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湾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是美丽厦门海域珍稀物种

海洋鲸豚

<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于齿鲸类、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中华白海豚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p><p class="ql-block"> 世界中华白海豚种群有6000头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中国近海海域常见于我国东海、南海和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4000头。其中福建省厦门湾九龙江入海口厦门湾海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群80头、福建省泉州湾、宁德湾等。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域观测到约18头中华白海豚成群游动,这些中华白海豚所属种群是该物种在我国的第四大种群,种群数量约150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三娘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300头、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13头、广东珠江口海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2000多头、广东省湛江雷州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1000头、海南省三亚市种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素有“美人鱼”、‘’妈祖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5日,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在福建厦门举行启动仪式,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也宣告成立。农业部制定的《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简称《计划》)提出了具体目标安排,从近期到2021年,重点区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的衰退趋势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远期到2026年,我国中华白海豚要得到切实保护,90%以上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这份《计划》还详细陈述了中华白海豚当前面临的栖息地不断萎缩、水域污染加剧的严峻现实,并规划了针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6项重点工作和16项重要行动。</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厦门、漳州、泉州三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关于建立中华白海豚及栖息地保护合作机制协议书,在观测和保护等方面展开三地协作。据介绍,三市将建立中华白海豚及栖息地观测监测协作机制,统筹开展中华白海豚观测及栖息地生境监测,协作布设中华白海豚观测站位,协调相邻区域生境监测站位,共同开展评价,建立数据共享,为中华白海豚及栖息地管理提供技术依据等。</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厦门港海域,白海豚曾终年可见。在60年代以前,中华白海豚的数量相当可观,可是自80年代起,数量剧减。厦门在1997年8月建立了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0年4月获批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厦门湾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在60~70头左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了常年的观测研究。</p> <p class="ql-block">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十分关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事业。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黄宗国研究员亲笔致信原福建省习近平省长“关于在厦门海域建立国家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信件呈报给时任原厦门市委书记洪永世和原厦门市长朱亚衍批复。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厦门西海域无居民海岛火烧屿建设了濒危物种保护中心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用于海豚的繁育、救护、休养医护和科学研究,发挥了救助与繁育的功能作用与设立厦门海域为厦门国家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原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教授(毕业厦门大学生物系)厦门日报摄影记者姚凡摄</p> <p class="ql-block">刘凡摄</p> <p class="ql-block">刘凡摄</p> <h3>厦门西海域九龙江入海口鸡屿中华白海豚游在美丽海洋之中。</h3> <p class="ql-block">刘凡摄</p> <h3>中华白海豚在美丽厦门西海域畅游</h3> <h3>厦门中华白海豚在翔安大嶝岛白哈礁海域</h3> <h3>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下的中华白海豚</h3> <h3>厦门九龙江入海口鸡屿漳州港海域</h3> <h3>2019年08月15日摄于厦门曾厝垵海域</h3> <p class="ql-block">厦鼓海域出没中华白海豚</p> <p class="ql-block">2023年05月25日摄于厦鼓海域</p> <p class="ql-block">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华白海豚事务保护中心所属)</p> <p class="ql-block">宽吻海豚又瓶鼻海豚/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刘凡摄)</p> <p class="ql-block">2000年03月11日长约18.6米、重48吨的抹香鲸在厦门思明区白城海滩搁浅。后被制作成标本存放于厦门海底世界。</p><p class="ql-block">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是鲸目、齿鲸类、抹香鲸科及抹香鲸属的海洋哺乳动物。无亚种,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是体型最大的齿鲸,头部可占身体的1/3。头部巨大,下颌较小,仅下颌有牙齿。无背鳍;潜水能力极强,是潜水最深,潜水时间最长的哺乳动物。体型似鱼,用肺呼吸。颈短,头似与躯干相联;颈椎愈合;鼻孔为喷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鳍,前臂退化,掌部变长,趾数增加,但从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鱼,有水平尾鳍,游泳靠尾挥动。</p><p class="ql-block">抹香鲸分布的地理范围很广。从赤道到高纬度地区,几乎所有海洋区域都可以看到它,但通常在大陆坡或更深的水域中发现。分布延伸到许多封闭或部分封闭的海域,如中国南海、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湾和墨西哥湾。抹香鲸喜群居,往往由少数雄鲸和大群雌鲸、仔鲸结成数十头以上,甚至二三百头的大群,每年因生殖和觅食进行南北洄游,其游泳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十几海里。性凶猛。抹香鲸属一雄多雌的生殖类型。妊娠期为12-16个月,每胎仅产1仔,偶见2仔。幼仔体长为4-5米,哺乳期1-2年。主食大型乌贼、章鱼、鱼类等动物。</p><p class="ql-block">近代由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原因导致抹香鲸种群数量下降。抹香鲸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ver3.1——易危(VU)。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刘凡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