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北京的胡同(十七)

荷雨冰花

<h3>和平门,是我多么熟悉的地方,我的家原来就在和平门外,我在这里出生我在这里成长,我的童年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在这一带渡过的,在这里有我坚如磐石的发小,在这里有我不可磨灭的记忆!今天,我要游走的是和平门里北新华街东北方向的这一带街道胡同。</h3> <h3>北新华街北起西长安街,南到和平门。北端连接府右街,南端连接南新华街。明朝时,这里是一条排水的渠道,称“化石桥大沟渠”。化石桥大沟是在明朝兴建北京城时,利用原有的天然河道开凿的减水河,其功能是在汛期将三海的洪水分流至护城河,平时则排出两岸的生活污水及雨水。大沟总长度大约1公里,为南北走向,位于北端的沟首分为两个汊沟,分别在六部口和如今北京音乐厅对面的双栅栏胡同。两个汊沟在今东绒线胡同、西绒线胡同交口处位置汇合后,向南穿过化石桥水关(今和平门的位置),进入前三门护城河。</h3><h3><br></h3><h3>民国初年,护坡大多已经垮塌,沟内填满垃圾、渣土,过水能力大幅减弱,明沟渠多改为暗沟。1913年,化石桥大沟渠也改为暗沟。</h3><h3>1918年,在原沟渠上兴建了大道,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的北京内城南城墙上开辟一个约三、四十米宽的豁口,建成了两个对称的拱券形门洞,每券高13米、宽10米,还装有红漆铁门,拱券门上方增高为平顶增檐,墙体两面加厚如同城台状。1927年竣工启用,初名“新华门”,北新华街便是因为位于新华门以北而得名。北伐战争后,当局采“中正和平”之意,将新华门更名为“和平门” ,以区别于北京皇城南墙中南海宝月楼下开辟的新华门。该门的开辟,使南新华街、北新华街连为一线。</h3> <h3>西东新旧帘子胡同,位于北新华街东侧。东旧帘子胡同明代旧称“莲子胡同”,因谐音演变为“帘子胡同”。帘子胡同南侧后来又衍生出一条新的胡同,为与旧有的帘子胡同区别,遂分别称为“新帘子胡同”和“旧帘子胡同”。1913年开辟北新华街,新旧两条帘子胡同都被分割为东西两段。明代这里是男妓出没的地方。</h3> <h3>帘子胡同和八大胡同分别是明代和清代北京男色的中心,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男色的中心。明代的卖色者称为小唱,是一些唱曲优伶;清代的卖色者称为相公,是一些唱戏优伶。</h3> <h3>西交民巷与长安街平行,东起广场西路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该胡同在明清的地图上称为”西江米巷”。西交民巷到晚清民国初年这里建设了多家国内外的银行,成了京城的金融街。</h3><h3><br></h3><h3><br></h3> <h3>早年在西交民巷内还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太常寺、銮仪卫等衙门。今人民大会堂南门外有条南北走向的路,即清代之刑部所在地,民国后改为司法部,其地名为司法部街,是清都察院、大理寺所在地。<br></h3> <h3>西交民巷,早年多银行,清代有大清银行,民国初年改为中国银行,除此之外,还有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据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各银行竞相在西交民巷选址建楼,除了以上提到的四家银行外,还有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工银行、福顺德钱庄、平安保险公司、</h3><h3><br></h3><h3><br></h3> <h3>大陆银行位于西交民巷东口,于1919年建立,创办人是谈荔孙。他曾先后任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北京分行经理。大陆银行先在前门外西河沿路南,后在西交民巷靠东段建筑大楼,楼坐北朝南,在金城银行对面,1922年建成。人们都称赞大楼外观壮美,楼内设备富丽堂皇。大楼基座用大块花岗石砌造,上层檐口挑出,入口大门做重点装饰,三层拱门内嵌券柱,两侧做科林斯壁柱。大楼营业厅有大理石柜台,楼顶镶嵌彩色玻璃,室内设备、家具均是特定制作。楼顶设有钟楼,楼的母钟连接子钟;顶上的圆形钟,远看、近看都吸引人。</h3> <h3>北洋保商银行,创办于1910年,原为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立,故名“保商”。1919年全部实现所期目标。1920年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在西交民巷重建新楼。七七事变后停业。1938年2月,华北敌伪政权在此楼址建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曾流通于华北地区的敌伪货币“准备票”,即源出于此。此楼现为中国钱币博物馆。</h3> <h3>东绒线胡同北侧有几天称作宗学的胡同,所谓“宗学”,就是为皇室子弟开办的学校,就是皇家的贵族学校。宗学开始于宋代,明清延用。清顺治十年设立宗学,收皇族宗室子弟入学。雍正二年(1724年),设左右二翼宗学,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左翼宗学;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子弟入右翼宗学。左翼宗学在北京东城区金鱼胡同,后移史家胡同,右翼宗学在西城西单牌楼以北的小石虎胡同,乾隆二十一年左右,右翼宗学迁往绒线胡同。右翼宗学校址位于现在的绒线胡同北面,如今这里是一六一中学所在地。</h3><h3><br></h3> <h3>兵部洼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因在明初所设中央官府兵部西侧,地势低洼而得名,后兵部迁至皇城东,此地仍沿旧称。兵部洼胡同和石碑胡同南北相接,连通了西长安街和前门西大街,在他们的东边,紧贴着就是国家大剧院,再往东是人民大会堂西侧路。</h3> <h3>西文昌胡同在西交民巷北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清代因为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阁建在此地,故胡同也被称作了文昌阁。 西文昌胡同的2号就是文昌阁旧址,但是阁已无存了,只留下了地名。1911年胡同改称西文昌阁。1965年定名为西文昌胡同。</h3><h3><br></h3><h3>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文昌封为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他是天上掌管考试功名的最高神灵,堪称文章之神,谁要是得到他手上之笔一点,便过目成诵,文如泉涌。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他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想想原来以科举考试定功名,而文昌君又是掌管科举考试的神明,掌握着天下读书人的命运,那是多大的权力呀。因此元明以后,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逐渐普遍。</h3> <h3>石碑胡同始于明代,以石碑得名。是什么石碑能如此引人注目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胡同南口为明锦衣卫故址,此处曾题名碑。《顺天府志》“刑部在皇城西,即明锦衣卫故址称建。大堂壁间明锦衣卫旧有锦衣卫题名碑,后毁于火”。</h3><h3>另一种说法是,在石碑胡同北口,有一通下马碑。这通石碑高约四米、宽约一点五米、厚约三十五厘米。为汉白玉石雕琢而成,上刻八个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竖立于西长安门之外,明代的锦衣卫,清代改为銮仪卫,是皇家的禁卫机构。今石碑胡同以东的地带,皆为明代锦衣卫故址。</h3> <h3>东安福胡同位于新华门南面,站在胡同里,隔着长安街和高高的围墙,能看到新华门前飘动的国旗,也能听到电报大楼悠扬的钟声。2009年3月起,因长安街拓宽,安福胡同得北侧已经拆除,建起了一座座高楼。</h3><h3><br></h3><h3>安福胡同里原有“回回营”,传说香妃入宫乾隆皇帝为她建了宝月楼即今天中南海的新华门。为排解香妃的思乡之情,在宝月楼南侧建有回回营,香妃可以站在宝月楼上看到亲人,以排列忧伤!</h3><h3><br></h3><h3>安福胡同原有清真寺。袁世凯迷信风水,他以中南海为总统府后,于1913年将宝月楼拆改为新华门。在妖言蛊惑下,这位洪宪皇帝竟下令在新华门内建了一个厕所,又信清真寺坏其风水,便以拓修新路为名,派出数百名便衣暴徒,将清真寺拆毁,还在新华门对面建起一溜灰色花墙,以遮挡路南外国兵营及破旧民舍,将清真寺正门彻底封死,一段历史遗迹差点儿湮没于流逝的岁月。</h3><h3><br></h3><h3><br></h3> <h3>“六部口”位于长安街沿线,它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从“大六部坑”“小六部坑”这俩地名演化而来的,也有说古代去六部衙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要打这个街口穿过,因而得名。如今的六部口,有著名的电报大</h3><h3>六部口是条街道,也是个地名,是北京西城长安街南面一片约300平方米地盘的统称。据说那里最早不叫六部口,而叫六部坑。相传,明清时期那里有两个土坑,一大一小,大的叫大六部坑,小的叫小六部坑。人口逐渐增多,土坑被慢慢填平,后来人们又在土坑上修建了房屋,便形成了街道。六部坑的名称始于何时,谁先叫出来的,现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字面判断及有关史料记载,它除了与那一大一小两个坑有关外,还与明清时期的六部有关。六部是旧时官府衙门的名称,产生于隋唐时期,这个称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涵义,所属的部门和职能也不完全相同。六部口位于天安门千步廊以西,距天安门只有半袋烟的路程,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一般都候在六部口一带等着朝见,一旦得到旨意,便从六部口超近路往东经绒线胡同、兵部洼胡同直达六部。所以那里就相当于进出六部的巷口,自然就被叫做“六部口”了。如今的六部口虽然没了往昔的风光,但那里不失往昔的喧闹,周围是一些重要机关的办公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