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不解师生情缘

丁丁

<h3> 母亲,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执教三十余载,目前她已是过古稀有八老人了,还生生念念,忘不了那段教书生涯……</h3> <h3> <br> 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父亲是一名刚从部队转业回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乡村老师,6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的母亲顺理成章成了当地的民办教师,从此开始了她的教书生涯,文革期间,父亲由于出身不好,加上桀骜不羁的性格,受到多方排挤迫害,曾一度被送去劳动改造,那时候,母亲一个月十几块钱的工资,成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br> 母亲说那时候班里的学生年龄普遍大,都是半大小子,那年头也不是尊师重教的时代,农村孩子读个书不是睁眼瞎就罢了,所以也就没个正形,都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主儿,但是在母亲面前那帮捣蛋鬼还是蛮听话的。母亲提起他的学生总是称他们为“捣蛋鬼”,言语之间充满了慈爱和对往昔岁月无限怀念。就是那些当年被母亲亲切地称为“捣蛋鬼”的人,如今提起母亲都是一脸的敬意,他们说母亲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但更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她的正直和善良让人打心眼里想亲近、让人尊敬,她是一位好老师。作为老师来讲,自己学生的赞誉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和褒奖吧。<br> 六七十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清苦,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没有月工资,挂在当地大队生产队记工分,要到年底才能接回一年的收入。记得小时候,白天母亲忙碌在教室里,晚上借着那盏跳动的煤油灯备课、改作业,这时是我最安心最享受的时光。但有月光的夜里母亲会趁着淡淡的月色,走在乡村小路上,挨家挨户进行家访。这时候她会把我一个人反锁在家里,由于姐姐从小在县城读书,我还小,母亲走了,我在昏暗的房间里很害怕,会不停的哭闹,学校其他老师就说我母亲:你怎么不带孩子去家访,路上也好有个伴。母亲的回答是:“那可不行!带着孩子去家访,给人家添麻烦,增加负担呢,家长们会客气的塞上点红薯皮、红薯米之类的零食,那可是人家一家人半天的口粮呢,多不好啊。”妈妈就是这样,生怕给学生家里带来丁点麻烦,增加丁点负担,因为她明白,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br> 但当学生家里有困难时,母亲却是倾其所有。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境困难交不上学费要辍学,母亲得知消息,连夜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因为那孩子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手就肿得像烤熟的红薯,到冬天就更加严重,母亲跟他父母分析:孩子这个样子,在农村他会连自己都养不活,唯有读书,今后最好是学医,要有成果了,想办法把自己的手治好,困难只是暂时的,耽误孩子的学业影响的是他一辈子,实在没有学费,我来帮你们出,孩子一定要读书。后来那孩子还真争气,考上了中山医学院,至今他逢年过节都会给母亲打电话发短信,这时候母亲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满足的笑容。<br> 前不久我碰到一个母亲的学生,他对我说:“你妈妈真正是个好人呢,我考上初中那一年,家里穷的叮当响,开学了,我连一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是你妈妈拿了你爸爸一条裤子连夜手工帮我改了一条......”从他眼里我看到的是无限的崇敬。<br> </h3> <h3>母亲一生积极好学,总能与时俱进,和同龄人相比,不管是心态、身体状况,还是她的思维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值得我们骄傲。看着年轻人都有微信,她说也得学会玩微信,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大家的情况,所以在75岁的时候,她愣是学会了微信聊天、发朋友圈,学生们回来看她,她首先就是加个好友,方便今后联系。<br> 2016年10月的一天,她的学生们不知是谁发起的,到家里来看望母亲,30多个学生,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有的还带来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在母亲的斗室里欢聚一堂,说起当年母亲生动严厉的教学、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多才多艺的引导,学生们如数家珍,回忆起来恍如昨日,母亲却说他们太夸大其词了,好多往事都已淡忘,但从母亲的眉宇之间看得出来她望着这群孩子们有多么的幸福和满足。大家得知母亲会玩微信,当即就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师生情缘”的微信群,希望能时刻与母亲取得联系,现在他们微信中的互动,母亲会非常满足与高兴。<br> <br> </h3> <h3>那些年母亲到底帮助过多少孩子,她从来不跟我们提起,但如今她老人家桃李满天下,每逢过年过节和她老人家的生日,她的手机可热闹啦,短信、电话、微信从全国各地汇集过来,这时候的母亲成了最幸福的人。</h3> <h3>谨以此文在母亲节之际,献给我敬爱的母亲,光荣的人民教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