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欢乐故地行

谭承德

<h3>2019年5月份正是春暧花开的时节。11日这天早晨,少有的蓝天白云在施放着自己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普照着郁郁葱葱的大地。在通往潍坊东部洁净平整的公路上,急驰着两辆轿车,车厢内说笑声声不绝于耳,公路两侧的树木好象是迎接着自己客人张开了绿色的双臂。坐在车里面的是一群60岁以上的俊男靓女,他们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多年的心愿,就是到40多年前他们曾经在那里劳动和生活的地方——高密市大牟家镇大迟家村。全体人员的合影。</h3> <h3>他们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今天是他们在阔别43年后再度踏上这块热土,故地重游,走亲访友,回忆在这里的成长之路,亲眼看一下当年在这里劳动、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感受年轻时的奋斗时光。</h3> <h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这些大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年龄只有十几岁,就在人生的初步阶段实现了自己的生活逆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自己的梦想和创业打下了勇于吃苦耐劳的坚实基础。转眼间他们就从青丝白发的知识青年到事业有成的耳顺之年。因此,那段时光对他们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h3> <h3>对于记忆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街,一人一景都感到那样的熟悉和陌生。在这里曾经的老人不少已经西去,曾经的年轻人大都已支撑起了自己的重任,成为艰苦创业、加快发展的带头人和生力军。这些都是他们所牵挂、所关心的、所期待的,自豪和敬佩之心由然而生。</h3> <h3>当年的老支书,听说知青的到来,不顾年迈体弱,热情地握每个人的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h3> <h3>副组长杨玉格兴奋不异。</h3> <h3>亲切地问候,表达着各自的美好回忆。</h3> <h3>老友相聚,一见如故。</h3> <h3>当年的代班大哥已是近七旬老人,相见之时,激动不已。</h3> <h3>欢乐的笑脸,发自内心。</h3> <h3>留下这段美好的瞬间。</h3> <h3>参观村中的面貌。</h3> <h3>当年的代班小伙,已是白发的老人,但是自信的力量不减当年。</h3> <h3>回忆的最好方式就是边看边聊。</h3> <h3>当年的知青组长和老支书聊的会声会色。</h3> <h3>女知青刘玉华、蒋桂英、李金秀、徐秀娟高兴自然,情不自禁。</h3> <h3>一切都感到新鲜美好。</h3> <h3>蒋桂英、徐秀娟在村委会门前的顺拍留念。</h3> <h3>李金秀、刘玉华在村党群工作中心前的留影。</h3> <h3>迟尊庆大哥和谭承德笑脸相印。</h3> <h3>老知青韩爱国与村里老会计家属留影。</h3> <h3>齐安民、韩庆安李金秀在当年老知青居住的门前感概万千。</h3> <h3>王连春用手机拍下这一去不返的知青大院门口的残墙断壁。韩爱国面对着这样的场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h3> <h3>40多年前居住的土墙草屋还保留着。</h3> <h3>曾经的宿舍前拍照留念。</h3> <h3>当年的知青大院已经墙倒屋塌,只留下了残缺的大门砖垛和杂乱不堪的苇草。</h3> <h3>曾经的住房,难舍的记忆。</h3> <h3>破旧的屋山墙诉说着风雨浸蚀经历和当年知青生活的景象。</h3> <h3>破房的北面墙危险到随时都会有倒塌的可能。</h3> <h3>当年的知青大院已不再热闹喧嚣。</h3> <h3>知青居住的房后斜坡小道也已填平成为小树的家园。</h3> <h3>路边的大水湾也没了当年的景象,早已被黄土填满。</h3> <h3>杂草小树已经遮盖了行走的弯曲小道。</h3> <h3>这里已经完全没有了40多年前的村街景象。</h3> <h3>只有这几间残破不全,无人居住的旧房子向它曾经的伙伴诉说着当年的点点滴滴。</h3> <h3>这是知青大院前后邻居的住房。</h3> <h3>七倒八歪破旧不堪的门篓子。</h3> <h3>这里也是人去房空,杂草丛生。</h3> <h3>知青曾经住过的土坯房窗户。真实现状、真实的写照,这里已经完全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h3> <h3>4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们插队落户的乡村有了较大的变化,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里地处高密西北的边缘,自然资源缺乏,村民只能靠种地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特别是没有适合自己优势的工富业项目,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是知青们在村委会院里合影留念。</h3> <h3>徐秀娟灿烂的笑容,体现了对这次故地行活动的满足。</h3> <h3>两位老姐妹笑容可亲。</h3> <h3>老支书的祝福。</h3> <h3>43年后的今天,知青们又相聚在曾经的土地上。吃一顿大迟家饭、喝一碗大迟家水毎个老知青都感到无比的惬意和美好。来吧老知青们,举起手中的酒杯,共同祝福大迟家村的美好未来。祝愿老支书和全体村民们身体健康,梦想成真!</h3> <h3>徐秀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激动的笑脸,不放过每一个留影的机会,笑容可掬。</h3> <h3>刘玉华抓紧时间寻找合适的场景,拍摄如意的照片佳作。</h3> <h3>酒终饭余餐厅內的热烈气氛达到了高潮,欢笑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兴奋不己。韩爱国、韩庆安高兴的笑脸难以言表。</h3> <h3>陈新国同老支书高兴地观看老知青的歌曲轻唱。在大家的掌声中,徐秀娟热情地为在坐的每一位表演了精彩的舞蹈“白毛女”,再次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h3> <h3>徐秀娟为大家表演的舞蹈。</h3> <h3>谭承德、陈伟二人也为大家奉献了自己喜欢的歌曲,在坐的人员不时给他们送来祝福的掌声。欢歌笑语阵阵,掌声不断响起,今天中午的相聚使每个人都欢乐无比,难以忘怀。40年的期盼、40年的等待、40年的记忆、40年的相聚化作了永恒的希望和祝福。伟大的知青岁月将永远载入我们的史册,也终将成为每个知青人的辉煌印记!</h3> <h3>迟尊庆喜笑颜开。</h3> <h3>王连春笑脸自如。</h3> <h3>蒋桂英笑容灿烂。</h3> <h3>津津有味的观赏演出。</h3> <h3>陈新国同老支书的瞬间抓拍。</h3> <h3>发自内心的开心。</h3> <h3>我也来一首歌曲吧。</h3> <h3>就唱滕格尔的“故乡”行不?</h3> <h3>参加欢乐故地之行的老知青同村里的老支书迟永利和代班大哥迟尊庆一起合影留念。</h3> <h3>结束语——下乡高密迟家村,胶莱河畔曾扎根。天地广阔铸理想,青葱岁月留初心。四十三载记忆梦,故地之行成为真。健康快乐每一天,美好生活家更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