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岁月.印象

庄子

<h3><font color="#167efb">📗父爱如山!母爱似水!</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一</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一题记</span></font></h3><h3>📧父亲头天下午还在城南河背家里与嫂子聊天,谈得甚欢。第二天早上5点左右却突然间永远离开了我们,走的时候大家还都在睡梦中,走得那么匆忙,都没有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更别说留下什么片言只字!噩耗传来,我们大家都悲痛欲绝,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怎么昨天都好好的,今儿却溘然长逝?!唉唉,真的是太突然了!真的是不能接受!父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的时间,定格在公元二O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h3><h3>💌不过,细想起来,征兆还是有的,去年端午节我们大家在半山家里聚餐,发现父亲舀汤的手竟然有轻微的抖动,这种变化,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搞不清楚,也许就是身体衰老的迹象吧。今年元月中旬父亲因心脏不舒服住进了人民医院,后来又转至赣州治疗了十多天,直到过年前一天才出院回家。对于父亲的离世,我们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真的,父亲住院前还曾讲过他身体很好,以前从没进过医院用过医保卡,平时有点伤风感冒去药店买点药吃就没事。这次住院打针吃药后,本以为他的身体会渐渐好起来,没想到过年一个多月后父亲就离开了我们,这次大病竟成永诀!</h3><h3>(图为父亲于1979年11月的画像)</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父亲驾鹤西去,唯有向隅而泣。夜不能寐,有关父亲的往事渐渐浮现在脑海中……</h3><h3>📩父亲长得帅气,身高1米75,略显方长的国字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眼。鼻子有点高,头发有些自然卷,象海上的波浪一样流淌在额前。而母亲长得清秀、动人,浑身透着灵气,和父亲很是搭配,人们常说父母结合是郎才女貌。母亲是个爱干净的人,在百货公司上班时,一定要把货摆得整整齐齐,把柜台抹得一尘不染。在家里,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母亲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她做的几道拿手菜我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而父亲在我最初的印象中,是个一脸严肃、脾气急躁的人。小时候在我能记事时起,我就有点怕他。记得还是在河背街粜米巷住的时候,因为家里人口多,生活压力大,父母难免会因为家庭琐事争吵,吵架的时候父亲显得很凶,声音洪亮,装腔作势,甚至拿起东西作摔出状,这时候旁观的邻居们就会上前劝阻,并抢去他手上的东西。对父亲同母亲吵架时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我才四五岁的时候就对父母吵架有种恐惧感,惧怕父亲那种举手欲摔东西的样子,以致于晚上睡觉时不敢单独和父亲睡,即使是睡在一起,我也要离得远远的。但是实际上,父母吵归吵,双方没有真正动过一次手,每次都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久而久之,对父亲也就没有了畏惧感。记忆中,父亲十分少骂过我们这些兄弟姐妹,更没有动手打过我们。</h3><h3>📮小时候大多数时间我都是跟母亲在一起,母亲常常晚上要值夜班,我也要跟她一起去。母亲在百货公司上班,每隔十来天就要去值夜班,就是在门店守夜。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屁颠屁颠地跟着母亲去八一路的门店里,到了店里后,母亲就仔细检查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没有摆放整齐,检查大门有没有锁好,并且压上门闩。做完这些检查后就铺好床,挂上蚊帐,最后在床两端各放一把扫帚,说是为了避邪,也是为了壮胆,然后关灯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收起床铺,关门回家吃早饭。路上,各种美味的早点香气扑鼻,引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我就缠着母亲给我买早点,经不住我一哭二闹,母亲也时常买点我喜欢的油条、油饼路上吃。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值班时不叫父亲去代呢?毕竟父亲是男人,胆子更大。母亲说:以前会代我去值班守店的,后来他要下乡,有时晚上不回家,工作也挺辛苦的,还是我自己去值班,也没什么可怕的,不是还有你这个小男子汉做伴吗,我就更不怕了!那么小母亲都说我是男子汉,我仿佛真是男子汉一样,每次母亲值班我都为她做保镖。</h3><h3>(图为父亲的第二代身份证)</h3> <h3>📤其实,父亲以前是替母亲值晚班的。只是因为最近工作忙,还经常下乡,有时早上要很早出去,所以常常还是母亲自己去值班。为体谅母亲工作上的难处,也是因为生多了小孩的缘故,母亲身体比较虚弱,父亲就经常托别人在外地买营养品给母亲,什么人参啦、蜂王浆啦、麦乳精等等,这些营养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比较稀缺的东西,我也见父亲会想方设法买来给母亲补补身子。记得这些盒装的蜂王浆都是用密封的玻璃瓶装的,吃的时候,用一分硬币大小的砂轮在玻璃瓶颈上划上一圈,用手一掰就开了,把塑料吸管插进去一吸,几毫升的液体就吸到了嘴里。有的时候母亲自己会买,有时是父亲托熟人从外地带回来。还是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晚上去剧院看戏,天还下着雨,看完戏后父母就来到剧院一个朋友房间,说是感谢他从上海带回营养品,那个上海阿拉还给我吃了一种味道很好的酱菜,酸酸甜甜的,从没有吃过!还有一次是到了八十年代吧,反正事隔多年,四哥用汽枪打来三只鸟,因为数量少怕母亲吃不着,炖熟后父亲就先取出一只端给母亲吃。由此可见,父亲是很疼爱母亲的,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先让着母亲,如果不够自己宁愿不吃。</h3><h3>(图为母亲的第一代身份证)</h3> <h3>📜父亲是1953年参加工作的,这得益于伯父的介绍。伯父先于1951年参加工作,在瑞金县人民银行。伯父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算盘打得好,会管帐,当时在银行是一把好手。父亲初中一毕业,伯父就介绍父亲去银行工作,银行正好也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就这样父亲进了县人民银行。那个时候的银行可不是现在的各种商业银行,只有一个人民银行,父亲不仅是信贷员,而且是现金管理检查员。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往各个乡去跑,既做信贷员,发放贷款后又要回收贷款及利息,还要到各个公社、各个大队、各个驻社单位进行现金管理和检查,早出晚归或者经常耽误饭餐,有时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到1962年开始搞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到各公社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父亲下乡后就有好几天不回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十分辛苦!即便之样,父亲没叫一声苦和累,擦去汗水,一个人默默继续工作。</h3><h3>📃伯父同在银行工作,对此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有一次我问伯父,为什么父亲要离开银行去其他单位呢?伯父讲:银行管理十分严格,丝毫也不能出差错,现金和帐面必须一致,每天入库出库要检查,经常都弄得紧张兮兮的。而且要经常下乡,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和驻社单位都要去跑业务,很辛苦的!再说,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福利,在哪里领工资也一样!这里要介绍一下,伯父其实姓刘,不姓张。伯父和父亲是姻亲,不是亲兄弟。这事要追溯到爷爷那一辈。爷爷张财恒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为生计,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移民到了江西瑞金,凭借其糕点手艺在河背街粜米巷立足,开了作坊,雇佣了2个工人做饼干糕点,并取字号为:"玉盛号"。渐渐地玉盛号在瑞金有了名气,生意越来越好。解放前粜米巷是瑞金有名的商业一条街,以前以卖米为主,后来发展成为兼有多种行业的商业街,解放后该街曾一度更名为井冈山路,改革开放后又改回原名一一粜米巷,就是不忘其繁华的历史。爷爷能在这条街上生存发展,可见其是有经商头脑的,是经过努力打拼而来的。三十年代初,爷爷娶叶坪黄沙皮氏为妻,1935年生下父亲,取名炳辉,寓意是要后辈彪炳千秋,辉煌腾达,光宗耀祖!后来,奶奶皮氏奶奶因难产去世,爷爷在别人介绍下娶杨氏为妻,是为杨道和,这就是第二个奶奶。这个奶奶原来是嫁与叶坪洋溪刘氏为妻,生下一儿子叫刘祥发。因刘氏早亡,便在媒人撮合下携带儿子嫁给了我的爷爷,因为比爸爸年长这样刘祥发便成了父亲的哥哥,也就是我们的伯父。因爷爷一直未给伯父改姓,所以伯父也就一直姓刘。解放后伯父娶云石山梁氏为妻,是为梁连英,还是当地有名的生产队标兵,农业生产的突击队员。后来伯父生下秀清、青林、冬林、勇林一女三男,也都姓刘,也就成了我们张家的刘姓姐妹。此是后话,在此按下不表。话说爷爷娶妻杨氏后,也没再生育,恰好那时有个广东逃难到瑞金的女子,名叫邓有喜,被爷爷收留并纳为小妾,我们称之为邓奶奶。邓奶奶生了两个女儿,是为张玉英和张月英,就是我们的两个姑姑,这俩姐妹长大后分别嫁给了医院罗定贵和糖厂钟丁发为妻,各自成家立业。再后来,爷爷花五十个光洋买来一个也是从广东逃难到本地的一个年轻女子,为其取名张桂娇,是做为女儿抚养成人,后来嫁给了下塘胡氏为妻并生有一子,她就是我们的第三个姑姑。以上是我们爷爷简要的发家史,有点复杂,头绪也多,不再赘述。</h3><h3>🍏父亲虽然出生在这样的小商之家,那时因为家里人多,而且女家眷也多,可以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父亲不骄生惯养,没有成为纨绔子弟,倒是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坚韧的性格和对家庭负责任的态度,凡事都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听伯母讲,皮氏奶奶是难产,所以父亲在横街骆家住到两岁。后来,爷爷生意走上正轨,有点钱了奶奶就建议爷爷把叔叔要回来自己带。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蒋经国招青年军,叔叔很想参加青年军,被奶奶否决了,並通过关系把叔叔留下来(以前征兵是壮丁制及自愿制,几乎很难留下),后来奶奶让伯伯到银行活动,把叔叔安排到银行上班,就这样父亲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父亲一生都比较平顺,这得益于奶奶的聪明远见,因此父亲十分佩服奶奶,视奶奶如生母,这也是我们从小不知道皮氏奶奶的原因。父亲参加工作后不久,就与母亲林金娇结为夫妻,并生育学林、美华、红林、柳发、俊林和我五男一女。这样,与伯父的四个孩子加起来总共有十个兄弟姐妹!父亲与伯父的关系十分好,也很敬重伯父,为了显示亲密无隔阂,就教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叫伯父为"伯伯",叫他自己为"叔叔",就这样,我们十个兄弟姐妹叫他们兄弟俩都不叫"爸爸",而是"叔叔、伯伯"地叫,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从未改变。</h3><h3>(图为父亲的初中毕业证书)</h3><h3><br></h3> <h3>📑1969年父亲调到了县房地产管理公司(简称房产公司)任会计才算是轻松了,不用下乡,也不管理现金和帐目,总算是舒了一口气。这样,父亲也有更多的时间顾家,毕竟我们家是个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对待会计工作,父亲总是一丝不苟,每一笔帐都记得十分清楚,每一笔收支都做得平衡明白,做到认认真真,有板有眼。因为父亲的出色表现,公司多次给予了表扬。房产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城镇及圩镇的公有房地产,出租公有房屋,维护和修缮公有房屋等。父亲在房产公司上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因为公司有维修车间,车间里就有很多刨花,买回家里用来烧火做饭,那是很经济的燃料。以前,每到周末休息日(那个时候星期六不休息,照常上班上课),住在城镇里的人们通通拿起柴刀、禾杠上山砍柴,学生们就拿起镰刀、挑上粪箕跟着上山割蕨草(土话芦箕,晒干后便是一种很好的引火燃料),很快,附近的山慢慢地变得光秃秃的。没办法,在那个年代家家都用土灶烧火做饭,只能用柴草,家里条件稍好或者没有劳力的,还要经常买柴火。我记得当时还小,只去过山上割了三次芦箕,也确实很辛苦的,早上很早就要起来,吃个饭团就出发。等割好芦箕挑回家,早已是汗流浃背,而且前胸贴后背,又累又饿!自父亲去房产公司上班后,我们家就很少上山去砍柴了。一到星期天,我和小哥哥(四哥)俊林便挑上大箩筐,从粜米巷步行到八一路房产公司仓库(原县政府旧址、现在的国光超市后面)去挑刨花。我们把刨花装进箩筐,用力压缩,然后拣来师傅用斧头劈下的树片插在四周,这样又可以在里面装一层刨花。装满后,刨花就有了箩筐两倍的容积和高度,我挑起来刚好高出一个头,仓库管理员在称重后我们兄弟俩就把刨花挑回家。四哥和我个头差不多高,挑起刨花也很吃力,一路上我们换着挑,或者途中放下来歇一歇,就这样俩人踉踉跄跄地把创花挑回了家。有的时候一天要挑两趟,上午下午各一趟,这样才够一个星期的燃料。还记得父亲先买好一百斤的刨花,把票据放在仓库保管员那儿,我们去挑一次如果称重三十斤,保管员就在票据上记三十斤,记满一百斤后父亲再去公司买。有刨花挑就不用上山砍柴割芦箕了,不会那么辛苦,当时还引得左邻右舍好生羡慕,说我父亲单位好,买得到刨花,我们心里也就跟着美滋滋的。</h3><h3>(图为父亲在银行时的工作证)</h3> <h3>📊父亲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严的。白天要做家务,挑水、挑刨花等等,晚上父亲的必修课就是监督我们做作业。他要求我们还在读书的几个兄弟一定要完成白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周末作文等,否则不准出去玩,不准睡觉!当时的印象是,在粜米巷我们的家里,一进门是通道,通道右边有两个房间,靠外面的是父母的房间,这个房间外墙是活动门板,以前是爷爷开店专门卖饼干糕点用的。隔壁是有喜奶奶早先住过的房间。房子中间是饭厅,饭厅的中央放了一张大圆桌,左边又有两个房间,一间是二哥住的,另一间是道和奶奶住的。奶奶房间前面是个硕大的石磨,每逢过年过节就可以磨米炸果子。四个房间都用木板隔开,面积不大,才七、八个平方。饭厅右边是个2平方米左右的天井,通风采光和雨水排泄都靠这个天井。天井的侧边有一个鸡窝,平常间可以养几只鸡、鸭什么的。鸡窝旁放置了两个大水缸,我们就每天去绵江河里挑水(那时候的河是很清澈的,水是可以吃的),装满两大水缸才够一天食用。水缸旁边是个碗柜,碗柜前面就是烧柴火的土灶了。土灶后面是个大楼梯。楼梯旁有一扇墙隔开了一个长长的空间,空间从中隔开,一半是澡堂,另一半是卫生间。楼梯后面有一扇门通往横街。从楼梯上去,二楼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摆着一张架子床,床前是一张书桌,床尾放置着两个大木箱,我和小哥哥平时就睡这间。楼梯旁有个空间,专门用来堆放刨花。房间旁边是一个大木货架,这大概是爷爷当初开店卖饼干糕点留下来的,货架很高,上面那一层要踩在板凳上才能够得着。再往里面就是两个房间大的空间,堆的都是木柴。这,就是父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店房一一粜米巷3号!再来看看我们的学习环境,饭厅的大圆桌就是我们写字的地方,上面是一盏15瓦的灯泡,不太亮,我和四哥就坐在圆桌前做作业。晚饭后,父亲就会守着我们,监督我们做作业。那个时候不知电视、手机为何物,收音机极少,电话也要公家才有,平时人的娱乐方式便是聚在一起,坐在门口聊天。大人们的说笑声、小孩们的追逐打闹声,交织在一起,声声入耳,搅得我心猿意马,恨不得早点做完作业飞奔出去玩耍。但只要一动,父亲那严厉的目光,刺得我又只好坐下,老老实实地把作业做完。父亲虽是初中毕业,但那个年代初中生已经是很吃香了,所以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读到书来,有文化就可以断文识字,可以算术计数,可以书信交往,懂得天文地理,总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文化。做完作业,我们就走东家串西家(那个时候晚上是不用关门的,邻里之间关系都好,小孩子们在邻里之间随便出入;白天路上拾到钱呀钥匙呀什么的,直接交给派出所,丢东西的人去派出所找就行。那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话,叫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和邻居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捉迷藏、推铁圈、下军棋、打加票等等,玩得不亦乐乎,每次都要大人们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有时也会走到大人们聊天的地方,听他们天南地北的侃,或者听听当时流行的方言童谣。我们常听的有:月光懂懂,挑担水桶,水桶八斤重,挑到广东,广东买包烟,吃到盐店前,盐店前买管笔,做官做下出,做到姐姐门口过,姐姐喊艾(我)坐,艾吾(不)坐,艾要去看老鸦窝,风吹鸟窝翻翻叉,抱(孵)伙鸡子老艾(鹰)掐,掐走几多只?十八只,还有只,还蛮好,拿来送给妹妹搞,妹妹搞哩手发红,送给公公做烟筒,烟筒食吾着,打你两骨凿。还有的是:砻谷、栖猜,饭气、奶奶,灶锋(堂)烧树皮,锅下蒸茄臂,茄臂香,炒生姜,生姜苦,炒猪肚,猪肚辣,辣哩妹子气哈哈。当然,还有的大人抓着幼儿的小手指,边逗着玩,边教学儿歌:斗虫虫、咬手手,妹妹一百九十九,虫虫飞上天,妹妹地下仙(玩)。数位幼儿齐聚某一家时,该家疼爱孩子的大人会拿出果品,边分发边教孩子们并排坐下学儿歌:排排坐,食果果,你打鼓,姐敲锣,你织布,姐穿梭。以前大多数幼童都没有入学的机会,甚至连“三字经”也没念过,父母长辈们只能在小孩呀呀学语时,授之以即兴创作或道听途说的童谣,促使小孩学说话长见识,慢慢成长为口齿伶俐、明理懂事的人,这些童谣口耳相传,在瑞金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小时候,我们就是听着这些儿歌童谣长大,父母也是念着这样的童谣哄我们这些小孩子慢慢入睡的。</h3><h3>(盖有中国人民银行瑞金县支行印章)</h3> <h3>📈当然啦,父母还是很通情达理的,知道家人生活清苦,时不时安排去电影院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让全家人娱乐一下。一听到有电影看,我们欢呼雀跃,叫爸妈赶紧去买电影票。刚好我们邻居有两个人在电影院上班,一个是胡师傅,一个是王师傅,父亲与他们关系都不错,想看电影了就直接去他们家打声招呼,并且先把电影票钱付清。等他们下班了就可以拿到位置较好前排居中的电影票了。看电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通过看电影,可以了解一下新闻(当时报纸杂志都很少,看电影正片前都会先放一段新闻纪录片,我们小人朋友更喜欢看的是正片),而电影的故事情节又深深地吸引着每个人的眼球。电影院是晚上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卖电影票的窗口旁排着老长的队伍,一些心急的人则站在大门口,逢人便问有票退吗?遇有好看的电影,也会有黄牛党出没,悄声问:要票吗?加一毛钱、加五分钱要不要?电影院周边,是各种各样的地摊,卖甘蔗的、卖荸荠的、卖花生瓜子的比比皆是,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斥着整条八一路大街。特别是夏天还有5分钱一根的冰棍卖,如果是买来一根咬一口,那从嘴巴里一直凉到肚子里,爽得很。很多人都会买点零食带进电影院,边吃边欣赏着优美的电影。但是,我们零食是没有的,有电影看就不错了。人们看得多的主要是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故事片有《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地道战》、《地雷战》等许多经典电影,我们则喜欢看《大闹天宫》、《小兵张嘎》、《满意不满意》、《今天我休息》等动画、儿童和喜剧片,这些都让我们一饱眼福。电影散场了还久久不忍离去,好象电影还没有放完似的,还在等待下一场的演出。回家的路上,父亲还时不时地哼上几句,我发现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开学报名时交了电影费,所以学校也会每个星期安排一场电影,电影院就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片、故事片,诸如《鸡毛信》、《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爱国主义教育片。同时,学校还会请一些老红军、老前辈来学校讲革命故事,起到宣传教育革命接班人的作用。记得有一次在井冈山小学,学生们在校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迎接一位叫钟志明的大学生,口中还唱道:"钟志明,好叔叔,批林批孔打前锋……"文化大革命那些年,我们还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不懂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也不知道钟志明是干什么的,只记得学校邀请了这么一个人来学校参观演讲,还教大家唱这样的歌欢迎他,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才百度一下,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原来还是在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钟志明申请退学的报告,并加了编者按语。钟志明是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的学员,他在报告中批判了自己“走后门”上大学的错误,并申请退学。《人民日报》编者按认为,这反映了工农兵学员向地主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组织高等学校干部和师生认真学习。2月2日,国务院科教组在《教育革命简报》上转载了这些材料,并加编者按提出,在批林批孔中,要抓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严肃检查、批判和纠正“走后门”这种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不正之风。在此之后,一些高等院校纷纷追查和揭发“走后门”上大学的不正之风。致使一些“走后门”进大学的学生,要求退学;一些“走后门”、“开后门”的领导干部作了检查。现在想想,钟志明敢于向"走后门"跑关系进大学这件事开炮,也是有积极的一面,做得也对,是个好学生。而且还被邀请到瑞金这样的小县城宣传演讲,可见其在全国的影响之大。总之吧,学校叫我们去看电影、听故事,同父母有选择性地让我们去看电影,其教学目的教育意义如出一辙,一句话,就是要我们学好。<br></h3><h3>(工作证为1964年6月1日领发)</h3> <h3>📄时光流转到1979年,父亲又调到了县车队做会计。到了县车队,父亲也是积极肯干,努力向上,,把财会工作做的整整有条,多次被县总工会评为先进个人。获奖后,父亲十分欢喜,回家后把奖状给母亲看,让她一起分享获奖后的喜悦。母亲把父亲的奖状整齐地放在抽屉里,一直珍藏到现在。在县车队,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车。那时候很多单位和个人可以到车队申请用车,按公里数计收车费。我记得父亲用过几次车,都是进山里买柴火。卡车进山装满一车柴后,运到红都大桥桥头,这个时候差不多是傍晚了,我们兄弟几个就爬上车,把柴卸下来,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回家,等全部堆放在楼上码好后,差不多就是十多点钟了,这也累得够呛,赶紧洗澡睡觉。买来一车车的柴后,除了平常烧火做饭外,还有一个意外的大作用,那就是大哥学林要结婚了!那个时候孩子结婚,都是在家里办喜事,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要摆宴席,自然要烧柴火。父亲可谓是未雨绸缪,早有谋划,先把木柴准备充足。好日子越来越近了,父亲忙里忙外,安排家人购买食材,借齐桌椅碗筷,写好贴子请客,自己则亲自去请厨官师傅(即厨师),可谓指挥若定,有条不紊。结婚的头一天,我们几个兄弟便去有大圆桌的邻居家里借来圆桌,家里有凳子的就借凳子,借碗筷,还有借酒壶,就是用锡制作的那种比茶壶更高更大的酒壶。借齐之后,自己家里摆几桌,在最近的几个邻居家里也摆上桌,直到够数为止。那时办酒席就是这样,自己家里摆不下,就摆到邻居家的。酒,是要自备的,就是我们客家人常喝的那种水酒。办喜事要事先准备很多水酒,但见母亲首先把糯米淘洗干净放水里泡上半天,接下来把泡好的米放蒸锅里,垫上屉布蒸二、三十分钟,把蒸好的饭盛出来,放在大的干净容器中晾凉,接下来把酒曲拌入,之后把糯米饭按压实,中间掏一个小洞,再在表层洒上一层酒曲把容器的盖子盖上,捂上半个月左右就成了。有时候我会偷偷尝上一口:哗!又甜又香的米酒。只是我不会喝酒,每次偷吃之后都会脸红,这就很容易成了我偷酒吃的证据。</h3><h3>📅记得大喜日子那天,天气寒冷,又下着鹅毛大雪,我们几个人挑着食材去河里洗,天啊,河水那个冷啊,冻得手指通红,等洗完菜,十个手指早已僵硬!赶紧用嘴哈几口气到手上,挑上洗好的菜回家煮。厨官师傅来了之后,便把门板架起来,开始了忙碌的菜肴制作。我们瑞金办喜事做东道,基本都是上十二道菜,最主要的就是鱼丸、肉丸、扣肉、白斩鸡、焖鱼这些主菜,厨官师傅手艺好不好,主要是看鱼丸肉丸做的口味正不正?但见厨官师傅把鲢鱼钉在门板上,小心用刀把鱼肉一层一层刮下来,刮好一盆鱼糜之后,配上适量的薯粉,用力搅拌均匀,然后抓一把鱼粉用手指一挤,一个鱼丸便从虎口挤出来,再用汤匙一挖,一个个放到沸水里煮,佐以姜葱油盐,一碗香喷喷的鱼丸汤便成了。然后,厨官师傅用做鱼丸刮剩的鱼架,切成块,拌上米粉,放在油锅上炸成金黄色,这个就是烧鱼子了,烧鱼子一出锅,哗,香气渐渐地弥漫开来,不一会儿便飘满厅堂、房间,钻进鼻孔,我忍不住猛一吸气,口水便从嘴角里流了出来!还有炸叉烧包,就是用肥猪肉拌上米粉,放点盐,也放在油锅里炸,待炸成金黄色出锅,吃起来也很香,只是这个较油腻,我不太喜欢。这些是头天准备的菜品。等到中午时分,婚礼正式开始,鞭炮一响,厨官师傅宣布开席啦!于是,一道道菜便顺序而上。酒过三巡,父母就领着新郎新娘一桌桌去敬酒,此刻父亲十分高兴,走到每桌前都举着酒杯,大声向客人劝酒:"大家淡酒多吃几杯哈!"客人们便端起酒杯,回敬道:"贺喜贺喜!"、"祝你们早点抱孙子哈!"父母听到后欢喜得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客人们又纷纷对新郎新娘道:"祝你们早生贵子!"待每桌敬完酒,东道吃得也差不多了,大家重新坐下来边等焖鱼边分菜。分菜是吃饭时先把有汤水的菜品吃完,留下那些干货一桌十二个人大家你分一点,他分一点,带回家去让家人品尝。焖鱼应该是倒数第二道菜,我没看过厨师是如何烹制的,但吃过后感觉其制作方法可能是:先把草鱼切成块,下到油锅里炸至七成熟,再用水淀粉勾欠,放上葱姜蒜料酒和辣椒面,焖上十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吃起来外香里嫩,加之淀粉的爽滑,口感相当不错。因为这道菜时间要稍微久一点,大家都要耐心等待一会儿,所以后来有了"等焖鱼"一词,寓意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耐心等候、不要着急的意思。或者,每当有人做什么事磨洋工,故意拖着不干,旁人就会催促道:"等焖鱼呀!"最后上的一道菜是酸辣汤,饭后吃点酸辣汤,润肠开胃助消化,非常舒服,这样的传统东道就是完美!</h3><h3>📆后来,接下来哥哥红林、柳发、俊林结婚和姐姐美华出嫁的喜酒都是这样在家里操办的,很有传统意义。而我结婚赶在了九十年代流行在酒店办酒席,这样就免去了自己去买菜洗菜、借锅借碗借桌借凳的尴尬和烦琐,记得当时是在绵水饭店办的喜酒,真是方便多了。在家里做东道,在大锅里炒菜,通过耳濡目染,还有长时间的实践操作,母亲也学会了几个拿手好菜。她做的油炸鱼块,色泽金黄,咸淡适宜,咬一口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她做的酸菜炒春笋,酸菜的酸甜和春笋的清香柔和在一起,那真是香脆爽口,吃起来十分下饭。还有墨鱼猪蹄汤,小鸡炖蘑菇,等等,都是我们家的传统名菜,是逢年过节的必备菜品。母亲去世后,父亲继承了这一传统,把母亲的手艺原汁原味地学到手,过年过节时我们还都能品尝到这些美味佳肴。</h3><h3>(父亲的银行现金管理检查证)</h3> <h3>🗓万里长城永不倒,</h3><div>千里黄河水滔滔 ,</div><div> 江山秀丽叠翠峰岭,</div><div>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div><div> 冲开血路,</div><div>挥手上吧,</div><div>要致力国家中兴。</div><div>岂让国土再遭践踏 ,</div><div> 这睡狮渐已醒!……"</div><h3>📇猜猜这是什么歌?七零后前的都知道!没错,它就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在八十年代初是非常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听了之后让人激情奔涌,热血沸腾!父亲在县汽车队上班后的第二年,电视机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地兴起了电视剧热。县汽车队也赶时髦,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美国战争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正在热播,剧中讲述了一群来自美国的失足青年,他们行为放荡不羁,鸡鸣狗盗之徒,却在打击法西斯侵略者中不断建立功勋,成为英雄。电视剧非常精彩,扣人心弦,吸引了大批电视迷前去观看。我也不例外,一到晚上便匆匆跑去父亲上班的地方看电视,为的是早点去占位置。到了车队会议室后,只见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等电视看的人,看电视的人真多。后来,又看了《霍元甲》等电视连续剧,该剧一经播出,立即红遍大江南北,与此前播出不到两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相比,轰动效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点《霍元甲》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因为它是多集的电视连续剧,时间比电影《少林寺》要长多了,看得要比《少林寺》过瘾得多。数以亿计的观众被震撼,引发了收视热潮。真是非常精彩,可谓脍炙人口,吸引无数眼球。伴随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曲,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平心静气地、全神贯注地观看着这部电视剧。可以说从昨晚播完上一集就开始盼着今天的这一集了,牵挂了一天一夜。那时我正好读中学,经常想着去看电视剧,有时上晚自习也偷偷跑去看电视,以致学业逐步消退,成绩年年下降。父亲时常提醒我,高中快毕业了,要少看电视多读书,准备高考。我只当作耳边风,晚上仍痴迷电视而不可自拨。结果可想而知,毕业那年高考成绩比孙山落后几百名!唉,悔当初没有听父亲的忠告,不认真读书,以致成绩谬以千里。高中毕业即相当于失业,当时也没有什么职业可以高就,父亲看我成绩那么差,就劝我去复读,准备来年再战,即使考不上大学,多学点知识也行,将来肯定用得上。我听从父亲的劝告,决定去复读。谁知本来基础就差,加之脑子又笨,结果自然不行。一而再再而三,期间还参加了两次招干考试,但是大学中专的校门还是没向我开启,招干也没有指望。不过八五年的那次高考通过了预考,正式高考后预选到兴国师范,结果还是差2分没录取到。可惜了,只差2分!不然今生就是教师了。事后,心情很是沮丧,眼前茫然若失,心里老是空落落的,不知前途在哪?总感觉多年的辛苦复读付之流水,年年升起的希望又变成绝望,心中十分迷茫,每晚暗自神伤!那时候的心情真是跌落到了谷底,吃饭也味同嚼蜡,真正体会到茶不饮饭不思的滋味。后来,因我有几个也是复读多年的同学邀我去云石山、合龙玩,顺便散散心、帮他们干些割禾打谷之类的农活,我就去了,同时问问他们下一步的打算,他们毫不犹豫地说:再去复读!他们决心很大,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想,反正现在还无所事事,还不如跟这几个同学再回学校,有伴去复读,也不会不好意思,去就去呗!回家后我把这想法告诉父亲后,父亲没说什么,只问要多少复读费?我小心而嗫嚅地说:九十元。天!这在当时是将近两个月的工资啊!父亲默默地把钱交给我,让我去学校交钱报名。从父亲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投给我的不是埋怨、更不是恼怒,而是一种信任、鼓励和希望的目光!</h3><h3>(图为父亲的现金检查证内页)</h3> <h3>🗃在瑞金一中上了两个月课后,适逢全省统一招干,我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又报名参加。随后,在同学邹燕彬的邀请下,几个人躲到他家在老纺织厂的宿舍楼上,关起门来复习,专攻需要考试的那几门科目,不说头悬梁锥刺股吧,那也是天天坚持从早到晚闭门苦读复习了一个多月。到10月27日那天在一中进行了全省社会招干统一考试,科目还是三门:语文、数学、政治。这次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我高中探花,以总分225分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三名!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去车队上班也更觉轻松了,只见他骑着那辆永久牌老式载重体自行车上红都大桥如履平地,飞快地冲了上去。几天后体检、政审顺利通过,到填报志愿时我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自己是银行出来的,对银行有怀旧情节,就建议我报银行。当时有公、检、法、工商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可选,我听从父亲的建议,报了工商银行。后来政法单位优先录取,我不知不觉地被录取到了法院。谁能想到呢,命运的安排,从不知道法院是干什么的,从没想过做法官的,却让我进了法院成为一名法官。我考进法院后,父亲的心情十分好,那段时间经常一个人偷偷哼着小调,非常开心。母亲知道我被录取后,也十分高兴,叮嘱我要好好上班,认真工作,并且特地为我买了一块上海产的长城牌手表,好让我掌握时间,不要迟到早退。我有了新手表,而且又解决了就业,心里十分开心,压在我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初还有一个想法是,法院也不错,有制服发,我就不用拣哥哥们的旧衣服穿了。想到这里,窃喜窃喜。<br></h3><h3>(图为父亲的工作证照片)</h3> <h3>🗄我在家里排行最小,所以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拣哥哥们的衣服穿,他们长高了衣服短了,就有可能轮到我穿。不仅衣服不够穿,住的就更紧张了。我们在粜米巷的家是公产房,即父亲原来所在的房产公司管理的房子,每个月都要付租金。楼上楼下一共才5个房间,家里有奶奶、父母、哥哥姐姐,后来哥哥结婚生孩子后房子就更显紧张了。没办法,自读初中开始我就经常去外面搭睡。参加工作前,一般都是在伯父家与他的三个儿子青林、冬林和勇林睡在一起,有时在学校与住校同学一起住。在伯父家,与其次子冬林一起睡的次数算最多,因为高中他应届,我复读,我们早上一起起床,一起跑步去学校上早自习。晚上下晚自习后也一起相邀回去,到家后看一会儿书我就瞌睡虫来袭,早早睡下,而他每每作业还要演算到子夜!参加工作后,我又搭同事睡,在八一路西门口老法院宿舍,留下了我多年搭睡的身影,有同事笑称我是"一个晚上不回家的人"!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和母亲商量要自己建房,以解决子女住房难问题,母亲双手赞成,看到我成天在外搭睡,她也心疼。后来父亲和伯父一合计,决定就在伯父所在的生产队半山地段申请一块地用来建房。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初,父亲就着手计划建房。1981年2月10日,父亲端端正正地写好申请,同伯父一起递交到当时的泽覃公社金云大队溪子下生产队,经过一级一级审批,很快地基就批了下来。从那以后,父亲就认真筹划,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准备资金和建筑材料,从房屋设计到施工,都亲力亲为,认真向建筑师傅请教,并逐步购买和积累建材。记得以前坐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大樑、瓦角、门窗等木料,主要是住在山里的老表,会把自留山上的木头砍下来后,制成相应的建材家具,用肩膀扛到县城卖,再换些生活日用品回去,而且都经过我们住的粜米巷。父亲每每看到有扛木料的人来,便精挑细选,谈好价钱买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到楼上。或者需要什么材料就先跟老表讲好定做,先付上定金,等老表回去做好再送出来就可以了。那时因家里人口多,开支大,而收入有限,每月除了吃穿用等日常开支,一个月的收入除开支外所剩不多,所以父亲经过了七、八年的艰难筹备后,新房终于开工建设。两年后,经过父亲的辛勤付出和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四间两层的新居终于落成!这栋砖混楼房,从一块砖、一片瓦,乃至一枚钉子,都凝聚了父亲的心血和汗水,可以看出,房子建好后,父亲消瘦了许多。父亲,您辛苦了!时间一跨入到九十年代,我们全家就欢欢喜喜地乔迁啦。父亲不知从哪借来了一辆双轮车,我们就一车一车地把家什、柴火等推到新家,记得轮胎都爆了两次,我们去补好轮胎后继续搬家,没几天就把东西搬完。搬家,累并快乐着!父亲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粜米巷,告别爷爷为之起家兴旺的商业老街,搬到了谓之城南半山的地方,和我们一起开始了新年代崭新的生活!</h3><h3>(图为七、八十年代比较好的营养品包装盒,母亲当年吃过的营养品。)</h3> <h3>📋到1995年,父亲从车队副经理的位置上光荣退休。退休后,父亲闲不住,利用其会计的专长,为其在经营客车的朋友管理帐目,核算收支,同时还进行汽车运输业务上的指导。这样又干了五、六年,后来因为朋友转行,父亲就赋闲在家,与业务彻底告别了。这样还好,父亲不用想业务上的事,不用做会计帐目,落得个清闲自在。平时就邀上同住河背的欧师傅、王师傅等几个要好的朋友,聊天、下棋、打麻将,有说有笑,玩的不亦乐乎。只要几位朋友一有空间,便相邀一起打麻将,打一圈输了的就绕桌子走一圈,快到饭点时几个人就轮流做东上馆子,炒几个菜,喝点水酒,再吃点水饺。几杯水酒一下肚,几个人便高谈阔论,大声呼叫,兴奋致极!那段时间,父亲心情十分好,欢欢喜喜地与那几个朋友玩耍、喝酒,每次都象过年一样开心。就这样,父亲度过了好几年无忧无虑、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美好时光!只是,欢乐好象显得那么短暂,他那几个朋友先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父亲一下子就失去了几个要好的知心朋友。没有了一起聊天、一起玩耍、一起打牌喝酒的朋友,父亲心情变得有些沉闷,心里感觉空落落的,很是落寞。更为严重的是,母亲因病于2004年就早早地离开了我们!这对父亲、对我们全家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这次的打击是巨大的,父亲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以致神情恍惚,目光呆滞,有次走路就不慎跌倒,跌得头破血流,在医院还缝了几针。自那以后,父亲显得更孤单了,仿佛觉得越来越寂寞。还有令他伤心的是,我因在肝上长了一个大大的血管瘤,医生讲这东西很危险,万一压破了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这曾在南昌做过穿刺注进硬化剂防止它长大,打针之后痛得我在床上打滚,那是撕心裂肺的痛啊!多年后终于决定在上海动手术,把胸腔腹腔都打开才成功切除,待麻药散去,伤口又痛了很多天,那种痛啊,真是刺骨的痛!这两次痛,让我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父亲每次都来安慰我,说你们这几个兄弟中数我体质最差,要我保好好重身体!说完便转身离去,在他转动脸庞的一刹那,我忽然发现,父亲的眼角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父亲啊,真是难为你了,都是我不争气,常是让你担惊受怕。有这次治病的经历,我觉得:人,只要没有苦痛便是最大的幸福!健康,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真希望人活在世上没什么痛苦,健健康康。真希望以我曾受过的苦痛,来保佑全家人的健康平安!</h3><h3>🗒父亲在失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中没有沉沦,他选择了坚强,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打那以后,父亲好象换了个人似的,突然间看起了药书,我记得他以前是很少去碰这类书藉的,而且说还要自学医药方面的知识,好治病救人。父亲有时间的话就会去找些药书来看,自己有点头痛脑热什么的,就按照书上讲的方子去抓药,好象方法还真有效。父亲最喜欢的药书是《千金妙方》(上、下篇),他对这书爱不释手,平常间都要锁进抽屉好好保管,还看过《奇效方》等书籍,他自己试过几次可能还管用,对症下药应该错不了,多年来父亲就没得过什么大病。当然,除学点医药知识外,还要懂得点自我保健。父亲常年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刷牙洗脸后稍微活动一下,就步行去菜市场买菜。中午吃饭很准时,午饭后一定会休息个把钟头。晚餐也比较早,饭后散步雷打不动。晚上就看看电视,九点多睡觉。可以说,父亲作息时间是很有规律的。自母亲去世后,父亲还是很孤单的,时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排排扑克以消磨时间。父亲又怕拖累儿女,宁愿自己一个人做饭吃,他说这样能活动活动筋骨。后来请了保姆,也还是经常动手洗菜做饭。他说请保姆的最大好处,不是帮忙做了多少家务,而是平常间有个聊天的伴,通过聊天可以排遣心中的烦恼,可以化解寂寞的心情,人也就不孤独。是啊,老人的心思,我们做晚辈的能懂几分?有时晚上我也去陪他聊天解闷,陪他讲讲上班的见闻,讲讲养生的一些常识和生活注意事项,还陪他看看他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我觉得,陪一陪总更好,比送他什么东西都更强。</h3><h3>📕父亲是平凡的人,当然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但我觉得他优点更多。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教我们蹒跚学步、呀呀学语,还教会我们做人,并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庇佑下无忧无虑地成长,一起度过了那些朴素纯洁、快乐平和的光辉岁月。这之前的美好时光,让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永生难忘!父亲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家里人口多,上有老下有小,有困难苦处都一人担承,从不畏惧和退缩。父亲对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人,做会计尤其谨慎,做到收支平衡万无一失!他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平时交一下水电费、那怕是逛超市后的一张小票,也要保管好。父亲做事是亲力亲为的人,在家里就要做个好榜样。比如每年的清明节,父亲都要准备好祭品,一次不落地亲自去扫墓,即使是八十多的高龄了也都年年带头参加!今年的清明节父亲也叮嘱姐姐嫂子要准备什么物品,遗憾的是父亲清明节前几天就永远闭上了眼睛。父亲在多年的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讲信用,守纪律,按时上下班,说到就做到,退休以后也一直坚持上班时的作息时间。就象过年过节时一样,中午快到十二点了父亲就会催促姐姐嫂子们快点做饭,催促还没有到家的赶紧回家吃饭,因为他守时的生物钟到点了。父亲凡事都争取自己解决,自己洗衣做饭,后期自己请保姆,保姆费自己出,除过年过节儿女们孝敬他老人家的钱外,不曾伸手向谁多要一分钱。父亲很节俭,衣服喜欢反复穿,旧衣服不舍得扔,新衣服放到衣柜里留着慢慢穿。用钱也是如此,该花的地方会花,但不该花的从不大手大脚,有一点钱也要存进银行。父亲从不迫我们做不愿做的事,相反对我们正确主张给予大力支持。比如我高中复读一样,父亲不会象一些人一样赶着儿子去打工赚钱,而且支持我继续读书。父亲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父亲不贪财、不赌博,不受高利和保健品的诱惑,无不良嗜好,,,这个英俊帅气的人就是我的父亲,这些就是我对父亲的印象!</h3><h3>(这是父亲在1981年2月10日写的建房申请)</h3> <h3>📗父亲走了,去追随母亲的脚步去了。父亲故去已经一个月多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萦绕眼前,每每让我夜不能眠。深夜的窗外,凉风习习,吹醒我的思绪。那深深的回忆,是难愈的忧伤;那思念的苦痛,在午夜徘徊,久久不能散去。梦里总是忘不了父亲那俊俏的形象,还有那眼角淌下的泪水……</h3><h3>📘母爱是最温暖的,父爱是最伟岸的,父母的爱是永恒!父母永远活在我心中!</h3><h3>(图为重新写的建房申请书,前面加上了伯父的名字)</h3> <h3>📙作家毕淑敏在其小短文《孝心无价》写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br></h3><h3>📔是啊,有父母就有一个完整的家,我们平常回到这个家,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家,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每逢过年过节,我们总是要携儿带女回到这个平静的港湾停泊,在这个大家庭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团聚。可是,父母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就像失去了前行的方向,犹如远航的帆船没了指路的灯塔,心中一片迷茫。又象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要飘向何方?无论我们在外怎样风风雨雨,总不及家中给予的一束温暖阳光!</h3><h3>📒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br></h3><h3>📚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无法弥补!最亲是爹,最爱是娘!</h3><h3>📖忠心祝愿天下的爸爸妈妈们平安幸福,健康长寿,快乐开心!</h3><h3>〈全文完〉<br></h3><h3>(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粜米巷张永林)</h3><h3>(图为父亲的1973年11月6日瑞金县城市建设许可证明)</h3> <h3>(图为在河背半山的老家,右边两间是伯父家的,左边四间是父亲亲手建的。)</h3> <h3>父亲故去那天,我们家兄弟姐妹都写了悼念父亲的诗。这是大哥学林写的悼念父亲的诗:</h3><h3>《清明 • 忆父亲》</h3><h3> 清明时节忆父亲,</h3><h3> 八十五载勤俭贫,</h3><h3> 甜酸苦辣全品过,</h3><h3> 养育子女似伟人。</h3><h3> 但愿天堂胜仙境,</h3><h3> 乐享清福自由行。</h3><h3> 寻得一席栖身处,</h3><h3> 照着后人定安宁。</h3><h3> 2019年4月5日</h3> 于瑞金<h3><br></h3><h3>(图为父亲的荣誉证书)</h3> <h3>这是姐夫孙家刚写的:<br></h3><div>挽父</div><h3>神洲恸彻,</h3><div>泣洒山河。</div><div>仙山新府,</div><h3>尚能安可。</h3><h3><br></h3><h3>(图为瑞金县总工会1989年3月10日颁发的奖状)</h3> <h3>这是二哥红林写的:</h3><h3><br></h3><h3>《悼•老父》</h3><div><br></div><div>八十五载人生路</div><div>苍茫大地就一步</div><div>前半生艰苦创业</div><div>后半辈风花岁月</div><div><br></div><div>如今撒手辞世去</div><div>不再凡尘受苦难</div><div>愿尔早日登仙班</div><div>护佑后辈都昌盛</div><h3>老父今日荣归乌仙山莲花池,愿他老人家早日能位列仙班,护佑后辈繁荣昌盛,身体健康,合家幸福,昌盛久远。</h3><h3><br></h3><h3>(图为瑞金县经委系统工会委员会1987年度颁发的奖状)</h3> <h3>这是三哥流发写的:<br></h3><div>《悼父亲》</div><div>老父亲今日安葬,痛心疾首。思其一生节俭、划算生活,令为儿感慨万千。一首《悼严父》,永志纪念。</div><div> 天堂有路您走好,</div><div> 众神座前多祈祷。</div><div> 来生再组大家庭,</div><div> 为儿膝下还尽孝!</div><h3>老爸一路走好[流泪][流泪][流泪]</h3><h3><br></h3><h3>(图为父亲1983年9月10日去赣州出差办事的证明信)</h3> <h3>这是四哥俊林的大女儿代发的感慨:</h3><div>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div><div>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div><div>爷爷安息,</div><h3>爸爸我来照顾!</h3><h3><br></h3><h3>(图为父亲的社保证)</h3> <h3>这是笔者本人写的:</h3><h3>安息吧父亲</h3><h3>人生大事须切记,</h3><div>慈父安然已仙逝。</div><div>举家悲痛惊城南,</div><div>只待年年清明祭!</div><h3>(家父于2019年3月25日清晨溘然长逝,享年85岁,今已安放于城南乌仙山古寺。愿父亲在天堂与母亲早日团聚,并护佑后辈身体健康,合家幸福,昌盛久远!)</h3><h3><br></h3><h3>(图为爷爷解放前开糕点店时做饼干的模具)</h3><h3><br></h3> <h3>我们家里的传家宝一一饭桌。后面记载了该圆桌制作的人物和时间,是我们爷爷开店时的名号,制作时间是民国卄八年(岁次巳卯),即1939年置的,距今已有八十年整!</h3> <h3>(父亲于1985年5月7日去赣州市印刷厂联系业务的介绍信)</h3> <h3>(父母在一起抱着孙女的开心照)</h3> <h3>(奶奶、母亲和子女们在一起)</h3> <h3>(母亲和孙女)</h3> <h3>(父母的孙女、外孙们)</h3> <h3>(这是父亲用过的《奇效方》)</h3> <h3>(父亲于2011年8月26日在天安门广场)</h3> (父亲2011年8月在北京天安门留影)<h3><br></h3> <h3>(父亲和外重孙在北京)</h3> <h3>(2011年8月26日父亲在中、日、朝边界)</h3> <h3>(2011年8月26日父亲在中、日、朝边界)</h3> <h3>(父亲在中国界碑旁)</h3> <h3>(父亲在圈河口岸)</h3> <h3>(父亲和大哥在界碑旁)</h3> <h3>(父亲在延边)</h3> <h3>(父亲和大哥合影)</h3> <h3>(父亲在深圳大梅沙)</h3> <h3>(2018年端午节,父亲坐在家门口等大家回来过节。)</h3> <h3>(2019年2月1日,父亲在赣州附属医院住院时吃早餐。这是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