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作家西游记之四

徐堂忠(草根作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康巴部落</b></h3> <h3>4月29日下午4点左右我们离开了依依不舍的茶卡盐湖,大约150公里不到三小时车程,大巴在一个叫共和县的小镇上停了下来。导游说,“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与其说是一个县,其实她的人口只有12万左右,但她1.7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相当于郴州那么大。她的县城也很像一个镇。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h3> <h3>青藏高原的一天昼长夜短,晚上八点半太阳还没落山,早晨五点半就艳阳高照。4月30日早餐之后约8点多钟上了大巴,走了约20公里,大巴在一个藏族康巴部落特色民族文化村停了下来,同时进村的还有另外几辆旅游大巴。身着藏族服装的藏族姑娘,车一停稳就来到车前,用生硬的汉语和藏语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齐声用“扎西德勒”回答藏族同胞的问候。这是导游先天教会我们的一句祝福语。原后按团队分发到各个藏民家庭。我们由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领进了她的家。姑娘自我介绍说,她是这个8口之家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懂藏、汉语言的文化人,上有90多岁的爷爷,下有两岁多的娃娃。她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述她的家庭情况和民族风情。发自内心地感谢毛主席让他们翻身农奴得解放,感谢习主席的“精准扶贫”政策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她指着村里排列整齐的蒙古包式的十几户藏民新居说,这是这两年国家精准扶贫为我们建的新居,一户一栋,规格一样。这两年政府引导我们搞旅游开发,引进了一些項目,开办了旅游银饰专卖购物店,我们实实在在有了获得感。</h3> <h3>姑娘的穿戴十分讲究,你看不出她是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她的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都是代代相传的宝物,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都是藏族服饰的精典。她家摆放着毛主席和习主席的画像,陈设不少藏族传统家具和物品。干净整洁,家里用政府提供的煤炭烧着暖炉,一进屋感觉十分的暖和。</h3> <h3>姑娘口才很好,她向我们介绍当地康巴部落的风俗习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藏族康巴人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不少地方保留了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一妻多夫制婚姻。她们的住房像蒙古包,因严重缺水使用旱厕,挖一个土坑上面搭几块板。藏族人很少洗澡,据说一辈子才洗三个澡。</h3> <h3>姑娘介绍说,藏族同胞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 4 种。天葬是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是藏民身后追求来世的最高境界,是属于藏传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大自然,回归本然。家属将尸体送往天葬台交给天葬师,天葬师将尸体放在天葬台上,点燃火堆,火堆冒出的浓烟会将周围的秃鹫吸引过来,天葬师将遗体骨肉剥离,分解给秃鹫啄食,尸骨被吃干净视为吉祥,如果有残留,则要将其焚化。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死者的灵魂可以随鹰升天,来世就会有福报。水葬就是去世后尸体放入水中,让鱼来分解啄食尸体,所以当地藏民一般不吃鱼,如果发现有人捕鱼他们会出来制止。藏族人视土葬为打入十八层地狱,头朝下脚朝上倒着竖埋,没有坟墓不立墓碑。只有强盗、乞丐才用土葬的方式。</h3> <h3>康巴人既过藏历春节,也过汉族中秋节;既讲汉语又讲藏语;既供佛像,又贴对联;既吃大米、蔬菜,又吃糌粑、牛肉,既穿藏装,又穿汉装、西装,既相信山神、信仰来世,又相信今生,信仰金钱。既崇拜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又崇尚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康巴人能歌善舞,在康巴有这样一种说法:“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康巴人乐于用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h3> <h3>大约两小时零距离接触藏族同胞,聆听她们的故事,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藏族姑娘还让游客免费现场亲身体验刮痧功效和藏医保健方法。受益匪浅。最后带我们走进了她们设立在村中的旅游银饰专卖购物店,她们的银饰比我们这边贵几倍,19.8元一克的银饰,逛了一个多小时购物店,但购买的游客不多。</h3> <h3>从康巴部落出来,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那户藏民家中,那位美丽的藏族姑娘的声音还萦绕在我的耳边。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藏传佛教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多姿多彩,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庆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h3><h3>(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留言删除)</h3><h3>2019年5月1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