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人母巳有二十三年,也失去母亲二十三载,女儿出生还不满八个月时母亲就离开了我们,不用想也不用记,女儿多大母亲便离世多久。</h3><h3> 不知有多久没有专注地想过母亲了,因为父亲的晚年生活太多的变数和打击,离世前又遭受病痛无情的折磨,这一切给我太多伤痛,父亲离世后,许多时候我会不自觉地设身处地的感受父亲的那份煎熬,这几乎淹没了我对先父亲二十年而去的母亲的思念。又是一个母亲节来临,对母亲👩的思念如潮,不管多久,回想起母亲的音容还是那般清𥇦。</h3> <h3> 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识数不识字,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身上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传统美德,懂事理明是非,母亲虽然走了这么多年,每每谈起这些,丈夫对母亲都还啧啧称道。</h3><h5> </h5> <h5><br></h5><h3><font color="#333333"> </font></h3> 勤劳持家 <h3> 由于父亲常工作在外,家中一切都是母亲在家操持。那时搞大集体,靠挣工分吃饭,家中是上有老,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下有小,我们兄妹四人都还上学,家中硬劳力就母亲一人,可以想像母亲有多辛苦劳累,可母亲把家里家外打理井井有条,任劳任怨从没怨言。</h3> 相夫敬老 <h3> 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母亲从未与父亲红过脸,更别说是大声吵架,迄今为止,父母是我见过的最恩爱的夫妻,母亲是我心中l典型的贤妻。</h3><h3> 父亲文弱,饭量也很小,爱喝点小酒,喝过酒之后就吃得更少,父亲喝酒不会撒酒疯,只是喝完就爱睡,一觉睡醒肚子也在咕噜唱歌了。毎毎这种情况,只要父亲醒来,不管是什么时候,哪怕是半夜,母亲也会起身为父亲下一小碗鸡蛋挂面,而且不厌其烦。那时家中常备好一点的东西,就是自家鸡下的蛋了,我家的鸡蛋大多是这种时候,母亲弄给父亲吃了的。</h3><h3> 父亲在外工作,人缘好,会经常带一些朋友回家,那时不像现在,家里任何时侯啥都有,母亲每次是前门把客人迎进门,周到好烟茶,又连忙从后门出去借也要借点好东西,把父亲带回家的客人体面地待出门。当然也会自己费尽心思想出一些稀奇菜,我至今还记得那时母亲变着法儿的一道菜,把南瓜的花苞摘下洗净,再蘸上调好味的土豆淀粉,放在油中一炸,然后放入葱花一炒,那真是太好吃了,现在想想都流口水,只是没有母亲多少年,也就有多少年没吃过这道很少有人知道的佳肴了,时过境迁,恐怕这菜只能永久地留在记忆深处了!有时在桌上吃着吃着,只要父亲念叨一句还差点什么味,葱花蒜苗,父亲特爱吃芫荽菜(香菜),母亲会马上去菜园弄,还没一句怨言。所以直到现在,每次丈夫看到快要发火的我时,就对我半开玩笑地说,你怎么不像你妈呢,对你父亲那么好!我会回他说,我从骨子里像我妈像得太多了!都好到你找不着北了!看他任何时候都还记着母亲,我的火也就发不出了。</h3><h3> 母亲所做的这一切,也许就是她口中常说的"惠事的妇人解得下金腰带"吧?慢慢长大,我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原来在外闯荡的男人的人脉,都是靠一个贤惠女人点点滴滴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来拓展稳固的,难怪当年,方圆几十里,父亲走出去,没有人不认识父亲,并且对父亲礼遇有加,除开父亲为人醇厚,更多的应该是母亲用贤德为父亲挣回的颜面!</h3><h3> 从古至今婆媳关系是家庭乃至社会的一大难题,走出门听人八卦,不是婆婆说媳妇儿这不是,就是媳妇儿讲婆婆那不好,但无论什么时候,从奶奶母亲口中都听不到这些。母亲虽然常年一个人在家与公婆相处,却从未闹过矛盾让在外面的父亲操心,当时的农村,由于条件差,不是缺这就是少那,为了家事别人家婆与媳、夫与妻,常常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我家别人是从来听不到有吵闹声传出的,所以我害怕吵架闹予盾,真正与人吵起来,我恐怕连骂人的话也不会,这是母亲从骨子里传承给后辈的东西,无从改变!</h3> 贤德能干 <h3> 我们小的时候,不是买鞋穿,而是穿妈妈纳的千层底(手工布鞋),那时看一个家中女人是否能干,除了一手茶饭,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看大人小孩穿的鞋是否漂亮耐看。母亲不仅做得一手好饭菜,还做得一手好鞋,鞋光做的好不算好,关键要绱得好,母亲特别擅长绱鞋,绱的鞋是鼓愣平整好看,不会绱的不是这一鼓就是那一洼,啮牙露齿不知多难看。那时每年到年底,农村妇女都会为自家丈夫和孩子做新鞋过年,母亲也就不知要打夜工上多少双鞋,实在忙不过来,小孩老人的鞋她们可以自己上,为了体面,大姑娘的小媳妇儿,给自家丈夫的那双鞋必须要请母亲帮忙上的。我两个嫂子从嫁入我家,给我哥做的鞋从没有自己绱过,我姐也是,鞋底鞋帮做好,剩下的就是母亲的事了。</h3><h3> 那年代在农村没有多少好衣服可以穿,但母亲却时常收拾得干净整洁,给人清爽利落的感觉。那时乡邻四里,有谁家嫁姑娘,有一个风俗,要请人上头,也就是帮新娘整理嫁妆,缝被子,妆扮新娘。哪家接媳妇儿,也要请一个人圆亲,就是新娘的嫁妆到了,帮男方归置新房,铺新人床。这些比较体面讲究的事,一定是母亲干。那个年代生小孩也大多在家,周围堂转也不知有多少小孩,是经母亲的手接生的,她会一准儿把婴儿产妇都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切处理得妥贴贴。能干的人不光忙自家,也帮别家忙。</h3> 宽容友善 <h3> 母亲不仅与家人相处和睦,周围堂转,与四处邻里也是十分融洽。农村妇女多数喜欢八卦,对别人家长里短的事品头论足,说过来道过去,久而久之邻里之间矛盾也会因此而生,。母亲却从不对人说三道四,搬弄是非,就算别人说她什么,她也不与别人斤斤计较,母亲从未像别人,今天跟这个吵,明天与那个闹,因此乡亲邻里,母亲没有一个怨人,家里只要有大务小事,不用请不用叫,帮忙的人很快就到。</h3><h3> 母亲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说话处事都自有分寸,不该说的绝不多言,该说的一言九鼎,这点父亲都比不了母亲。大哥和姐从小就又犟又拧(我和二哥相对温顺听话),但却从不敢在母亲面前无端造次。母亲是大事拿得住,小事不计较,遇事有主见,处事堪比男人之刚断,但母亲绝不霸道,凡事她都是以身正人,以理服人,这点也正是丈夫最佩服母亲的的地方。</h3> <h3> 那个年代也没现在条件好,什么也没有,但是有母亲在,母亲在家就在,有母亲在的岁月是我生命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h3><h3> 皇帝爱长子,百姓宠幺儿 ,我是家中最小,也最受母亲宠爱。由于父亲常年不在家,管教孩子当然也是母亲的职责,所以哥哥姐姐怕母亲胜过怕父亲,只有我从小对母亲没有丝毫惧怕,有时哥哥姐姐对任性哭闹的我没办法,就吓唬我说父亲回来了,所以兄妹四人,只有我在哥姐的忽悠中,从小对温和的父亲心生惧怕排斥,甚至都不希望父亲在家多待,(长大才知道母亲比父亲严历得多),就想享受母亲的专宠,我从小到大最依赖的就是母亲。</h3><h3> 母亲没有文化也不强大,她的爱虽然平凡,但却是那么的无私,是不求回报地付出。就像一只引领小鸡的母鸡,当儿女需要保护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张开她并不宽大的羽翅,给予儿女最大的庇护。还记得生女儿的时候,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正值丈夫下岗,那时是我们最灰暗的一段日子。我要带小孩无法分身做事,丈夫下岗一时也没了方向,这段时间我们带着女儿,大多数时间在并不宽裕的母亲那里度过,母亲从没觉得这样让她脸上无光,也从未给过我和丈夫脸色看过。记得有一次,丈夫说想出门谋出路,可又没路费。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母亲就把父亲交给她的工资全给了丈夫做出门的路费,其实那时母亲已有病在身,可她想的根本不是自己,而是陷入困境的儿女,只想着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当时的我们走出困境。每每回想,丈夫都会愧疚,说母亲走得太早,没有能力来得及报答母亲雪中送碳的帮扶之恩!</h3><h3> 其实,不管是朋友还是父母之间,最珍贵的不是锦上添花的簇拥浮华,而是雪中送炭的贴心温暖!父母也许没给过我们富贵荣华,但在我们最艰难的岁月,用最醇厚贴心的爱,为我们撑起了一个虽简陋却温馨的港湾!</h3><h3> 记得母亲离世前几天,婆婆前去看她,母亲拉着婆婆的手说:"我这个傻闺女往后就交给你了,她有什么不懂事的地方要多担待。"我知道母亲是为当时处于困顿中的我们担忧,也放心不下还在襁褓中的外孙女。为了让母亲在泉下安心,我一直以来不敢不懂事,我尽量做像母亲一样的好媳妇儿、好母亲,尽可能地向心目中的母亲靠拢。其实父母对儿女的管教,不是靠说教甚至打骂,是靠自身的影响,所以和睦家庭走出来孩子更懂得爱和包容。</h3> <h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一个人的死分三次,第一次是咽气,就是灵魂离开身体,第二次是躯体的消失,也就是火化或安葬,第三次是心中想着念着她(他)的人也死亡,从此世上再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这一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我记下这些只是想留下一些印记,既便我们不在了,我的女儿虽对她外婆根本就没有印象,但从我的文章中能知晓外婆是一个一直被她的犟父亲敬重和信服的人,再一辈一辈传下去,我相信母亲会永远活在后辈子孙心中,没有真正死亡的那一天!</h3><h3> 母亲节到了,妈妈,我想您,想您在时的幸福,想您在时的温馨!还有您在时家的红火!可是都随着您的离去,这些温暖快乐,都定格封存在我的记忆中,再也回不去了。您在那边还好吗?您的节日,愿您在那边与父亲幸福安康!</h3> <h3> </h3> <h3>再附我崇拜的美文迖人虫一老师,看完我的拙作,把我的文章加以浓缩精炼,赠七律诗一首: </h3><h3> 【七律】缅怀慈母</h3><h3> 忍听帘外子规啼,又忆慈颜泪雨凄。</h3><h3> 一束馨花无处寄,万般往事不堪提。</h3><h3> 扶危济困亲邻赞,敬老尊贤爱意存。</h3><h3> 最是断肠恩未报,阴阳两隔再难携!</h3><h3>这首七律诗道出了我对母亲万般不舍、怀念、感恩的情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