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观志(1):《万万没想到》

如惠文堂

<h3><b><font color="#ed2308">(从此篇开始,将连续更新夏花书评,不哗众,不取宠,选择真正的好书,怡情养性,开拓视野,敬请关注)</font></b><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万万没想到》</font></b><br></h3> <h3>这本书的名字叫《万万没想到》,在耸人听闻的各类标题轰炸中,对于这样的标题已经产生麻木和不信任感。又看到书的副标题——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似乎还比较理性,却也没有打算正襟危坐地去读。</h3><h3><br></h3><h3>然而,在读的过程中越来越欣喜万分,拿出纸张出来绘制思维导图(只有感兴趣的书才会这么做)。 &nbsp; 农耕时代的人价值观比较单一,物质种类也少,若无离乱,人相对容易颐养天年。然商业社会的发展令各种观点和商品一样,多得令人炫目,也同时令人无所适从,现代人的焦虑多源于此。 &nbsp; 这本书相当流畅通俗,却极其专业地解释了现代人容易陷溺的观点窠臼,看时令人忍俊不住,反躬自省,又一身冷汗。</h3><h3><br></h3><h3>这是一本放在床头可以随时拿来看看的书,像一个铃声被设置为泉水叮咚的警钟,温柔提醒每个看书的人。<br></h3><h3><br></h3><h3>简单地列举书中的两个内容,抛砖引玉,在我眼里,这绝对是一本超过五星的书。<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思维的两个系统</font></b><br></h3> <h3>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把人的思维系统分为——系统1:自动起作用,能迅速给出难以改变的第一印象。系统2:费力缓慢,需要复杂的逻辑运算。 &nbsp; 显然,计算机的思维长于系统2,人类远远不能及。然而在系统1上,计算机远远不如人类。</h3><h3><br></h3><h3>2012年谷歌用1.6万块处理器,才让计算机学会识别猫脸,却不能识别表情。而婴儿4个月就可以识别表情,6个月就能识别人脸。</h3><h3><br></h3><h3>郝景芳在《北京折叠》的后序中说,电脑在超市众多饮料中做选择,需要以小时为基础单位的时间段。对我们而言,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决定,就这个角度,她相信人类不会被计算机取代。 &nbsp; 但人类这个能力显然过强,远远超过理性思维,也就是系统2 的能力,好像一个赛车手,忘了刹车没有检修,只有听凭思维惯性驶向不归路。 &nbsp; 文人又是系统1的最强代表,习惯绝对夸大自己的第一感受,这就会造成很多令人无所适从的价值观。例如“金钱如粪土”,“朋友价千金”,如果这两句话都绝对正确的话,那结论只能是“朋友是粪土”。 &nbsp; 系统2代表的理性思维需要综合条件后的妥协,系统1代表的感性思维往往容易走向事物的一个极端。 &nbsp; 除非有自我认知,或经过自我训练,否则人很难自发地运用系统2,即便是自认为价值多元化的高级文人。</h3><h3><br></h3><h3>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21CN新闻报道说奥运村给运动员准备了15万个避孕套,五天就用完。腾讯请来梁文道、蒋方舟、阎连科发表意见。梁文道说他公开支持性产业。蒋方舟说优秀基因都花心。阎连科说从中医以毒攻毒的角度看,性是个疏通方式。 &nbsp; 三个观点确实多元化,不过他们都没有运用系统2 的思维,一万名运动员5天15万个,运动员男女各半,这是一天用6个的水平!!! &nbsp; 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据新浪体育报道,有的拿回国卖,有的队员将之做成水球砸人取乐,而后来对运动员的采访也证明了这个事实。 &nbsp; 不自觉用系统1 进行思维还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一个2007年发表的研究中,几个美国研究员招募和一些受试者,给每人5美元。然后每人收到一封信,有两个版本。其一是马拉维有三百万儿童食物短缺;安哥拉四百万人逃离家园,需要捐款。另一个版本是马里的七岁女孩诺奇亚需要捐款,并详细描述了这个小女孩家庭的困苦。 &nbsp; 实验结果是拿第一封信的人平均捐1.14美元,拿第二封信的人平均捐2.38美元。对于捐款而言,用一个人煽情的力量远远大过抽象的统计数据,这也是为何现在众筹屡屡爆出丑闻的原因。<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律师机制”</font></b><br></h3> <h3>和霍金合写《时间简史》和《大设计》的蒙洛迪诺,在他独立书写的《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书中,写人的判断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也就是不预判结果,先分析数据和条件。另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要维护的结果,然后再去找证据。 &nbsp;</h3><h3>“律师机制”令人尤其相信算命,星座或阴谋论等。</h3><h3><br></h3><h3>以星座来看, 一直觉得不可思议,生活中大多数人相信的星座之说都放在网上,也就是十二种而已。而那么多人都说准,难道大千世界无论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如何不同,全都可以划进十二个框架吗? &nbsp; 疑惑了很多年,终于因本书恍然大悟。书中提到一个实验,实验者给每个受试学生发了一套测评性格的题目,然后告知学生,说通过分析他们各自的回答得出一份“性格概况”,学生们纷纷说好准确。而事实上,每个人拿到的是同一份“性格概况”</h3><h3><br></h3><h3></h3><h3>显然,潜意识就是一种“律师机制”。</h3><h3><br></h3><h3>这种机制令世间诤论不休,小至个人之间辱骂斗殴,大到各种以“圣战”为名的屠杀,包括现代社会特有的“粉丝战争”,需要警惕。 &nbsp;</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font></b><br></h3> <h3>这本书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作者万维钢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在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典型的理科男。 &nbsp; 现在某些科普类或历史普及类书籍,将戏说做文章的筹码,活生生将历史和科学装扮成小丑。这本书不一样,其文字并不“理科”,非常生动,但是一种温暖适度的生动,赏心悦目,毫无戏谑和轻佻。 &nbsp;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为这本书写了序,在序言中,他说在写序之前,他与万维钢素未谋面,这本书和作者都籍籍无名,他不过随手翻看,眼睛一亮,如今难得遇到这样开卷有益的书,他欣然写序。 &nbsp; 在序言最后他呼吁文人们来读读这本书,了解一下“理呆们”的思维,也是一大收获。 &nbsp; 看到赵教授这个呼吁,忍俊不住。不禁想起《奇葩说》第五季中,有一次争论全球的环境变化。</h3><h3><br></h3><h3>文人蔡康永强调环境越来越差,他用循循善诱的语调带观众进入了一种模糊不清的怀旧情怀。 &nbsp; 结果,“理呆”薛兆丰用数据、图片,尤其是100年前伦敦马路上干马粪在空中飘扬的图片,冷静地驳斥了他这个说法,建议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改进环境问题,居安思危,而不是一味想回到过去,马车并不比汽车卫生。 &nbsp; 本书谈人性,谈科学的思想方法,也谈励志。但不同于畅销书的“一万小时成功”论,“心有多大路有多远”论,这里他谈理性的励志,包括对于自我条件的客观分析,对于自律的科学训练等,有很多实用技巧。 &nbsp; 所以,《万万没想到》是一本精彩实用的好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本,据说万维钢还有很多精彩文章本书并未收录,期待吧!</h3><h3>&nbsp;<br></h3> <h3><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个以软科普、文学、影视、心理学、艺术赏析为载体的线上美学杂志,可以扫描关注,帮您建立多元化思维结构! 或者加公众号:妙观志 ,微信号:wonderfulmagazine</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