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史各庄镇毗邻雄安新区,位于文安县西北部,地处廊坊、保定、沧州三市交界处,106国道、京九铁路南北贯穿,文王路、文雄路在此交汇。全镇总面积40.5平方公里,镇区占地面积6.05平方公里,辖区17个行政村(赵王新河北岸9个村街:一村、二村、三村、西町、南町、北辛庄、武各庄、崔马庄、潘庄子,赵王新河南岸8个村街:秦各庄、张各庄、二合庄、新村、王村、口上、杨庄子、韩各庄),总人口23490人,耕地面积26570亩。</h3> <h3> 史各庄镇位于赵王新河省级湿地公园上游,全长11.3千米。我镇将按照市、县规划要求,全面推京南森林湿地走廊示范区建设,逐步恢复洼地风貌,全面打造“水韵宜居地、生态史各庄”。</h3> <h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历长时期的生产实践与知识经验拓展沉淀下来的,作为特殊精神文化内涵传播媒介,史各庄镇对其做好日常保护工作采取了有效举措,使非遗已经成为乡镇文化的主要标识。</h3> <h3>市级非遗:北辛庄裴小苓玻璃油画</h3><h3> 玻璃油画历史悠久,美轮美奂,但是在玻璃上操作起来却很难。在玻璃上绘油画,与画布上绘画完全不同,玻璃既光滑,又很难附着,必须全用反笔方可。反笔作画,这在中国美术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毕竟是一种绘画技法。玻璃油画在中国产生于清初,在当时由于制作材料罕见,就一直被皇家及贵族享用,目前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玻璃油画技法在中国已经失传,廊坊市文安县玻璃油画的出现及传承,使得我们能一窥玻璃油画这门工艺美术的历史真相,裴小苓的玻璃油画制作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h3> <h3>市级非遗:北辛庄铁器打造技艺</h3><h3> 铁匠第一代传承人尚玉龙从清朝末年学习打船钉,那个年代学习这门手艺非常不易,还要签署一份合同“打死无论”,只帮师傅干些杂活,由于第一代传承人尚玉龙勤奋好学,偷偷学会了手艺,后传给第二代传承人尚连喜,第二代传承人尚连喜传给第三代传承人尚德林,那个年代我们这里也是水乡,后来干旱没有什么船钉活了,第三代传承人尚德林去凌成学习打农具后第三代传承人尚德林在1955年-1962年国家铁木厂招去在那上班,因国家按劳分配,家庭条件困难回家,1978年-1955年在公社综合厂上班,第三代传承人尚德林的手艺在我们当地非常有名,提起第三代传承人尚德林的手艺都赞不绝口,第三代传承人尚德林把手艺传给了第四代传承人尚金庄和尚金海,第四代传承人尚金庄和尚金海传给第五代传承人尚永奇传承了这门手艺,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句话道出了打铁行业的艰辛。铁匠铺主要加工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铁器,传统铁匠一般都有个固定的铁匠铺,大多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部所在地,铁匠铺正中安放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炉边架一风箱,侧边立一铁礅,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为苗直蹿。铁匠铺历来是人气旺盛之地,每当农闲时节,特别是冬天,铺子内外就更加热闹了,常常大人小孩一大堆,年轻的小伙子精力充沛,征得师傅的的同意,辩论起大锤子“亢哧亢哧”地给师父当下手,铺子里,有看热闹的,闲谈的定制铁器的 ……各色人等聚集于此。铁器加工是一种原始锻造工艺,其工艺虽然原始,加工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铁器。铁器加工基本有原料,烧料,锻打,锻合,定型,淬火,回火,抛光,打磨等工序。打铁看似简单,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打好一件铁器每道工序须环环相扣,丝毫不能马虎。而淬火,回火铁器加工的核心技术。淬火就是热处理,即把加热好的铁器突然浸在水中使其冷却,以提高铁器的硬度及耐磨性,在所有工序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活,铁器下火淬火温度的高低,水中淬火时间的长短,淬火部位的选择全凭实践经验,一般人很难精准把握,如果技术不过关,铁器不是容易缺口就是容易卷口。淬火后铁器硬度会增高,脆性也会变大,为了降低其脆性,往往需要再回火,将成品重新加热,然后慢慢冷却,使其更有韧性。</h3> <h3>市级非遗:武各庄清水毛毡制作技艺</h3><h3> 清水毛毡制作在华夏大地曾广泛分布,这一手工艺的具体历史年代已无法考证,在明清时期这一行业比较兴旺发达,历史上,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用,清朝康熙年间皇室专设“檊毡局”用来制作皇室和清军使用的各种毡品。民间从南至北更是坊间林立盛极一时,当时还成立了这一行业的民间组织毡帮,毡匠成为当时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毡制品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陕西清水毛毡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李师傅逃难史各庄镇武各庄村落户。1955年武各庄村创办村企檊毡厂,李师傅负责教学清水毛毡制作,产品主要有书画毡、毡帽、坑毡等,并为东北驻军制作毛毡坎肩,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东北,产品供不应求。因各种原因檊毡厂于1989年倒闭。在毡厂创办期间李师傅将所有技艺亲传关门弟子苑百申,檊毡厂于1989年倒闭后,苑百申自己接手檊毡厂,其子苑国胜其孙苑伟康传承至今。</h3> <h3>县级非遗:古洼号子</h3><h3> 南町村“古洼号子”流传于山西,至今有几百年历史,明朝洪武年间该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由于此地四面是河,有时水患严重,就用木檩打桩围土以保护房屋,在打桩时由于人很多,就需要有一人喊号,其他打桩人附和,喊号能起到用力整齐、打的有劲,还能提起大家的精气神。在1939年和1963年文安县洪水泛滥时,南町打桩班两次赶往县城救险,护城打桩。在县城南关村打桩喊号时,由于号子喊的好听,使得当地灾民有了生存的希望,灾民们也高兴地喊起号子,提起打桩人的精气神,一天打下三根12米长的木桩,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扬,当时打桩人现场现编词、谱、调子,号子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听之如歌,周围群众不是发出一阵阵喝彩声。后来古洼号子还被广泛用在村民搞建筑时打夯上。如今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都能喊上几声,一些年轻人如张永山、张金乐、张东元、张傻子等也将“古洼号子”传承下来,该项目现被评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 <h3> 史各庄镇古属文安县沿河四镇,为水路码头,交通发达,人口密集,许多特色小吃远近闻名,制作手艺传承至今。 </h3> <h3>史各庄蓬莱饭店邱氏金丝焖饼</h3><h3> 1979年由王村邱宝乱亲手研制,自己烙饼,层多层薄,手工切丝,饼丝纤细匀称,且整而不碎,上火小火慢焖,外焦里嫩,煸炒至金黄色,做法多种多样,有肉焖、素焖,鸡蛋焖等,做成的金丝焖饼香而不腻,再配上一碗鸡蛋汤,香味、口感、饱食度极佳。现已传至第三代邱学成手上。</h3> <h3>北辛庄小平烧鸡</h3><h3> 鲜嫩清香、肉质劲道有嚼头,为文安县十大美食之一,日产三百余只,供不应求。</h3> <h3>史各庄烩饼</h3><h3> 以饼边为原料切丝,搁置多久都不会变软,并配以豆芽、丸子、豆腐等多种辅菜,分肉烩、素烩、肉素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h3> <h3>史各庄义兴熏肉</h3><h3> 历史悠久,传承百年,皮嫩肉美,肥而不腻,瘦不塞齿,肉鲜味美,色香味俱全。</h3> <h3>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旅游者可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史各庄镇毗邻雄安新区,定会借势成为新区人民游玩休闲的好去处。</h3> <h3>南町古树</h3><h3> 这棵古柳树位于大清河南堤,属于当年文安古八景之一的“万柳金堤”景观:长堤拂柳,绿荫拢翠,蔓条滴水,卓干参云,苍烟翠霭中时见帆樯来往,仿佛置身于画中。当时沿堤栽植许多柳树,一为观赏,二则汛期还可伐干为桩,防洪固堤。但随着年月流逝,至今只留此一棵树王存活,树龄约100多年,直径2米,需三人方可合抱,路边笔直的毛白杨林立成行。抗战时期吕正操将军带兵行军途中,曾于此树下露营歇脚。另据老人们讲,此树很有灵性,一些当官的拜过此树能升官,经商的拜过此树能发财,因此引得许多人常来祭拜此树。2018年6月县委书记、县长及部分县领导来参观此树,县委书记陈玉亮同志口称此树为“南町古树”,指出要加以重点保护。</h3> <h3>王村烈士纪念碑、烈士祠</h3><h3> 该村村北有西南东北向赵王河穿过,东南1000米为京广中线。村中的烈士纪念碑、烈士祠均为县级文物。纪念碑建于1962年,位于村中心偏北,南北向水泥路北头,北侧为该村电塔,四周为民房。该碑保存较好,由碑额、身、座三部分组成,通高4.5米,碑身宽1米,碑座宽1.4米,砖混结构,正面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侧碑文为“为有牺牲多壮志”,左侧碑文为“敢叫日月换新天”,碑座正面题“继承先烈遗志”,右侧碑座题“不忘阶级苦”,左侧碑座题“牢记血泪仇”。碑背面记载了烈士籍贯、年龄、生前所在部队及牺牲年月等情况。烈士纪念碑北侧为烈士祠,3米见方,内供有烈士碑上的烈士牌位,始建于1952年,后损坏,该村于2004年重建。</h3> <h3>桃园旅游</h3><h3> 史各庄镇的万亩果园就在南町村西,现在种植各种果树的虽然少了些,达不到万亩,但该村仍然有许多农户种植桃树,达50多亩。春季赏桃花,夏季搞采摘成为该村的旅游项目之一。</h3> <h3>百亩荷塘</h3><h3> 今年该村在赵王新渠北岸建成了百亩荷塘,形成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不但可于夏季供人们游玩赏花,秋季采藕,还将搞荷叶保健品、干莲子、鲜莲蓬等附带产品的深加工,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h3> <h3>口上村崔记忠根雕 </h3><h3> 崔记忠是文安县史各庄镇口上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多年前迷恋上根雕艺术。他亲手制作多种雕刻工具,凭着不懈的坚持,把自己弄来的树根,经过精心雕琢、修饰、打磨抛光、喷漆等一系列程序后,加工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作品,在当地村民中传为佳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