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摇篮曲”一仅以此篇献给妈妈,祝她老人家母亲节快乐!

今开

<h3>妈妈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和父亲结婚后,来到城里。</h3><h3>妈妈没有文化,也没有参加过工作,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性格却格外的开朗乐观,即使在吃糠咽菜的日子里,也很少看到她烦恼的时候。</h3><h3>妈妈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喜好,就是爱唱歌。她的歌不是那种大声的吟唱,一般情况下是那种自娱自乐的哼唱。每当听到她委婉的歌声,都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享受。</h3><h3>妈妈的歌,最初的印象是《摇篮曲》。不过这《摇篮曲》不是给我和弟弟唱的,我和弟弟差一岁,襁褓中的我们虽然享受了《摇篮曲》魅力,但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谁也说不出其中的滋味。我6岁那年,妈妈生了妹妹,已经有了两个男孩,又添了个姑娘,自然是喜出望外。妈妈哄妹妹睡觉时,一边推动“摇车”轻轻的晃,一边用辽南人特有的口音,反复哼着一首无名的《摇篮曲》,直至妹妹睡去。妈妈的歌声完全是一种哼唱,声音细腻,好听极了,虽没有歌词,但催眠作用非常明显,许多时候我和弟弟在一旁,也会跟着睡过去。</h3><h3>这是对妈妈的《摇篮曲》的原始记忆。</h3><h3>80年代初,我有了儿子,60岁的妈妈升级成为奶奶。尽管妈妈早早就说年纪大了,不能给我们带孩子,可孩子一出世,就改了主意,主动帮助我们侍候孩子,从1岁起儿子就和奶奶一起睡,直到公司分配了新房,从家里搬出来为止。儿子小时候鼻梁子上面有块青,俗话说“青筋暴鼻梁,有事没事闹一场”,特别闹人,尤其是不爱睡觉,弄得我们没办法。这时只要妈妈把他抱过去,哼上一段《摇篮曲》,用不了多大一会,肯定睡着。</h3><h3>后来我们发现妈妈的《摇篮曲》也与时俱进,不再是那首无名小调了,而是当时最流行的。“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啊,妈妈的宝宝你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妈妈的宝宝你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大字不识的妈妈,把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摇篮曲》学会了,还演绎得惟妙惟肖。儿子睡的婴儿床,就放到她的床边,她侧着身子把孩子拥在怀里,一只手轻轻的打着拍子,音调婉转,歌词清晰,每个音符,每个句子都充满了深情的爱。儿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捏奶奶的耳垂,直到睡熟。久而久之成了“毛病”,后来和他妈妈一起睡时也照捏不误,这“毛病”直到自己独立睡觉才改掉。</h3><h3>《摇篮曲》成了儿子睡觉前的必须功课,每天都如此。6岁那年我们从家里搬出来以后,儿子睡前总是嚷嚷要听歌,问他听什么,他总是说:“月儿明、风儿静......”。就是这首《摇篮曲》伴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h3><h3>妈妈爱唱歌,除了一些家乡小调,文革中还学了一些革命歌曲。时间久远,妈妈的歌声已经远离我们而去,渐渐的淡忘了,唯有这《摇篮曲》记忆犹新。这首歌有许多明星大腕也翻唱过,我感觉都没有妈妈唱得好听,唱的深情,妈妈的歌声里饱含的是对孩子的舔犊深情,充满了人间大爱。</h3><h3>&nbsp;</h3> <h3>年轻时的妈妈(30岁)</h3> <h3>结婚时的妈妈(父母的结婚照)</h3> <h3>38岁时的妈妈(那年我4岁,弟弟3岁)</h3> <h3>60岁时的妈妈(拍摄于市府广场)</h3> <h3>60岁时的妈妈</h3> <h3>70岁时的妈妈</h3> <h3>74岁时的妈妈(1996年9月21日鞍山日报)</h3> <h3>75岁时的妈妈(公园看灯展)</h3> <h3>80岁时的妈妈(母亲80大寿留念)</h3> <h3>84岁时的妈妈(春节拍的全家福)</h3> <h3>永远年轻的妈妈!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