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赵树理故居

sss

<h1>   一</h1><h3><br></h3><h1> 清明时分,春风和煦,阳光正好。</h1><h1> 晨起即驱车前往100多公里之外的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瞻仰赵树理先生故居。出陵侯高速沿端润线行驶15公里左右,沁水侧畔、牛头山下便是闻名遐迩的尉迟村。尉迟村原名吕窑村,为吕姓族人居住,相传唐时大将尉迟恭曾居住在此,因村民敬仰尉迟恭的贤良美德遂更名尉迟村。上世纪初,从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人民作家赵树理,更使它声名鹊起。</h1> <h1>  尉迟村面临端润公路有两座高耸的大门,南面一座为“尉迟门”庄严华丽,北面一座为“树理门”素洁高雅,树理门三字为我省著名作家李才旺先生书写,两侧门柱上镌刻着一幅楹联:“心系尉迟铁笔写成翻身篇,情绕沁水圣手描出变迁史”。</h1> <h1>  进尉迟村穿街过巷,村中有一座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坐北朝南,东南角为大门,门侧石碑上书写“赵树理故居”。院中有十数人,为赵树理先生后人今日回乡祭扫,其中一老年妇人忙招呼我们进堂屋参观。老妇是赵树理先生三儿媳,叫吕美赛,尉迟村人。她向我们一一介绍,屋中陈设全为赵树理先生生前使用过的书籍书柜书箱等物品,还有先生和家人亲友大量的珍贵照片。</h1> <h1>  赵树理故居为清代建筑,现存有堂屋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东西屋各三间,西南屋二间,砖木二层结构,堂屋和东西屋为出檐楼廊,楼梯和栏杆皆为木质。东屋为赵树理本家族人所有,其余房屋为赵树理所有。堂屋为赵树理先生物品陈列室,西屋为赵树理先生出生和结婚的地方。1945年冬,赵树理先生回乡省亲在西屋楼上创作了叙述抗日战争时期进步农民与反动地主斗争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h1> <h1>  故居古朴典雅、青砖海墁,院中古树参天、钟灵毓秀,风过树梢、倦鸟归巢,诉说着一个人民作家不凡的人格和永久的传奇。</h1> <h3>  </h3><h1> 二</h1> <h3>  </h3><h1> 牛头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沿山间小路蜿蜒曲折,牛头山上长眠着赵树理先生。</h1> <h1>  赵树理陵园占地50亩,陵园正面为赵树理先生坐像,平静安详、刚毅坚强、深沉睿智。</h1> <h1>  像后为纪念亭,亭下有石碑,碑文云:</h1><h1> “赵树理,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本月初九日,公元一九〇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生,公元一九七〇年九月二十三日故去,终年六十五岁。</h1><h1> 赵树理是中国共产党老党员、老作家。他在数十年创作实践中,坚持毛泽东文艺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他为文艺大众化和普及工作不懈奋斗终生。</h1><h3> ………………</h3><h1> 赵树理写小说写戏剧写曲艺写思想杂谈,党需要什么就写什么,他遗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流传百世。十年浩劫期间,赵树理的精神和肉体都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含冤地下。他因多次被抄家,使他的手迹原稿未发表的遗稿信件写作笔记,片纸只字荡然无存,这永不能再弥补的损失,真是中国文艺史上的悲剧。”</h1> <h1>  赵树理陵墓鲜花环绕,墓前摆放着赵树理后人和尉迟小学学生敬献的花篮、花圈,花圈上写着“山药蛋派开先河,圣手铁笔为人民”的挽联。</h1> <h1>  陵园两侧有数十块石碑,上面是名家大师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评价。“赵树理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写的,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感情,思想情绪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陈荒煤)”,“是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周扬)”。“赵树理一生为工农兵创作,他的作品有的他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地方风格(刘白羽)”,“是‘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楷模(马烽)”。</h1> <h1>  春日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青松翠柏掩映着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沁水东流,山河拥抱的不朽灵魂启迪着后人不断前行。</h1> <h1>  三</h1><h3><br></h3><h1> 赵树理的学习工作经历大都在晋东南一带。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到了北京工作,仍坚持返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和农民打成一片,和群众生活在一起,足迹几乎遍布晋东南所有县区,而今在长治、晋城一带建有许多赵树理先生的纪念场馆。</h1> <h1>  长治市上党区璩寨村建有赵树理纪念馆。赵树理于1952年-1960年之间,每年都要在璩寨村居住采访、深入生活,寻找写作素材,捕捉创作灵感。1955年11月,赵树理在璩寨村写过一封致中国作协的信,说明了自己来璩寨村的理由和想法,他在信中说,“我与十一月三日出发赴太原,正赶上山西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得于会议中听到各地方的报告,十三日随长治地委赴会的同志们到长治专区,十九日才到潞安县的璩寨乡。这个乡是潞安县的模范乡,有三百户以上的大社,现在正在准备转为高级社,今天就要开党团员大会,研究全面规划问题。……我初到这里,一切情况都不熟悉,也不愿在为干部加任务,所以就旁听一些谈材料、解决问题的会议。我觉得这样足以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我想在这里住一个较长的时期。”</h1> <h1> 纪念馆的杜军老师长期潜心研究、颇有心得,说起赵树理是滔滔不绝、娓娓道来。他说,赵树理在璩寨期间,常常是走到那家吃那家,和村里百姓促膝长谈,时间晚了就在老百姓家住宿,所以现在很多村民都能回忆起赵树理的往事。赵树理一般看到村里人吵架,都不让人劝,而是在一旁仔细观察吵架人的动作,品味他们的语言,看够了才去劝开,并给人摆事实讲道理,如果是看小孩子吵架,赵树理还会给小孩子每人送上一两块糖果。一开始村里人还不理解,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反而对赵树理产生了敬意。在此期间,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名作《锻炼锻炼》、《五里坡》等作品,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像《锻炼锻炼》中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是当时文艺作品中少见的中间人物形象,颇有时代气息,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h1> <h1>  平顺县三里湾村,有一处农家小院,几孔窑洞,这是赵树理创作《三里湾》时的住所。三里湾村原名川底,是全国劳模、全国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郭玉恩的家乡。1952年春,赵树理到郭玉恩农业社蹲点,在这里赵树理与农民群众一起生活学习劳动,参与了农业社秋收、分配、扩社、开渠等一系列工作,并依此为背景、以郭玉恩等川底人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三里湾》。《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品之一,后来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影响广泛。现郭玉恩的小儿子郭志福管理者这个小院子,每当有游客来临,郭志福就打开院门,向大家一一讲述赵树理和郭玉恩和川底村的悠悠往事。</h1> <h1>  在长治师范校内建有赵树理陈列室。赵树理先生于1925年考入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长治师范的前身,赵树理在这里学习进步成长。在1927年10到11月间,他参与领导了四师全体同学驱逐校长姚用中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赵树理一生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为今后投身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赵树理师范毕业之后,1929年到家乡沁水县西关模范小学任教,1936年在长治乡村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他是我们优秀的学长,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长治师范历经百年历程,硕果累累、成就非凡,在新时代即将走向更加辉煌的征程。赵树理先生是长治师范培养出来的杰出校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标杆,作为后学晚辈,自是以长师为荣,更为赵树理先生为傲。</h1> <h1> 四</h1><h3><br></h3><h1> 赵树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原则,长期在农村生活,其作品富有浓郁的农民风格、农村气息。</h1> <h1>  《小二黑结婚》是其代表作品,作品取材于根据地一个真实的故事,小说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成为夫妻的故事。作品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和小二黑、小芹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通俗流畅、戏剧冲突激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彭德怀称赞说“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h1> <h1>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写了根据地农民与地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李有才无疑是先进农民的代表,年轻活泼、富有智慧,有编“快板诗”的本领,他既说开心话,又敢说真心话。地主阎恒元把持村政权,李有才就编了一段快板:“村庄阎恒元,一手遮住天,自从有村长,一当几十年。年年要投票,嘴说要改选,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小说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特别在语言上形成了独特的赵氏风格。</h1> <h1>  赵树理的作品有典型的北方地域特征,语言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善于运用“外号”来展现人物特征,像“小诸葛”、“三仙姑”、“能不够”、“常有理”、“一阵风”等令人难以忘怀。赵树理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多表现抗战和合作社时期的故事,反映新型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进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的情怀,至今读来仍有其现实意义,闪烁着他理想的光芒。</h1> <h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赵树理为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在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他的个性化语言和独特创作手法为后人所敬仰学习借鉴。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以及张石山、韩石山等一批作家兴起,奠定了“山药蛋派”在全国文坛的崇高地位。</h1><h1> 斯人已去铁笔圣手传佳话,</h1><h1> 风范永存高风亮节启后辈。</h1> <h1>  后记:山西省太原市南华门15号,距省作协办公楼一路之隔,为赵树理生前太原故居。1965年到1970年,赵树理在此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时光。故居原为两进四合院,现仅存前院,2004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太原市保持原生态的文化名人故居。院中有赵树理塑像,东厢房为赵树理生平事迹展览,介绍了赵树理一生为人民大众写作的历程,西厢房保存着赵树理生前使用过的衣柜、办公桌、皮箱等物品,极为珍贵,睹物思人,仿佛能看见赵树理当年辛勤笔耕的模样。特别是一张书桌更引人注目,原为美国大使馆办公用品,质量上乘、造型精致。1949年,美使馆撤离时,赵树理以旧币三万元购得,折合人民币300元,算是一件贵重物品。</h1><h3></h3> <h1>  乙亥冬月曾3次造访赵树理故居,前两次竞不遇。原因是只有工作日才开放,我是星期天连去两次,可见我愚笨之极。第三次,专门抽工作日前往才遂心愿。那日去时,已是初冬季节,具有民国风范的建筑萧条冷落、访客稀少。与院外的车水马龙、喧哗热闹形成对比,倒也与赵树理现时的寂寞相配。</h1><h3></h3> <h1>  赵树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在首都北京生活了10多年,先后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协常委,北京市文联主席和《文艺报》、《小说月报》、《人民文学》编委。赵树理在北京曾有三处寓所,现都已做他用,遗憾不能以故居存世。</h1><h3></h3> <h3>感谢CBB先生提供部分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