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三肇”

龙啸

<p class="ql-block"> 作者:殷魟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省的版图上,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北的肇东、肇州、肇源,统称为“三肇”,是全国仅有的以肇字开头三个市县,彼此毗邻,且都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三肇”幅员面积10975平方公里, 人口186.7万,21个民族在此辛勤劳作,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创造出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肇东境内的八里古城出土的黑曜石斧属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说明早在一万多年前,八里古城就有人类居住。</p><p class="ql-block"> 松辽平原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大小不一的帝国,大辽帝国从太祖耶律保机开国到末代皇帝耶律延禧亡国止已经延续了209年。由于契丹政体的不健全和民族自身的劣根性导致了大辽帝国的江山每况愈下,特别是到了末代辽帝耶律延禧执政时举国上下已经是怨声载道,人心相背了。 </p><p class="ql-block"> 辽天庆二年即公元1112年2月,耶律延禧从上京临泉府一路行“春捺钵”礼来到位于嫩江下游左岸的“混同江(现松花江)行宫”也叫“韶阳川行在所”(即现在的新站镇古城遗址)设“头鱼宴”来接受附近各部落首领的参拜与朝贡。</p><p class="ql-block"> 由于韶阳川行在所是松嫩两江左岸唯一的皇帝“春捺钵”行宫,因此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也前来朝拜辽国皇帝。由于耶律延禧生性残暴,再加上饮酒贪杯,所以,在醉酒后强令各部落首领依次为其跳舞助兴。看到皇帝如此戏弄各部落首领,女真部落的首领完颜阿骨打非常气愤。</p><p class="ql-block">等到依次轮到他跳舞时,阿骨打推脱不会,拒不从命,这下可惹恼了大辽皇帝。于是,他下令推出大帐将阿骨打斩首,旁边的大臣和众部落首领一齐跪倒为阿骨打求情,耶律延禧才免除阿骨打一死。第二天醒酒后,大辽皇帝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阿骨打前来认错,愤恨之心又一次涌上心头。于是,他命令密使萧奉先以边事不宁为借口,欲将其杀死免除后患。在萧奉先的劝说下,耶律延禧命人将阿骨打释放回部落。</p><p class="ql-block"> 公元1114年(辽天庆四年)久被辽国欺侮早有反辽之心的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伐辽,先行进攻辽控制女真人的宁江州,一举获胜打开了伐辽的通道。辽天祚帝召集群臣从各路调集兵力10万余众引兵屯出河店,打算从松花江北岸进攻女真军一举消灭阿骨打。阿骨打得知辽兵集结的消息决定主动出击。他亲率3700名将士沿松花江右岸疾走半路天色即晚士兵就地宿营。半夜出袭,拂晓时他们行至江边发现有少数辽兵正在破坏冰面上的道路,女真精兵抢占先机猛冲过去将其消灭,随后向江对岸的辽兵发起猛攻。此时大风骤起浓雾弥漫。辽兵猝不及防溃不成军。女真兵乘势追杀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出河店大捷,使女真实力更强,军威更盛,为以后大金国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称帝取国号为大金。1130年(天会八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在出河店址建肇州。肇州隶上京路,并在珠赫店所在的弓形台地上建立了建制规范,又带有纪念意义的金肇州城,城池周长四千米,后人俗称“八里城”。金熙宗完颜亶天眷元年(1138)置防御使。承安三年(1198)金章宗完颜璟又以“太祖神武隆兴之地”升肇州防御使为节度使一级的重镇并建立武兴军。金元明三代均成为东北松嫩重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承安五年(1200年)又“置漕运司,以提举兼州事”,后废弃。金宣宗时,由于泰州残破不堪而难于居住,东北路招讨司猛安谋克诸处人等都涌向肇州,这迫使肇州等地“凡征调往复甚难”。在此情况下肇州防御史乌古论德升提出“升肇州为节度使,以招讨使兼之”。同时,“置招讨副使二员,分治泰州及宜春”等建议。宣宗准定,贞佑二年( 1214年)肇州置招讨司。同年,成吉思汗在“裂士分封”中,境内为哈布图哈萨尔的世袭封地。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建立肇州(今肇东市四站镇八里城古城)隶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内沿置兀速(雾松)、憨哈纳思(郭尔罗斯)、乞里吉思(给石烈)三个部落。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罢肇州宣慰司,并入辽东道。元•元贞元年(1295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散领之”。元•延右三年,“置肇州女真千户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东移,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六世孙布巴什惕那颜驻牧嫩江下游两岸,号所部为“郭尔罗斯”。清•顺治五年( 1648年)十二月二日,郭尔罗斯部酋长布木巴被册封为镇国公爵,掌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此为旗治之始。由于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满清的皇室对肇州情有独钟,肇州地处的松嫩平原,自此成为清朝皇家封地,禁止汉人进入。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肇州所处的松嫩平原中南部地区荒无人烟。</p><p class="ql-block"><br></p> &nbsp; &nbsp; &nbsp;肇源境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金时期白金宝遗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肇东市境内的金、元古肇州城——八里城遗址 &nbsp; &nbsp; &nbsp; &nbsp;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境内修建东清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东清铁路破土动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朝政府为了与沙俄中东铁路附属地争夺主权,遏制铁路沿线被肆意扩张、侵占,也为了防止帝俄日后横出旁溢,乘机侵占荒原,扩大地域,就地安置流民,解决财政亏空压力,随之放开了荒禁政策。清廷批准,在中东铁路沿线的松嫩平原出放荒,移民屯垦,并允许关内的汉人进入肇州地区开垦荒地。黑龙江将军萨保委任道员、中东铁路黑龙江交涉局总办周冕,亲赴郭尔罗斯后旗,统领放荒、规模屯垦。<br>&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字少逸,浙江省嘉兴府人(今浙江省嘉兴市),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青少年曾为贡生,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清咸丰年间入进士,官至少卿,清光绪初年,曾任湖南候补道。<br>&nbsp; &nbsp; &nbsp; &nbsp;同年,周冕亲自带领随员,考察、测绘,规划,在此放荒,周冕参照海伦市(通肯)采用的井田法,即先正井界,长宽各六里为一井,每井划为九区,每区分作四方,每方纵横260弓(没弓5尺),合毛荒45垧,这样每井共划为36方,及1620垧。按这种办法在铁路南端仅靠松花江的地方先划出一井,由东向西连划八井,将这八井用《千字文》的第一个字,统称为“天” 字井,按着井的顺序编为天字一井、二井、三井等,然后还是按着《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陈宿列张等顺序分别排列为地字井、玄字井、黄字井等,昌五地处荒字五井,因荒字不吉利,为了避嫌就用谐音“昌”字代替,即成为“昌”字五井,简称为昌五。按《千字文》次序由南到北排放荒段,根据移民先后领荒垦殖。同时,委托朝廷卸甲武官李公焕等按昌字五井设计、修筑“昌五城”。据说,周冕派人带着风水先生坐着大马车对放荒地域进行视察,发现昌五这个地方形似高台上的莲花盆,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宅这里修筑城池,设置机构,使昌五成为肇东的发源地和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昌五也是我省西南部地区的一个开发较早的重镇。<br>周冕率先垂范,亲领蒙荒,招募垦民,开辟同仁堂(今东发办事处同仁堂屯),并作为第二故乡而为之呕心沥血,捐资修路、植树,创办学校,兴办药铺,修建粮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在郭尔罗斯后旗垦地置肇州直隶厅,隶属于黑龙江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肇州直隶厅在昌五城(今肇东市昌五镇)设分防,因分防管辖肇州直隶厅境内的东部,故称肇东分防。据民国十六年统计,肇东境内已出放蒙荒290万亩,开垦耕地200余万亩。黑龙江农耕文明在清末民初进入了鼎盛时期,肇东作为松花江流域拓荒屯垦的首选地。<br>&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肇东境内的昌五镇大四井、小四井、五井屯、大六井、小六井;向阳乡的二井屯、小二井、三井屯;明久乡的七井屯、八井屯、九井村;姜家镇的头井屯;洪河乡的七井屯、小七井、八井屯等村屯都是因此而得名。<br>&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在放荒时,在今天的肇东里木店镇境内建了三栋房子,主要供他来往巡查时居住,后来又有不少垦荒者来到这里定居,便形成了一个村,周冕当时的官职是道台,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了道台屯。<br>&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开疆放荒范围遍及肇东全境,随后,又在肇东域外陆续扩大和出放荒原面积,沉睡的松嫩平原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由于这次放荒招垦,使肇东境域人口大量增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肇”总人口不满万人,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仅13年时间,肇东境域人口已达7.5万人。人口剧增逐渐形成了许多村屯和一些集镇,为肇东县级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br>&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任职之初,恪尽职守,认真办事,“公而忘私,才优干济,声望素着,中外同钦。”后来在处理重大事件时,他没有及时向黑龙江将军呈报,“本省公事均置不理”,“凡有利于彼族者,无不尽力迎合”。他擅自与沙俄签订铁路用地200多万亩,与民众发生冲突,态度蛮横,积怨极深。他还和沙俄签订了铁路枕木采伐合同,把大片林地权益出让,直接损害了清廷的原则和利益。黑龙江将军府将周冕的“恶劣”影响呈奏朝廷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周冕被革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官职。<br>由于周冕开疆放荒办法不宜,杂乱交织,时间拖了6年之久,尚未向省府交付荒价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由新任铁路交涉局总办和原通肯行局提调负责调查该出放事宜。结果发现周冕违背了省府订的放荒章程,账目混乱,周冕所报地数、银数不符,难以查清核实。于是重新定章对周冕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清理和纠正,历时两年时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清理纠正完毕。周冕被罢免和查办后并未受到重罚,仍为六品道台等级,不久奉旨交由北洋大臣差遣委用,慈禧太后还亲赏周冕以佩章及功牌。<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 &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在管理蒙荒事务时,蓄谋后路,仗权乘机,在松花江北岸选择大片土质肥沃之荒开垦后,据为己有。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此建屯落户,取名“同仁堂”,今为东发办事处同发村同仁堂屯。其家共有土地1200余垧,房屋100余间,佃户150余户,屯子的事物管理交由申寿山管理,申寿山出生山东省日照,为人仗义,做事细心周密。周冕的晚年就在这里度过的。民国和伪满时期,他威福仍不减当年,外有武装团丁轮流保护,内有男女佣仆以供驱使,每日六餐,以食鸡汤为主,他专门有一个为他做饭的厨师叫张喜林。生活奢华,衣食有序。屯子设有两座炮台,有家丁日夜看守屯内南大门和东大门。周冕的佃户同时也是武装团丁,有步枪100多支,还有多挺机枪,为首的枪手被称为孙连长,还有一个叫韩秀章。无官后的周冕,已至耄耋之年,亦有慈善之举,在当地做了一些好事,如开办学校、救苦济贫、供养孤老等。民国四年(1915年),周冕曾和本县及呼兰绅士联名向黑龙江省申秉修筑松花江堤坝以防水患,他的正义之声未得到结果。<br>&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开办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解放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周冕对失去丈夫的寡妇倍加关照,每月定时供给小米一斗,对逃荒要饭的人投到他那管吃管住,然后在同仁堂屯周围的屯子为其安家落户,派给荒地耕种。从山东逃荒到同仁堂屯的杨姓和郑姓人等6户人家就是讨饭来到了同仁堂屯,周冕在同仁堂南1.5公里处的大土岗上为他们提供了开垦的荒地,并供给了木材,让他们盖起了六个马架子房,周冕还为他们免费提供了当年的粮食,次年春季开荒种地,三年不收租金,周冕为他们提供种子。当时开垦荒地很落后,全部用镐开垦,当年他们开垦了20多亩地,基本能够子给自足,到第五年,共开垦出荒地300多亩,每户养起了车马,并有了铁犁等农具,生活很充裕,后来,闯关东来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村,取名南六马架屯。<br>&nbsp; &nbsp; &nbsp; &nbsp;民国初,省以下设置沿袭清制,分为道、府、厅、州、县。民国二年(1913)l月23日,奉大总统令废府、厅、州,存道、县由厅改县后隶属龙江道,肇州县城设今肇源城,名称肇州,3月20日执行。7月肇东分防厅晋升为县,旗境东部为肇东县,西部为肇州县,蒙汉三个政权并存,继续实行蒙汉分治。伪满洲国属黑龙江省。<br>&nbsp; &nbsp; &nbsp; &nbsp;1932年伪县公署因洪水迁到薄荷窝堡,1934年又因洪水迁到“老城基”(今肇州址)。1934年12月1日结束蒙汉分治,1935年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肇东四站老爷屯迁至肇源城,实行旗制。仍用郭尔罗斯后旗名称,隶属滨江省。1937年12月3日,肇东县公署由昌五城迁至满沟(今肇东镇)。1945年12月20日,民主政府成立。肇东、肇州、郭尔罗斯后旗隶属嫩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隶属哈西专员公署,专员公署驻肇东县城。1946年3月,肇东划归吉江行政区。同年4月,将郭尔罗斯后旗的八里、四兴(今四站镇)、向阳、三星、同仁村和呼兰县的乐安、安居、长发、万宝村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管辖;5月,撤销吉江行政区,肇东划归嫩江省;7月,撤销乐安县,并入肇东县。1947年2月7日,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称黑嫩省,肇东、肇州、郭尔罗斯后旗属第四专区,专署驻肇州县。同年9月17日,撤销黑嫩省,恢复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建制,肇东、肇州、郭尔罗斯后旗仍属嫩江省。1949年5月5日,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br>&nbsp; &nbsp; &nbsp; &nbsp;说起肇东,应该说先有昌五后有肇东。民国时期,昌五城已具相当规模,城池长为2.5华里,周围总长为10华里,是个正方形城池。四周建有高约3.5米,宽约1.5米的土城墙,城墙四角及四面设有12个土炮台,炮台为方形,高出城墙。在城四面正中建有四座城门,城门有军警昼夜把守,城墙外有护城林,均为高大的榆树,护城林外就是护城壕沟,宽约5米,深约2米。因昌五地处全县海拔至高点,过去田野中树木和遮挡物,天气晴好时,从几十里外远望昌五,青黛色的树影清晰可见,昌五古城犹如在天上,给人一种壮观神秘的色彩。城内东、西、南、北各有十条街,每条街都有名称,这些街名由于多年不用,现在知道的已经不多。街道经纬交叉,使城内形成100个正方形板块,从高处俯视全城,全城的格局十分严谨,形似一个硕大的棋盘。<br>&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的昌五城东西街最为热闹,商家店铺林立,依次排列,生意兴旺红火,城内较大的商号有永昌厚、万发号等数十家商号,南街设有自由市场,西街主要经营粮食和柴草等。昌五的商业活动远至山海关内,粮油交易非常火爆,影响也很大。<br>&nbsp; &nbsp; &nbsp; &nbsp;周冕在肇州地区奉旨放荒期间,出现了很多垦荒大户<br>闫敬修,辽宁金州人,清末举人,所以人们多称他为闫举人,是辽南地区的大户人家,因其功名,在地方颇有影响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他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定的《马关条约》,提出的拒和抗战、变法图强主张,而上书光绪皇帝万言书签名活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日伪时期,为了抵制殖民奴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他在金州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博学,于其宅第开办了“金州国学义塾”,招募贫寒人家子弟入学,培养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国学人才。<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松花江冬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肇源的莲花泡 &nbsp; &nbsp; &nbsp; &nbsp;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对松嫩平原的禁荒政策开始松动,渐有辽南地区及关内几省的流民入住垦荒,也有一些大户人家来此占领大片荒原进行开发垦耕。1890年前后,肇东地域还少有人烟,闫举人独具慧眼,发现了这片草原,于是他来到这里,在昌五、向阳等地占有大量荒原。周冕放荒时,他补交了部分荒银,在荒务行局(荒务处)又购得许多荒段,前后共有荒原超过万亩之多。他拥有这些荒原后,有的是将原荒卖给后来的垦荒者,有的是自己开垦后,变成了“子花垄”再卖。剩余一些开垦的土地,则选址建房立屯,然后将房屋和耕地一起出租给别人,自己并不耕种,只收取地租。土地开发、建屯立庄就绪以后,他不再来这里,聘用管事的为其代劳,有的时候派遣他的儿子到这里看一看。<br>&nbsp; &nbsp; &nbsp; &nbsp;闫举人在昌五城东北建立的闫敬修窝棚,是肇东除沿江地区少数村屯外,岗地草原开发、落户建屯最早的几个村庄之一,也是肇东早期最有名气的村落。闫敬修窝棚是当时人们对闫举人村屯的称谓,闫举人并不喜欢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屯名,后来,他将闫敬修窝棚改成了腰窝棚。腰窝棚名字的来源,因此地处于中间位置,故名,腰即中间也。闫举人除了在这里开荒立屯,在别处也垦地建庄,还有前、后、左、右等多处窝棚(村屯)。闫举人开荒占草,建立的腰窝棚屯,地处昌五镇五井村,如今村屯规模很大,共有200多户,800多口人,五井村村委会就在此屯。村中间有一条南北道,将腰窝棚屯一分为二,成为了东、西两个腰窝棚屯。<br>&nbsp; &nbsp; &nbsp; &nbsp;闫举人的家业十分巨大,也非常富有,可谓家殷人足、富甲一方。据传,他从辽宁金州来肇东,一路上不喝别人家的水,不吃别人家的饭,也不住别人家的店,甚至可以不乘别人家的车。其意思就是到处都有他自己的土地、房屋、村庄和买卖,拥有不尽的资财。<br>&nbsp; &nbsp; &nbsp; &nbsp;于成久,清末曾担任过朝廷命官,被人们称为“于大老爷”。清同治年间,生于山东烟台大于庄。十几岁闯关东来到辽宁营口,在一家渔行当伙计,由于诚实能干、人品又好,被渔行东家相中,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后来,于成久参加了清军并任职,曾参与了反抗列强侵华的战争,由于作战勇猛,屡建战功,职务逐级提升,被朝廷封为高品第的武官(据传官至四品)。<br>&nbsp; &nbsp; &nbsp; &nbsp;于成久在战争中多次受伤,特别是头部伤痕累累,清廷获准他解甲归田,以在黑龙江“跑马占荒”作为奖赏。1898年前后,他携带家眷来到了松嫩平原,以昌五和宋站为中心,方圆二百里以内圈占荒原,以至“三肇”、安达和大庆等大片荒原归属于他所有。于成久将这些荒原一部分自己开垦耕种,一部分租给移民和佃户垦种,开始不收地租,几年后租户有了收益再上交租子。他还在宋站一带建有很大的于家庄园,是肇东的早期开发者之一。<br>&nbsp; &nbsp; &nbsp; &nbsp;黑龙江将军府仰慕他的功绩和品级,聘他为统领,代为看护该地区的草原和管理流民。他骑着高头大马,披甲挎枪,不减当年的威风,带着随从活动于这片广袤的草原,直至清朝禁荒政策结束。<br>&nbsp; &nbsp; &nbsp; &nbsp;1900年后,清政府委派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周冕出放东清铁路两侧的荒段,并决定选址建城,以便加强对放荒地域骤增的移民管理。于成久受命带人走遍了放荒地域,最后选定了地势最高、位于中心、风水极佳的昌五建城。选址后,他又按照城区建制规划了城区,拉定街基。经过了十余年的建设,最终形成了纵横11条街道,100个街块,长、宽各为1.4公里,周围总长为5.6公里的一个正方形城池。这就是今天的昌五城,昌五城的建立和形成,为肇东设置县治和确立县城创造了必备的条件。<br>&nbsp; &nbsp; &nbsp; &nbsp;昌五建城后,于成久在城内的西北域(今三街处)占有近半个街块,约有7 000平方米,建立一个于家大院。高高的土围墙,坚固的木大门,院内房屋数十间,深宅大院显得很威严。于大老爷的全部活计和家人起居,均由雇佣的数十名伙计负责打理。<br>&nbsp; &nbsp; &nbsp; &nbsp;黑龙江将军很器重于成久。设置肇东分防后,黑龙江将军仍让资历深厚、熟悉地方情况的于成久协管防务和法务,他不失军人之风,断案果敢、利落,一锤定音,无人能撼。<br>&nbsp; &nbsp; &nbsp; &nbsp;民国时期,于成久年龄已大,身无官职,也就很少出来做事了。但是,地方官员很敬佩他的经历和品行,经常去拜访和问政,邀请他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当地的名流、绅士等对他更是尊重有加,有时借用他的影响,请他出面处理一些难办的事情。<br>&nbsp; &nbsp; &nbsp; &nbsp;晚年后,于成久深居宅第,极少出门,人们很难见到他的身影,甚至有住了几年的近邻都不认得他。1938年左右,于成久高龄病逝于昌五城其家中,葬礼十分隆重。院内搭设灵棚,停殡七天,乐班吹奏,道士作法,地方名士、省县大员前来吊唁,溥仪也派人出席了葬礼。出殡时,各种扎彩、葬品和送葬队伍绵延数里,其灵柩安葬于今宋站镇毕大干窝棚。<br>&nbsp; &nbsp; &nbsp; &nbsp;于成久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三个孙女都很杰出,均为处级或厅级离休干部,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长孙女于萍,1946年在肇东参加工作,银行会计。1949年随其在部队的丈夫进入北京,初就任于中南海中直修建办事处会计,后调入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共中央联络部办公厅财务处工作。次孙女于振华,1942年在肇东任教师,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先后在国家建设部、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建工部一局安装公司子弟学校、四川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工作。曾任办公室秘书、学校校长等职,参与了哈尔滨汽轮机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2005年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参加抗战老同志、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三孙女于振富,1948年在肇东入伍,随军南下,参加全国解放战争。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后为第四野战军总部)司令部机要员、中南军区司令部机要员。1955年转业到湖北省黄冈地区档案局任机要员、局长等职。<br>&nbsp; &nbsp; &nbsp; &nbsp;李焕公,字向阳,汉族,1866年8月生于奉天盖平县(辽宁盖州市)。祖籍山东莱州,清乾隆年间其先祖因事谪迁任奉天盖平。李焕公有文化、有能力、有官职,曾被封疆大吏盛京将军赵尔巽召见过。<br>&nbsp; &nbsp; &nbsp; &nbsp;清光绪末年,为缓解财政危机,朝廷放卖“蒙荒”,鼓励汉人大户开垦中东铁路两侧的“蒙人牧场”。1906年39岁的李焕公手持封疆大吏赵尔巽的“垦荒令牌”,携银两、随从来到“满沟”站,到官府的荒务行局,缴纳荒价银,跑马占荒。时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的放荒主管周冕发放给三方“蒙荒”(每方约6.6里×6.6里=1 000公顷,即1 500垧)。周冕遵照规定,依据《千字文》字序将这里命名为“洪字一井”。<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冬季的肇东北部草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肇州县标志雕塑 &nbsp; &nbsp; &nbsp; &nbsp;李焕公带领他的垦荒者们在今天的向阳村位置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的垦荒生活。他把人员分成12个队,分别负责建房、打井、修路和开荒。他们风餐露宿,与风雨结伴,与野兽飞禽为伍,几乎过着原始人的生活,还时常遭受官、匪、兵的侵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极其缺乏,所有物资都要从省城、呼兰、江南等地运进。当时村子周围都是草原,根本没有路,运送物资费尽了周折,垦荒者们吃尽了苦头。李焕公没有被困难吓倒,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马拉单铧犁进行开荒,然后种上适合荒地生长的稷、黍、菽、乔麦、小麦、马铃薯、葵花籽等农作物,但产量低,收成不好,再加上当时投资特别大,建房搭屋、拴车买马、修路打井及各种生产生活物资,按当时价格计算开垦100垧土地,共需白银3 830两,那些庞大的开销没有一定经济实力是承受不了的,不长时间李焕公把三万两白银赔个精光。辽宁家庭成员强烈反对,要求李焕公放弃垦荒回奉天复职。<br>&nbsp; &nbsp; &nbsp; &nbsp;但是,性格刚烈的李焕公没有回头,坚持垦荒,与其部下和投奔他来的垦荒者们同甘苦、共患难,拼搏奋斗,克服了世人难以克服的诸多困难。五年后,形势好转,先开的生地已变成熟地,又及时调整了种植结构,开始以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为主,以马铃薯、大白菜等蔬菜作物和大豆、芝麻、向日葵等油料作物为辅,同时种植烟叶、绿豆等经济作物,产量逐年增加,收入逐年增加,出现了连年丰收,人畜两旺的景象。<br>&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土地不断扩大,粮食逐年增加,粮食保管成为突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李焕公在村前村后建起了三个储粮仓,派可靠人员看护。为了把粮食转化成商品,李焕公请来了能工巧匠办起了酒厂,既减轻了储存粮食的压力,又增加了收入。酒的质量好,非常畅销,“李公烧锅”家喻户晓,远近皆知,而洪字一井的屯名被人们淡忘,李公烧锅屯名延用至今。粮食年年丰收,土地年年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至民国三年肇东设置局改制为县时,这里住户二百,人口近千,开垦熟地1 800多垧,在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陆续建立起众多小村屯。<br>&nbsp; &nbsp; &nbsp; &nbsp;李焕公非常重视村落建设,对村落建设进行细致规划,村中主道取东西走向,房舍民宅坐北朝南,村北有绿化树带;村中有学校、演戏台、药店、杂货店、旅店、饭馆、铁匠炉等各种店铺;修筑了防匪防盗的围墙和炮台;在村东捐资修建了庙宇,俗称“尼姑庙”,法师住持陈修贞,李焕公的侄孙女因病出家到此庙,削发为尼,法号“亚仙”。该庙有前后两个大殿,前殿叫“关老爷殿”,后殿名曰“观音娘娘殿”。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看大戏、说书讲古、拜神求佛的人们,扶老携幼纷至沓来,一派繁荣热闹景象。<br>&nbsp; &nbsp; &nbsp; &nbsp;1918年李焕公任省府县署议员,乘坐专用斗蓬车,佩带短枪,是肇东知名人士。他仍管理此地,酒厂交给姓戴的经理掌管,郭姓酒师任技术总管。东北光复后,该酒厂搬迁到县城,这就是肇东酒厂的前身。<br>&nbsp; &nbsp; &nbsp; &nbsp;据老人讲,当年投身绿林,自己拉起队伍活动于松花江两岸,后来投靠马占山成为抗日义勇军将军的天照应李海青,与李焕公有交情。当初李海青起事时,他的队伍经常活动在“三肇”、安达等地,但不侵扰这里。他的队伍也来过向阳村,李焕公待他们是客人,“早是间,晚上店”,还给钱物的资助。<br>&nbsp; &nbsp; &nbsp; &nbsp;1942年9月,李焕公病逝,其子李安堂为李焕公举办了盛大的送葬仪式,持续七天,省县许多达官贵人及社会名流都来吊唁,几千民众为他送行,安葬在村东南一公里处。官民们评定其功过,因其垦荒有功,为了纪念他用其字“向阳”来定名该村,李焕公名留千古。<br>&nbsp; &nbsp; &nbsp; &nbsp;1944年冬季,周冕于同仁堂去世,终年113岁,其灵柩葬于同仁堂屯西南侧,并建了灵堂,第二年春天被仇家“涝洲王”烧毁。<br>&nbsp; &nbsp; &nbsp; &nbsp;解放后,周冕所有的耕地、财产和一处学校全部充公,归当地政府部门使用。当年的学校现在仍然在。同仁堂屯曾经是同发乡驻地,乡政府机关就设在周冕家的深宅大院里。<br>&nbsp; &nbsp; &nbsp; &nbsp;在现在的东发办事处新发屯还有一个和周冕有关的传说故事。<br>&nbsp; &nbsp; &nbsp; &nbsp;新发屯原名叫蛤蜊城,位于松花江北岸,是松花江堤外的一个天然大泡子,水很深,面积大约两公顷左右。<br>&nbsp; &nbsp; &nbsp; &nbsp;据说在周冕放荒后,从山东来的逃荒的在这里安了家,这里原本是松花江老江道,松花江在历史上不断向南移,后来就形成了一个水泡子,与松花江联通,阴雨天或大雾天,泡子上有时会呈现一座城郭,外有城墙角楼,内有楼阁庭院,看着十分清楚,犹如仙境。泡子里有一个大蛤蜊,与一般的蛤蜊不同,体型特别大。这事传播开后,周边的居民每逢阴雨天都来泡子边想一睹为快,还有人想看看那个大蛤蜊究竟啥样,于是就开始打捞,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打捞几次也无果。还有人说泡子里出现过一个大牛角,周冕也曾组织过人用六头老牛都没拉动,牛还险些陷入水中。此后,这里再也没出现过城郭,那个大蛤蜊和牛角也不见了。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了蛤蜊城。<br>&nbsp; &nbsp; &nbsp; &nbsp;1954年8月1日,黑龙江省与松花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1956年4月 11日,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政府奉令改称肇源县。自此肇东、肇州、肇源三肇伊始。1958年8月27日,肇东划归哈尔滨市领导,肇州、肇源隶属松花江专署。1960年1月,将肇东万宝公社划归哈尔滨市。同年5月,将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专署改为绥化专署,肇东、肇州、肇源随属。1986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肇东市(县级)。以原肇东县的行政区域为肇东市的行政区域,隶属绥化地区管辖。1992年肇州、肇源划大庆市管辖,1999年,国务院批准改绥化地区为地级绥化市,肇东市由黑龙江省直辖,绥化市代管。<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的肇源县城广场中心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的肇东市西部新区 作者简介:<br>&nbsp; &nbsp; &nbsp; &nbsp;殷魟权,微信昵称:龙啸,媒体人。主要从事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和诗歌创作。1984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和电视摄像。1998年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肇东广播电视台工作,从事文化宣传,电视、网络、报纸等工作三十余年。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特聘作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