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之旅——(四)藏地佛缘

蒋中秋

<h3>去西藏,除了欣赏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外,近距离感受西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六字真言”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还有那些转山转水转佛塔的虔诚的藏民,更是令人为之动容。</h3> <h3>大雪纷飞的海拔4238米的折多山垭口,白塔矗立,经幡飘扬。在藏区,几乎每一个高山垭口都是如此景象。</h3> <h3>新都桥黄昏时分山坡上的经幡熠熠生辉。</h3> <h3>塔公寺雪后的清晨。</h3> <h3>村前的佛塔。</h3> <h3>雪山下的甘孜县城白塔公园。</h3> <h3>白塔公园内壮观的经筒和佛塔。</h3> <h3>林芝市米林县索松村,南迦巴瓦峰下,雅鲁藏布江上,经幡在风中猎猎飞舞。</h3> <h3>索松村的村民。</h3> <h3>玛尼堆前,羊卓雍错更显神圣。</h3> <h3>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的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h3> <h3>大昭寺由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h3> <h3>据介绍,这座阳台内的房间是历代达赖居住过的地方。</h3> <h3>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顶礼膜拜。</h3> <h3>在大昭寺外磕头的藏民。</h3> <h3>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h3> <h3>沿着八廓街顺时针绕着大昭寺行走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h3> <h3>我两次前往大昭寺,每次都目睹川流不息的藏民在八廓街围绕着大昭寺一圈一圈地行走,行转经仪式。</h3> <h3>佝偻着身体拄着拐杖也要来转经。</h3> <h3>坐着轮椅也要坚持。</h3> <h3>从娃娃抓起。</h3> <h3>转经筒。</h3> <h3>磕长头。</h3> <h3>走累了歇一歇。</h3> <h3>有了些许现代感。</h3> <h3>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到此的朝圣者不计其数。</h3> <h3>坐落于拉萨市区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建筑群。</h3> <h3>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h3> <h3>17世纪起,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h3> <h3>夜幕降临时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h3> <h3>八廓街上磕长头者的前方是网红餐厅玛吉阿米。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初恋情人的名字。诗中写道:“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还有一句最为著名:“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h3> <h3>这是餐厅内二楼。相传这里是当年仓央嘉措与情人幽会的地方。</h3> <h3>美好爱情传说中的主人公是四百多年前的人物了。那天,我在距玛吉阿米餐厅不远处抓拍到这样一幅画面,恍惚间仿佛看见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转世重现了。这是藏地佛缘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