奠定了即使在‘‘文革’’中再次搬迁和降格,在‘‘文革’’后迅速恢复的基础。</h3><h3> 从偏僻的德州迁到地处鲁中的工业重镇淄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发展空间。</h3><h3> 同时,从山东农学院、莱阳农学院、淄博工专合并来一批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转来了一批本科学生,增强了办学力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h3> <h3>  这是1963年7月,山东农机学院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合影。</h3> <h3>  这是1963年竣工的新办公、图书楼。</h3> <h3>  196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大众日报》、《淄博日报》等都在头版头条,以醒目标题《驻山东农机学院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决心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带领革命师生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在广大工农群众教育帮助下搞好斗批改》的大块文章,当时的山东农机学院的确‘‘火’’了一把。</h3> <h3>  1970年,山东省进行了莱芜钢铁厂、山东拖拉机制造厂等十大重点工程会战项目。为集中人力、物力打歼灭战,2月27日,省革委决定把山东农机学院实习工厂和兖州农机校实习工厂合并,建成山东拖拉机厂发动机厂;将山东农机学院迁到兖州,与兖州农机校合并,参加山拖大会战;同时决定将山东工学院农机设计制造专业合并到山东农机学院。办学体制为山东拖拉机厂厂办中专。这是学校的‘‘二下’’。</h3><h3> 1970年4月16日,学校召开誓师大会,动员搬迁。部分师生对学院改为‘‘厂办中专’’和‘‘迁往兖州’’想不通。军代表在会上讲:‘‘不是你们愿不愿去兖州的问题,而是你们有没有资格参加大会战的问题’’。</h3><h3> 经动员,师生员工到4月底搬迁工作基本结束。这是学校第三次搬迁。</h3> <h3>  1970年5月1日,学校发文通告有关单位,山东农机学院更名为山东拖拉机厂农业机械化学校,在兖州正式办公。</h3> <h3>  这是兖州农机校教学楼。</h3> <h3>  1971年11月8日至18日,山东省革委会召开招生工作会议。决定1972年实行全省统一招生,由单位推荐,分头录取。1972年农机校的招生任务为240名,4个专业,学制二年。</h3><h3> 由于招生面向全省,厂办中专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为此,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1971年12月31日批复,同意将山东拖拉机厂农业机械化学校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校,归省机械局管理。</h3><h3> 1972年5月20日,72级中专工农兵学员举行开学典礼。</h3> <h3>  1972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根据毛主席‘‘大、中、小学实行野营训练’’的指示,山东农机校学生进行野营拉练。</h3> <h3>  1973年5月,山东农机校春季运动会。</h3><h3> </h3> <h3>  1974年4月,山东农机校72级拖制一班到上海毕业实习,途经南京中山陵合影。</h3><h3> 下图是山东农机校学生在学习发动机构造。</h3> <h3><br></h3><h3> ‘‘文革’’期间,全国不少高校‘‘下马’’、搬迁,原校舍被外单位占用现象很严重,为此,中央于1972年7月,传达了毛主席指示:占用教育事业房舍的单位,要采取措施给予退还。</h3><h3> 1972年8月29日,学校向省委整纪领导小组和省机械局写报告,要求收回山东农机学院淄博市原校舍。</h3><h3> 1974年1月15日,省委整纪办公室决定,原山东农机学院校舍,交原山东农机学院使用。</h3><h3> 鉴于全国‘‘下马’’、搬迁的高校,已出现‘‘上马‘’、回迁的趋势,省委、省革委同意恢复山东农机学院,并上报国务院待批。</h3><h3> 1975年8月1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这是学校的‘‘三上’’。</h3> <h3>  1975年12月25日,学校开始第四次搬迁,12月底,搬迁工作基本完成。</h3><h3> 上图是学校迁回淄博后的教职工,正意气风发地去参加义务劳动。</h3> <h3>  由于去兖州参加‘‘山拖大会战’’,学校在师资、教学设施和图书等各方面损失较大,迁回淄博后,开始了整顿和重建工作,並准备迎接1976级学生入校。</h3><h3> 这届学生共招收320名,设2个系,6个专业。</h3><h3> 上图是1976年10月6日,举行开学典礼的情况。</h3> <h3>  学生入学教育后,按班分编为8个专业分队,在工军宣队(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带领下,到生产第一线‘‘开门办学’’。</h3><h3> 上图是农机专业一分队到淄川区罗村公社农机厂开门办学时,住在大吊桥村社员家,学生与房东合影。</h3> <h3>  1977年8月24日,76级学生拉练到周村5481部队进行为期半月的军训。</h3><h3> 上图是学生与军训的解放军合影。</h3> <h3>  上图是军训时学生练习打靶。</h3> <h3>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恢复高考招生制度。</h3><h3> 1977级学生是学校恢复高考制度后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招生334名,学制4年。设农机设计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汽车拖拉机修理6个专业。1978级增设了汽车设计与制造,招生369人。这种招生规模和7个专业设置,一直稳定到1984级。</h3><h3> 1977级学生1978年3月报到,3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h3><h3> 上图是农机77二班董锋的准考证。</h3> <h3>  1978年5月5日,学校召开春季运动会。上图是入场式。</h3> <h3>  1980年底,学校新教学楼启用。</h3> <h3>  上图是77级同学在新教学楼学习。</h3> <h3>  上图是1981年5月,77级农机一班在青岛拖拉机厂实习时合影。</h3> <h3>  上图是77级同学在实验室学习联合收获机的结构。</h3> <h3>  1982年1月25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h3> <h3>  上图是1984年6月,农机80级同学在即墨毕业设计时,进行犁的性能测试。</h3> <h3>  1985年9月9日,学校召开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大会表彰了周家本等10位优秀教师。</h3><h3> 上图是他们在亲切交谈。</h3> <h3>  1985年9月17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报》创刊。</h3> <h3>  1985年10月,《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创刊。</h3> <h3>  1987年5月29日,学校召开科研奖励大会,表彰奖励学校1978年以来的优秀科研成果。共奖励院科技进步奖14项,先进个人35名。</h3><h3> </h3> <h3>  1987年初,学校为节约经费,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号召全校师生,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修建校田径运动场。从3月开工到7月一期工程竣工,所有工程任务都由全校2000多名师生在业余时间义务完成。</h3><h3> 上图是机械系的学生劳动情况;</h3><h3> 下图是在建成的新运动场上,召开院运动会时比赛情况。</h3> <h3>  1988年1月,为培养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师资,省编委、省教育厅发文,在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受省教育厅和学校双重领导,活动经费由省教育厅按计划下拨。</h3><h3> 2月12日,在学校召开成立大会,並举行隆重揭牌仪式。</h3> <h3>  1990年3月4日,全校350多名师生走上街头,学习雷锋为民服务。外籍教师贝克小姐得知消息后,早早地来到机械系英语咨询服务台,外国人学雷锋引起了轰动,《淄博日报》、《工程师》杂志等记者及时地拍下了她的镜头。3月10日《中国日报》,3月11日《人民日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贝克小姐街头学雷锋的照片,标题为:雷锋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h3> <h3>  1990年12月,我校汪遵元教授研究的《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我校科研成果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奖励。</h3> <h3>  到1989年底,学校已由建校初期单一的‘‘农业机械化专业’’,逐步发展成为以机电为主,兼有管理、师范类专业的综合性工科院校。‘‘农业机械化学院’’这一校名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状况,由‘‘省农机管理局主管’’也限制了学校的服务面向。因此,学校多次向省政府、国家教委提出‘‘更名改制’’的报告。</h3><h3> 1990年9月14日,省政府秘书处召开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决定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由省农机局主管改为由省教委主管。</h3><h3> 经学校不懈努力和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1990年11月20日,国家教委同意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h3><h3> 上图是1990年12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更名庆祝大会。</h3><h3> 下图是举行揭牌仪式。</h3> <h3>  学校更名改制后,校党委提出了‘‘推倒学院四堵墙,迎来社会八面风’’的开放办学思路;提出了‘‘加强主体,发展两翼,形成特色,稳步前进’’的办学方针;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三上’’目标,把创建硕士授予单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建设比较现代化的图书馆,概括为‘‘111’’工程。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h3> <h3>  1991年6月,我校77、78级毕业生鲁本胜、李其昀、李同广、程广辉被山东省高校工委、省委宣传部、省教委誉为‘‘山东省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h3><h3> 上图是李其昀回母校为学弟们介绍他毕业后的科研工作。</h3> <h3>  1991年10月14日,我校‘‘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省教委重点学科专家组评审,成为山东省高校工科学科首批六个重点学科之一。</h3> <h3>  1991年10月21日,在山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获团体第六名,实现我校在大运会上零的突破。刘怀强一人破两项大运会纪录。</h3> <h3>  1994年6月20曰,学校新闻电教中心举行首播式。</h3> <h3>  1995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我校增设‘‘服装’’艺术类专业,这是学校专业门类的一次突破,也给学校的文艺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h3><h3> 上图为服装专业学生在上绘画课。</h3> <h3>  1996年1月6日,学校新校门落成。</h3><h3> 上图是举行落成典礼,下图为新校门。</h3> <h3>  1996年10月5日,庆祝校庆40周年大会在学校体育场隆重举行。全校师生、校友代表及省内外来宾近7000人参加了庆祝大会。</h3> <h3>  1996年12月12日至14日,省教委工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来我校进行教学工作许价。对学校教学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力给予充分肯定,对全校师生好的精神面貌,强的凝聚力给予高度赞扬。</h3> <h3>  1996年9月,时任院长许万敬调离学院,院长空缺,院党委决定要引进一位‘‘科技领袖’’担此重任,並选定为姚福生院士。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的支持下,经不懈努力,终于成功。</h3><h3> 1998年2月23日,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姚福生为山东工程学院院长的决定》。</h3><h3> 1998年5月9日,学校隆重举行姚福生院长就职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等发贺电祝贺。</h3><h3> 上图是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代表省政府向姚福生颁发聘书。</h3> <h3>  1998年4月2日,山东工程学院新落成的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h3> <h3>  学校将力争上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列为工作重要日程。</h3><h3> 自1994年起经4年努力,终于在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6次会议批准,山东工程学院成为硕士授权学科点。‘‘农业机械化工程’’、‘‘车辆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3个学科成为硕士授权学科点。</h3><h3> 上图是是1998年9月18日,学校隆重庆祝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h3><h3> </h3> <h3>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山东工程学院视察。在院党委书记张复信等领导陪同下,先后察看了学校汽车研究所、特种加工实验室、生物质研究所等单位,並与学校培养和引进的博士们进行了座谈。</h3> <h3>  1999年7月5日,经山东省科委批准,由姚福生院士主持的‘‘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为省级研究中心。</h3><h3> 上图为隆重举行揭牌仪式。</h3> <h3>  1999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单,山东工程学院(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h3><h3> </h3> <h3>  到2000年底,学校的本科专业发展到28个,硕士授权学科点3个,专任教师60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78名和235名,引进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博士后6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54名,拥有车辆工程、农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选、电气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h3><h3> 上图为农机学科研制的自走式机械移栽机。</h3> <h3>  特种加工技术实验室。</h3> <h3>  2002年5月30曰,召开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庆祝大会。</h3><h3> 从此,学校进入了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