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李家院子是凤凰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群山环抱,四季景色各不同,春天满目翠绿,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漫天飞雪,山舞银蛇。三十多户农家小院规整的散落在一条平坦的山梁上,土墙青瓦,典型的陕南民居建筑。恒紫省道沿着村后的脊梁弯延盘旋,过望河垭达紫阳到川北,每到雨过天晴时,山间云雾缭绕,紫气东来,恰似仙境。一条水泥路从农家门前绕过,直达山沟的尽头,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村子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古时人们过西路坝到省城的必经之地,村头的老古树见证了村子的沧桑变化。</h3> <h3> 初夏的早晨,雨过天晴,气侯凉爽,吃过早饭,我便带上孙子,骑车前往李家院子,站在恒紫路口,朝村子望去,保存完好的土墙房屋,极其壮观。沿村道向村里走去,道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和杂草灌木,农舍的周围是农田和果树,成熟的油菜已开链收割,桃、李果蔬已长出青色的果实,树枝头小鸟呜鸣,几只长着红、黄色羽毛的锦鸡呼啦啦的从草丛里飞起,落在大树杈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村里的房屋大部分都关门上锁,门前杂草丛生,很久没有人住过了,有几户的房顶木料已塌陷,墙体己裂缝,在一家住户的房檐下放着保存完好的风车、手推石磨、收拾庄稼用的农具,几只看家狗懒洋洋的卧在路边或主家门前,看见有人路过,就抬起身子仰天吠叫几声,在山沟的一块水田里,一位老农正端着一个白色的塑料盆,向水田里撒着化肥,旁边的秧田,秧苗已到了移栽的时候,在水泥路坎下的一块梯田里,一对夫妇正在晒打油菜,梿介拍打菜籽杆发出有规律的蓬蓬声,山村显得很安静。</h3> <h3> 在一家房前, 一位穿着花格衬衫的中年妇女,背着背篓从自家院坝坎下走了上来,背篓里装满了打来的猪草,见我拿着相机走来,她不好意思的将脸背过一边,迅速的将背篓从肩头放下,她的双手沾满泥草,脸上滴着汗珠,蓬松的头发上挂着从野刺树上落下的粉红色的花瓣,腼腆的向我打着招呼,山里人厚道,不停地招呼我进屋喝茶。我谢过她的好意,绕过房屋,来到房侧的菜地边,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正在挖地里的大蒜,他穿一身黑色的衣裳,戴着一顶己泛黄的草帽,红黑色的脸庞,清瘦而棱角分明。他很健谈,对李家院子的过往娓娓道来,他说这个院子全都姓李,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搬迁到此,已无从查证,他们这一支从曾祖父辈开始就在这里居住,大集体的时候人口最多,达一百五十多人,包产到户后,前几年,全村老少都兢兢业业的在家种地,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后来,部分年青人不满现状,就出去了,到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方去务工挣钱,慢慢的能出去打工的就都出去了,挣了钱就不愿再回到山里,现在留在村里的只有十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平时村子空挡挡的,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人才多点,也就正月初几那几天。</h3><h3> 对于在城里和社区买房,他有自己的不同见解,他的该子也在下边(指集镇社区)买了房子,让他们下去住,他和妻子坚决不去,在他看来社区环境好,条件好,但开销大,出门就得化钱,啥都的买,娃们挣钱不容易,趁着老俩口身体还行,住在老屋,种些粮食和蔬菜,在搞些农产品,一年的收入也不错,除了生活日用,还能帮衬一下娃们,农闲或学校放假时也下去住几天,帮领孙子。最后他说,现在离开老家到外买房子的人,再过十年大部分都的重返农村,城里咋养活的了那么多人吗。说完话,他摇了摇头,满脸的迷茫和无奈。</h3><h3> 时间过的真快,不觉中己到正午时分,早上还云雾缭绕的山村,现在己是艳阳高照,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朵,铺晒在水泥路上的油菜,在太阳的照晒下发出啪啪的炸裂声,在地里干活的人们,已陆续回家吃午饭。在一户挂着村卫生室牌子的房前,一位老者热情的和我打着招呼,我们坐在阴凉的房檐下攀谈起来,老者己七十多岁高龄,身体微胖,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宏亮,他说,李氏家族的袓先们从湖北迁移到这里后,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开荒种地,修房立业,繁洐生息。这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豆类杂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社和生产队因地制宜,对全村的土地进行分类规划种植,坡下有水源的田地种水稻,政府出钱修了拦水坝和渠道;半坡上的土地修建成梯田,进行土质改良,种植旱地作物;村后的高地开荒开带栽上桑树和茶树,建成桑、茶园,养蚕制茶种木耳搞副业,增加经济收入,村里人吃穿不愁,有零用钱,家家日子过的很舒心,农忙时相互帮助搞收种,谁家有事全村人出面帮忙,邻里间和睦相处,风气很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可相互间的人情味淡了,大多数人家己搬离了山村,到城里或川道去住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上了年纪和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年轻人不愿种庄稼,大部分田地也荒了,现在还能种地的都是六十岁以上的少数人,过几年怕就没人再种地了。政府把水泥路修到了门前,通了自来水,重新架设了电网,多好的条件啊,可就是没人回来住,回来种地,国家这么多人,种粮是大事啊!老人动情的说着,我静静的听着。</h3><h3> 离开村子,站在村头的路口,看看眼前即将消失的村庄,望望山下美丽的社区和高楼,我思绪万千,也许是年龄的关系,近几年对老家的思念越来越深。时常回想儿时在老家的生活场景,不管时世如何变化,在我这一生中对老家的那份乡情是永远不会变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