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王村口廊桥——宏济桥</p> <h3><br></h3><h3> 《古镇乡愁》作者:张先林</h3> <h3><br></h3><h3> 古镇全景</h3> <p class="ql-block"> 一座永远美丽的廊桥!</p><p class="ql-block"> 张先林</p><p class="ql-block"> 王村口古廊桥---宏济桥,在悠悠岁月的洗磨之中,她仍保持着古典美人的那份恬静和优雅;宏济桥又是水乡活跃的一缕情脉,她将水乡柔媚的自然风韵表露无遗,给美丽古镇增添了几分水乡的媚气。</p><p class="ql-block"> 宏济桥,介于遂昌县王村口桥东、桥西两村之间,古时是遂昌、浦城以及龙泉官道的必经之路,为通衢州入闽要津。据县志记载明代始建,初名为济川石桥,后几经修建、更名,光绪初年改名为宏济桥。民国12年(1923年),桥被洪水冲毁,民国16年(1927年)再修,仍命名为宏济桥。宏济桥桥长31米,宽5.4米,高9米,9根桥梁腾空过江,下由合抱粗的两根苦槠木交叉承托桥梁,桥上覆以瓦屋9间,引桥两间,历经近百年安然无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神奇魅力,它独特的风韵,它凝重,古朴,蔚为壮观,集万千风情于一身;它感性,多情,痴迷神往,宛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娉婷女子;它飘逸、典雅,造型别致,犹似一朵盛开在乌溪江上的建筑青莲。</p> <h3><br></h3><h3> 古镇夜景</h3> <p class="ql-block"> 廊桥对家乡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家乡人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是家乡古镇的象征,是家乡人心中的骄傲。因为它悠久不平凡的历史、优美的景观和奇特的构造,廊桥成了乌溪江画廊上一个名声远扬的景点。每年到王村口古镇来观赏廊桥的人几万人次。对当地百姓的经济和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古时的王村口小镇,历为经济要冲,是乌溪江上游的常年口岸,竹木柴炭的集运埠头,闽浦通往衢州要道,当时在桥两边摆满了商铺,商铺两边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山路漫漫,翻山越岭,涉水闯滩,逶迤而至。自遂昌县城至古镇百里路程,此处正好商贾行人歇肩落担。桥上的风雨长廊,歇过多少过往的客商,坐过多少赶考的秀才,见证过多少望眼欲穿的慈母依廊盼归,演绎过多少情侣执手相看的动人故事。这座不带一丝富贵之气,显突着古拙、厚重、静穆风格的古朴廊桥,就凌驾于两溪交汇处,见证着集运埠头的繁荣。</p> <h3><br></h3><h3> 古镇全景</h3> <h3><br></h3><h3> 廊桥边的街市</h3> <h3><br></h3><h3> 廊桥边的棕子铺</h3> <p class="ql-block"> 而1935年8月是廊桥最风光最具意义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此桥上召开群众大会,成立浙西南特区王村口苏维埃政府。1936年6月,粟裕将军率部再度进取王村口,一度丧失的游击根据地,又得以恢复。中共浙西南特委在宏济桥召开群众大会,特委书记许信焜主持大会,粟裕将军在会上作抗日宣传演讲……于是家乡的廊桥声名鹊起。如今红军年代巳渐渐远去,但留给古镇的红色记忆,却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被人遗忘。现在它作为旅游景点,供人观赏游览,见证着红色古镇王村口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p> <h3><br></h3><h3> 红军进古镇</h3> <h3><br></h3><h3> 馒头岭石头战</h3> <h3><br></h3><h3> 蔡相庙</h3> <h3><br></h3><h3> 当年游击战士</h3> <h3><br></h3><h3> 红军亭</h3>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乡探亲,总会有意无意的来到宏济桥上,站在窗口凝视乌溪江,溪水从远处而来,流向远处而去……是为探“百年历史之文脉”,还是为寻“千年山水之古韵?”是40多年与廊桥朝夕相处的情缘,是发生在廊桥上的许多故事的情怀!她是留在岁月深处的廊桥,留在乡情深处的廊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来,廊桥就在她柔美的、多彩的线条里显露着端庄的容姿。漆着深红色的桥身闪闪的发着金红的光,清清的、潺潺流淌的溪水托着两边祥云,四根桥梁腾空过江,合抱粗的两根苦槠木交叉承托桥梁,那飞翔的点点白鹭和看似飞动的桥梁相互招手,河水里有人在捉魚,女人们挥动的有节奏蛮槌声在空中荡漾,晨练的人们在河两边道上慢慢的、快快的走着,谈笑声、问候声弥漫着廊桥和整条河,几分悠闲,几分安详,让人感觉到家乡廊桥总有那么一抹动人的风情。烟雾袅渺、樟桂带露,柳丝扶风,碧波涟漪,鸟语花香,廊桥舒展在醉人的迷梦里……</p><p class="ql-block"> 踏着条石砌成的阶梯,走进桥廊,品读着古人对今人的问候,感叹着这些石头与木头构成的壮观身影,惊讶于桥匠在力学、经济学和美学上凸现的高超智慧。静立风雨廊桥的窗口上,任乌溪江的流水潺潺入梦,我的耳畔仿佛听到鞍马的嘶鸣,听见咿呀的轿声,听见挑夫的喘息,仿佛看见从廊桥中络绎穿行着贾商、挑夫,达官显贵,挎枪的红军将士们……俱往矣!廊桥的故事很美,见证着人间的情缘,贯穿着历史的交替。</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与廊桥的朝夕相处,许多往事在脑中挥之不去。家住王村口古镇桥东街,每天4至5次过廊桥到桥西学校上完小学、中学。尤其外婆在宏济桥上的小摊位,更吸引着我,小时总是有事无事往桥上来,后来为陪伴年老外婆,把作业也放在宏济桥外婆小摊位上做了。19岁初恋爱上同街的姑娘,她每天总要在桥下溪边洗菜、洗衣,这个时候,我便出现在廊桥窗口,远远地望着她,她见了,也时不时抬头冲我一笑,然后顾自洗衣,我心里甜甜的,总要待她洗完衣站起冲我一笑,我才慢慢离开,初恋便在廊桥上萌生。外地工作多年,总也忘不了廊桥的影子,75年调回家乡工作,家已从古镇桥东搬到桥西街了,每天又是4至5次过廊桥到单位上班,虽可骑车绕过廊桥去上班,我还是20多年如一天坚持每天过廊桥步行上班,直到1997年调往县城工作,离开家乡,离开廊桥。</p><p class="ql-block"> 宏济桥上的钟,钟声宏亮,响声在全村庄都能听到,它是战争时期用以紧急召集群众的信号。解放后成为王村口的119火险报警钟,一旦着火了,就来敲这口钟,招呼大家去救火。在我的记忆中,敲火险警钟就有5至6次之多,小时听到警钟声都会紧张害怕起来,而大人便自发地拿起水桶之类灭火工具,冲向火场灭火。</p><p class="ql-block"> 碧水青山绿树中的廊桥,仿佛是梦里家园般的亲切,却又是人间仙境般的遥远。轻轻的我走了,但是我会把我的梦留下,不管纷纭的世事如何变迁,我的梦都会来守这山水的旧约,听一曲溪水的韵歌……品味人生的辛酸与苦楚,淡看人世的悲欢与离合,纵然世道多荆棘,唯愿化身那不老的古朴廊桥,品评着这山间的清风与明月,回味故乡的眷念和情怀。</p><p class="ql-block"> 回首家乡廊桥,感受着这浪漫多情,富有生气灵气的建筑。人来人往,两岸居民进廊纳凉、抽烟、喝茶、拉家常,怡然自乐,而回忆起当年红军在廊桥的战斗故事时,便会激动起来……廊桥已成为家乡古镇的一种文化遗产,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处蕴含文化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宏济桥,一座永远美丽的廊桥!</p> <h3><br></h3><h3> 当年徐爷爷在廊桥讲红军故事!</h3> <h3><br></h3><h3> 廊桥上听故事</h3> <h3><br></h3><h3> 古镇妈祖节</h3> <h3> 《红色古镇王村口之歌》,作词:张先林,作曲徐阡寒</h3> <h3> 张慧芳钢琴拌奏, 吴学峰演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