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沙金滩

渴望,

<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五月天,乘船从沅陵县城沿沅江上行,不久就来到了黔中郡村的窑头组。岸边杨树成荫,颇有一番景色,虽然五强溪水库淹没了江边的一些田园及老建筑,但还有一些零星的遗存。像图片上这座老码头,难免引起人们的怀旧感,使人联想起当年的旧事。</p> <h3>  机船继续上行,江面显得十分宽阔,这里原是窑头与洲头隔河相望地段。库区未蓄水前,江心有一大沙州,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县商业局在州上办点,种植甘蔗,每到锄甘蔗草时节,全局商业部门都要抽调人员到此支农,主要是锄甘蔗草。当年我在商业局下辖饮食公司工作过三年,也参加了支农。锄甘蔗草真辛苦,天上太阳晒,一人多高的甘蔗苗叶片像刀一样锋利,搞不好割得手臂上都是血痕,被汗水一浸,那嗞味可想而知。记得有一次州上锄甘蔗草,百货公司两个女青工休息时下河洗脸,不幸滑入深水中,被水淹死,成为当年轰动沅陵县的大事件。故船行此处,印象深刻,也算是悼念当年那两位女同事吧!</h3> <h3>  过了磨盘山,船靠楠溪口边上上行,这里曾经是当年“三线”建设重要码头之一,上世纪沅陵著名的“五一、五二、五三”厂加“013”医院,大部分物资就是从这里转运,也叫“013”系统转运站。当年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十分繁华。如今人去楼空,码头也淹没在浩淼的库区下了,不免令人感慨。</h3> <h3>  船到白马村,沙金滩映入眼帘,这个当年全县最小的公社,也值得后人探索一番吧。</h3><h3> 沙金滩,民国十八年(1929年)隶属于第五区,区公所没舒溪口。民国31年(1942年)至民国38年(1949年)隶属建平乡,乡公所设丑溪口。</h3><h3> 解放后,1953年隶属第一区,区政府设太常。当年第一区下辖:黄草乡、龙湾乡、常安乡、双桥乡、白岩乡、白羊乡、沙金乡、报木乡、桃溪乡、白田乡、石牌乡、南岸乡、苦栗乡、洲头乡、蓝溪乡、白坪乡、太常乡、永兴乡、莲子乡、赤坨乡、联合乡,一共21个乡。</h3><h3><br></h3><h3> (摘自沅陵县志)</h3> <h3>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沙金滩隶属于上游人民公社,公社驻地丑溪口,下辖:青木岭、大里溪、舒溪口、野柘、杨溪囗、荔溪口、白马岭、沙金滩、跳岩、枇杷岭、槐子坪、丑溪口、棕树潭、金溪、岩冲、栗坡、㘭头、小龙溪、三州,共二十个大队。</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沙金滩设人民公社,隶属太常区。下辖沙金滩、新岩溶、管坪、碑岩山、桃子坪、米麦冲、四冲六个大队。人口约3000多人。</h3><h3> 到了改革开放后1987年,沙金滩改为乡。下辖:沙金滩、新岩溶、管坪、碑岩山、桃子坪,米麦冲、四冲,是全县最小的乡。(摘自沅陵县志)</h3><h3> 二0一五年沅陵县最新行政区划,沙金滩并入盘古乡。从此沙金滩乡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是历史上的记载了。</h3> <h3>  虽说沙金滩乡并入了盘古乡,但地名不变,乡民照样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只是改变了隶属关系。往日的辉煌历史值得让人称道,好了,就让我们探索一下沙金滩的历史风采吧。</h3><h3> 先从沅陵史志上的外八景说起:</h3><h3> 1(笏山(现在的洪山界)叠翠):笏山与县城隔江对峙,层峦叠翠,高耸入云。每雨霁,晴晓浮空,苍翠如滴,诸山无比远秀。</h3><h3> 2(二酉藏书):城西三十里,乌宿二酉山,绝壁自生一石洞,原洞口飞阁临空,山境幽异,藤罗缠绕,极为壮观。内藏书千卷,为古人读书之处,学识渊博者被誉为“书通二酉”。</h3><h3> 3(壶头夜月):城东北120里,壶头山顶,有池,池水清漪绝尘,每当夜月临空,映照池面,水月交辉,倍加皎洁。古人有“壶头夜月映丹心”的诗句。</h3><h3> 4(黄草朝霞):城东五里黄草尾,村烟簇簇,林木苍苍,常有烟霞缭绕,日出时,更觉明媚。</h3><h3> 5(白田映雪):城西五里白田头,四山环峙,酉水环前绕,中间一带烟村,每雪霁后,山头积素,与酉水银波碧浪,上下辉映,蔚然奇观。</h3><h3> 6(凤鸣丹山):城东南岸凤凰山,石壁陡峭,青翠层迭,运观若凤凰展翅腾飞,鸣叫于丹山。</h3><h3> 7(美女梳头):城西十五里落仙处,隋刺史黄元仙偕夫人瞿氏隐于此。江畔有岩,瞿晓汲,恒于此梳头,遂呼“梳头岩”。</h3><h3> 8(砂井流丹):城西十里光明山,旧有井,产丹砂。夜半光明烛天。下有龙爪岩。</h3><h3>(砂井流丹)是指沙金滩光明山一带产丹砂(又名辰砂),据有关文献记载:辰砂,矿物名。因产于湖南辰州而得名。为水银与硫的化合物(hgs)。六方晶体,短柱状,粒状或块状。褐红色,有光泽,硬度2一2.5,比重约8.09。常见于火山岩或砂岩的裂缝中。是提炼水银主要矿物,也可入药或制作红色颜料。</h3><h3> (摘自中华大辞典)<br></h3><h3> 据沅陵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辰州始贡光明砂,(产地在今沙金滩乡光明山)。习称“辰砂”(即硫化汞,为炼汞的主要原料),年贡额4斤。</h3> <h3>  朱砂简介:朱砂又称辰矽、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六方晶系。床砂产于石灰石,板岩,砂岩中。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尽管朱砂具有毒性,但用途广泛,朱砂为传统中药,用于安神,镇静,另外有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及寄生虫。</h3><h3> 下面摘录一段关于朱砂的神话故事,以活跃一下气氛。</h3><h3> 传说朱砂的由来和七仙女有关,七仙女回天庭后,时时挂念恩夫董永,几次想逃出天宫未成。时间一天天过去,七仙女一天天消瘦了,饭也不想吃,茶也不想喝。好心的姐姐们安慰她,陪伴她,又向皇母娘娘苦苦求情,皇母娘娘被她们说动了心,决定私放七仙女下凡,于是找了个借口将看守她的天将支开,送了她一些宝物,备上匹天马,送七仙女下凡。</h3><h3> 那知天上一日,人间三年,七仙女回天宫多久,人们无法知道。当她又来到人间,找到当年替她和董永做过大媒的土地公公一问,方知董永早已离开人世了。七仙女悲痛万分,决心永世不回天宫。为了不让天神再找到她,就躲入万山丛中。并把随身的宝物,分成七十二仓,三十二库,分别埋在万山中。又把那匹天马化作一座雄伟的高山,她自己化作一根高大的石柱,那些宝物,就是朱砂。</h3><h3> 看了些传说,十分感慨。听当地村民说,光明山上至今还留存着自唐代已来许多釆辰砂的矿洞,深不见底。只是年老体衰,不敢涉险,加之回程路长,没有去实地考察。</h3> <h3>  徙步进入沙金滩地界,感到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不禁回想起四十五年前的一桩往事。那是上世纪1972年十月底吧,当时我是下放知青,在生产队付业船上拉纤。那天我们从生产队装了一船公粮,去太常区粮食仓库交割 。船上午从澎溪口出发,风和日丽的,船上几个伙计们都只穿了短裤背心。那知船快到沙金滩时,猛然刮起了大风,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将粮船泊于沙金滩滩头避风。十月底大风连刮了两天,气温骤降,伙计们冷得牙齿打颤,狼狈不堪。位于滩头岸上的供销社几位职工见状,给我们几个伙计送来了御寒的衣服,使我们十分感动。几十年过去了,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在心里。由于库区蓄水,当年的旧地也找不着了。</h3> <h3>  现在的沙金滩村,新房子成排,显示出新农村的面貌。</h3> <h3>  来往好几回,难忘耍溪桥。现又将耍溪桥探索一番吧。据有关资料及沅陵县文物普查结果,耍溪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距今已有443年之久。耍溪桥桥面坡度平缓,桥体全为石头镶砌而成。当地文物专家称,此桥是我国江南一带最具典型的单孔石拱桥。全桥长近50米,桥高约8米,桥孔跨度近10米,桥上方刻有“明万历四年”等字样,故推算出距今已有443年。桥孔内侧上方雕刻有太极图,使古桥充满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h3><h3> 此桥是明代古辰州府(即沅陵)通往泸溪及大西南古驿道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这座历经了400多年风雨的大石桥,见证了当年古驿道及古纤道的兴旺与繁华。堪称“古辰州第一桥”。从石刻碑文得知,经过长年风雨洗礼,耍溪桥日渐风化,清乾隆二十八年底,当地官员曾组织能工巧匠对耍溪桥进行过维修,使之保留至今。</h3> <h3>  双桥并列,堪称一景。古今对比,今人怀念。承前啟后,科技领头。展望未来,信心倍增。</h3> <h3>  尾声,此次重访,感受最深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增。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沿着新修的公路往沅陵方向走,一路上尽是新房子,公路可用密如蛛网来形容,从耍溪口到沅陵,可以说村组都通了水泥公路,光岔道有八九处之多,若不问当地人,肯定要走到岔路上去,真是十分感慨!朋友们看看农村的变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h3><h3> 二0一九年五月十一日 </h3><h3> 渴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