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温州

老李成蹊

<h3>  由于在杭时无数次往返温州,要说在浙期间最熟悉的城市除杭外莫过于温州了,但那时拍照片很少,离浙后首访温州,无论如何立此存照。</h3> <h3> 这次的行程在市区展开,上午先去九山公园和妙果寺,寺庙后面的山顶建有净光塔。坐船前往瓯江江面的江心屿,是本次旅行的主题景点。游玩江心屿是继续寻访南宋王朝流亡之路,临安出降六陵蒙难,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迎二王于江心屿,二王幼小的身躯承载着宋人复国的希望,可惜三杰未能扶大厦之将倾,最终身死国灭。江心屿现存东西塔、江心寺、文天祥祠、英国领事馆旧址,文天祥祠门口刻着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实在不忍卒读。坐船回市区再看朱自清故居和郑振铎纪念馆,还有城西基督教堂。</h3> <h3>  瓯江是温州地区的母亲河,其入海口水面宽阔,江中自西到东分布三个岛屿,其中上游最小的一个岛屿叫“江心屿”,也称作“孤屿”。别看孤屿面积不大,上面沉积的历史文化却非常深厚。</h3> <h3>  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1952年进行了修复。1985年交还给佛教界。1983年,江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h3> <h3>  山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门开芥子须弥大;水抱世界莲花香”。上联“芥子”即芥菜籽;“须弥”,是印度佛教传说中的仙山。“芥子藏须弥”是佛家谶语,意思说“微小的芥子藏得下须弥山”,比喻小中见大,无所不包。“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恰恰反映佛学思想的“诸相皆非真,巨细可相容”的辩证思维。下联“水抱世界”,指的是江心屿特有的地理环境,四面环水,白浪滔滔。“莲花”是佛教吉祥物,“莲花香”则代表佛教理念惠及众生。</h3> <h3>  寺院前墙镶有两块石刻,一块刻的是“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心寺”;另一块刻的是《江心寺说明》:江心本分两屿,中贯川流。江心寺始建于唐咸通中,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蜀僧清了奉诏住持,填平中川,拆原寺移建其上,称中川寺。南宋徐照《题江心寺》有“两寺合为一,僧多外国人。”的诗句,足证当时外国名僧往来频繁,文化交往密切。明正德年间,寺宇重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寺院毁于台风,再建至今。寺分三殿,前殿即金刚殿,又称山门,中殿称圆通殿,后殿称三圣殿,东西有钟鼓楼、庑廊和厢楼,殿内原有观音、罗汉诸像。寺院占地三千多平方米,高敞宏伟,为江心最大之古建筑。走进山门,里面搭满了脚手架,寺院正在维修。前院立有一块“高宗道场”的石碑,由江心寺住持木鱼禅师题写。</h3> <h3>  江心屿上亭台楼阁较多。如“谢公亭”,系纪念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385—433),乃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为我国山水诗家鼻祖。永初三年出任永嘉郡守,相传孤屿西山下一古亭是谢氏常观海景处,后称“谢公亭”。唐宋时亭屡有兴废,明清时多次重建,今亭为1952年所建。读了这块碑刻,方知“诗之岛”即诗人之岛,是纪念我国山水诗家鼻祖谢灵运的。</h3> <h3>  “诗之岛”三字,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手迹。</h3> <h3>  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双塔均明显有唐塔遗风。根据现场考证,江心屿双塔外形及结构极其相似。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h3> <h3>  我国现存唐代楼阁式砖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仅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文天祥祠原名宋丞相文信国公祠,位于今江心屿东首,是崇祀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民族英雄文天祥给温州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永嘉知县刘逊向温州知府项澄建议在江心寺东侧隙地建祠纪念,四月落成。弘治十三年(1500年),提学副使赵宽偕温处道林迁选谒祠,深感“祠宇卑隘勿称”,便由知府邓淮选址扩充,“在寺之北垂,倚岩临流,崇深虚明”。后祠宇和寺同时毁于火灾。草率重建于“山门之东,西违旧址如干武”。正德十六年(1521年),复由知府陆镇卿等大加扩充,“门庑宏敞,堂寝崇邈,像设俨雅,丹廨解完”。此后,崇祯九年(1636年)又重修一次。</h3> <h3>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市)文山村人,故称文山先生。少好学,20岁中状元,历任郎官、提刑、尚书左郎官及赣州知州等职。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宋恭帝下诏勤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师万人,八月,到达京师临安(今杭州)。十月,被派往平江(今苏州)抗元前线。京师危急,奉命还师余杭,保卫临安。二年(1276年)正月,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谈判被扣,后在解送途中和部将杜浒等12人逃脱。时元军已入临安,文天祥在江北真州图谋抗元未成,历经艰险,辗转泛海南行,四月初八抵达温州,留居江心屿一个月,题有《北归宿中川寺》诗,表达了复兴社稷的决心,又闻益王未立,上表劝进。五月初被召至福安(今福州),拜右丞相,都督诸路军马,转战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加封为少保信国公。十一月,移兵潮阳,十二月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囚禁大都(今北京)三年,坚贞不屈,赋《正气歌》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从容就义,卒年47岁。</h3> <h3>  今祠为晚清建筑,原址未变,占地面积821平方米,为三间二进四合院式。一进门厅,大门门楣嵌沙孟海书“宋文信国公祠”青石匾额。二进正厅,正厅中有文天祥彩绘塑像。两侧墙壁彩绘文天祥英勇抗敌事迹壁画,分“督师护国”、“追踪扈跸”、“南疆击虏”、“阴房正气”、“抗节成仁”、“永怀忠烈”等六部分。两进之间为院落,东西两侧设回廊,回廊和正厅前檐廊陈列诗碑22通,收刻文天祥诗四篇,其余为名流谒祠题咏等。</h3> <h3>  千百年来,文天祥作为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而受到人们的崇敬。其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永垂史册,而象征着他人格与气节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更是作为座右铭激励着后来人,始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h3> <h3>  文天祥虽然遇难已经700多年了,但他那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的气概却深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所钦慕。面对着文天祥的塑像,耳旁仿佛又听到他慷慨的吟哦:</h3><h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h3><h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h3><h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h3><h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00多年前文天祥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今天已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谙。</h3> <h3>  1923年,朱自清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任教一年,除了留下传世散文之外,他当年所住的院落如今也成了温州的市级文保单位。在温州期间,与“书画传家二百年”的马孟容、马公愚酬唱,写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佳句。所写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校训。所撰《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描写仙岩梅雨潭的《绿》,想象奇谲,意境隽永,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而脍炙人口。</h3> <h3>  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考古学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大师”。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他祖籍福建长乐,却出生于温州,在瓯江畔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温州人。这是一座合院式建筑,正立面为巴洛克式风格,青石台基,大门呈八字型内凹,青石门框,上有半圆形拱券大门罩。正屋五间两层,都是砖木结构楼房。一、二层均带前廊,檐柱做成西式科林斯柱式,二楼用预制砼栏杆,样式为镂空几何、花草纹饰。</h3> <h3>  我们在西峰游览过谢公亭,继续朝东步行。前行不远,便见路边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门楣挂着“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横匾,不知何故大门紧闭,没有能够进去参观。</h3> <h3>  有介绍说,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便是龙翔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始建,名普寂禅院。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南渡驻跸寺中,改名龙翔寺。清乾隆年间,僧人通溱重建。1956年7月1日,在寺院废址上建成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并在东峰下修建了“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用以纪念浙南地区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h3> <h3>  温州人杰地灵,江心屿真是个好地方,有内涵,溶自然景观与现代人文娱乐于一体。是一个集娱乐、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圣地。再游温州,感慨良多,下次一定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