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村,那人……

荷清

<h3>  放下工作,将快乐装心里,把幸福写脸上,拿喜悦放身上,让欢乐随身行。期盼已久的五一小长假如期而至,为避免出现人山人海,只见人影不见景色的疲惫旅行,在群主的悉心安排下,选择了以江西吉安为中心的周边村镇冷门景点四日游,让我们感受“吉泰民安”的古村落民俗民风,融于山水的厚重乡情。</h3><h3> 5月1日上午八点半,大家在县委集合,向快乐出发!</h3> <h3>一、流坑古村、抚州牛田镇樟树林篇</h3><h3> 千古第一村 流坑古村</h3><h3><font color="#010101"> 流坑村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为董氏单姓聚居的大村落。该村始建于五代 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3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前国家文物局长张文彬誉为“千古第一村”。</font></h3> <h3> 自宋以来,全村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78名。历代进入仕途的,上至参知政事、御 史、下至主薄、教渝的超过100人。流坑村不仅名人灿若繁星,而且古代建筑宏大壮观,全村有明清古建筑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牌坊楼阁59座,各类宗祠50余处,且村中还留下了大量的附属文物,如匾联、雕刻、绘画、书法等。</h3> <h3>  走进流坑古村,犹如穿越历史,进入一个历史古建筑博物馆。走进一幢又一幢明砖宋瓦的庭院,散发着诱人的风仪神韵的魅力。一片青砖灰瓦,昂墙翘宇;长街深巷,纵横交错;层楼群宅,鳞次栉比,布局井然。</h3> <h3>碎石铺就小巷路,砖木雕成影壁墙。</h3><h3>庭院深深深舍静,花藤满满满村香。</h3><h3>桥前小憩回眸望,暮色苍茫到流坑。</h3><h3><br></h3> <h3>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漫步在幽深的小巷中。</h3> <h3>  在这里,你也可以慵懒地坐在古宅门前的石阶上,可以好好地欣赏古老的院落,还有那倒映在水中的石桥和亭廊。在这里,你可以收获一段美好的时光。</h3> <h3>  在画卷里,我们登上形如官帽的南宋状元楼,状元楼是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裔孙、恩榜状元董德元所建。当时,乐安尚未建县,流坑村隶属吉州永丰县的云盖乡。董德元是永丰建县( 1054年)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方的荣耀,即在永丰县城的恩江之畔兴建了状元楼,并为之作诗以贺:</h3><h3>龙头夺得锦标归,雅称高楼大字题。</h3><h3>冠世文章亲帝选,惊人身价与云齐。</h3><h3>上光华盖峰三叠,下瞰仙源水一溪。</h3><h3>此去蟾宫应不远,诸公继踵上天梯。</h3><h3></h3><h3> 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建置乐安县,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在此不久,流坑董氏为光耀门庭,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在自已的村中兴建“状元楼”。</h3><h3> 神阁的门楣挂着朱熹所题书的“状元楼”行楷书大匾,阁柱上分挂有一木刻行书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其书遒劲有力,典雅端庄,虽经翻刻和漫长岁月风雨沧桑,风韵犹存。800多年来,朝代更替,流坑屡遭兵祸,状元楼未被破毁,带着它不同时代的痕迹,遗存至今,实为幸事。</h3> <h3>  鹅卵石的街道,清水泼街,一尘不染,很干净,街道边立着石头桩,应该是过去拴马用的。这边的木雕,砖雕,石雕十分讲究,彩画,墨绘工艺精湛。走在这古村之中,随处可见沧桑古老的房屋,就像穿越时空隧道了一般。</h3> <h3>  穿过状似碉堡的明代翰林楼,看那古旧斑驳、纹痕显露的木壁和特具古韵遗风的匾、联、给人一种古雅、庄重、肃穆之感,身置其中,使人对人文俊彦的仰慕之情和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h3> <h3>  流坑得山环水拒之胜,古木掩映之韵,村落以规整有序,前园后苑的高坪别墅前领悟前人崇尚自然,对“天人合一”环境的向往;在清代挹庚门大宾第中,感受村中村“璧联奎焕”,“斗转星回”的迂回。最令我流连的是门守双狮的“理学名家”。</h3> <h3>痴痴的相爱,甜甜的过日子;轻轻的依偎,蜜蜜的一起。</h3> <h3>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h3> <h3>  蓝天白云下,矍铄的彭老伯享受着和煦的阳光,不禁挥舞着,跳着。</h3> <h3>炎炎日光艳,暖暖夏气蓄。</h3><h3>卿卿果子晒,笑笑佳人悦。</h3> <h3>  流坑傩舞的起源已难确定,但乡民们的口碑,则把它与宋代的祖先董敦逸联系起来。故事分为前后两段,先是说董敦逸官拜监察御史,奉钦命赴契丹议和。途中遇一女子,将契丹国情况及风土人情详细告知,使得董敦逸到敌国后,面对各种诘难,可以对答如流,如数家珍。致使契丹国主叹服,同意议和。董居契丹十二年,方才回中原。途径当年遇那女子之处,登门致谢。不料那女子已经亡故,敦逸感叹不已,遂请来艺人,照他回忆的形象,刻成那女子的面像。另外,又把当地的跳傩仪式也带回京城。</h3> <h3>  五王灵庙最早在宋朝建造,是为纪念唐朝武则天时代的五位名臣张柬之、狄仁杰、袁恕己等人。庙门口的对联“庙宇朝朝朝朝朝朝朝应,河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朝”和“长”都是多音字,怎么念呢?印象中,学生时代语文考试有出过此题。其实,只要工整对仗,怎么念都可以成对。</h3> <h3>  一对凤凰交尾立于山石之上,在一株梧桐的掩映下,凤引颈抬头,仰望着左上方一轮祥云环绕的太阳,构成“丹凤朝阳”图,寓合主人的名号“凤鸣岐山”之意。画的中左部:山坡上喜雀双立,其下鹿奋蹄向前,抬头仰望,一猴侧身伸手抓捕飞舞中的三只蜜蜂,构成“爵(雀)、禄(鹿)、封(蜂)、侯(猴)”。画的左下部,一对鸳鸯嬉水,弄起层层涟漪(“鸳鸯戏水”图)。画的右下部有翠竹数枝,一对仙鹤安然自得,寓长寿之意。</h3> <h3>  这是电视剧《春草》早市拍摄地。流坑以其特有的韵味,吸引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取景拍摄。</h3> <h3>  群主此次带我们出行以悠闲为主旨,乘车第一天大家有点乏困,临时增加了一个有氧运动——散步古樟林。</h3><h3> 牛田古樟林距抚州市乐安县30公里,千年古樟遮云蔽天,绵延十余华里,共1100多亩,有古樟1万多棵。</h3> <h3>  十里香樟,百鸟绕林,千年古樟,万棵成群,成为一道秀丽的江林风景。最为壮观的为水南古樟林,占地一百余亩,有古树近3000余棵。树龄多为300至800年,最长的一棵超千年。古树围径多为5至6米,有的达10米。</h3><h3> 牛田古樟林以其面积之广,古樟之多,树龄之长,株体之大,长势之茂,环境之美,为世人所赞叹,誉之为“中国第一古樟林”。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定为全国仅有之最记录。</h3> <h3>香樟树语</h3> <h3>  待两帅哥上树,大家在古树下留下合影,记下那一瞬,呼吸此香气,独特的香气又有一种浪漫的思绪。</h3> <h3>  如此雄伟壮观,枝繁叶茂,碧绿苍翠的古樟林,今生第一次所见,让人非常震撼。走进这片古樟林,忽然间让人心灵平静下来,脚步缓慢下来,让思绪穿越在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空间里…</h3> <h3>二、钓源古村、庐陵文化园篇</h3><h3>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行20公里,至兴桥镇北。</h3><h3> </h3> <h3> 古樟成林,茂密葱茏,绿叶掩映。她含情脉脉,她抿嘴轻扬,她舒眉蹙展……</h3> <h3>  青砖黑瓦若隐若现,村里长幼妇孺,怡然自乐,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醉于美景的群主村口留影却不见踪影?</h3> <h3>  一张绿意盎然的油画式相片源于诗意十足的“钓”和“源”两个字,轻吟着,喃念着,就像看到了一幅清艳而温婉的画卷。推开名字的门帘,看到画里的人,画里的物,画里的气息,透着经年的美意。</h3> <h3>  民居依两边的坡势铺展,7口大小不一的水塘串联,把村庄分成南北两半。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迂回伸向各幢古宅。从平整、光洁的青石板上走去,只见老屋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显得幽得与苍老。</h3> <h3> 我来到古井边,望着“眼波才动众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的画意,不敢大声按下快门。<br></h3> <h3>  四美女的会心一笑、生活意趣,尽在其中。置身古巷,嗅着袅袅的炊烟,尤如穿越了悠远的时空隧道,不知不觉地,陶醉在一泓池水里,陶醉在朱檐灰瓦中,陶醉在深院春光里,巴不得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想看的,就多驻足,想打听的,就多问村民,想把自己融入古村,坐在人家的条凳上,不愿起身。</h3> <h3>  青石板铺成的巷道两旁,是四通八达的排水沟,天下大雨,巷中无积水。</h3><h3>  </h3> <h3>  走近村庄,满眼是绿。在葱郁中漫步,你牵着我的手,一直走下去。</h3> <h3>  北宋年间,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在此肇基,距今近千年。村人尊欧阳修为宗,欧阳氏总祠结构特点是品字型天井结构,前厅下的大天井,与上厅两边的小天井,都成正方形,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品”字,而天井上方的三个檐口,也组成了“品”字。</h3> <h3>  延绵的岗地环绕幢幢青砖黑瓦的民居,仅北部小山上的林带,分外醒目的是村祠“忠节第”。忠节第正下方,有“父子登科”、“兄弟连科”的匾额,两旁是“忠义寸心足千古,文章二字值千金”。牌坊的背面题有“文章世家”,两侧的对联如下“九成翰墨无双品,八代文章第一家”,据说,这副对联,“九成翰墨无双品”是写给欧阳询的,“八代文章第一家”则是对欧阳修的赞誉。这不仅是庐陵文化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精髓,也可以看得出,今日的自驾游群的骨子里,文韬武略中,文大于武。</h3> <h3>  据说,原来在钓源欧阳氏总祠前,有一座气势恢宏的花岗岩牌坊和多尊旗杆石,可惜后来被毁掉了。但让我们无不生发出“寻古风之悠远,觅流韵之长传”的雅兴情思,你我手牵着手,❤连着❤,亲近着古村,心也有了一丝满足。<br></h3> <h3>  阿妹,这辈子你的手就这样握着呢!</h3> <h3>  令人不解的是,巷路、村道、塘岸没有一条是笔直到边的,石板铺成的巷子前窄后宽,150余幢至今犹存的古建筑的屋角皆为弧形,大门斜立,人戏称“歪门邪道”。专家们考证,建造者有意为之,这是应合古代阴阳八卦的理念,形成回环往复,参差跌宕的格局。</h3> <h3>  钓源古村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誉为浓缩我国古村建筑风韵的瑰宝。<br></h3><h3> 福气入室,人人托福,福泽华民。</h3><h3><br></h3> <h3>  钓源村的先祖崇尚遁世,建筑和装饰也无不透露出一种隐逸遁世的道家色彩。而村庄的历史却有过繁华和喧嚣。清咸丰年间,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有1300多户,人口近万,店铺60余家,此外还有戏园、赌场、跑马场等,号称“小南京”。方圆数百里的官宦富商,经常来这里博彩听戏,品茶饮酒。</h3> <h3>  这当时远近闻名的乡间都市,昔日繁华至今依稀可辨。文宗遗迹、八卦村形、商贾世家冶游的场所,这些给钓源村抹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h3><h3> 宋老师喜得墨宝,款款而来。</h3> <h3>帅哥拍照的姿势很专业,拍照的技术杠杠的,辛苦了。</h3> <h3>  庐陵民俗园是庐陵文化生态园中的园中园,它占地38亩,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园所。它西起怀德桥,东至“江南望郡”牌坊,南临水,北傍山,由民俗博物馆、仿古街、青铜广场3大部分组成。<br></h3> <h3>  仰慕先贤,我们来到与敦厚文天祥纪念馆、富田文天祥陵园相呼应文信国公祠,它创建于明代,至今已超过500多年,但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却因种种原因而毁塌。而重建的文信国公祠,为庐陵文化生态园增添了一个新的亮丽景点。</h3> <h3>吉郡书香,我们将用笔来学习文化知识,看,我们执笔书写人生。</h3> <h3>  庐陵民俗园的庐陵人家展现了旧时庐陵人家的生活村落风貌,读书做官的历程。</h3><h3> 驻足于雕刻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前,感动于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母亲教子有方,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这生动的启蒙教育教材,激励后学晚辈、少年学子勤学苦练,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也是中国母教文化的典范,激发我们女性伟大的母爱、做名贤能母亲。</h3> <h3>  乡土之乐,人性之本,为何帅哥无语=_=无语</h3> <h3>百业俱兴,老彭伯外出当老板。</h3> <h3> 吉安有着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广场经游步道,至东西主干道北面假山“十万工农下吉安”大型雕塑。雕塑跨度90米,以九组群雕组成,从不同侧面反映工农红军攻克吉安的过程。整个雕塑气势恢弘,形态逼真,由49个人物和3头火牛阵牛等组成。在这里,再现毛泽东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的情景画面。</h3> <h3>  此次自驾未安排井冈山景点有些缺憾,庆幸的是我们来到井冈山大学,感受当年工农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学习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h3> <h3>  井冈山大学欢迎大家,我们要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时代光芒。</h3> <h3>三、青原山、吉州窑遗址篇</h3><h3> 被誉为“山川江西第一景”的青原山,10馀公里,山上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潭、泉、溪、峡共30馀处,喷雪,虎跑、珍珠、水三叠等飞瀑流泉,并泻于密林之中,攀天岳、芙蓉、翠屏、华盖诸峰,挺拔巍然,秀色如绘。</h3><h3> 在此留个影,摆造型,带着自赏的愉悦登山。</h3> <h3>  难怪北宋诗人杨万里赞叹到“山川江西第一景,千寻青壁是青原”。</h3> <h3>  人们投入其中,接受蓝天、碧水、青山、鲜花的拥抱,定能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h3> <h3>农家小院,嬉戏鸭鹅,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h3> <h3>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由为之动容,点赞!</h3> <h3>  走进青原山,嵌有文天祥所书“青原山”匾额的红亭就坐落在此桥的南端,它是青原山的第一道山门。</h3> <h3>  第三道山门,是上面有颜真卿题写的“祖关”。</h3> <h3>  以“批斗”而戏谑,不是本意,换一种方式表达对摄影师的谢意,不然画面感怎能这么和谐?</h3> <h3> 唐代起青原山就是佛教胜地,净居寺座落山中,独具江南建筑特色的古寺历史渊源,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改赐“净居寺”,沿用至今已近九百年历史。宋代民族英雄、诗人文天祥诗云:“活火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路过吉州,下榻青原山,称其真可谓“何堪之盖集,云外老僧家”。</h3> <h3>  万善桥、待月桥、迎风桥是横跨在青原溪上的三座名桥,桥下溪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里追逐戏嬉。看到轻狂年少嘲弄捷径,老兄也来一段裘千仞的水上漂,谁知椭石不可小觑,站立不稳,也要回望镜头,镇定摆POS ,即至尽头,险些上演在“gan ”“shi shen ”,引来颇多围观者。</h3> <h3> 到了寺庙后山的山巅,这里有一幢“望林楼”,它是为防止森林火灾的需要而建的,楼高10馀米,上下三层,呈六角形,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宝塔。站在望林楼最高层的回廊上眺望四周,但见林海茫茫,山峦起伏,周围的虎形岭、象鼻山更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br></h3> <h3> 青原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素有“儒佛辐辏,荆杏交参”之誉。明正德年间(1506—1521),庐陵知县王阳明信奉“心学”,于青原山讲学传道,成为理学的发源地。嘉靖年间(1522—1566),在净居寺旁创青原会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又在青原山待月桥北侧建阳明书院研讨王阳明学说,被誉为“理学之邦”。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书院里创办红军第三分校、红军后方医院;1939年至1948年,省立吉安中学、国立十三中学,先后迁至阳明书院。书院正面的两幅字“东南邹鲁”“西江杏坛”是当时为全国讲会中心之一的荣誉。邹、鲁是孔子、孟子家乡的雅称,泛指有文化的地方。东南是指阳明书院所在地。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是指教书育人的地方。西江,指江西。</h3><h3><br></h3><h3><br></h3> <h3>  这里古木参天,景色秀丽,环境幽静,寻一块绿坪,拼一幅蓝图,享一缕阳光,受一遍恩赐。</h3> <h3>  浓荫蔽日,鸟语花香,从净居寺前溯青原溪而上,钓鱼台水库碧波荡漾,四周青山绿水,真可谓是读书的好地方!</h3> <h3>  青原山风景区因山不高而峰秀,潭不深而水清,被历代高僧、学士赞誉为“山青、水青、气青”之地,是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丽风景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h3> <h3>  五贤祠是指王学后人举办重要祭祀的建筑,日常供生徒祭吊及春秋两会主讲的地方,五贤是指王守仁、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五贤祠二楼的魁星阁,象征着当地文化昌盛,传说魁星降临赐福,让庐陵文运昌盛。</h3><h3> 群主留影,镜头总有爱人,哪怕风头被她抢,也笑的灿烂,两人不约而同挥挥手……</h3> <h3> 岁月洗礼后,你们依然笑脸扬,清风见证你们美丽的梦想,就像盛开的花,淡淡清香久久不能散去。</h3> <h3>  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h3> <h3>  吉州窑景区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窑场,现存的吉州窑遗址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h3> <h3>  游吉州窑,感叹不及言,其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黑釉瓷中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等产品更是器走天下、誉满世界,被日、韩、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列为国家级文物收藏。</h3> <h3>  宋代本觉寺塔,斑斑驳驳,显得古朴而挺拔。塔始建于唐开元(713—741年)年间,历史上曾遭损毁,宋代重修后保存至今。塔高25米,八面九层,砖砌,第一至第五层中空,外抹石灰,与古朴的窑包交相辉映。</h3> <h3>  吉州窑体验馆里,我们一个个俨然变成了"脏婆姨",原来看似简单的一个个陶碗、花瓶背后可都是门手艺活呢,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娴熟的技法。</h3> <h3>  游古村登名山,今天可是美不胜收,高兴之余,来点光泽的茅台——杭川米酒,其乐融融的晚餐,更凸显了两人的酒量。</h3> <h3>四、渼陂古村篇</h3><h3></h3><h3> 被授予“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古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367栋,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绿”、“红”、“古”交相辉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4A旅游风景。</h3><h3></h3> <h3>  一座古朴的老建筑,匾额高悬“翰林第”,“翰林第”乃梁氏的总祠堂,堂号为“永慕堂”。</h3> <h3>  永慕堂前面的“教授”牌匾,以前出了一个“江州教授”和“太常博士”,说明当时的人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旁边这个鼓,它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三种摆法,第一种摆法是朝天摆,出皇帝、出天子只有皇宫里才有,民间是不允许;第二种摆法也就是与墙面平行,表明这儿出了大官;第三种摆法是鼓面与墙垂直就是一般祠堂的摆法。这个鼓平常是不可以随便敲的,只有村里发生重大事情才可以敲。</h3><h3> 四个字“忠”(对国家要有忠心),“信”(要讲信誉),“笃”(实事求是),“敬”就是尊敬他人,这也是渼陂人的座右铭。</h3><h3> 有幅“官上加冠”图,看这个“官上加冠”图一般站在这个方块里面看(走进方块),取“天地吻和”之意,“官上加冠”图就是公鸡踩在鸡冠花上,取“官”上加“官”的谐音,对面是一个官帽式建筑,所以说站在这儿看有“官升三级”之意。</h3> <h3>  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渼陂古村,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庐陵文化。</h3> <h3>  四对夫妻恩爱秀,生活趣味处处有。</h3> <h3>  曾山旧居在渼陂村三号,毛泽东也在这里居住过。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时,曾山同志任主席,政府机关驻在万寿宫。万寿宫前院两则拱门上“天不夜”“月常明”是当时陂头街真实的写照。这枚铜钱图案位于万寿宫的正门前的地面上,意为祈盼兴旺发达,财源滚滚。</h3> <h3>  万寿宫,古人的不夜城——天不夜、月常明。<br></h3> <h3>  不管门框如何歪斜,但上梁一定要正,这就是梁氏的门风。</h3> <h3>  偎依红心,拥有红心❤,那就是“开心”!</h3> <h3>  该村山抱水环,古木参天,天然形胜。全村大多姓梁,翻开厚厚的家谱,上面记载着渼陂的渊源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夏阳。开基祖梁从坤生于北宋宣和己亥年(1119年),从北方一路跋涉,风雨兼程迁徙到南方,因怀念家乡,把家乡的一个湖的名字“渼陂”定为村名。渼陂村又被称为“将军村”。这里诞生了共和国的4名将军:其中包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誉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军长铁血虎将梁兴初中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梁仁芥;被称为儒将的梁必骎少将。</h3><h3> 梁兄不虚此行,瞻仰了先辈的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h3><h3><br></h3><h3> </h3><h3> </h3> <h3>  整齐的赣派建筑,幽深的小巷,斑驳的墙面,让人一踏入就有一种年代穿越的久违感和亲切感。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生了些许青苔,淡绿深绿交替着深深浅浅得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我慢慢走着,欣赏着错落有致的古村的建筑布局,手轻轻触摸带有铁环且有年代感的木门,想像着在清光绪年间这里鼎盛繁华画面——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小巷人群络绎不绝,买卖吆喝声不断。</h3> <h3>  我们玩起儿时的锤子、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唤起了大家童趣,更珍惜当下的幸福,无不惬意自得。</h3> <h3>  毛泽东主席最喜欢的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 横批 名教乐地。</h3> <h3>  在百姓的舞台上,跳着现代版的傩舞,颂着好男儿的英勇,歌着众黎民的故事,普天同庆。</h3> <h3>  传承红色精神,有志青年报效祖国。</h3> <h3>  光泽自驾支部在二七会议旧址召开支部扩大会议,举手🙌表决支持群主的意见,党员同志在会议会址合影留念。</h3> <h3>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伴着这强有力的曲子,我们纷纷在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取景拍摄地拍照,再现当年潘冬子在米行里,发现米行老板不把米卖给穷人,而是卖给了国民党的部队,就想出好办法让百姓们理直气壮的把米行的米抢光了的剧情。使我们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闻名,受到世人的瞩目。还有《决裂》、《山重水复》和《井冈山》等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都曾在古村取景拍摄。</h3> <h3>  快乐总是被感染,被传递,何况是一群爱生活的自驾游人,感谢群主的精心策划,感谢一路辛苦为我们拍照的孙大哥,把我们的快乐装入了的镜头。在若干年之后,偶尔翻阅相册,随意读着成永恒的文字,文字和照片串联起来,随之逸动起来,曾经的往事会清晰浮现于脑海,相信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会泛起温柔的光彩,那是最异常动人的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