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此医院原叫同善医院。民国22年(1933年)由海外邑侨捐资兴办,民国25年赠医施药。建筑面积1532平方米,病床20张,医护人员8人,为本县第一所综合性医院。抗战时一度停诊。抗战胜利后重修,建国前一直担负全县主要医疗任务。建国后为人民政府接管,院址先为人民政府驻地,后改为人民医院住院部。</h3><h3> 群众习惯叫水东岩。住院部正式搬入是1955年,由南山脚搬来,原住院部改为门诊。(李兆成提供)</h3><h3> 大家知道,我国的医疗体制是县的建制以上都是单独设人民医院的,乡镇(以前叫公社)本级设卫生院,行政村(以前叫大队)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设卫生站。其实,建国后反右四清以至文革期间好多水平较高的医生和老师被下放基层,客观上当时政府也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使那个时期基层卫生院诊疗水平也提高了,一般小病都在公社大队的医疗机构就医的。要知道,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水平较低,交通不方便,所以小病不出门,大病才留医,留医只有去沙坪水东岩留医部。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大多群众习惯叫水东岩留医部,反而不叫人民医院了。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仍然由政府规划,热心华侨港澳同胞乡亲捐建了现址新的鹤山人民医院……(李建荣提供)</h3>