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欧巴尔干(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

梅花踏雪

<h1>  5.9.由奥地利进入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斯<span style="font-size: 17px;">洛文尼亚,英文名Slovenia,大家更爱写为sLOVEnia。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名里含有“爱”的国家,所以听上去就很可爱。</span>斯洛文尼亚虽然是一个小国,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200万左右。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夫人梅尼亚就出生在这里,因为美国第一夫人的名气旅游业已逐渐发展起来。</h1><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5><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 <h1>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到山顶的城堡,路的两边绿树成荫!</h1> <h1>  卢布尔雅那城堡始建于公元11世纪,当时的城堡为木制结构。公元15 世纪,哈普斯皇室为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对城堡进行了重建。17和18 世纪城堡增加了哥特式的教堂及绘画。19世纪初至1945年,城堡被用作监狱。</h1> <h1>  城堡尖顶的瓦片像鱼鳞一样,很有特色。</h1> <h1>在山顶俯瞰卢布尔雅那</h1> <h1>  龙桥是卢布尔雅那标志性建筑。大桥建于1900-1901年,是当时卢布尔雅那第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之一。这座百年古拙的石桥,两端桥头各有两座长着翅膀的翼龙的青铜塑象,怒目圆瞪张牙舞爪,威风十足,据说古希腊雅歌号的船员逃亡来到这里,与龙形的怪兽殊死搏斗并战胜了它,从此在此定居,被驯服的龙,就成为这个城市的守门神。</h1><h3></h3> <h1>  屠夫桥是一座横跨卢布尔雅尼察河的行人桥,其名字源于桥上的一尊屠夫模样的铜像,据说这个铜像曾直面中央市场的一家肉摊。</h1><h1> </h1><h3></h3> <h1>  桥上挂满了连心锁,对爱情的向往是全球人共通的。自从屠夫桥对行人开放以来,便一直有情侣将爱情锁挂在大桥上。随着时间的累积,爱情锁的数目越来越多,也成为这座大桥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很多斯洛文尼亚的情侣慕名而来,和心爱的人将爱情锁锁在大桥上。</h1> <h1>屠夫桥头的雕塑</h1> <h1>  来到以诗人普列舍伦命名的广场,诗人的青铜雕像紧邻圣方济会教堂。诗人的头上有手握月桂的女神,那是和平的象征。沿着诗人目光的方向望去,是清流汩汩的卢布尔雅那河,诗人一生都在为民族的独立而呐喊。如今斯洛文尼亚的国歌就是采用他的诗歌作词。我在内心深处,向诗人致敬。</h1><h3></h3> <h1> 三重桥位于卢布尔雅那河上,得名于主桥和两侧的附桥,通往三个不同的方向,是市内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座桥一开始只是一座横亘于河上的木桥,后来经建筑师设计,又在两侧增加了两座侧桥,形成了三座桥,故而有今天的景观。</h1> <h1>三重桥附近的咖啡馆</h1> <h1>  圣芳济会报喜教堂</h1><h3></h3><h1> 圣芳济会报喜教堂坐落于卢布尔雅那的普列舍伦广场上,是一座方济会教堂,于2008年被列为斯洛文尼亚国家文化遗迹,是斯洛文尼亚最重要的大教堂之一。</h1><h3></h3><h1> 圣芳济会报喜教堂建造于1646年至1660年间,为巴洛克早期建筑风格,红色的外墙使其更加的宏伟壮观,呈现长方形并矗立有尖塔。</h1><h3></h3> <h1>三重桥附近的街景</h1> <h3>好喜欢这一树盛开的紫花!</h3> <h1>  布莱德湖是一个长2公里、宽1公里的小湖,湖畔密林浓翠,悬崖下明镜般的湖面以及湖中阿尔卑斯山雪白的倒影,构成梦幻般的冰玉奇镜,有‘’冰湖‘’之称。</h1><h3></h3> <h1> 湖心有座高出水面40米左右的小岛,岛上有一座依然弥漫着古老神秘气息的巴罗克式教堂。这座昔日教徒祈祷的圣地,现已辟为教堂艺术博物馆。传说在教堂钟楼里曾有3口大钟。其中一口沉落湖底。每逢月白风清之夜,人们站在湖旁能听到隐隐钟声。</h1><h1> 相传在16世纪时,一对富有的青年夫妇从外乡游玩到这里,陶醉于布莱德地区的湖光山色,定居于此。他们笃信基督教,用自己的积蓄修缮了破旧的教堂,过起了幸福、甜美的生活。</h1><h1> 但不久后,为抗击奥斯曼土耳其人大举入侵,丈夫应征入伍,离家几年的丈夫没有任何音信。尽管如此,妻子坚信他一定会回到美丽的布莱德湖,9年后,终于传来了丈夫战死疆场的确切讯息。伤心欲绝的妻子变卖所有家产,花钱铸了一口大钟捐给湖心岛上教堂,以寄托哀思。但就在大钟装上船,从湖边往湖心岛运送时,突然狂风大作,船倾斜致使大钟沉落湖底。钟落湖底只是传说,主人公确有其人。</h1><h1> 今天,湖心教堂里有一口重达178公斤的大钟,是当时的大主教捐给湖心教堂的。</h1> <h1> 今天仍在沿用古老的人工办法敲钟。悠扬的钟声飘荡在湖面,总让人想起那凄美的爱情故事。 </h1> <h1>悬崖上的布莱德城堡🏰</h1> <h1>湖边小屋</h1> <h1>我们在这里泛舟,享受湖光山色!</h1> <h3>撑船的帅哥😊</h3> <h1> 5.10.我们离开斯洛文尼亚来到克罗地亚境内的普利特维采湖(又称十六湖)景区,为世界自然遗产。</h1> <h3></h3><h1> 十六湖国家公园位于克罗地亚中部的喀斯特山区,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国家公园。无论是景色还是地质成因,十六湖地区都和我国的九寨沟极为相似,因此在中国,它通常都被称为“欧洲九寨沟”。。十六湖和九寨沟的风光终究谁更胜一筹,或许各有所爱。但我觉得十六湖没有公路和机动车,没有价格夸张的小卖部,没有处处兜售纪念品的当地人,这儿的风光或许更为纯真。</h1> <h1>  在景区内邂逅一群快乐的小学生!</h1> <h1>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倒影咫尺如千寻!</h1> <h1>  5月10日下午:我们来到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市。</h1> <h1>  斯普利特是克罗地亚的历史名城,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达尔马提亚地区第一大海港,疗养和游览胜地。</h1><h3></h3> <h1>  古城斯普利特,亚得里亚海的明珠,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堵高墙,每一处楼房,都是一页页史书,详细地记载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从斑驳的石头墙上,锃亮的石板路上可以读到它的沧桑。</h1> <h1> 斯普利特最好看的就是美丽的老城区。很多珍贵的罗马遗迹暴露在海风的吹拂下,沧桑而久远,仿佛一首飘荡在海风中的慢板歌谣在风中吟唱。</h1> <h1>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历时十年于公元305年在其家乡建成的戴克里先宫,南临亚德里亚海,设寝宫和陵墓,北设兵营和宾馆。由大批奴隶所建,历经千年留下残垣断壁仍感叹其技艺之精湛与高超!《权力的游戏》在此地四处取景,是世界上唯一一处不在意大利的罗马皇帝宫殿遗迹。为世界文化遗产。</h1><h3></h3> <h1>  狭窄的石板小巷,已被岁月磨得锃亮如铁。酒吧、咖啡馆、店肆一家接着一家,昔日威威皇宫,今日弥漫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此一情形,恐为史上所仅有。弥漫意大利风格与气质。先属古罗马帝国地盘,后被威尼斯共和国统治五百年,无论建筑式样,还是人们的生活情调,有意大利风格和气质,是十分自然的事。像马可波罗是克罗地亚人,出生于克罗地亚的考尔楚拉,由于该地区当时受到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而且他写的游记又是用意大利语写的,所以世界上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威尼斯人或者意大利人。</h1><h3></h3> <h1>小巷中的咖啡馆☕️</h1> <h1>城堡内的艺人</h1> <h1>  来马尔达提亚赶赴一场古罗马皇帝的盛宴。罗马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奥匈人,先后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阿瓦人也来过,但他们是难民。在罗马时期,奴隶出身的本地乡巴佬戴克里先进城打工,打成了罗马皇帝。才有了这个戴克里先宫。</h1><h3></h3> <h1>  金门正对着的雕像,是当时克罗地亚的大主教宁斯基。其主要功绩:将《圣经》译为斯拉夫语,并用斯拉夫语传教布道。</h1> <h1>  克罗地亚是领带和钢笔的发源地!</h1> <h1>威尼斯风格的圣马丁教堂</h1> <h1>  我用双脚丈量这个1700年前的古城,感受时光的变迁! </h1><h3></h3> <h1>  我们的导游陕西汉中美女媛媛今天过生日,我们一起喝酒,吃蛋糕🍰,唱歌🎤分享她的快乐。这就是旅游给我们不确定的惊喜,我们以旅游的方式,打破了生命的重复,在旅途中能够邂逅全新的生活及全新的自己。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天真浪漫,也可以向诗人一样多愁善感。此时此刻,一切都那么美好!</h1> <h1> 晚上入住海景酒店。一推开窗就能收获大海的辽阔!这就是在阳台拍摄的美景!</h1> <h1>马尔达提亚海岸的晨昏,阳光透亮明媚,却十分温和。海水幽蓝,比矿泉水还干净。夕阳下,音乐,咖啡,美女,优雅而慵懒的海岸风情,分外迷人。夜宿滨海度假酒店,清晨站在阳台眺望亚得里亚海,天海一蓝,红的顶,白的墙,一派祥和宁静!</h1> <h1>  达尔马提亚漫长的海岸线,朝霞与黄昏孕育了灿烂的人文风景。</h1> <h1>  5.11.我们来到波黑南部城市莫斯塔尔。游览了老城区。</h1> <h1>  莫斯塔尔以一座古老石桥著称。老桥是一座曾有427年历史的石拱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莫斯塔尔古桥横跨碧波如翠的内雷特瓦河,因其优美的弧度和宏伟的形态,被喻为内雷特瓦河上的彩虹。</h1><h1> 莫斯塔尔桥在1993年波黑战争期间被炸毁,成为种族仇恨的永久见证。这座城市当时有七万人,四年的波黑战争就死了一万多人。此后,在国际组织和多国的出资援助下,历时三年修复重建。古桥周边的许多建筑也得到修复。古桥修建时,将炸毁时沉落于湖底的桥石打捞起来,用作复建的石材,所以复建的莫斯塔尔桥基本用的是原桥的石材。由于城市沉重的历史和桥梁本身的寓意,复建后的古桥被视为协调和解与国际合作的象征,也被寄予了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间和睦相处的希望。</h1><h1> 2005年,莫斯塔尔的古桥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  桥面的石头磨得发亮,显示出历史的沧桑!人走在上面必须小心翼翼,滑得厉害。</h1> <h1>  古城石桥上有跳水表演,当然,如要观看,小费是必须要给的。</h1><h3></h3><h1> 小伙子跳了!</h1> <h1>  亲见莫斯塔尔老石桥惊险一跳,桥有多老(1566年建)跳水的历史就有多长时间,最初尚属一种娱乐和健身活动,后来才逐步演变为一种商业性质的表演秀。桥有9层楼高,此跳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游人的阵阵惊呼声中,感慨若无世界和平,兴许我们此行就无福亲见了。</h1><h3></h3> <h1>  石头上写着:不要忘记1993.提示人们珍爱和平!</h1><h1> 1993年,沉重的时刻。鼓角相闻,刀光剑影,奈雷特瓦河上不知经历了多少场战争。“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1993年9月9日,克族领导人下令,将罪恶的炸弹投向了古桥,在波黑战争的硝烟中,桥身碎断。世行贷款,欧洲多国伸援手,2001年开始复建,2004年修旧如旧,老桥矫健的身姿再现小河之上。</h1> <h1>残垣断壁揭示战争的残酷!</h1> <h1>在废墟上建成的新居。</h1> <h1>  老城内处处都是浓浓的伊斯兰风情。</h1> <h1>  看见这些商品,这些人,仿佛来到了土耳其!</h1> <h1>  鹅卵石铺就的老城,历经了千年的风霜!</h1><h3></h3> <h1>  清粼粼的河水穿城而过,给这座古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河将小城二分。这一分,将地理分成了政治,穆、克二族隔河而居,塞族混居克族一岸。这条河与这座桥走走进了纷绕的历史。小河绿如翠,翠如翡,静静地流过古镇。两岸石屋栉比,高低错落。一边教堂钟楼高耸云端,一岸清真寺宣礼塔神秘如仪。由卵石铺装而成的小道自桥各自向城市深处延伸。加啡店、餐厅、画廊及各类艺品店密匝林立,布品、铜器、银器、瓷器、陶器、水烟……东方情调弥漫其间。桥东街巷,土耳其风情更为浓郁。</h1> <h1>不同的宗教在这里交汇。</h1> <h3>伊斯兰教宣礼塔</h3> <h1> 现在人们的生活忧闲自在,一派祥和!</h1> <h1> 5.12.我们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坐落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是个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建于1263年。</h1><h1> </h1> <h1>萨拉热窝市政厅。</h1><h1> 萨拉热窝是历史上很有意味、与众不同的欧洲城市,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传统交汇、碰撞、融合、分裂的地方。而且是一座在历史的动荡和文明的冲突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希望与沮丧、和平与宽容的榜样。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罗马天主教人,东正教徒和土耳其人为了生存,经受战争又和平相处。传统的宗教多样性成为的远近闻名的城市标志。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派的追随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又被称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h1> <h1>  漫步巴西查尔西亚老城。老城拥有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h1> <h1>  这幅照片让我想到宗教中被禁锢的种种……</h1> <h1>三位帅哥坐在这里,画面十分美好!</h1> <h1>  铜匠街是萨拉热窝市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街道之一,15世纪时就已存在,曾经是萨拉热窝手工艺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顾名思义,这条街云集了制作经营各种铜制品的店铺。鼎盛时期,这里制作的铜器日用品多达数百种。据称,巴尔干的女子有使用铜饰品的习惯,一般家庭也爱用铜制器皿,其中包括咖啡壶、烛台、灯具、水壶、托盘、水盆等等。铜器制作的手工艺从奥斯曼帝国传入,至今仍是波黑受保护乃至标志性手工业。</h1><h1> 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撤退的瓦尔特与游击队员跑过铜匠街,店铺里的老铜匠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敲击,此起彼伏的叮当声让追击而来的德国军官陷入迷魂阵......</h1> <h1>  这个著名铜工艺大师叫密尔萨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多样化活态文化手艺传承人名录”。</h1><h3></h3> <h1>  向总在此淘到本已成为别人家藏品的铜盘,真是捡了个漏!</h1> <h1>  闻名世界的拉丁桥 </h1><h1> 1914年6月28日,这座桥(拉丁桥)上的刺杀事件成了一战的导火索 。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街角刺杀了奥匈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作为塞族的英雄此桥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痛慢慢愈合,人们愈发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此桥又复名为拉丁桥。</h1><h3></h3> <h1>  石刻叙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拉丁桥附近开枪射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的事件。</h1> <h1> 图片讲述斐迪南大公夫妇坐在马车上,被射杀的情景。</h1> <h1>  博学的向总在给我们作现场讲解。</h1> <h1>为纪念裴迪南大公而建的建筑。</h1><h3></h3> <h1>设计独特的太阳能灯</h1> <h1>  有轨电车仍然是这个城市(包括欧洲的许多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h1> <h1>  七十年代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风糜中国,《萨拉热窝》这个城市的名字家喻户晓,我们来到电影中拍摄的场景,在这座城市里寻找‘瓦尔特’,电影里的解说诠释了谁是‘瓦尔特’?</h1><h1>……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盖世太保军官冯·迪特里施走在一块高地上叹息道“唉!太有意思了!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身边的维尔德姆特赶紧凑过来问:“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冯·迪特里施有气无力地说:“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h1> <h1>  参观黄堡遗迹。这里是保护城墙的一部分。这里可以看见犹太教堂,东正教堂,天主教堂,还有清真寺。多年以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共同生活。可惜之后这个国家饱受战争催残,尤其是近年的波黑战争,死难的穆斯林就埋葬在山坡上的墓园。大片大片的墓园让我们触目惊心。</h1> <h1>  被保护城墙的一部分</h1> <h1>  在山顶上享受闲适生活的本地人</h1> <h1>  我站在这块高地上,俯瞰全城,脑海中再现电影中的场景,浮想联翩……</h1> <h1>  晚上入住萨拉热窝市中心的酒店,今天是母亲节,酒店给我们送了葡萄酒,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快乐!</h1> <h1>  酒店还算丰盛的晚餐。萨拉热窝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游览结束了。 人们常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库,到了萨拉热窝更有这种感觉。拉丁桥畔的一声枪响,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打得有声有色。</h1><h1> 令人遗憾的是,铁托逝世以后,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尤其是1992年4月6日开始的波黑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h1><h1> 这场战争结束20多年了,我们所到前南斯拉夫各地,青山依旧在,自然风光一如从前秀美,但城市基础设施老旧,农村普遍比较贫困。弹痕依旧,前南地区的各族人民治癒战争创伤,走出民族恩怨的悲情,还有不短的路要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